中国海港空间效应的识别与测度_韩增林
港口规划习题与答案
课程代码: 06304 港口规划与布置课程自学辅导材料●配套教材:《港口规划与布置》●主编:洪承礼●出版社:人民交通●版次:1999年版●适应层次:本科内部教学使用目录第一部分自学指导第1章:绪论 (1)第2章:港口营运与船舶 (2)第3章:港口规划调查及分析 (3)第4章:码头及码头平面设计 (4)第5章:水域及外堤布置 (6)第6章:港口陆域设施 (7)第7章:港口发展规划 (8)第8章:港口环境评估及环境保护 (9)第9章:河港特点 (10)第二部分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题 (12)二.判断题 (12)三.填空题 (18)四.单选题 (22)五.简答题 (34)六.论述题 (35)七.计算题 (36)第三部分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题 (41)二.判断题 (43)三.填空题 (44)四.单选题 (47)五.简答题 (48)六.论述题 (54)七.计算题 (59)第一部分自学指导第1章:绪论一.主要内容1.运输系统和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1)现代交通运输系统(2)港口的功能2.港及港的组成(1)港口组成(2)港口概念(3)港口五大作业系统3.港口分类(1)港口分类二.重点1.运输系统和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1)现代交通运输系统2.港及港的组成(1)港口组成(2)港口概念(3)港口五大作业系统3.港口分类(1)港口分类三.难点1.判断实际港口所属类型;2.理解港口五大作业系统内容。
第2章:港口营运与船舶一.主要内容1.货物及其在港内的作业方式(1)货种与装运方式(2)港口统计货物品种分类(3)货物在港内作业方式2.港口腹地、港口吞吐量(1)港口腹地(2)港口吞吐量、通过能力(3)吞吐量调查、预测3.船舶(1)概述(2)船舶尺度(3)船舶吨位(4)集装箱船(5)杂货船、散货船、油船(6)船舶营运4.设计船型、船舶尺度参考数据(1)设计船型分类二.重点1.货物及其在港内的作业方式(1)货种分类(2)货物在港内作业方式2.港口腹地、港口吞吐量(1)港口腹地概念、划分和分类(2)吞吐量、自然吨和通过能力的概念(3)吞吐量预测方法3.船舶(1)船舶尺度(2)船舶吨位及各种吨位关系(3)各种船型特点(4)船舶营运方式4.设计船型、船舶尺度参考数据(1)设计船型分类三.难点1.应用港内作业方式判断操作过程;2.应用实例计算港口腹地;3. 区别港口吞吐量和通过能力。
中国沿海港口空间竞争与互补研究——基于43个港口的空间面板数据
同一国家 或 者 地 区 的 港 口 由 于 距 离 相 对 较 近,并
且多存在腹地 交 叉 的 现 象,为 港 口 间 的 竞 争 与 互 补 关
系奠定了基础.中国海岸线 漫 长,港 口 众 多,港 口 腹 地
交叉和货源地 交 叉 现 象 普 遍 存 在,不 同 腹 地 区 域 的 发
展水平层次不 齐,这 使 得 港 口 空 间 格 局 与 港 口 间 的 竞
度假的有 效 结 合. 利 用 丹 东 便 捷 的 公 路、铁 路、航 空、
水运条件和 国 际 贸 易、金 融,商 业 旅 游 环 境,带 动 城 市
的经济发展.
3.
3 加快临港产业发展
临港产业 依 托 港 口 集 疏 运 体 系、腹 地 经 济 和 地 方
资源,形 成 采 购、运 输 仓 储、加 工、销 售、贸 易 等 产 业 集
现代物流与采购
中国沿海港口空间竞争与互补研究
———基于 43 个港口的空间面板数据
韩 振 董 悦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2)
摘 要: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以 2008 年至 2018 年的中国沿海 43 个 港 口 货 物 吞 吐 量 为 切 入 点,重 点 分 析 了 中
国五大港口群的空间依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五大港口群中,有两个港口群 的 空 间 关 系 以 互 补 为 主 要 特
多年来稳居 世 界 第 一,并 且 形 成 了 渤 海 湾、长 三 角、珠
三角、东南沿海、西南沿海五大集装箱港口群.
3 如何 紧 抓 国.
