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图文简介

合集下载

三苏祠的17个景点讲解

三苏祠的17个景点讲解

三苏祠的17个景点讲解三苏祠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山塘街178号,是祭祀三位著名文学家苏轼、苏洵、苏辙的建筑群。

三苏祠共包括17个景点,以下是对各个景点的详细介绍:1.抱犬亭:此亭据传为苏轼与一位朋友独处时,其友手持一只犬献上,苏轼因尝尽狗肉之苦,故不欲接受,不料仍被朋友把狗放在怀中,良久岿然不动。

精美的亭子建在长桥之头,具有典型的园林意蕴。

2.宋爷金像:宋爷是苏东坡的朝官号,此处是苏氏家族祭祀宋爷的金像,为净身美体词家所祈求的“商祺”,也是孝道与文化熏陶的体现。

3.姚摇旗笛声阁:姚摇旗为一位古代将军,在此设园郁林并开山填水,方得斯阙,项公因别马不肯前行而在此吹哨故得名。

其时苏轼在此养身,尝试实践园林理念,遂有一段美好佳话。

4.屏障小厅:此厅为木材结构,红底绿缘,构造精妙。

内设明、清两朝苏氏宗祠屏风,孕育出苏氏家族辉煌的历史。

5.紫桥:此桥为晚唐五代文学家严羽所建,赋有许多美好的典故。

三苏家族疏林伐木建葡萄牌楼,与玫瑰苑呼应,成为园林乐趣的重要组成。

6.小品园:小品园即“花糟园”,属于典型的自然园林,包含了水畔亭、冷杉小院、隐居林苑、雅兴楼等,苏轼曾在此追求居士生活与才情协调的境地。

7.玫瑰苑:此处苏洵所建,是三苏祠的主涵养中心和厨房,占地面积较大,包括了花园、岩洞和恬静的山泉,是三苏祠荟萃华美文化的象征。

8.白薯井:白薯井据传有丰产吉祥之意,据说当时儿时的苏轼曾在此与邻居家小女孩钓鱼,为人们留下了许多传说。

9.空山小亭:此亭坐落于飞阁聚落中心,造型明显,结构精工。

亭内嵌有木雕花障,楣板上刻有明代文学家沈德符的绝艳诗句。

10.天仙桥:此桥跨过绿意盈盈的荷塘,犹如仙境中飘渺的飞道。

天仙桥非常适合散步休闲,在此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园林景致。

11.徐门:是苏轼晚年所建,在此董门珠和苏轼曾共告诫学生“四书”之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12.苏殿:虽然被火神庙相隔,但苏殿内供奉三作神位,是祭拜苏轼一系列文化庆典的场所,具有极高的文学历史价值。

三苏祠简介

三苏祠简介

三苏祠简介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西南隅,北距成都约60公里,南距乐山约70公里,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

后经历代增修扩建,三苏祠由原来的苏家五亩园扩大至现今的104亩。

祠堂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

祠内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

供奉有三苏及子孙、女眷塑像,有苏宅古井、木假山堂、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有苏轼手迹刻石100多通,是蜀中最富盛名的人文景观。

2007年,新建东园碑廊、三苏纪念馆(生平陈列馆)、游客接待中心等,新增面积20余亩。

三苏纪念馆是国内展示三苏文化最丰富、展陈面积最大,陈列方式最多,展出水平最高的场所。

它以其古雅凝重、意境深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弘扬三苏文化的又一颗璀璨明珠。

一楼苏轼厅,集中展示了苏轼跌宕起伏,旷达豪放的一生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二楼苏洵、苏辙厅(包括程夫人和苏八娘)、眉山历史文化厅均各具特色。

三苏纪念馆本着对三苏文化的传承与体现,对眉山历史的演绎与再现,以现代艺术及审美情趣为切入点,营造了一个设计合理,富有中国传统意味的博物馆展陈空间。

三苏纪念馆设计层次分明,简约而意蕴深长,巧妙运用了回廊、格扇门、仿古墙进行空间分隔和场景转换,采用了地嵌式技术、硅胶仿真塑像、民间传统泥塑、石刻艺术等多种博物馆展陈手段,完美、生动再现了三苏父子辉煌人生和光耀千秋的文化成就。

三苏祠自元代改宅为祠以来,至明代、清代均为地方行政长官管理、培修,僧、道岁时焚献、洒扫。

1980年7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三苏祠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四川省编委批准三苏祠为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不久即成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三苏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5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三苏祠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眉山三苏祠介绍

