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舆论中的情绪及其影响_焦德武
微博舆论对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公众所希冀的舆论。当传统媒体将网上的 碎片化的言论进行集中报道,无疑对事件 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传统媒体 介入后便会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而迫于 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相关部门不得不采 取措施以平息事件。
(4)经过一段时间的热议并伴随着事
件的解决,舆论逐渐平息。在事件逐步得 到解决的情况下,微博中议论此事的人会 逐渐减少,舆论势头也就渐渐减弱,而新 事件的发生便会引起新一轮的微博热议 从而产生新的微博舆论。
2、微博舆论的传播特点
(1)微博舆论主体的“草根性”。根 据 CNNIC 的调查统计数据,我国网民呈 现出的总体状况为:年轻化、学历较高、收 入较低、以城镇居民为主,表现出明显的 “草根”特征。而占据着网民一半比例的 微博用户,也是微博舆论造势的主体,自 然也就具备“草根性”的特点。
(2)微博舆论民意的彰显性。网络对 于话语权的解放,实现了传播的平等化, 再加上微博传播的便捷性,使得微博成为 民众自由表达的乐土。因此,微博舆论是 广大民众在平等、开放的平台上进行的公 开表达,是来自民众的呼声,彰显了民意。
(2)众多网民的个人意见在微博上发
表后经过交流、取舍从而形成大体趋于一
致的意见。当某一事件极大地触动了众多 网民的个人情绪而引起广泛的共鸣时,这 一事件在微博上的传播就如同滚雪球一 般越来越广,越多人参与讨论,事件就越 被放大,这些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 取舍之后,最终会形成一个被大家认同的 社会共识,进而形成微博舆论。
1、微博舆论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积极
影响
(1)微博舆论成为促成重大突发事件
59
NEWS WORLD 传 媒 e 时 代
解决的动力。微博信息发布的简易性和发 布渠道的多样性,使得普通民众也有了话 语权,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当事人往 往能够成为舆论的焦点,他们通过微博来 表达自己的呼声,自然能引起广泛的关 注,于是与他们产生共鸣的广大网民纷纷 呼应,进而形成微博舆论,监督着突发事 件中的舆论走向,监督着相关部门对事件 的处理以及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从而 能够tter 在美 国 诞生 以来,微博这一新兴自媒体正以星火燎原 之势不断发展壮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 息中心(CNNIC)于 2012 年 7 月发布的 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显示,截至 2012 年 6 月底,我国网民
微博中的负面情绪传播分析
微博中的负面情绪传播分析作者:叶璐来源:《今传媒》2012年第02期摘要:近两年来,微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公众舆论的重要策源地,在几次重大的舆论焦点事件中,微博传递信息、发表言论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视。
微博除了传播信息和言论外,还可以传递情绪。
情绪的传递是无形的,影响也是潜在的,但是却同样对公众产生巨大作用。
本文以微博中的负面情绪为研究对象,探讨微博中负面情绪的传播机制。
关键词:微博;负面情绪;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2-0054-02自2009年以来,微博以惊人的速度在国内扩张,越来越多的人熟练地使用微博,将它作为个人情绪表达的首选通道。
微博使用的低门槛、低成本,即时、简洁的信息发布方式使人们更热衷于在微博上发表意见,而在微博这个平台上,亿万用户共同缔造了一个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有别于客观现实的拟态环境。
这种拟态环境反过来又要对个体的认知产生巨大影响。
一、微博中呈现的负面情绪及影响除了事件性的信息外,情绪信息通常也是微博传递的主体内容之一。
长期以来,情绪信息的传递一般存在于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中,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兴起,个体情绪的表达与宣泄逐渐走入公共领域。
人的情绪受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修养的影响和制约。
情绪表现的形式比较短暂和不稳定,一般是由于当时特定的条件所引起的,具有较大的情景性,随着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改变和消失[1]。
用户在使用微博时,情绪的产生与现实生活中情绪的产生方式基本一致,由于微博情绪是在一个公共空间进行表达,而且这种情绪的表现形式因为微博内容的存在得以长时间保存,因此个人情绪的影响将会加倍放大。
就目前状况而言,微博中表达负面情绪的影响力大于正面情绪。
其所呈现的负面情绪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在微博上宣泄负面情绪;另一种是发布的信息招致了大量的负面评价,并由此产生了负面情绪。
相比较而言,第二种类型的负面情绪扩散力更强,也更值得关注。
微博舆论中的情绪及其影响
焦德 武
( 武汉大学新 闻与传播 学院, 武汉 4 3 0 0 7 2 ; 安徽省社会科 学院, 合肥 2 3 0 0 5 1 )
摘要 :微 博的诞生与普及使微博 生产的舆论产生越来越 大影响 ,由于微博具有私密性 与公共性 特 征, 其在产生社会影 响的同时 , 其 中具 有的个人 情绪的社会表达不能忽视。文章认 为 , 结合 当前的社会 化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新媒体环境 下职工舆 情与舆论导向研究” ( 1 1 C X W0 3 5 )
作者简介 : 焦德武 ( 1 9 7 7 一) , 安徽霍邱人 , 武汉 大学 博士生 , 安徽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 : 媒介与社会发展。 1 2 9
弘 淮端 理 2 0 1 3 . 3
序 的重要 力 量 之一 , 而 微 博也 成 为 当前 中 国如 何
进 行 现代 化 、 如何 实 现现 代 化 以及 在 实 现 现代 化
日常行为确实变得和他人无关。E T ] 陌生化 、文明化把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欲望降 低 了, 但是 , 人是交流的动物 。 大众传媒 的出现 。 正 好 弥补 了欧文 ・ 戈夫 曼所 言 的前 台演 员 表 演式 的
微 博 舆 论 是 网 民借 助 微 博 平 台对 近 期 发 生 的、 被 广 泛 关 注 的某 一 议 题 的 共 同意 见 , 是 具 有
亿, 中国社 会 网络 化 甚 至微 博化 已经 深入 到社共性 的社会心理的聚集。虽然舆论一词体
现 了理 性 与 进 步 … , 着重点是 “ 论” 。 属 于 人 们 行
文化环境等的关注与评价特征。 观察 2 0 1 0 - - - 2 0 1 2 年的微博热 点事件 , 诸如江西宜黄拆迁 、 “ 我爸是 李 刚” 、 7 ・ 2 3 动车事故 、 郭美美炫富、 活熊取胆 、 北 京暴雨等 , 都体现着较强的情绪指向。当然 , 这种
微博舆论中公众情绪的表达与治理——评《微博情绪表达与舆论治理研究》
微博舆论中公众情绪的表达与治理——评《微博情绪表达与舆论治理研究》作者:暂无来源:《传媒》 2018年第24期微博舆论之所以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最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公众情绪。
不同于传统媒体,微博是典型的多向性、人际化传播,通过指数式的关系传播能够让公众情绪在短时间内实现最大范围的传播,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公众参与公共讨论和社会表达的核心渠道。
在微博上,公众的情绪表达不仅推动了有关新闻的传播,而且加快了公众意见的传播和治理行为的实施。