1 加强港口设施建设
以大东 港 区 为 核 心,浪 头 港 区、海 洋 红 港 区 为 辅
助,建设国 际 化 深 水 化、信 息 化 的 贸 易 商 港 和 物 流 中
我国沿海港口物流效率测度与分析
生产 用 单位 2 0 0 0 矩 2 0 0 1 笠 2 0 0 2 年 2 0 0 3 焦 2 0 0 4 定 2 0 0 5 年 2 0 0 6 定 2 0 0 7 正 2 0 0 8 焦 2 0 0 9 经 2 0 1 0 钲 2 0 1 1 焦
[ 中图分类号 ] F 2 5 9 . 2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3 1 8 ( 2 0 1 3 ) 0 1 — 0 0 2 6 — 0 8
近年来 , 随着我国与国际经济联系与合作 的不断加深 , 进、 出 口贸易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一方面直接拉
●
万 吨泊 位数 个 5 l 8 增 幅 %
1 . 7 4 3 . 8 l 8 . 8 3 5 。 6 9 1 1 . 9 4 1 4 . 8 2 9 . 5 l 1 1 . 2 7 l 7 . 1 9 6 . 5 5 . 8 8
4 3 4 7 . 1 2 5 4 . 8 3 6 1 . 6 3
吞 吐量 万吨 l 2 . 5 6 1 4 . 2 6 l 6 . 6 6 2 0 . 1 l 2 4 . 6 l 2 9 . 2 8 3 4 . 2 2 3 8 . 8 2
增 幅
%
增幅 % 3 . 7 6 3 . 8 3 0 . 3 7 l 1 . 6 1 8 . 9 l 2 . 2 6 9 . 9 1 7 . 0 4 1 3 . 9 7 6 . 2 3 3 . 7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基于陆海统筹视角的中国沿海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
关 键 词:陆海统筹;CD生产函数;索罗余值方程;科技进步贡献率;沿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19)02?0019?06
doi:10.3969/j.issn.1003?2363.2019.02.004
0 引言
国外关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研究起步较早。全要 素生产率于 20世纪 40—50年代提出,其中,科技进步是
1 研究区域、理论基础及方法数据
1.1! Sc_` 以陆海统 筹 发 展 区 域 载 体,即 中 国 沿 海 地 区 (不 包
括港澳台)为研究区域,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 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11个省份。2017 年,该区域集聚了全国 43.5%的人口,达到 6.04亿人, 实现了 56.26%的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海洋生产总值达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科技进 步所产生的增长比例,是反映科技进步贡献作用的一项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9-10]。另外,政府的公共 R&D 投入对经济增长产生稳定且明显的影响 。 [11-13] 国内对
综合指标。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实施和“十三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探讨始于 20世纪 80—90年代。于洁
摘要:基于陆海统筹视角,考虑陆域、海洋以及陆海复合经济系统间关系,运用 CD生产函数与索罗余值方程
组合模型,并通过中国内地沿海 11个省份 2006—2016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来测度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表明:(1)沿
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要素源于资本与科技进步,劳动力贡献率较低。“十一五”至“十二五”时期,陆海整体科
社会功能,以 陆 海 协 调 为 基 础 进 行 区 域 发 展 规 划,充 分
辽宁沿海港口成长的影响因素动态分析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Liaoning Coastal Ports 作者: 郭建科 杜小飞 韩增林 魏东岚
作者机构: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
出版物刊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页码: 87-90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港口成长 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度 脉冲响应分析 辽宁
摘要:腹地状况是决定港口成长的关键,但腹地发展的哪些因素对港口成长的作用最大,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港口发展,这些问题的研究仍没有形成系统和普遍共识。
另一方面,腹地存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层次,港口发展的不同阶段与腹地联系的地域空间层次也不尽相同。
该研究首先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测算了辽宁沿海6个城市、辽宁省以及东北三省3个空间层面的腹地与辽宁沿海港口成长的关联程度,得出沿海港口群与东三省的关联度最高。
在此基础上,构建港口成长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探讨了9个因素对港口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揭示不同因素对港口影响的内在动态作用过程。
据此,将影响港口发展的因素概括为拉动型、有限促进型、波动型和滞后型4个类型。
最后,探讨不同因素对港口成长作用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而提出辽宁沿海港口今后的发展战略。
大连港口物流竞争力分析
01162 07
01477 15
数 据来源 : 2008 年中国 统计年 鉴 , 2007 年中 国港口 年 鉴 , 2008年 相 关 省 份 统 计 年 鉴 1 3 标 记 数 据 来 源 于 航 运 信 息 网 www1csi1com1cn.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载荷矩阵 A = ( aij ) pm的结构比较复杂 , 不易于因子 的解释 , 若用公共因子线性组合表达标准化指标则
更容易作出有实际意义的解释 。通过因子轴的旋转 ,