眉山三苏祠介绍

眉山三苏祠介绍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公园内,是一处纪念三苏父子的古建筑群。

它是为纪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轼、苏辙而修建的。

三苏祠为中国古代著名的祠堂,又名“三苏庙”。

祠内有三
苏碑亭,为北宋时所立,系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书。

碑亭的三面是砖砌台阶,上面有雕花栏杆,亭中有一块大石碑,上刻“三苏庙”三字。

“三苏庙”三字是当
代着名书法家舒同先生所题。

三苏祠大殿为清乾隆年间重建。

殿前有一方巨大的铜鼎,称“三苏鼎”,是全国现存最大的鼎,鼎高3.24米,口径1.52米,重约3吨。

鼎身通体用黄铜铸成,有精美的龙纹、云纹及花卉纹饰,工艺精湛。

殿前左右各有一石狮,雄踞于台阶上,神态逼真。

殿内正中供奉着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塑像。

塑像两边有一副对联:“生在苏家自有光;葬在眉山更有名”。

塑像两侧是苏轼的儿子苏过(字子由)、苏辙的塑像。

—— 1 —1 —。

三苏祠的17个景点讲解

三苏祠的17个景点讲解

三苏祠的17个景点讲解1. 三苏祠大门三苏祠大门由石砌而成,门洞高大,门框上方镶嵌着“三苏祠”三个大字。

2. “翰墨村落”牌坊牌坊高大宏伟,上方镶嵌着“翰墨村落”四个大字,寓意三苏祠是文化的家园。

3. 镇馆之宝——三苏文物展三苏祠内展示着三苏的生平事迹和文化遗产,如三苏的手稿、金刚经等珍贵文物。

4. 三苏歌词石刻三苏歌词石刻雕刻精细,字迹清晰,寓意书法技艺精湛。

5. 三苏雕像三苏的雕像栩栩如生,栩栩如生,表现了是他们的西子湖游记中所描绘的形态。

6. 三苏学堂三苏学堂是一座兼具教学和居住功能的建筑,内部布置简洁、氛围安静。

7. 三苏铜像三苏铜像体态优美,其胸前铭刻着“三苏庙”四字,神态肃穆,教人顶礼膜拜。

8. 三苏纪念碑三苏纪念碑是一座庄严肃穆的雕塑,前面打造有毓秀园,展现出三苏的人生经历。

9. 三苏停泊处三苏停泊处是三苏游览的最佳出发点之一,沿湖走廊上可以欣赏西湖的景色。

10. 三苏祠后花园后花园内花木扶疏,绿意盎然,独特的景致和浪漫氛围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11. 三苏文化展览馆展览馆内展示了三苏的文化遗产和创作成果,并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了三苏的生平事迹。

12. 三苏祠前花园花园内风景优美、绿树成荫,留有许多三苏植物,品种繁多,景致宜人。

13. 三苏颂铜像三苏颂铜像是一座高6.5米的半身雕像,立于三苏祠前广场上,表现了三苏歌颂家国的精神。

14. 三苏曲洞三苏曲洞是一座洞穴,全长135米,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异常神秘和诡异。

15. 三苏祠古铜钟祠内有明代铜钟一件,尺寸及品质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全国藏钟中的佳作。

16. 三苏铜浮雕三苏铜浮雕融南北方特色于一体,刻画细腻、生动,是祠内静谧氛围所在。

17. 祠旁的景点——毓秀园毓秀园靠近三苏祠,是值得一看的一处景点,园内建筑精美,水池清澈,绿化覆盖率很高。

眉山三苏祠景点讲解

眉山三苏祠景点讲解

眉山三苏祠景点讲解
眉山三苏祠,是一座由三座对称的四合院组成的古代建筑群体。

在“千家祠”中,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

这里主要的景点有:“三苏遗址”、“东坡碑林”、“三苏纪念馆”等。

其中,“三苏遗址”位于东坡亭后面,是一座有三面砖墙组成的建筑,砖墙上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洞口。