实际上,在当前诸多领域,微博舆论中公众情绪表达的走向,已经成为新时期舆情预判和舆论治理的重要依据,但遗憾的是,业内外并没有对其展开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
由焦德武、马玉春、贾雪枫著,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微博情绪表达与舆论治理研究》一书,有效弥补了这一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建构性和实践指导性。
该书以微博舆论中的情绪表达为切入点,结合事实和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如下问题:微博舆论情绪表达的内涵为何?功能有哪些?与传统媒体中的情绪表达有何区别?微博舆论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微博舆论中情绪表达有着怎样的社会影响?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对微博舆论中情绪表达的类型、功能、影响等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将重点放在了针对微博情绪表达负面效应的治理路径上。
具体来讲,该书内容可分为四大要点。
第一要点是理论概述与内涵梳理。
作者阐明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逻辑框架、概念内涵等,其中以微博舆论基本特征与功能、情绪表达基本特征与功能以及微博舆论中情绪表达的内涵与特点为主,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要点是微博舆论中情绪表达的多维度分析。
作者重点关注微博舆论中情绪表达的产生条件和构成要素,分析了微博舆论中情绪表达的主要倾向和现实体征,重点探讨了心理学维度下微博舆论中情绪表达的主要特点以及情绪表达的社会方式。
第三要点是社会学维度下的微博舆论情绪表达。
作者具体分析了微博舆论中情绪表达形成的社会条件,以及微博舆论中情绪表达与社会系统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明确了微博舆论中情绪表达所形成的社会效应。
短训学员在网络交流平台的负性情绪识别与应对
短训学员在网络交流平台的负性情绪识别与应对刘 波 韩 冰(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北京101601)[摘 要] 如何疏导学员在网络交流平台的负性情绪,引导学员健康地表达诉求,发挥网络交流平台在培训项目中的正向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分析了短期培训学员在网络交流平台的负性情绪生成路径及伴随特征,探究了负性情绪的扩散机理和内在驱动因素,归纳总结了针对性的疏导原则,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负性情绪;生成路径;扩散机理;疏导原则;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206;G7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4263(2020)02-0036-04网络交流平台是干部教育培训项目中各方交流的桥梁,在答疑解惑、交流互动、事项通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学员对培训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网络交流平台有时也会演化为学员发泄不满、滋生负性情绪的载体。
尤其是短期培训(短训)项目,紧张的培训日程既增加了组织方的办学压力,也极易引发学员的不满情绪。
如何发挥网络交流平台正能量,引导学员健康地表达诉求,疏导学员的负性情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负性情绪多指外界刺激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不正确或非理性的情感倾向,是一种潜舆论形式,一旦在网络上发酵,容易造成负面影响[1]。
目前,关于网络交流平台上负性情绪的研究比较少,也未曾有相关学者聚焦到职业教育培训领域,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参考网络舆情方面的研究文献和成果。
焦德武等人[2]以微博舆论为探究对象,总结了微博情绪表达的方式、产生的影响以及负面社会效应的治理措施;黄微等人[3]对大数据环境下多媒体网络舆情的特征、传播要素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了网络舆情传播机理;周莉等人[4]在分析突发事件中网络情绪特点的基础上,梳理了基于网络情绪引导的舆情管理现实路径。
关于网络舆情引导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笔者将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培训教育领域网络交流平台的负性情绪的特点,深入探究其扩散机理,并提出针对性的疏导原则和应对策略。
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
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引言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新媒体的接触越来越频繁,新媒体成为了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渠道。
在新媒体传播中,情绪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参与和共鸣,也可以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1.激发参与和共鸣情绪可以激发人们的参与和共鸣,让他们更加关注和参与到新媒体传播中。
在社交媒体上,各种情绪表达的帖子或言论往往会吸引大量关注和点赞。
人们会被情绪所触动,进而分享自己的经历、情感和观点,形成广泛的共鸣。
在此基础上,人们还会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积极参与讨论,形成社会舆论的声音。
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是激发人们参与和共鸣的重要推动力。
2.引发情感共振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能够引发情感共振,增强信息传播的感染力。
人们往往会对于具有强烈情绪表达的信息更容易产生共鸣,并倾向于分享和传播。
举例来说,在新冠疫情期间,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或他人的战“疫”故事,表达对抗疫人员的支持和感激之情。
这些情绪化的信息能够深入人心,引发大量关注和传播,进而形成社会的情感共振。
3.影响认知和态度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还可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态度。
情绪化的信息往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改变人们对于特定问题和事件的认知和态度。
在某一社会事件发生时,情绪化的报道和评论往往会引起公众愤怒或悲伤的情绪反应,进而影响其对于事件的评价和态度。
这种情绪传播过程会进一步引发舆论的热议,形成全民的共识或反思。
1.信息的选择和传播情绪对于信息的选择和传播起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在新媒体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情绪状态选择感兴趣或与自身情绪相符的内容,并进一步传播。
当一个人处于悲伤的情绪中时,他更可能选择和关注与悲伤主题有关的信息,并将其分享给身边的人。
这种情绪选择和传播机制会进一步形成信息的聚集与传播热点。
2.行为的影响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也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在新媒体平台中,情绪化的帖子或言论往往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参与,进而影响其行为模式。
