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3.3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说课稿新人教A版
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3.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4
1.若向量 a,b 不共线,则 c=2a-b,d=3a-2b, 试判断 c,d 能否作为基底. 解:设存在实数 λ,使 c=λd, 则 2a-b=λ(3a-2b), 即(2-3λ)a+(2λ-1)b=0, 由于向量 a,b 不共线, 所以 2-3λ=2λ-1=0,这样的 λ 是不存在的, 从而 c,d 不共线,c,d 能作为基底.
探究点二 用基底表示平面向量
如图所示,在▱ABCD 中,点 E,F
分别为 BC,DC 边上的中点,DE 与 BF 交 于点 G,若A→B=a,A→D=b,试用 a,b 表 示向量D→E,B→F.
[解] D→E=D→A+A→B+B→E =-A→D+A→B+12B→C
=-A→D+A→B+12A→D=a-12b.
4.若 a,b 不共线,且 la+mb=0(l,m∈R),则 l=________, m=________. 答案:0 0 5.若A→D是△ABC 的中线,已知A→B=a,A→C=b,若 a,b 为基底,则A→D=________. 答案:12(a+b)
探究点一 对基底的理解
设 O 是平行四边形 ABCD 两对角线的交点,给出下列向
解:D→E=D→C+C→E=2F→C+C→E=-2C→F+C→E=-2b+a.
B→F=B→C+C→F=2E→C+C→F
=-2C→E+C→F=-2a+b.
用基底表示向量的两种方法 (1基底表示为止. (2)通过列向量方程或方程组的形式,利用基底表示向量的唯一 性求解.
对基底的理解 (1)两个向量能否作为一组基底,关键是看这两个向量是否共 线.若共线,则不能作基底,反之,则可作基底. (2)一个平面的基底若确定,那么平面上任意一个向量都可以由 这组基底唯一线性表示出来,设向量 a 与 b 是平面内两个不共 线的向量,若 x1a+y1b=x2a+y2b,则xy11==yx22.,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平面向量 第2讲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教案 文 新人教A版-新人教A版高三全
第2讲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一、知识梳理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1)定理:如果e 1、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 =λ1e 1+λ2e 2.(2)基底:不共线的向量e 1、e 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1)向量加法、减法、数乘向量及向量的模 设a =(x 1,y 1),b =(x 2,y 2),则a +b =(x 1+x 2,y 1+y 2),a -b =(x 1-x 2,y 1-y 2),λa =(λx 1,λy 1),|a |=x 21+y 21.(2)向量坐标的求法①若向量的起点是坐标原点,则终点坐标即为向量的坐标; ②设A (x 1,y 1),B (x 2,y 2),则AB →=(x 2-x 1,y 2-y 1), |AB →|=(x 2-x 1)2+(y 2-y 1)2. 3.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设a =(x 1,y 1),b =(x 2,y 2),a ∥b ⇔x 1y 2-x 2y 1=0. [提醒] 当且仅当x 2y 2≠0时,a ∥b 与x 1x 2=y 1y 2等价. 即两个不平行于坐标轴的共线向量的对应坐标成比例. 常用结论1.若a =(x 1,y 1),b =(x 2,y 2)且a =b ,则x 1=x 2且y 1=y 2. 2.已知P 为线段AB 的中点,若A (x 1,y 1),B (x 2,y 2),则P 点的坐标为⎝⎛⎭⎪⎫x 1+x 22,y 1+y 22.3.向量的坐标与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起点、终点的相对位置有关系.两个相等的向量,无论起点在什么位置,它们的坐标都是相同的.二、习题改编1.(必修4P99例8改编)若P 1(1,3),P 2(4,0)且P 是线段P 1P 2的一个三等分点,则点P 的坐标为( )A .(2,2)B .(3,-1)C .(2,2)或(3,-1)D .(2,2)或(3,1)解析:选D.由题意得P 1P →=13P 1P 2→或P 1P →=23P 1P 2→,P 1P 2→=(3,-3).设P (x ,y ),则P 1P →=(x-1,y -3),当P 1P →=13P 1P 2→时,(x -1,y -3)=13(3,-3),所以x =2,y =2,即P (2,2);当P 1P →=23P 1P 2→时,(x -1,y -3)=23(3,-3),所以x =3,y =1,即P (3,1).