这里原来是苏洵、苏轼兄弟两人读书和写文章的地方,现在仅剩一堵墙,而且早已被人挖掉了。

大家可以从这里看到宋代建筑的风采。

穿过东坡亭,就来到三苏纪念馆了。

三苏纪念馆主要是陈列三苏祠从唐代以来的珍贵文物、史料和三苏祠公园(包括园林)内历代名人书法、绘画的珍品和各种碑刻等。

纪念馆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内有三苏塑像、碑廊、三苏生平事迹展览等设施。

三苏祠公园面积5000余亩,园内有三苏祠纪念公园和苏轼纪念馆两大景区,分为“一湖二山三林”七个景点。

一湖是指东坡湖。

东坡湖原名东海子,湖水清澈碧绿,碧波荡漾;湖面上有小岛,岛上林木茂盛;湖中有苏公塔和三苏墓。

—— 1 —1 —。

三苏祠

三苏祠

豪。井旁一株老黄荆树,传说是苏洵亲手所栽。还有
两棵金桂、一棵银桂,都有200年以上的树龄了,这
也隐喻三苏父子。每当仲秋,金银桂树吐蕊,香溢祠
图2
图4
图5
8 Shanghai Philately
/华夏文化// 2019年第7期
2018年9月8日发 行2018-24《诗经》 邮票,全套6种:《周 南•关雎》《秦风•兼_
苏轼、苏辙像,均罩以
神龛。正殿西侧一泓池
图3
水为“百坡亭”廊桥横断,向北望,透过“披风榭”
可见隐于竹林中的东坡盘陀坐像(图2 , 2001JIIPG47-
5)。
披风榭为清光绪二十四年重修,重檐歇山式,一
楼一底,底层四周置飞来椅。面阔进深九米,榭高十
米,檐上悬挂前国防部长张爱萍草书匾“披风榭”。
东坡盘陀坐像,重约60吨,像与基石连在一起,总高
《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诗中有“日月不知老,家 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呈文章”的诗句,后人 以此便将“来风轩”改为“来凤轩”。现辟为三苏故 事蜡像陈列室。
城,武则天时其远祖苏味道曾为宰相,后贬为眉州刺
使,又调益州(今成都)长史,未及赴任而故,苏味
道在眉州留有一子苏份,延传至北宋。明代洪武元年
改故居为祠,祭祀三苏。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
(1665年)在原址模拟重建,使之成为一组典型的四
川清代建筑群。
现大门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眉山地方官
绅集议拓建三苏祠,增建了这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出自《小雅•小
都源于《诗经》。名字是浓缩的文化,折射出取名者
弁》。桑梓一般代指家乡,此
的历史、文化修养。有的此类名字相关的《诗经》作

处替代父母。清朝小说家、

三苏祠(三苏博物馆)旅游景点介绍

三苏祠(三苏博物馆)旅游景点介绍

编号:三苏祠(三苏博物馆)旅游景点介绍甲方:乙方:年月日三苏祠(三苏博物馆)旅游景点介绍三苏祠(三苏博物馆)景点介绍三苏祠既保持了苏氏故居的风貌,又表现了祠园建筑的古朴幽深。

肃穆中有疏朗之气,典雅中而洋洋大不雅。

庭园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

祠内供奉陈列有三苏及子孙、女眷塑像,还供奉有眉山鼻祖苏味道画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

三苏博物馆--眉山三苏祠是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

位于四川省眉山城西南隅纱彀行内。

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

明代洪武年间扩建,明末毁于兵火,仅存五碑一钟,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规模重建,尔后历代均有增益补修,现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

于1980年7月7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庇护单位。

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苏博物馆”。

三苏祠自元代建祠以来,几兴几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经数百年的营造,整个祠堂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

三苏祠总建筑面积有115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正门,前厅,正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云屿楼,披风榭,瑞莲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苏轩,景苏楼,绿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彩花舫,南堂,疏竹轩,绿筠轩等。

殿堂部分由三进四合院组成,虽按轴线处理,但两边却运用了均衡而不严整对称而有自由变化的手法,有收有放灵活多致。

三苏祠(三苏博物馆)美食十字口的胡凉粉大南街的红烧米线卫校门口的炸洋芋环湖中学外头的梅花冰粉聋哑包子酸辣粉龙眼酥叶儿粑油冻耙锅盔四川美食攻略:绝城火锅:芋儿鸡地点:龙王庙正街攻略:龙王庙正街是条小巷,建议打车过去。

芋儿鸡这道菜很多饭店都有卖,类似酸菜鱼、干锅牛蛙之类的。

芋儿就是芋苗、小芋头。

还可以做成芋儿兔、芋儿鱼等。

“绝城火锅”应该算是成都的苍蝇馆子了,不太好找,卫生条件也不算好,但是食客众多,我们12:30到,比及13:00才有位置。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一家的川居岁月,诗酒趁年华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一家的川居岁月,诗酒趁年华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一家的川居岁月,诗酒趁年华三苏祠位于四川眉山市中心纱縠行南街,相传是北宋文豪三苏父子的故居。

苏氏一族祖上是唐代诗人苏味道。

苏味道在武则天时曾两度拜相,在文学上他与李峤、崔融、杜审言(杜甫的祖父)合称初唐“文章四友”,在政治上他主张“处事不宜明白,但模棱两端可矣”,当场为后人创造了一个成语——模棱两可。

武则天下台后,苏味道被贬至四川,最后卒于眉州刺史任上,他儿子苏份留在眉州娶妻生子。

家族繁衍到第九代,苏洵诞生了,后来苏轼、苏辙也在眉山出生。

不过和祖上苏味道不同的是,三苏父子一生都与祖上“模棱两可”的作风反着来,性格天然。

河蚌绘·眉山三苏祠。

苏氏祖孙三代的家传性格,诗酒趁年华苏洵的父亲名叫苏序,为人慷慨率性、乐善好施、不拘小节,看来苏家的性格来自家传,后人说他们“无一事不快乐”。

苏序虽没什么学问,但好作打油诗,据说一生写了上千首,无论朝政时事还是乡人杂耍,鸡鸣狗吠都能成诗,是个民间文学爱好者。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儿子苏洵出生了,由于家道小康,父亲处事又大大咧咧,苏洵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四处漫游,想当个大侠。