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传播的影响
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传播的影响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新闻和交流观点的重要平台。
它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情感的方式,还深刻影响了舆情事件的传播和影响力。
在社交媒体上,情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舆情事件的传播和舆论的态度。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传播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机制和应对措施。
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绪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往往会在表达观点和看法的情绪也会被带入其中。
如果一个舆情事件涉及到一些敏感的话题或是触及了公众的利益,人们往往会情绪激动,这种情绪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断放大,导致舆情事件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增大。
而这种情绪传播方式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比如造谣、恶意攻击等,从而对舆情事件的传播产生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的舆论导向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一个舆情事件发生时,社交媒体上的情绪往往会成为舆论的一种导向。
如果公众的情绪趋于一致,那么舆情事件一般会更容易受到公众的关注和关心。
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中,人们的情绪往往会成为舆论导向的主要因素,从而对事件的后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的传播速度和形式也有着重要影响。
在社交媒体上,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情绪更是可以瞬间引发共鸣。
当一个舆情事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了公众的情绪共鸣时,信息往往会迅速地传播开来,从而对舆情事件的传播速度和形式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舆情事件的传播方式不再受到传统媒体的控制,而更多地受到公众情绪的影响。
一是加强舆情事件的监测和预警。
通过对社交媒体上公众情绪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舆情事件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危害,从而做出相应的预警和应对措施。
引导和疏导公众的情绪。
在社交媒体上,舆情事件往往会引发公众的强烈情绪共鸣,必须对这种情绪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疏导,避免其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传播的影响
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传播的影响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来获取信息、交流互动、表达情感,以及参与舆情事件的传播和讨论。
而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传播的影响,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传播的影响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催化舆情事件传播:社交媒体上的情绪表达往往会引发更多的关注和讨论,一些情绪激烈的帖子或评论往往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迅速传播,甚至引发话题热度。
一条关于社会事件的愤怒言论或者感人故事,往往会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大量的转发和评论,从而催化舆情事件的传播,并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
2. 影响舆情事件的舆论导向:社交媒体上的情绪表达也会对舆情事件的舆论导向产生影响。
当大量网民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一种情绪时,往往会影响更多人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影响舆论的走向。
如果某一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大量愤怒和不满的情绪表达,就有可能导致舆论的偏向于批评和谴责的方向,反之亦然。
3. 扩大舆情事件的影响范围:社交媒体情绪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往往比传统媒体更广。
当一段带有某种情绪色彩的视频或图片在社交媒体上被大量分享和传播时,往往能够迅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扩大舆情事件的影响范围,甚至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传播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我们也要认识到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传播的影响并非完全是积极的,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比如:1. 过度渲染事件的情绪化倾向:因为社交媒体上情绪表达的直接性和即时性,一些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往往被过度渲染成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形象,这可能会导致舆情事件传播过程中的不客观和失真的情况,甚至会影响事件的客观评判和解决。
2. 社交媒体情绪的极化影响:在社交媒体上,尤其是一些话题敏感的事件中,情绪表达往往呈现出极化的倾向,即一方认为极端情感化,另一方也会采取同样极端的态度。
新闻传播中的情绪表达与舆论态度分析
新闻传播中的情绪表达与舆论态度分析新闻传播是现代社会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而情绪表达和舆论态度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信息时代,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闻和信息,对于新闻事件的情绪表达和舆论态度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本文将从情绪传播的机制和舆论态度的形成过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情绪是一种人类情感的抒发形式,而情绪表达在新闻传播中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
情绪的传播机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共情”,即人们在接触到他人情绪的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
在新闻传播中,媒体的情绪表达对于受众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当媒体报道一起悲剧事件时,通过悲伤的情绪表达能够引起受众的共情和关注,从而推动社会公众对该事件的关注和关切。