可以求得较易对公共因子命名和解释的结果 。设从
公共因子 F旋转到公共因子 G, 则式 (1) 变为 :
X i = b11 G1 + b12 G2 + … + b1m Gm +
212 因子分析数学模型
设 n个样品 , 每个样品观测有 p个变量 , 即
X1 , X2 , …, XP , 其标准化指标为 X i ( i = 1, 2, …, p) , 各指标均受 m (m < p) 个因子支配 , 同
时每个指标还有一个特殊因子的标准化变量 Xi , 可用因子 F和特殊因子 u线形表示 , 即
3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 ( 06JJD790041 ) ;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08BJL053 ) ; 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 ( 2006 t082) 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竞争力评价
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竞争力评价
王子龙;韩增林
【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
【年(卷),期】2012(028)003
【摘要】随着经济中心的不断东移,东北亚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经济互补优势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依托港口优势发展腹地经济也成为各大港口研究的重要课题.引入因子分析方法,以环渤海地区港口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统计数据对影响港口竞争力指标进行处理并横向比较,得出港口竞争力排名,同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天津、大连三大港口竞争力最强,但大连港稍显落后.在三大子港口群中,山东子港口群综合优势显著,辽宁子港口群存在腹地经济落后、恶性竞争等问题,津冀港口群受行政区划限制,港口资源整合困难.
【总页数】4页(P214-217)
【作者】王子龙;韩增林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50.3
【相关文献】
1.我国环渤海地区港口物流竞争力评价研究 [J], 侯波
2.环渤海地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J], 楼武林;吴殿廷;张艳平
3.基于熵权TOPSIS的环渤海地区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 [J], 李曼;宋关东
4.基于FCE的港口物流系统评价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为例 [J], 王喜成;王景敏
5.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及辐射研究 [J], 林晓;韩增林;郭建科;赵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2 3
发 展 的方 向和趋 势 J 。而 战略 性新 兴产 业是 指 关 系
内从事 海洋工 程装 备产 业 的 主要 有 中船集 团 、 中船 重工 等 ,两大 集 团旗下 的上海 外 高 桥 、青 岛海 西 湾 和大连 重工等 制造 基地 ,承建 了 以 1 0×1 级 F - 0t P
年增 长 1 . % 。 26
1 14 海洋 电力业 ..
业或产业链的带动作用 , 中海洋工程装备业可为 其
海洋 资源 开 发提供 基 础装 备 ,直接 带动 海 洋 资 源勘
探 、开 采 、加工 、储 运 、管理 及 后勤 服 务 、船 舶 制
造 、港 口机 械 、极 地 大洋 科考 、临港工 业 等 一 系列 产业 的快 速 发展 ;海 洋生 物技 术 的发展 可 以带 动海 水 养 殖 、海 洋 药 物 与 海 洋 功 能食 品 、海 洋 环 境 修 复 、生 物保 护与 腐蚀 、生 物新 材料 与 水产 品精 深 加 工 等产业 发 展 。 目前 全球 海洋 生物 技 术产 业 的市 场 约数 l 0亿美 元 。加快 海水 利 用 和综合 产 业 的发展 , 可 以带 动海 水利 用装 备制 造业 、海水 淡 化后 浓 海 水 的综合 利用 ,推 动海 水利 用产 业 的发 展 ,最 终 形 成 海 水利用 、设 备 制造 、海 洋化 工 、制 盐 等产 业 发 展 相 互促 进 的 良性 发展 模式 。 通 过对 战 略性 海 洋 新 兴 产 业 概 念 内涵 的界 定 , 且 综合考 虑 国 内外 海 洋 科 技 发 展 水 平 、经 济效 益 、
点 。本 文主要 是结 合定 量 与定 性 分 析 ,构建 预 测 模 型 ,预 测与 展望未 来 战略性 海 洋 新兴 产 业 的发 展 形 势 ,对于实施 科学 的海洋 经 济 发展 观 ,制 定科 学 的 战略性海洋 新兴 产业 发展 规 划 ,具 有极 其 重要 的理
《中国海港空间效应》
《中国海港空间效应》作者:郭建科、韩增林(著)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7年第3期《中国海港空间效应》作者:郭建科、韩增林(著)l S B N: 978-7-5641-2775-6出版日期:2014年3月定价:49.00元开本:16K页码:216页作者简介:郭建科,辽宁师范大学读者对象:本书可供从事经济地理研究的科研人员、城市区域管理人员学习与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内容简介:海港是海洋运输的起点,也是推进海洋战略的起点。
本书在系统总结港口空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海港空间效应的概念,并构建其识别模型;剖析典型海港演化对城市产生地域空间效应的作用过程、主要特征,总结海港对城市产生空间效应的一般规律;揭示海港空间效应的区域作用机理,提出中国海港空间效应的优化与调整策略,为我国不同地区乃至国家层面制定港口空间发展的优化调控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绿维都市:空间层级系统与K8发展模式》作者:戴德胜、段进(著)l S B N: 978-7-5641-4679-5出版日期:2014年3月定价:49.00元开本:16K页码:248页作者简介:戴德胜,东南大学读者对象:本书可供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管理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内容简介:在全球典范性公交城市与中国城市的比较研究基础上,遵循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城市发展理念,本书从城市空间层级性入手,探讨城市空间各个层级结构的合理人口规模和空间地理尺度,以及这些比较理想的空间规模尺度在中国语境下的适应性问题;接着在空间层级规模尺度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中国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最后通过世界典范性城市的横向对比研究,借鉴其各个空间层级的发展策略,总结发展经验,提出适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大连市建设我国北方自由贸易港的可行性