其间他也尝试读书,学作诗文,但没学会,于是就放弃了。

史书记载其父的态度是“纵而不问”,趁年轻,玩儿呗。

三苏祠正门。

天圣五年(1027年),苏洵与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程氏时年18岁,苏洵十九岁。

媳妇是名门之后,颇有文化,苏洵到了此时玩儿心才开始收敛。

又过了几年,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这时苏洵深感人生短暂、光阴易逝,开始发奋学习。

他取出《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从头再读,这一年苏洵已二十七岁,这就是《三字经》里说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三苏祠的著名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景祐三年底(1037年),苏轼出生了。

苏洵夫妇共育有六个子女,不过长到成年的只有苏轼、苏辙兄弟和姐姐苏八娘,这位就是民间传说中苏小妹的原型。

苏轼与苏辙小时候,正逢苏洵浪子回头,居家发奋读书时期。

三苏祠

三苏祠

三苏祠各位游客请看这边,这里就是三苏祠,他位于眉山市城西南隅的一条街巷中,大家现在所站的地方就是三苏祠的大门,各位我们抬头看这边,上面有大家熟知的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大家猜猜写的是谁?没错写的就是北宋大文豪苏氏父子,这里就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现在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成都前往乐山的高速公路上,大约经80公里的行程路经一个名叫“眉山”的城市,这里曾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即今天的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城西南隅的一条街巷中。

不宽的街道却是来往不断的各种车辆,使这里的交通较为拥挤。

)这里的“三苏”故居,由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

占地约56800平方米,整座建筑红墙环抱,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园林庭院。

苏氏父子是北宋人,但他们家在眉山定居,却还要早上二三百年。

据说唐代有名的诗人苏味道做眉州地方官时曾遗下子孙,传到苏氏父子时,已是眉山城里的世家了。

不过三苏故居建成祠堂,则是直到明开国洪武年间才得以完成的。

三苏祠门口有大家熟知的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联意气魄很大,但符合苏氏父子的文学地位,并不让人觉得是吹嘘不实之词。

三苏祠的大门,资料记载: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

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

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

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杂。

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个金色大字。

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

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

走进三苏祠的大门,相继映入游客眼帘的是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济美堂为中轴线荷花池岸亭阁徐徐向外展开,显得疏而不散,紧而不促,布局自然流畅。

眉山三苏祠——文人墨客拜祭圣贤场所

眉山三苏祠——文人墨客拜祭圣贤场所
祠内收藏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陈列有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等文物。迄今馆藏文物共有5188件,其中历代刻印的三苏文集及有关古籍书3256件(册),字贴拓片578件,明清及近现代书画1002件,陶瓷及其它类352件,碑亭收藏68种145通碑刻,是三苏研究、陈列展览的珍贵资料。
三苏祠总建筑面积有115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正门、前厅、公殿、启贤堂、来凤轩、厢房、云屿楼、披风榭、瑞莲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苏轩、景苏楼、绿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采花舫、南堂、疏竹轩、绿筠轩、西门等。正殿、启贤堂、瑞莲亭为清康熙年间所建,近现代所建和修葺都以清代康熙四年的建筑为模式,使之成为一组典型的完整的四川清代古建筑群。正殿有苏洵、苏轼、苏辙的塑像,东侧由池水将绿洲亭、抱月亭、云屿楼连成一组园林。亭小水阔,树密楼奇。西侧一泓池水为“百坡亭”廊桥横断,向北望,透过“披风榭”可见隐于竹林中的东坡卧塑像。殿堂部分由三进四合院组成,虽按轴线处理,但两边却运用了均衡而不严整对称而有自由变化的手法,有收有放,灵活多心城区纱縠行南街,分别距成都、乐山80公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现成为占地104亩的古典园林。三苏祠庭院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经数百年的营造,周围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古木扶疏,小桥频架,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
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和程夫人、任采莲、苏八娘、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史夫人及苏家六公子等十余人的塑像,还供奉有眉山始祖苏味道画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祠内珍藏和陈列有三苏父子的大量手迹、各种印版和拓版的诗文字画等文物和文献。启贤堂陈列着三苏手迹、拓片和遗物。两侧厢房中展示有三苏生平及宦游各地的遗迹图片与文字。祠内有三苏祠沿革展、碑廊苏轼手迹刻石80多通,宋、明、清、民国碑约30通。除此而外,馆内还收藏有上万件有关三苏的文献资料和文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清代宰相张鹏翮撰大门联赞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大雅。匾联、书画、盈室满堂,明清以来一些书画名家文徵明、邹一桂、查士称、何绍基、张大千等的作品,也在此陈列供游人观赏。