而当媒体报道一些积极的新闻事件,如一项重要的科学突破,通过喜悦的情绪表达能够激发公众的乐观情绪,鼓舞人心,促进社会发展。
情绪表达也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息息相关。
媒体在情感表达中往往会运用一些情绪化的词汇和手法,通过对于事件的评论、点评和表达道出其立场和态度。
然而,过度的情绪化可能导致信息的失真和偏颇,在传递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导性。
因此,在新闻传播中,情绪表达需要注意平衡,避免过度渲染情绪而影响受众的正常理解和判断。
其次,舆论态度的形成和新闻传播密切相关。
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态度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价值观、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媒体报道等。
舆论态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可信度和完整性。
当媒体报道事件时,如果能够提供全面、客观、准确的信息,很大程度上能够真实地反映事件本身,为公众形成正确的舆论态度提供参考。
与此相反,如果媒体报道存在失实、片面和误导性,那么公众形成的舆论态度也很可能存在偏见和不正确的倾向。
在新闻传播中,媒体的角色至关重要。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中介,其在情绪表达和舆论态度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和立场导向都会直接影响受众的情绪表达和舆论态度。
因此,媒体应该本着公正客观的原则,在报道中尽可能地提供全面和准确的信息,避免过度渲染情绪和偏颇的舆论导向。
紧急事件下媒体传播与民众情绪波动分析
紧急事件下媒体传播与民众情绪波动分析东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高天摘要:紧急事件下媒体的舆论引导策略对民众的情绪波动影响较大,本文主要通过爬虫以及情感分析技术测量民众在特定紧急事件下的情绪波动状况,简要讨论民众在不同种类型信息下“信心”的波动。
微博平台的新闻评论具有严重的不规范性特征,对情感分析评分结果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性错乱以及事实性描述稀释情感得分两方面。
针对此次紧急事件的文本特征,提出一种“极值情感词法”语义规则进行情感分析,该方法通过采取语句适量极性情感词样本的方法进行判断,有效解决了先抑后扬、结合实情论证的情感判断模糊等问题。
通过采集微博评论数据进行实验,验证了“极值情感词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舆情监测;情感分析;社会化媒体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2-0057-0004在紧急事件的各个发展阶段中,在正向负向新闻的充斥下,我国人民群众的情绪随波澜起伏。
不同于21世纪初的是,目前网络媒体已经普及,微博、知乎以及各类新闻App可以实时播报,并且评论、讨论机制使得我们有机会直观地从评论中观察评论者的情绪。
本文将以微博为例,在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账户下观测2020年初紧急卫生事件下网民评论的情绪波动,得出微博官方媒体报道下网民情绪波动折线图。
同时与非典的各个时期做比较,简单评价官方媒体在紧急事件各个阶段起到的作用,指出在第二次重大卫生事件中媒体所做的改进与不足。
一、理论综述(一)紧急卫生事件阶段与传媒本文选取早期非典作为参考对象。
对于非典阶段的研究,学者早已做出总结。
其中张君昌、郑妍(2003)将非典分为三个阶段并做出全景分析,解释了各阶段中媒体所呈现的态度、态势与角色扮演情况。
本文将以此为基本框架,对2020年初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中国媒体的行为做出对比与评价。
(二)情感测量模型Zevon和 Tellege (1982)证实了情绪的两维度结构,指出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并不是反相关,而是相互独立的存在;Watson(1985)总结出情绪的两因素模型,指出情感状态维度由两部分组成:正性情绪(positive affect,PA)和负性情绪(negative affect,NA)。
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传播的影响
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传播的影响【摘要】社交媒体情绪在舆情事件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针对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传播的影响展开了深入探讨。
社交媒体情绪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影响着舆情事件的扩散程度。
社交媒体情绪往往具有情绪化倾向,对舆情事件的态度和热度产生影响。
社交媒体情绪还会影响舆情事件传播路径和相关方的态度。
在强调了社交媒体情绪在舆情事件传播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应对社交媒体情绪的传播策略,并展望了未来社交媒体情绪研究的方向。
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传播产生着深远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社交媒体情绪、舆情事件、传播速度、传播广度、情绪化倾向、热度影响、态度倾向、情绪传播路径、重要性、策略、研究方向、社交媒体、影响1. 引言1.1 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传播的影响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舆情事件传播的重要平台。
社交媒体情绪作为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情感和观点的载体,对舆情事件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交媒体情绪不仅可以影响舆情事件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舆情事件的热度、态度和情绪传播路径,进而影响舆情事件的舆论走向和影响力。
社交媒体情绪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往往比传统媒体更快更广,可以迅速引发广泛关注,扩大舆情事件的影响范围。
社交媒体情绪往往存在情绪化倾向,用户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强烈情感,从而加剧舆情事件的情绪化程度。
社交媒体情绪在舆情事件传播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应引起更多研究和关注。
了解社交媒体情绪对舆情事件传播的影响,制定相应的策略应对社交媒体情绪,以及探索未来社交媒体情绪研究的方向,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引导舆情事件的传播及舆论的形成。
2. 正文2.1 社交媒体情绪的传播速度和广度社交媒体情绪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在舆情事件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条消息可以在短短几秒内传播到全球范围内。
当一则舆情事件发生时,社交媒体上的情绪反应会迅速传播,引发舆论的热议和讨论。
微博舆论中的情绪及其影响_焦德武
微博舆论是网民借助微博平台对近期发生的、被广泛关注的某一议题的共同意见,是具有某种公共性的社会心理的聚集。
虽然舆论一词体现了理性与进步[1]6,着重点是“论”,属于人们行为活动的范畴,但是在微博舆论的生成过程中,情绪又具有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的巨大作用。