故选D.2.(必修4P119A 组T8改编)已知向量a =(2,3),b =(-1,2),若m a +n b 与a -2b 共线,则m n=( )A .-12B.12 C .-2D .2解析:选A.由向量a =(2,3),b =(-1,2),得m a +n b =(2m -n ,3m +2n ),a -2b =(4,-1).由m a +n b 与a -2b 共线,得-(2m -n )=4(3m +2n ),所以m n =-12.故选A.一、思考辨析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平面内的任何两个向量都可以作为一组基底.( ) (2)在△ABC 中,向量AB →,BC →的夹角为∠ABC .( ) (3)同一向量在不同基底下的表示是相同的.( )(4)若a =(x 1,y 1),b =(x 2,y 2),则a ∥b 的充要条件可表示成x 1x 2=y 1y 2.( ) (5)若a ,b 不共线,且λ1a +μ1b =λ2a +μ2b ,则λ1=λ2 ,μ1=μ2.( ) 答案:(1)× (2)× (3)× (4)× (5)√ 二、易错纠偏常见误区(1)利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前提是基底不能共线; (2)由点的坐标求向量坐标忽视起点与终点致误.1.设O 是平行四边形ABCD 的两条对角线AC ,BD 的交点,则给出下列向量组:①AD →与AB →;②DA →与BC →;③CA →与DC →;④OD →与OB →.其中可作为这个平行四边形所在平面的一组基底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D .③④解析:选B.平面内任意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都可以作为基底,如图:对于①,AD →与AB →不共线,可作为基底; 对于②,DA →与BC →为共线向量,不可作为基底; 对于③,CA →与DC →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可作为基底;对于④,OD →与OB →在同一条直线上,是共线向量,不可作为基底. 2.已知点A (0,1),B (3,2),向量AC →=(-4,-3),则向量BC →=( ) A .(-7,-4) B .(7,4) C .(-1,4)D .(1,4)解析:选A.法一:设C (x ,y ), 则AC →=(x ,y -1)=(-4,-3),所以⎩⎪⎨⎪⎧x =-4,y =-2,从而BC →=(-4,-2)-(3,2)=(-7,-4).故选A. 法二:AB →=(3,2)-(0,1)=(3,1), BC →=AC →-AB →=(-4,-3)-(3,1)=(-7,-4).故选A.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应用(师生共研)(1)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边BC ,AC 上,且BD →=2DC →,CE →=3EA →,若AB →=a ,AC→=b ,则DE →=( )A.13a +512bB.13a -1312b C .-13a -512bD .-13a +1312b(2)(2020·某某市第一次质量预测)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别为边AB ,BC 的中点,连接CE ,DF ,交于点G .若CG →=λCD →+μCB →(λ,μ∈R ),则λμ=.【解析】 (1)DE →=DC →+CE →=13BC →+34CA → =13(AC →-AB →)-34AC → =-13AB →-512AC →=-13a -512b .(2)由题图可设CG →=xCE →(x >0),则CG →=x (CB →+BE →)=x ⎝⎛⎭⎪⎫CB →+12CD →=x 2CD →+xCB →.因为CG →=λCD →+μCB →,CD →与CB →不共线,所以λ=x 2,μ=x ,所以λμ=12.【答案】 (1)C (2)12运算遵法则 基底定分解(1)应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表示向量的实质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向量的加、减或数乘运算.一般将向量“放入”相关的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法则列出向量间的关系.(2)用向量基本定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选择一组基底,并运用该组基底将条件和结论表示成向量的形式,再通过向量的运算来解决.注意同一个向量在不同基底下的分解是不同的,但在每组基底下的分解都是唯一的.1.