三苏祠图片欣赏

三苏祠图片欣赏

三苏祠图片欣赏
大门
大门即南大门,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

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

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

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杂。

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字。

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

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

整个建筑被子古榕覆盖,显得更加庄严肃穆,穿砥道可达前厅。

瑞莲亭及瑞莲池
瑞莲亭位于瑞莲西池上,池水由城北瑞莲堰引人。

昔苏洵曾种瑞莲于池中,后每开并蒂莲花,为州士科名之吉兆。

明成化年间,“苏池瑞莲”被誉为眉州作景之一。

明成化年间州牧许仁曾赋诗云:“可人千载尚流芳,故宅池中并蒂香。

莫讶为详在科甲,生前元自擅文章。

”眉州物华天宝,人杰在灵,据眉山县志载,在北宋、南宋时期319年间,中进士者就达886位。

明末祠堂被火焚,池亦被毁为废沼。

清康熙四年,眉州牧赵惠芽摹拟拓建了今天的瑞莲池,并于池上建“亲莲亭”,即现在的瑞莲亭。

成都太守冀应熊手书“瑞莲池”二字于亭额。

亭为作角十二柱,攒尖式屋顶,亭顶为花瓶状饰物,八条脊上均有走兽饰物,房面为筒瓦覆盖。

亭高7、9米,亭门开于东面,有小桥与岸相通,亭四周有飞来椅。

三苏祠披风榭披的意思

三苏祠披风榭披的意思

三苏祠披风榭披的意思
摘要:
一、三苏祠简介
二、披风榭的意义
三、披风榭的建筑特点
四、披风榭的历史背景
五、披风榭的文化价值
正文:
三苏祠,位于我国四川省眉山市,是为纪念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而建的祠堂。

三苏祠历史悠久,建筑典雅,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披风榭,是三苏祠内的一个重要建筑,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披风榭的名字寓意着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精神,象征着苏家父子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始终勇往直前,披荆斩棘,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披风榭的建筑特点独具匠心。

榭内宽敞明亮,檐角高翘,显得轻盈灵动。

披风榭的梁柱、斗拱、栏杆等构件,均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披风榭的建筑风格典雅古朴,与周围的园林景观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意境。

披风榭的历史背景悠久。

始建于北宋时期,历经多次战火洗礼,直至明清两代才得以重建。

在历史的长河中,披风榭见证了三苏祠的兴衰,也承载了苏家父子坚韧不拔的精神。

披风榭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它不仅是三苏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古代文学传统的象征。

披风榭的名字,寓意着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文人墨客,为我国文化事业不懈努力。

总之,披风榭在三苏祠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见证了苏家父子的辉煌成就。

古伯良: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古伯良: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

古伯良:眉山国保档案(4):三苏祠(下)三苏祠中轴线上的三进四合院,呈现的是作为三苏故居和三苏祠堂的三苏祠,但三苏祠不止是三苏故居,也不只是三苏祠堂,她还是一座具有鲜明“岛居”风格的园林,而这一特点,则充分体现在三苏祠的瑞莲池和东园西园。

三苏故居原来就有池塘,改宅为祠后,将池凿为东、西二池。

相传苏洵手植莲花于池中,时值苏轼兄弟进士及第,池中莲开并蒂,为祥瑞之兆,故将池塘命名为瑞莲池。

明成化年间,州牧许仁曾赋诗云:“可人千载尚流芳,故宅池中并蒂香。

莫讶为祥在科甲,生前元自擅文章。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四川巡抚能泰题匾“瑞莲重现”,清雍正十六年(1738),高思雍撰书匾“灵沼遗香”。

现在的瑞莲池,是满池的荷叶。

中轴线东面,是瑞莲东池,由四川督学使张之洞于光绪元年(1875年)倡导修建有云屿楼、抱月亭、绿洲亭。

绿洲亭,一名水竹轩,在瑞莲东池南端半岛上,攒尖式草亭,有约十米长砥道与南岸相通,西行数步可达南大门。

上图是位于瑞莲东池东北角的抱月亭,亭名取苏轼《前赤壁赋》中“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之意。

抱月亭建于光绪元年,为双层攒尖式屋顶,亭高7.71米,底面为正六边形,设飞来椅。

凭栏远可眺云屿楼、东厢房、绿洲亭,近可观鱼赏荷。

瑞莲东池北、来凤轩东,是云屿楼,云屿的意思是“云烟笼罩的小岛”,因为整座建筑就是在一个小岛上。

云屿楼原名东坡楼,清光绪元年四川学政张之洞倡建。

坐北朝南,重檐歇山式,抬梁式梁架,一楼一底,面阔三间19.2米,进深三间13.2,通高11.5米。

门楣悬挂李长路书匾:“云屿楼”。

小青瓦屋面,正脊、垂脊、戗脊均饰卷草式图案。

三面临水,翠竹掩映。

瑞莲东池东面,现在称为东园,最早是清代眉州的古考棚旧址,占地约七亩,曾是苏祠中学校址,现在改建为碑廊。

东园建筑为仿清代建筑,占地面积约4618平方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晚香堂、四个碑亭和回廊构成。