一个热点新闻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能够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2]曼纽尔·卡斯特在他的新书《愤怒与希望:网络时代的社会运动》中也认为,社会化媒体促使社会运动,不仅和个人经历相联系,在传播过程中也和情绪相关。
[3]当然,本文也无意强调情绪在微博舆论生产中的唯一性,而想强调其在构建舆论生态影响下的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一、微博舆论中的情绪中国社会生活网络化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仅十多年时间,而微博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时间更短。
2009年8月,新浪微博开始内测。
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三年多时间我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了3.09亿,手机微博用户规模为2.02亿,中国社会网络化甚至微博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样式,微博生产的舆论已经对国家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如果说网络是社会事件的“放大器”和社会情绪的“发泄器”,那么微博则能将这两大功能无限放大。
[4]纵观最近3年来的舆论监督事件,新媒体实现议程设置、影响话题走向的比重超过传统媒体一成;在新媒体中,微博爆料数量是论坛、博客的两倍。
[5]相较其他传播样式,微博又表现出具有情绪特征的“个体性、群集性、非预谋性、非常规性、权宜性、动员性、围观性、游戏性、挑战性等民间性社会特质的杂糅”[6]。
按照心理学理论,情绪由三部分组成:涉及身体变化,涉及有意识体验、包括认知成分,认知部分即牵涉人们对环境的评价方式和反应方式。
微博作为舆论生产的平台,其活跃度与内容生产的便利性,加之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相契合,体现出较强的对公众生存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的关注与评价特征。
微博舆论中公众情绪表达研究
微博舆论中公众情绪表达研究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舆论场之一,越来越多的公众在上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
因此,研究舆论中公众情绪表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实时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公众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事件进展,使得情绪表达具有很强的实时性。
直接性:用户可以直接评论、转发、等互动,使得公众可以第一时间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绪。
群体性:上存在大量的群体性情绪表达,如对某一明星的崇拜、对社会现象的不满等。
多样性:舆论中的公众情绪表达涵盖了多种情绪类型,包括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等。
事件性质:事件性质是影响公众情绪表达的重要因素,涉及到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的事件往往会引起公众的高度和情绪反应。
媒体报道:媒体报道的角度和态度也会影响公众的情绪表达,正面报道往往会引起公众的积极情绪,而负面报道则容易引起公众的不满和愤怒。
网络推手:一些网络推手会故意制造话题,操纵公众的情绪表达,使得舆论场中出现极端情绪和不良影响。
政府管理: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上的不良情绪表达,维护社会稳定。
企业自律:企业应该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尊重消费者权益,避免引起公众的负面情绪。
媒体素养:公众应该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正确理解和传播信息,减少盲从和极端情绪的表达。
技术手段: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来识别和管理舆论中的公众情绪表达,避免出现不良影响。
舆论中的公众情绪表达是复杂多变的,但也是可以引导和管理的。
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应该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舆论生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名人是指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在平台上发布的各种形式的博文、图片和视频等。
这些内容往往会引起广泛的和讨论,形成一定的舆论场。
a.粉丝传播:名人的粉丝数量通常是比较庞大的,粉丝通过和转发名人的内容,使得名人舆论得以迅速传播。
b.话题传播:名人常常会引爆一些热门话题,这些话题往往会引起广大网民的讨论和,进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场。
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
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传播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文化、政治的主要形式之一。
而情绪,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类情感,已经成为了新媒体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
一、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作用(一)引起公众关注情绪是人的基本情感,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传递性。
当人们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时,往往会跟随情绪的感染,进而有更多人参与评论和分享,引发公众关注。
比如,网络上火爆的“表情包”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方式,通过一些标志性的和抢眼的表情和图片,引导用户感受到并表达自己的情绪。
(二)塑造公共舆论情绪对于舆论的塑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去评价事物,在新媒体传播中,用户产生的情绪可以通过各种数字工具量化,并被媒体用于分析公众情绪、判断公众舆情,从而更好地引导公众舆论。
(三)增强信息的记忆效果情绪能够增强信息的记忆效果。
如果在情感强烈的状态下接收到信息,或者通过情绪化的方式呈现信息,它往往比单纯地传递信息更容易被接受和记忆。
比如,在新闻报道中,新增加情绪化的语言和视觉效果将会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并且记住信息。
二、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影响(一)对社会民意的影响社会民意往往会受到新媒体传播中情绪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在新媒体上,公众的情绪可以很快传递形成一种舆论氛围,进而影响公众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方面,从而影响政府和社会的决策。
(二)对人际互动的影响在新媒体传播中,情绪会影响人际互动。
因为情绪的传染性和感染力,一种情绪能够在新媒体上传播并引导用户产生共情和交流,促进人际互动。
(三)对广告传播的影响情绪也会对广告传播产生影响。
广告的目的是吸引注意力和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若广告能够创造出与消费者相同或相似的情感或体验,那么就能够塑造出消费者与广告品之间的情感联系,产生共情并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向。