2018年 第6期海洋开发与管理3大连市建设我国北方自由贸易港的可行性胡盈\韩增林2,郭建科2(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大连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大连116029)摘要:在“一带一路’’建设、我国东北振兴和深化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背景下,文章分析大连市建设我国北方自由贸易港的可行性。
大连市具有自然和历史优势、区位和交通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同时面临港口竞争激烈、国际政治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创新人才流失的挑战;未来应在发挥各类优势的基础上,学习和对接上海市建设自贸区的经验,做好区域协调分工,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对外贸易范围,加强区港联动,重视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和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全力打造新时期的自由贸易港。
关键词: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口经济;东北振兴;一带一路中图分类号:F127. 9X736. 1P7文献标志码:八文章编号:1005 — 9857(2018)06 — 0003 — 04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orthern Free Trade Port of DalianH U Ying1,H A N Zenglin2 ,G U O Jianke2(1.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Liaoning Normal U niversity»Dalian 1 1 6029 »China;2. Research Center of Ocean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iaoning Normal U niversity»Dalian 1 1 6029,China.)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Bett and Road”?th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free trade zones?the paper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of DalianSs construction of northern free trade port in China.Dalian has natural and historical advantages?location and traffic advantages as well as policy advantages.At the same tim e?it faces the challenges of intense port competition,international political influence,low convers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and loss of innovative talents.In the future?it should improve on the basis of various advantages.And it should learn experiences of F T Z construction from Shanghai, including making a good regional coordination and division,accelerating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expanding the scope of foreign trade?strengthening the regional-port linkag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local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introducing innovative talents to strive for building a free trade port in the new period.Keywords:Free trade port,Free trade zone,Port economy,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 s t China,The Belt and Road收稿日期:2017-10-31;修订日期=2018-05-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港口区域化与产业临港集聚的关联机制研究:以环渤海为例”(41571122).作者简介:胡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和海洋经济地理通信作者:韩增林,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地理、区域开发和规划以及海洋经济地理0 引言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 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人开展,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有力提升,通过提供包容和开放的对外发展 平台,与沿线各国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
港口_腹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分析_以大连港_辽宁经济腹地系统为例_董晓菲
港口与腹地之间关系最早由德国的高兹(E.A.Kautz )于1934年发表的《海港区位论》提出[1],1950年代末,麦耶(H.M ayer )、威根德(G.W eigard )和拜顿(Patton )认识到港口形成发展过程中对腹地的竞争机制[2-4]。