晚香堂居东园北端,为一楼一底仿清歇山式建筑,陈列着三苏祠馆藏精品文物及宋、元、明、清苏轼诗文集缮本、拓本。

南州胜迹古祠堂——三苏祠

南州胜迹古祠堂——三苏祠

南州胜迹古祠堂——三苏祠“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

三苏祠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的园林建筑,也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

三苏父子以其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辉耀古今。

“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

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

老苏家的文章天下一绝,因此文豪们的故里尤其让人神往。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正殿大门两侧的十四字对联概括了三苏父子传奇的一生。

这是中国文人梦想的至高境界。

也是对三苏父子的最高评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也许就连苏氏故居的灵气也寄放在此吧。

三苏祠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是完整的四川清代建筑群(仿宋代遗址恢复)。

祠堂主体建筑构建在三面环水的半岛上,所谓“祠在水中央”。

殿堂部分由三进四合院组成,虽按轴线处理,但两边运用了均衡而不严整、对称而有变化的手法,有收有放,灵活多致。

苏祠四大堂——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济美堂。

正殿又名飨殿。

正殿是祭祀三苏的,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的塑像。

古今凡是立志求学之人无不视为神明,当做菩萨拜了。

前三楹有匾三架,很有趣。

中为“是父是子”,左为“文峰鼎峙”,右为“文章气节”。

将三苏父子的关系写的惟妙惟肖。

另外两侧的偏殿还有程夫人、苏八娘(苏小妹)、王弗以及苏家六公子等十余人的塑像。

完全就是文学世家,令人敬仰。

而后的启贤堂就相当于苏家的祖宗祠堂了。

这是著名的木假山堂。

据说苏洵偶得木假山三峰,购置于家中,并撰写《木假山记》,叹其“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漂沉汨没于湍沙之间,脱泥沙而远斧斤”之幸者。

赞其“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

《木假山记》是苏洵老爷子的名篇,能赏文观物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木假山和木假山堂都饱含着苏老爷子的不朽文学传统和道德精神。

三苏祠图文简介

三苏祠图文简介

三苏祠
三苏祠堂是元至正年间(公元1350年)郏县尹杨允祭拜苏坟时所首创。

祠堂前的卷棚木雕精致,彩绘精美,上面有当代书法名家大康题写的“三苏祠”匾额和徐柏涛题写的“在天为星辰朗照千秋万代,在地为河岳滋润万树千花”联。

卷棚下的碑刻为元、明、清各朝代所立,分别记载了三苏祠堂的荣辱兴衰。

三苏祠堂暖阁内保存着元代所塑的三苏父子泥塑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侍列左右,三人身穿朝服,面含微笑,栩栩如生,距今已有600多年,是全国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尊三苏父子塑像。

三苏生前仕途坎坷,荣辱无定,苏轼父子早已作古,无法与世人交流,但他们却受到人们的瞻拜和景仰。

2002年,中国古建专家罗哲文一行来此考察后,给予了高度评价,2006年被国务院审核公布为“国保”。

游三苏祠——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游三苏祠——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游三苏祠——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今年清明节,我去瞻仰了一直想去的三苏故居——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街,分别距成都、乐山80公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

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

三苏祠周围红墙环抱,绿树萦绕,现在的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

进门是两棵高达十余米的雄性银杏树,象征苏轼苏辙兄弟情深。

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和程夫人等十余人的塑像,还供奉有眉山始祖苏味道画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祠内珍藏和陈列有三苏父子的大量手迹、各种印版和拓版的诗文字画等文物和文献。

人来人往的三苏祠门口进门的两棵银杏树绿树掩映中的亭台楼阁一直好奇是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成就了唐宋八大家占三席的“三苏”父子。

看了三苏祠,我认为有这样三点原因:一、社会环境:宋代眉山学习风气浓厚,雕版印刷业十分发达,眉山与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并称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

书籍的大量刊行,推动了眉山的官学、私学教育。

眉山文化渊源深厚,以苏、程、石、史四家为盛,且皆有姻亲关系。

苏轼曾说:“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辞为宗师”,“其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

宋仁宗曾赞曰:“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

”据统计,两宋三百年间,眉山出进士885人。

苏东坡像程氏携女苏八妹(苏轼姊)二、良好的家庭氛围:苏洵祖上苏味道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苏味道的二儿子叫苏份。

苏味道本是赵州栾城人,他死后,苏份就在四川眉山县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苏氏”。

苏洵就是苏份的第九代子孙。

苏洵妻子是出自程家的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进士)的女儿。

苏老泉自序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苏洵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态度不很认真,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