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
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这些信息都存在着情绪色彩。
一篇新闻报道中的文字描述、图片选择、视频编辑等都会在观众心中激起情绪反应,影响其对信息的理解和认知。
社交媒体上的用户交流也会受到情绪的影响,用户发布的言论和评论中所包含的情绪也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可以说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是普遍存在且不可或缺的。
情绪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人们接收信息的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如愉快、愤怒、焦虑等。
这些情绪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在购物平台上,当消费者看到一篇关于某种产品的正面评价时,会感到愉悦和信任,从而更有可能购买该产品;反之,如果是负面评价,消费者可能会产生不信任并放弃购买。
同样,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发布的各种情绪言论也会对其他用户产生影响,引发共鸣或激起争议,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还对舆论和社会事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事件通常会激起人们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开来,形成舆论场。
在这个过程中,情绪会深刻影响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引导大众的共识和行动。
在一起社会事件中,如果大多数人对此持愤怒和不满的情绪,便有可能引发社会舆论的集中发酵,并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理状态,更是社会事件和舆论的重要驱动力。
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还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平台上的负面情绪信息和不良情绪言论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大量的情绪信息的传播也可能形成情绪传染现象,引发群体性的心理问题,例如焦虑、抑郁等。
新媒体传播中的情绪影响不容忽视,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针对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我们应该重视情绪的传播,加强信息的情感表达,促进社会正面情绪的传播和积极情绪的培养。
微博中的负面情绪传播分析
内容摘要:自2009年以来,微博以惊人的速度在国内扩张,越来越多的人熟练地使用微博,将它作为个人情绪表达的重要甚至是首选通道。
微博使用的低门槛、低成本,即时、简洁的信息发布方式使人们更热衷于在微博上发表意见,而在微博这个平台上,亿万用户共同缔造了一个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有别于客观现实的拟态环境。
这种拟态环境反过来又要对个体的认知产生巨大影响。
自2009年以来,微博以惊人的速度在国内扩张,越来越多的人熟练地使用微博,将它作为个人情绪表达的重要甚至是首选通道。
微博使用的低门槛、低成本,即时、简洁的信息发布方式使人们更热衷于在微博上发表意见,而在微博这个平台上,亿万用户共同缔造了一个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有别于客观现实的拟态环境。
这种拟态环境反过来又要对个体的认知产生巨大影响。
一、微博中呈现的负面情绪及影响就目前状况而言,微博中表达负面情绪的影响力是要大于正面情绪的。
微博中所呈现的负面情绪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在微博上宣泄负面情绪;另一种是发布的信息招致了大量的负面评价,并由此产生了负面情绪。
相比较而言,第二种类型的负面情绪扩散力更强,也更值得关注。
在微博热议话题中,不仅如“台湾塑化剂风波”这类负面话题会招致负面情绪,就连“公共场所禁烟”这样一些原本是中性甚至是正面的话题也会因为其下各种评论而引发负面情绪。
情绪具有极强的感染性,愤怒、悲伤、恐惧等负面情绪在微博中呈现出来并经过评论转发,传布的速度更快更广,很容易酝酿出类似于集合事件中的群体情绪。
“药家鑫杀人案”是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的舆论焦点事件,同样是微博中的热门话题。
在新浪微博中以“药家鑫”为关键词搜索可得到1464952条微博,[2]在这些微博中,多数为表达对该事件的愤怒、对弱势群体受害的悲伤、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忧虑与恐惧,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质疑与失望等等。
无疑,这些情绪都属于我们所探讨的负面情绪的范畴。
这些微博通过不断地被关注和转发,负面情绪就如滚雪球般迅速膨胀,很容易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舆情事件中媒体微博报道对公众情绪表达的影响
舆情事件中媒体微博报道对公众情绪表达的影响
王耀宗
【期刊名称】《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33)2
【摘要】微博凭借其强大影响力成为公众在网络舆论场中抒发己见的重要平台,微博中媒体报道对公众情绪产生着影响。
以微博中某主流媒体关于“成都49中事件”报道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微博报道内容,利用Python获取微博评论,综合运用心理学和计算机研究领域对情绪分类的方法进行情绪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
析验证报道主题对公众情绪的影响。
研究发现事件评析和坠亡过程主题对公众情绪具有正面影响,案情发布和善后工作主题对公众情绪具有负面影响。
根据结论探析
事件背后的社会危境,并从议程构建理论出发提出公众应勿让情绪代替理智,相关部
门在通报时应做到详细、公开、透明,媒体在报道事件时应不失实、不失语和不失真。
【总页数】5页(P43-47)
【作者】王耀宗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地方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报道表现及报道策略分析--以2014年云南媒体微博“10·7云南景谷6.6级地震”报道为例
2.地方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报道表
现及报道策略分析--以2014年云南媒体微博“10·7云南景谷6.6级地震”报道为例3.突发事件中媒体微博报道策略分析——以媒体微博“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报道为例4.微博舆论中公众情绪的表达与治理——评《微博情绪表达与舆论
治理研究》5.主流媒体报道对微博舆论中公众情绪的影响研究--基于近三年网络群体性事件相关微博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
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传播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也对情绪在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情绪不再是一种私密的体验,它成为了社交和传播的重要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态度、行为和决策。
本文将探讨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1. 情绪是信息传播的驱动力在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传播信息,情绪成为了推动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