塔夫-莫里尔-古尔德模型(Taaffe -M orill -Gould model )以及瑞莫尔(Rimmer )对模型的改进,反映了各个阶段中港口与内陆腹地联系的扩大和联系网的建立[5-6]。
1970年代之后,随着贸易全球化和多式联运运输方式的出现,集装箱港口与混合腹地之间的联系复杂化[7-10]。
1990年代,西方地理学者对滨水区开发与港口—海岸带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11-15]。
近期,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亚洲的港口—腹地体系的发展[16-19]。
我国对港口腹地的研究起步较晚,于1980年代以后,学术界开始进行专门研究。
主要包括港口对腹地经济的影响[20-21]、腹地经济对港口发展的促进作用[22]、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互动关系[23-25]。
引进定量方法主要包括港口腹地指标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24],计算港城发展的均质关联度的灰色关联法[25],港口腹地区位熵模型及外贸依存度分析港口经济腹地空间演变规律[26]。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尝试梳理港口—腹地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并以大连港与辽宁经济腹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测算1997—2006年港口与腹地之间的关联特性空间演变进程,进而探讨港口与腹地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的内部机理。
1港口—腹地系统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1.1自然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对港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港口水况、陆域状况及同腹地间的联系等条件上。
不利的地貌条件阻碍交通网络的建设,势必影响港口经济腹地范围与发展规模。
反之,具有良好通航条件的水路运输,则有利于港口与腹地的联系,进而对港口本身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27]。
港口的区位是指港口进行经济活动的场所、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位置,而港口的区位条件则是指影响港口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地理空间诸因素之总和[28]。
大连港和营口港空间效应变化预测分析——基于太平湾港口建设
大连港和营口港空间效应变化预测分析——基于太平湾港口建设金一;韩增林;郭建科;王绍博【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年(卷),期】2016(032)009【摘要】太平湾作为大连港距离东北腹地最近的港区,其建设将对营口港和大连港的腹地空间效应产生重要影响.从港城可达性、港城引力、港腹潜力三大空间指数,探讨太平湾港区建设对营口港和大连港的空间效应变化.研究结果发现:①太平湾港区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东北腹地城市与大连和营口各港区的空间联系,各空间指数提升幅度均呈现由南向北依次递减的趋势.②太平湾港区建设将进一步巩固大连港在东北腹地优势区的竞争优势,同时降低营口港在东北腹地优势区的绝对优势,在加剧大连港和营口港腹地竞争的同时,使营口港和大连港在东北腹地市场划分中呈现新的局面.随着大连发展重心向太平湾港区的转移,这种空间效应变化将更加明显.③太平湾港区建设加剧了大连各港区之间的内部竞争,容易造成港口资源浪费,因此大连在合理开发太平湾港区的同时,要注意内部港口之间的协同合作.【总页数】6页(P1083-1087,封3)【作者】金一;韩增林;郭建科;王绍博【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51+.1;F550.72【相关文献】1.基于3S技术的景观格局指数空间尺度效应变化研究 [J], 陈雷;刘玉龙;李宝强;田萍萍2.老年人口变化对传媒接触需求的影响--基于代群效应的预测分析 [J], 陈勃;欧阳珊3.基于CD-ESDA模型的安徽省用水变化驱动效应空间差异探析 [J], 张乐勤;方宇媛4.基于人工景观格局变化的升金湖自然保护区空间近邻效应研究 [J], 贾艳艳;唐晓岚;唐芳林;杨阳5.基于LMDI-ESDA模型的安徽省用水变化驱动效应空间格局 [J], 张乐勤;方宇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CiteSpace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5-03-24;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5-10-15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22)、辽宁师范大学青年科研项目(LS2015L012)资助。
[Foundation: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571122),Youth Foundation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LS2015L012).]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韩增林(1956-),男,山东商河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经济地理研究。
E-mail:hzl@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李彬。
E-mail:a534791073@韩增林,李彬,张坤领,等.基于CiteSpace 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地理科学,2016,36(5):643-652.[Han Zenglin,Li Bin,Zhang Kunling et al.Knowl-edge Structure of China ’s Marine Economy Research:An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Map.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6,36(5):643-652.]doi:10.13249/ki.sgs.2016.05.001基于CiteSpace 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韩增林1,李彬1,张坤领1,李璇2(1.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摘要:利用CiteSpace 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对1982~2013年CNKI 总库中文核心期刊以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海洋经济研究的3441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绘制出研究热点、核心作者群及研究机构的知识结构图谱。