但是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却不幸落第。

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

三苏祠景区讲解

三苏祠景区讲解

三苏祠景区讲解
三苏祠景区位于中国四川省眉山市,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

这个景区以三苏文化为核心,融合了古建筑、园林、书法、绘画等多种元素,是一处集文化、艺术、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进入三苏祠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古朴典雅的建筑群,这里就是三苏祠的核心部分。

建筑群以中轴线为中心,两侧对称排列,错落有致。

沿着中轴线依次经过大门、前厅、正殿、后殿等建筑,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

在三苏祠的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高大的正殿——梦楼。

梦楼是一座典型的明清风格建筑,高耸入云,气势磅礴。

正殿内供奉着三苏父子塑像,栩栩如生,仿佛在世。

这里是游客们前来朝拜三苏文化的重要场所。

除了古建筑外,三苏祠景区内还有许多景点值得一看。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荔枝园”。

这个园子是三苏父子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他们写作文字的地方。

园内有一棵古老的荔枝树,据说是三苏父子亲手栽种的,见证了三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三苏祠景区内还有一座“来凤轩”,这是一座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园林建筑。

轩内绿树成荫,小桥流水,景色宜人。

这里是游客们休息、品茶、赏景的好去处。

在来凤轩的旁边还有一座“御碑亭”,亭内矗立着一座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石碑,碑文内容是表彰三苏父子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总的来说,三苏祠景区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的地方。

这里不仅有深厚的三苏文化底蕴,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景点和建筑。

无论是对于文学爱好者还是对于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里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苏轼一生遥望的故园:眉州三苏祠,漂泊人生中的温情旧梦

苏轼一生遥望的故园:眉州三苏祠,漂泊人生中的温情旧梦

苏轼一生遥望的故园:眉州三苏祠,漂泊人生中的温情旧梦毛若苓宋代的眉州下辖4个县城:眉山、彭山、青神和丹稜。

眉州因在峨眉山附近而得名“眉”。

这里不仅山清水丽,而且是宋代的刻书中心之一。

或许是因为刻书、读书的氛围浓厚,有宋一代,眉州出了大量的进士、学者。

其中,苏洵、苏轼、苏辙就是最著名的三位。

在眉州城内西南,有一座三苏祠,是祭祀苏氏父子三人的祠堂。

这祠堂原是苏家故居,元代改为祠堂,历经明清二朝,曾焚毁于兵火,又多次由官方修缮与重建,民国一度改名为三苏公园,千年来香火不断。

大约是苏家兄弟二人少年登科、名动京城的故事太传奇太让人艳羡,在明代,还传说如果三苏祠中莲花并蒂而开,就是有人登科之象。

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苏氏在眉州是大姓,其先祖可追寻到唐代著名文人苏味道。

武则天当政时期,苏味道跻身相位,官达“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而到了中宗时期,他被贬眉州刺史并死于任所,从此眉州便有了“苏”这一姓。

从唐末经五代到宋初,苏家先辈无人为官。

苏洵的祖父苏杲生了9个孩子,存活下来的只有苏序一个。

苏杲善治家财,经济条件本来不错,然而经过了五代宋初的动乱,他害怕家中田产过多,贻害子孙,于是“终身田不满二顷”,屋子破败也不加以休憩。

苏序已不算富有,又乐善好施,到苏洵成婚时,苏家已经可以用“极贫”来形容了。

苏洵一家人住在眉州治所眉山城西南角的纱谷行。

苏洵的妻子程夫人同样出身于眉州大姓,而且家财富有,为了支持丈夫读书,她变卖了服饰玩物,几年内让苏家重新富裕了起来。

所以,苏轼、苏辙兄弟在纱谷行苏宅的少年时代是富足安乐的。

苏洵苏家的宅院不算小,并有足够的婢妾。

苏轼有乳母名叫任采莲,跟随程夫人有35年之久,后来苏轼辗转各地为官,乃至贬谪黄州,任氏均相伴随,直至去世。

另有一位杨氏,是苏辙的保姆,后亦随苏氏兄弟从宦直至在徐州去世。

苏宅门口有榆树,据说是苏洵亲手所种。

宅内有庭院,书房前有竹有柏,杂花满丛。

院中树上挂满了红梨,池塘里开着白色芙蕖,有时候苏洵会叫上赤脚的婢子,在雨中采摘园中的果蔬。

文史踪迹|四川眉山三苏祠立有苏公...

文史踪迹|四川眉山三苏祠立有苏公...