一条充满情感的微博或视频往往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和分享,传播速度也会更快。
情绪可以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连接,让信息传播更加生动和有吸引力。
而且在信息碎片化的新媒体环境下,一些激发情绪的标题和图片往往能够更好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推动信息的传播和传播。
2. 情绪是社交互动的纽带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扮演着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人们通过新媒体表达自己的情绪、分享自己的生活,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在社交媒体上,用户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表达情绪,形成情感共鸣,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快乐、悲伤、愤怒等情绪时,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关注和回应,进而形成情感交流和社交互动。
3. 情绪是影响人行为和决策的重要因素在新媒体传播中,情绪不仅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和社交互动,还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在受到情绪影响时,会对信息和事件做出不同的反应和决策。
在购物网站上,一些充满情感色彩的产品评论往往能够带动更多的销量;在政治选举和公共事件中,情感化的信息往往能够更有影响力地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行动。
在新媒体传播中,情绪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二、情绪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影响1. 情绪信息导向化2. 情绪化传播的蔓延在新媒体时代,情绪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放大,一条充满情感的信息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影响更多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博舆论是网民借助微博平台对近期发生的、被广泛关注的某一议题的共同意见,是具有某种公共性的社会心理的聚集。
虽然舆论一词体现了理性与进步[1]6,着重点是“论”,属于人们行为活动的范畴,但是在微博舆论的生成过程中,情绪又具有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的巨大作用。
一个热点新闻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能够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2]曼纽尔·卡斯特在他的新书《愤怒与希望:网络时代的社会运动》中也认为,社会化媒体促使社会运动,不仅和个人经历相联系,在传播过程中也和情绪相关。
[3]当然,本文也无意强调情绪在微博舆论生产中的唯一性,而想强调其在构建舆论生态影响下的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一、微博舆论中的情绪中国社会生活网络化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仅十多年时间,而微博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时间更短。
2009年8月,新浪微博开始内测。
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三年多时间我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了3.09亿,手机微博用户规模为2.02亿,中国社会网络化甚至微博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样式,微博生产的舆论已经对国家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如果说网络是社会事件的“放大器”和社会情绪的“发泄器”,那么微博则能将这两大功能无限放大。
[4]纵观最近3年来的舆论监督事件,新媒体实现议程设置、影响话题走向的比重超过传统媒体一成;在新媒体中,微博爆料数量是论坛、博客的两倍。
[5]相较其他传播样式,微博又表现出具有情绪特征的“个体性、群集性、非预谋性、非常规性、权宜性、动员性、围观性、游戏性、挑战性等民间性社会特质的杂糅”[6]。
按照心理学理论,情绪由三部分组成:涉及身体变化,涉及有意识体验、包括认知成分,认知部分即牵涉人们对环境的评价方式和反应方式。
微博作为舆论生产的平台,其活跃度与内容生产的便利性,加之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相契合,体现出较强的对公众生存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的关注与评价特征。
观察2010—2012年的微博热点事件,诸如江西宜黄拆迁、“我爸是李刚”、7·23动车事故、郭美美炫富、活熊取胆、北京暴雨等,都体现着较强的情绪指向。
当然,这种微博舆论中的情绪及其影响*焦德武(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430072;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合肥230051)摘要:微博的诞生与普及使微博生产的舆论产生越来越大影响,由于微博具有私密性与公共性特征,其在产生社会影响的同时,其中具有的个人情绪的社会表达不能忽视。
文章认为,结合当前的社会化转型、技术发展等实际,微博舆论中的情绪对当前的社会结构、权力变迁等产生重要影响,并可能导致一定的舆论危局,对微博舆论的社会治理考验着政府智慧。
关键词:微博舆论;情绪;影响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3-0129-00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职工舆情与舆论导向研究”(11CXW035)作者简介:焦德武(1977—),安徽霍邱人,武汉大学博士生,安徽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媒介与社会发展。
2013.3公众情绪并非是对社会道德和政治制度等进行批判的唯一力量,然而,通过微博舆论生产,进而把这种舆论生产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去审视,可能发现,情绪成为构建当前中国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而微博也成为当前中国如何进行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以及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出现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争论场域,情绪与微博生产一起,体现着当前中国更为深层的社会政治意义。
二、微博舆论情绪产生的原因考察微博舆论中的情绪因素,不能忽视中国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不同是中国新媒介发展伴随着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发展导致的社会结构转型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收入分配、住房、医疗、教育、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无不体现着社会结构转型之痛。
对于公众来说,微博提供的宽松平台、社会秩序因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问题,以及社会批评的想象,成为微博舆论生产的重要动力。