东海问题的周边地缘环境解析
作者: 彭飞;韩增林
作者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
出版物刊名: 世界地理研究
页码: 35-4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东海问题 地缘环境 关联 中国 日本
摘要:文章以东海问题的地"源"、地"原"为切入点,基于东海问题的地缘环境基础要素,从"地"—主体、"缘"—关联、"地缘"—主体关联的思维角度将东海周边的地缘环境结构划分为地缘主体(东海)、主体关联(域内争端国家)、区际主体关联(域外干涉国家)三种地理空间结构,对处于复杂国际关联体系之中的东海周边地缘环境作探索分析。
结论如下:①从地缘主体来看,东海对于中日两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缘战略、政治、经济意义;东海问题不仅包含海域划界问题,也包含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问题,并且涉及的利益关联国家与地区较多,地缘环境相当复杂;②从主体关联来看,东海问题不仅仅是中日争端的问题,还牵涉到众多国家、集团、组织结构等"地缘"因素的相互博弈;中日在东海争端的演进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冷""暖"期徘徊却没有实质性进展。
③从区际主体关联来看,美国是东海问题的主要干涉国家。
美国为实现其"亚太战略"及利益,将其世界影响力牢牢嵌入到东海地缘环境中,严重威胁到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以及海洋权益的维护。
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
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3中国海洋大学 殷克东 王晓玲 内容摘要 文章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设计构建了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Kendall一致性检验方法,设计构建了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四维一体”的联合决策理论测度模型。
模型测度结果表明,2002~2006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竞争力的联合测度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文章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动态分析和结构分析,对我国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梯度类型划分及动态评价,探明了中国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动态变迁特征、关键因素及其内在关联效应。
研究结果科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发展变化规律,为沿海地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一、引 言竞争力问题研究起源于欧美,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末(陈卫平,2002)。
其标志是1979年美国总统签署的《贸易协定》(草案),该草案明确规定:总统应向国会报告有关影响美国厂商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的因素,以及增强美国竞争力的政策。
1983年美国成立了“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开始研究美国工业在国内外面临全球竞争的新的现实,并向政府提出如何改善美国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1985年1月,该委员会向总统提交了题为《全球竞争———新的现实》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对竞争力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美国竞争力的现状等进行了分析。
同时,日本、欧洲等国家地区和机构都开始研究竞争力,如世界经济论坛(W EF)①从1980年开始研究国际竞争力,到1986年,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体系。
自1990年开始W 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 M D)合作出版了《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用300多项定量和定性指标对24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和10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自1995年开始,W EF和I M D分家,分别使用各自设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发布竞争力报告。
海洋循环经济区域差异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海洋循环经济区域差异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王泽宇;韩增林
【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
【年(卷),期】2009(26)5
【摘要】以辽宁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为例,根据海洋循环经济的特点把海洋循环经济区域在空间上划分为潮下带-浅海-大洋区域、潮间带区域、潮上带-陆地区域和海岛区域四种类型.海洋循环经济发展在这四种类型的地域单元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区域之间的差异体现在系统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差异、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差异及发展模式的差异等方面.根据区域之间的差异,针对各区域海洋循环经济发展中要解决的