文史踪迹|四川眉山三苏祠立有苏公...四川眉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里。

朱德委员长曾诗赞:“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三苏祠”,在元代延祐三年(1316)由三苏父子故居改宅为苏氏宗祠。

后“三苏祠”历经修葺拓展,规模面积由“家有五亩田”,拓展为占地104亩的古典园林建筑。

三苏祠是个通称,也称三苏祠纪念馆(博物馆),是一处全方位展陈三苏事迹和相关文物的文博场所,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苏祠内的碑亭(碑廊)是重要的建筑之一,占地约7亩,廊内立有南宋以来的刻石155通,其中苏轼手迹刻石83通。

苏轼知颍时书写的宋拓本《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吕满庭芳》等均有刻石。

但鲜为人知的是,三苏祠碑廊(碑亭)内,还有苏轼在颍州任上的草书《欧阳永叔醉翁亭记》、《颜真卿争坐位贴》两通碑刻。

苏轼草书《欧阳永叔醉翁亭记》碑是根据馆藏明拓本所刻,1982年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书法家伍中一先生主持,镌刻立于三苏祠碑亭之中。

该碑共两石,每通碑高229厘米,宽102厘米。

除苏轼自跋外,还有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等当世书画鉴赏名流诸多题跋。

赵跋:“此宋学士东坡苏公之笔,赵子固(即赵孟坚,赵孟頫从弟,著名书画家,精于收藏)家藏旧物也。

今为伯田冯先生所得……。

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裹铁’也。

”由于受石碑尺寸所限,其他多人题跋未尽镌刻上石。

(注:苏轼守颍草书《临颜真卿争坐位贴》专文另述)此外,河南省郑州市博物馆在早在1959年即在馆内建立有苏东坡草书《醉翁亭记》石碑长廊,陈列展出,并出版拓本字帖,多次再版《苏轼书欧阳永叔醉翁亭记(草书)》(郑州市博物馆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

换句话说,相关文博机构、出版机构和多数资深书画鉴定专家,并不认可苏轼草书《醉翁亭记》系伪作的所谓“定论”。

本系列文章主要参考书目及报章:①《苏轼书欧阳永叔醉翁亭记(草书)》(郑州市博物馆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②《醉翁亭记研究》(管笛著,黄山书社,1999年5月第1版)③《苏东坡草书<醉翁亭记>碑石与明代拓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官网,2010年6月9日)④《苏祠漫步》(徐丽编著,四川眉山三苏祠博物馆,2008年9月)⑤《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王秋生辑注,黄山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⑥《苏轼草书<醉翁亭记>石刻拓片千年后重归故里》(2019年7月5日《汴梁晚报》,记者岳蔚敏)⑦《醉草欧文苏字传千古,碑刻拓藏今又回汴梁》(2019年8月23日《大河报》《大河网》,记者周斌)。

眉州三苏祠:文豪之家

眉州三苏祠:文豪之家

眉州三苏祠:文豪之家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中心,是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

趁着在眉山访谈客户之际,我们走访了这个眉山名气最大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门楣上悬挂黑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字。

门柱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

祠内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

屋宇典雅,堂廊相接,匾额对联,缤纷耀彩。

披风榭处有东坡石像。

溪畔石上,苏东坡斜倚散坐,头带学士帽,胸前蓬蓬然长髯自然飘逸,神情悠远而略带沉思。

整个祠堂并不大,而建筑颇不少,如抱月亭、木假山房、百坡亭、启贤堂等,但给人的感觉并无壅塞。

因为已被古木竹石间隔包围,反倒显得古意盎然。

饶正殿后房廊,下三级踏道,顺石板路前行十余步即到启贤堂,启贤堂原是苏家供奉祖先,神位的祭堂,堂前有正殿,东厢房和快雨亭三间构成不规则的四合庭院。

启贤堂后为木假山堂
前厅为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三楹四柱二室。

前厅之后是一四合小庭院,穿庭院正中石权路,上三级垂带式台阶进入正殿。

正殿
又名飨殿,大殿内塑有三苏父子像,正中悬挂一匾“养气”。

正殿前廊两侧,置放有铁铸钟一口,大鼓一架;殿两侧各有一方墙门道,西为“文渊”,东为“学薮”。

古意盎然的祠堂外有一个号称第一家的眉州东坡酒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苏祠
三苏祠堂是元至正年间(公元1350年)郏县尹杨允祭拜苏坟时所首创。

祠堂前的卷棚木雕精致,彩绘精美,上面有当代书法名家大康题写的“三苏祠”匾额和徐柏涛题写的“在天为星辰朗照千秋万代,在地为河岳滋润万树千花”联。

卷棚下的碑刻为元、明、清各朝代所立,分别记载了三苏祠堂的荣辱兴衰。

三苏祠堂暖阁内保存着元代所塑的三苏父子泥塑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侍列左右,三人身穿朝服,面含微笑,栩栩如生,距今已有600多年,是全国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尊三苏父子塑像。

三苏生前仕途坎坷,荣辱无定,苏轼父子早已作古,无法与世人交流,但他们却受到人们的瞻拜和景仰。

2002年,中国古建专家罗哲文一行来此考察后,给予了高度评价,2006年被国务院审核公布为“国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