1.微博舆论具有公、私双重特性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所言的“礼俗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靠亲情、乡情、宗族、血缘等来维持。
但是随着城市化与传媒的发展,舆论生成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几千年来中国人以散居状态为主,并深受儒家重情、重礼的影响,人与人交流的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舆论通常在这种交谈中生成,影响范围小,扩散慢。
但是,随着都市群体的兴起,公众走出了依情聚集、散漫的存在状态,开始有规律的城市生活与工作。
有规律的工作让公众有了较为固定的空闲时间,但是城市巨大的空间往往又不是为了聚集而设计,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在整个世界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消费,或者通过宏大空间的设置,体现城市的景观或政治诉求。
在某种程度上,公众交流的线索减少了。
此外,现代人大多受到一定规则的制约,社会的规训逐步让每个人变成文明人,人们变得克制,在公共场所变得彬彬有礼。
现代社会成了理查德·桑内特所言的状态:人们没有权利找陌生人说话,每个人都有一个作为公共权利的无形盾牌,也就是每个人都有不被打扰的权利,大城市中的日常行为确实变得和他人无关。
[7]陌生化、文明化把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欲望降低了,但是,人是交流的动物。
大众传媒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欧文·戈夫曼所言的前台演员表演式的交流方式的空虚,人们从公共场合无法真实呈现(representation)自我情感的泥沼中走出,寻找到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个体与大众传媒进行交流。
[8]特别是网络的诞生,便捷、匿名促进了人们交流的愿望,人们从都市化、现代化的压抑中,走向了新的交流方式。
网络时代的交流打破了传统大众传媒时代无法互动的交流方式,但是其也存在一个现象,即必须面对很多无法识别身份的交流对象。
这可能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公众充满着既勇于批评时弊又易于被操纵的矛盾性特性”[1]11,情绪成为社会表达的策略与道德批评的手段之一。
微博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人们交流的生态,微博具有公共性和私密性的双重特性,使微博成为情绪表达的舞台。
一方面,微博具有传统媒体所具有的公共性,它能向受众传递信息、意见,具有大众传媒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个人书写、个人表述的日志式特征,属于典型的自媒体。
这种公私交错引致的后果是,人们既关注社会又关注自身,其所生产的舆论既指向公共事务,又带有个人情感因素。
2.社会转型增加了微博舆论情绪化特征社会转型是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当前的利益冲突、社会公正诉求、权力与权利要求等,使舆论呈现多样化,话语权争夺激烈化。
随着全球化发展、公众教育的普及以及和外界交流的增多,西方较为发达国家的运行机制受到重视,以民主、自由、平等为基础的西方思想在网络上获得了推崇,甚至一时有了被举为政治、社会、文化、道德批判根据的趋向。
据此产生的微博批判不仅涉及当前的政治运行机制、经济领域存在的不公现象,也涉及社会道德伦理、文化现象等。
微博舆论生产过程中,悬在腐败、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怒砍下来的可能,通过微博渗透的大众情绪成为舆论监督、政策制定、政府官员等行动的基础而发挥作用。
微博舆论的社会情绪放大功能与社会转型息息相关,过去一段时间不当的社会运行机制、宣传体系使整个社会弥散着怀疑的氛围,由此生成的舆论常带有一些偏颇。
像2013年2月微博盛传的“山西省委前副书记侯伍杰出狱回家受到当地官员富豪列队欢迎”的假消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迎合了转型期人们预设的怀疑心理。
从这个角度来看,微博舆论中的情绪甚至成为公众实现“正当性”的途径,成为公众通过微博进行参与与批判的方式。
3.技术进步对传统媒体体制制约有所突破1978年以前,新建立的中国政权在传媒体制方面以学习苏联模式为主,强调媒体为政府服务。
改革开放后,传媒从单一的政治功能过渡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定位,这种既服务于政治又服务于经济的功能在改革初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传媒在新闻专业主义,在对权力的监督方面,仍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然,这也和传统媒体的容量有限、缺乏互动、讲究政治表现相关。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改变了过去由政治、文化精英把持大众传媒渠道的局面,使公众在最大限度中参与传播行为。
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信息海量、影响大,成为公众政治参与、社会参与、个人行动的基础。
而微博的出现,进一步解放了传播方式与传媒体制的制约,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都可以是广播、电视或一份报纸。
这种信息传播与接受的便捷性,按照哈罗德·英尼斯(Harold Innis,1951)的表述即是,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微博传播导致的结果是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信息的即索即得创造着更深层次的民主。
”[9]微博舆论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舆论,传统媒体舆论大多受制于传媒体制,以及传播者因所属群体、社会环境、制度化约束等形成的传播习惯,舆论的形成与报道多是理性的、可预见的甚至是可控的。
而微博传播则是指数式的、多中心的一对多、信息裂变等模式,舆论走向不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造成这种舆论局面,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来源于西方,而这一技术的基础是西方天赋人权的理念,也即强调个人价值,强调表达自由,强调个人批评的权力。
因此,微博从技术层面突破了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表达习惯,使舆论形成有了一种崭新的模式。
微博舆论产生速度快、影响大,能在短时间内对突发事件的走向产生实质影响。
按照国家与社会的理论框架来分析,网络诞生前,中国社会缺乏充分而有效的公共表达机制与路径,这使公众在面对不利于自己的制度安排时,不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从国家层面来说,政府部门也因公众表达机制与路径的欠缺,难以进行全面而科学的决策[10】。
微博的诞生有效地解决了公众表达与政府了解民情的断裂问题。
然而,基于技术发展基础上的微博并没能解决所有问题,140字的碎片化传播,难以准确、客观、具体、完整地描述事件,这导致更易于传播的不是事件信息,而是情绪信息。
[11]当然,情绪不仅是我们表达情感、传播思想的重要方式,也是信息,是表征各种复杂社会关系的特殊信息[11],同时,通过微博渠道,这种渗透在微博舆论中的情绪,还对当前的制度安排甚至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三、微博情绪传播的舆论结果从近几年产生的舆论事件看,不少是由微博爆出,这其中情绪因素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一是微博天然具有的弱信息、强情绪特征,二是情绪渲染成为信息传递的一种高明化策略,三是个人聚集的不满通过微博渠道得以宣泄。
因此,纵观近几年的舆论事件,大多附带有情绪效应,甚至2011年微博上的负面事件占据了75.6%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