【总页数】6页(P92-97)
【作者】王泽宇;韩增林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大连,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
【相关文献】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J], 代晓松
2.基于SSM—区位熵的区域主导海洋产业对比——以辽宁省和广东省为例 [J], 刘锴;杜文霞;刘桂春;狄乾斌;张耀光
3.集约用海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以辽宁省渤海区域为例 [J], 龚艳君;刘明;席小慧;尤广然;吴英超;;;;;
4.辽宁省人口分布区域差异研究 [J], 王爽;李婧;宋佃星
5.中国省区循环经济预评估及区域差异研究 [J], 白露;白永秀;薛耀文;陈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9卷第2期2014年2月V ol.69,No.2February,2014收稿日期:2013-06-14;修订日期:2013-11-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94;41101114)[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071094;No41101114]作者简介:韩增林(1956-),男,山东商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S110001642M)、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地理、区域开发与规划、海洋经济地理的研究。
E-mail:hzl@ 243-254页中国海港空间效应的识别与测度韩增林,郭建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大连116029)摘要:在全球化和世界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下,沿海港口已成为全球生产链条与地方网络链接的地理枢纽。
与此同时,港口发展演化在推动港口自身运输体系及港口空间演化的同时,对腹地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海港空间效应的概念及其内涵,从港口势能、港—腹引力、作用通道三个方面阐述海港空间效应的动力结构和形成要素。
其次,以海港空间效应的动力结构为理论依据,建立海港空间效应的测度模型。
最后,以我国东部沿海港口为研究样本,运用海港空间效应测度模型,得到海港空间效应指数。
以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外贸吞吐量为指标表征沿海港口对腹地的运输效应分布格局,以港口城市工业、对外贸易和金融指标表征沿海港口对腹地的非运输效应格局,对不同区域特点和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结果表明,模型可较好地从宏观尺度识别不同港口及其腹地的港口经济空间效应,对于揭示港口的区位本质,比较不同区域的临港化倾向,刻画港口—腹地型城市地域系统的空间联系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海港空间效应;海港区位势;港—腹系统引力DOI:10.11821/dlxb2014020081引言随着航运技术变革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港口功能由最初的交通枢纽、工贸据点,相应转变为国际物流综合节点和全球资源配置枢纽[1],发展中经济体的海港城市正成为世界性产业转移首选地,港口对城市、区域的地域空间效应增强[2]。
港口作为一类地理空间,更是一种经济系统[3],具有开放性、复合性、功能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从而通过其所联系的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复杂要素对沿海区域产生广泛的空间影响。
港口对区域空间的作用要素和影响面繁杂,可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不同解构。
其中,经济地理学对于港口演化及与腹地空间关系的研究源远流长。
1934年,德国学者E.A.Kautz 的《海港区位论》一书,以海港与腹地关系为基础,追求海港建设的最优区位;强调通过求海港和腹地工业中心的吨公里数,使其最小,是选择港口区位的真髓[4]。
之后,Taaffe 等学者结合非洲案例,将港口(体系)演化推动下的区域交通网络分为孤立发展、航线渗透和港口集中、支线互联、腹地交通继续发展阶段、腹地节点集中阶段和国家干线形成阶段等六个阶段[5]。
Hilling 和Hoyle 在《海港体系与空间变化》一书中,通过系列论文探讨港口、工业与城市、区域的相互作用,强调港口发展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的各种作用及影响[6]。
国内学者对于港口发展的区域作用研究主要有三类:①港口(体系)对区域交通运输的影响。
认为以集装箱港口、运输通道、内陆中转站为主形成的内陆运输网络,改变着传统的区域货源组织方式和腹地运输效率[7];随着沿海港口规模等级越来越明显,推动港口与腹地经济地理学报24469卷中心之间,以快速交通干线为主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形成[8];在港口区域化阶段,沿海港口成为国际贸易配送基地,枢纽港和内陆干港主导的内陆配送网络使腹地现代物流资源加速整合[9]。
②港口对区域格局的影响。
认为港口区域可形成一种枢纽—网络结构,“港口”作为葩嵌,活化空间,决定区域经济性质[10];港口建设使区域空间格局产生新的消长过程,直至达到新的平衡[11];从“五口通商”开始,海港便成为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起点,港口及其腹地竞争是中国临海地带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原因之一[12-13];提出“港口区位势”的概念,探讨港口与区域交互作用的方式等[14];探讨港口—腹地经济系统空间演化模式[15-16]。
③港口腹地范围测定。
建立单一商品的腹地空间划定模型[17],测定港口腹地经济关联度[18]。
总体来看,虽然学者们在研究港口体系时谈到其对区域的若干影响,但受港口中心论的影响,关注重点始终没有离开港口自身空间和单纯运输功能,尚未将其内涵和研究视角扩展至经济地理学更宽视角和更高层次的系统分析。
一方面,没有从港口的多功能视角,从系统角度建立起港口与区域交互作用的定量研究体系[14]。
另一方面,由于腹地范围划分的困难,有探讨单一商品的港口货源分布腹地测算,但缺乏宏观上测度港口对腹地空间作用的模型探讨,无法对港—腹空间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的刻画、解析。
中国沿海港口具有独特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轨迹,对整个国家近现代化空间进程和经济崛起发挥着巨大的区域空间效应。
港口发展牵动腹地,也最容易受到国内外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需要从港口、城市、区域综合视角,从更大范围的空间结构和更广泛的作用要素考察港—腹地域系统空间作用,从深层次揭示沿海港口对腹地的多层次空间影响及响应,揭示港口空间效应发生、发展的过程与规律,进而探讨对这种空间效应进行优化调控的途径。
本文主要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探讨如何对港口的空间作用及其区域效应进行识别与测度;提出海港空间效应的概念及其内涵,从港口—腹地空间作用的角度阐述其动力结构与组成要素;分析港口的运输、贸易、工业及金融等多功能组成的港口综合势能,依此构建海港空间效应的测度模型;最后以中国主要沿海港口为对象,测定海港对广大腹地空间作用及区域效应的格局2海港空间效应的内涵2.1相关概念及其内涵港口空间是由于港口这种水陆综合运输节点的产生和发展,与之相联系的各类直接或间接的业务活动和产业组织不断集聚,并逐渐形成一种以港口为引力中心的特定地理区域。
港口对周边区域具有动态变化着的引力作用,从而使港口成为一种典型的极化区域。
即一定空间范围被某种形式的流量联系在一起,区域中拥有对周围有吸引力的中心—港口,港口与周围形成信息、物质、能量的交换。
港口体系是港口空间的重要内容,其布局对沿海地区空间结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港口体系的规模组合与空间结构是地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在水运经济景观中的直接反映。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生产要素加速流动,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日益多元化,单一港口对区域资源配置的作用受到了诸多限制,区域港口体系的整体优势往往成为港口国际竞争的首要因素。
我国拥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现有沿海港口150余个(含长江南京及以下港口)。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沿海港口整体上已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明确的港口布局形态,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支撑要素。
海港空间效应是指沿海港口形成与发展对所在区域产生的一系列空间作用及影响。
表现为存在方向、路径、范围、距离、等级和强度等各不相同的“地理过程与空间运动”,并因地理环境约束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化引起人口、物质、能量、信息等的复杂传输和2期韩增林等:中国海港空间效应的识别与测度245空间再分配现象[19],即产生了“地域空间效应”。
时间上,港口对区域产生的空间效应在港口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当港口与腹地空间联系成为区域主要联系方向时,港—腹经济地域系统形成,港口对于区域的空间影响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空间上,沿海港口自身及其所处区域的功能、结构、类别不同,港口空间作用对区域产生的影响也就千差万别,从而产生具有区域特性的空间效应。
港口发展历史表明,海港只在特定位置兴起和发展,并形成具有某种性质和规模的港口或港口城市。
因此,某一海港空间效应的强弱、以及如何形成和释放,受自然、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2动力结构及组成要素海港空间效应是表征沿海港口—腹地地域系统发展、演化及基本格局的重要内容,表现为一种累计增长、突变、重组、再增长的循环过程。
现有海港对区域的作用效果,也是海港对区域作用再增长的条件,因此,从动力结构可见海港空间效应的形成要素。
(1)海港势能,也可称海港区位势。
港口与区域系统的长期交互作用,使得不同港口拥有不同区位要素,在区域港口组合中占据不同位置,发挥不同功能[14]。
势能有形成势和作用势之分,其中海港作用势能反映某一海港对区域产生作用或施加影响的条件和潜力。
现代海港的势能表现为一种集区位、交通、贸易、商业、产业集聚、开放度等条件和功能优势于一体的综合势能,反映海港由于其体量增强和港口功能多元化而在区域系统中形成的某种主体功能位势。
海港作用势能的施动者为海港,受动者为腹地,表征港口对腹地的影响程度。
港口吞吐量、货种结构及其基础设施水平一旦形成就成为作用势能的组成要素。
(2)港—腹引力。
港口与腹地中心城市存在紧密的经济联系,以交通通讯网络的基础,通过生产要素流、产业联系形成港口—腹地型经济地域系统,而港口与腹地中心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称之为港—腹引力。
港—腹引力的大小受港口城市与腹地中心城市的空间距离、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行政归属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影响。
(3)作用通道。
港口是区域的门户,门户与区域中心之间必须有联系通道,即交通运输走廊。
内陆腹地通过运输通道将大量商品运往港口开展对外贸易。
如果说港口对腹地具有一定的向心作用,那么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作用通道正是这种向心作用得以形成的物质前提。
特别是随着集装箱船舶大型化方兴未艾,一艘新型集装箱船在港口所卸下的数以千计的集装箱会对港口通往内陆的疏运网络构成巨大的挑战。
区域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必须有发达的腹地集疏运通道和内陆中转站做支撑[7]。
影响港口与腹地作用通道的要素主要有港口与腹地链接的交通线、路网密度、集疏运条件等等。
综上,海港势能为港口影响区域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是海港空间效应形成并释放的前提条件,根据港口类型和功能不同,可在货运、客运、集装箱运输、对外贸易、商业等不同方面形成不同位差的势能。
港—腹作用通道是港口城市与腹地城市间因空间联系而形成的交通运输走廊,是畅通港口与腹地联系的倍增器,港口发展规律表明,凡是与腹地的交通通道畅通的沿海港口,其发展势头就会成倍增长。
如上海和宁波、青岛和烟台、厦门和泉州等港口运输此消彼长均与内河、铁路等深入腹地的交通通道有关。
企业是港口与腹地联系的作用载体,随着区域市场化程度的发展,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企业盈利为目标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相关的经济区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