在△ABC 中,P ,Q 分别是AB ,BC 的三等分点,且AP =13AB ,BQ =13BC ,若AB →=a ,AC→=b ,则PQ →=( )A.13a +13b B .-13a +13bC.13a -13b D .-13a -13b解析:选A.由题意知PQ →=PB →+BQ →=23AB →+13BC →=23AB →+13(AC →-AB →)=13AB →+13AC →=13a +13b ,故选A.2.已知点A ,B 为单位圆O 上的两点,点P 为单位圆O 所在平面内的一点,且OA →与OB →不共线.(1)在△OAB 中,点P 在AB 上,且AP →=2PB →,若AP →=rOB →+sOA →,求r +s 的值; (2)已知点P 满足OP →=mOA →+OB →(m 为常数),若四边形OABP 为平行四边形,求m 的值. 解:(1)因为AP →=2PB →,所以AP →=23AB →,所以AP →=23(OB →-OA →)=23OB →-23OA →,又因为AP →=rOB →+sOA →, 所以r =23,s =-23,所以r +s =0.(2)因为四边形OABP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OB →=OP →+OA →, 又因为OP →=mOA →+OB →, 所以OB →=OB →+(m +1)OA →,依题意OA →,OB →是非零向量且不共线, 所以m +1=0, 解得m =-1.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师生共研)已知A (-2,4),B (3,-1),C (-3,-4).设AB →=a ,BC →=b ,CA →=c ,且CM →=3c ,→=-2b .(1)求3a +b -3c ;(2)求满足a =m b +n c 的实数m ,n 的值; (3)求M ,N 的坐标及向量MN →的坐标.【解】 由已知得a =(5,-5),b =(-6,-3),c =(1,8). (1)3a +b -3c =3(5,-5)+(-6,-3)-3(1,8) =(15-6-3,-15-3-24)=(6,-42). (2)因为m b +n c =(-6m +n ,-3m +8n ),所以⎩⎪⎨⎪⎧-6m +n =5,-3m +8n =-5,解得⎩⎪⎨⎪⎧m =-1,n =-1. (3)设O 为坐标原点,因为CM →=OM →-OC →=3c , 所以OM →=3c +OC →=(3,24)+(-3,-4)=(0,20). 所以M (0,20).又因为→=ON →-OC →=-2b ,所以ON →=-2b +OC →=(12,6)+(-3,-4)=(9,2), 所以N (9,2).所以MN →=(9,-18).向量坐标运算问题的一般思路(1)向量问题坐标化:向量的坐标运算,使得向量的线性运算都可以用坐标来进行,实现了向量运算完全代数化,将数与形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几何问题转化为数量运算.(2)巧借方程思想求坐标:向量的坐标运算主要是利用加法、减法、数乘运算法则进行,若已知有向线段两端点的坐标,则应先求出向量的坐标,求解过程中要注意方程思想的运用.1.已知O 为坐标原点,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且A (1,1),C (2,3),|BC →|=2|AC →|,则向量OB →的坐标是.解析:由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BC →|=2|AC →|,得BC →=-2AC →.设点B 为(x ,y ),则(2-x ,3-y )=-2(1,2),即⎩⎪⎨⎪⎧2-x =-2,3-y =-4,解得⎩⎪⎨⎪⎧x =4,y =7.所以向量OB →的坐标是(4,7). 答案:(4,7)2.如图所示,以e 1,e 2为基底,则a =.解析:以e 1的起点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e 1=(1,0),e 2=(-1,1),a =(-3,1),令a =x e 1+y e 2,即(-3,1)=x (1,0)+y (-1,1),则⎩⎪⎨⎪⎧x -y =-3,y =1,所以⎩⎪⎨⎪⎧x =-2,y =1,即a =-2e 1+e 2.答案:-2e 1+e 2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多维探究) 角度一 利用向量共线求向量或点的坐标已知梯形ABCD ,其中AB ∥CD ,且DC =2AB ,三个顶点A (1,2),B (2,1),C (4,2),则点D 的坐标为.【解析】 因为在梯形ABCD 中,AB ∥CD ,DC =2AB ,所以DC →=2AB →.设点D 的坐标为(x ,y ),则DC →=(4,2)-(x ,y )=(4-x ,2-y ),AB →=(2,1)-(1,2)=(1,-1),所以(4-x ,2-y )=2(1,-1),即(4-x ,2-y )=(2,-2),所以⎩⎪⎨⎪⎧4-x =2,2-y =-2,解得⎩⎪⎨⎪⎧x =2,y =4,故点D 的坐标为(2,4).【答案】 (2,4)角度二 利用两向量共线求参数已知向量OA →=(k ,12),OB →=(4,5),OC →=(-k ,10),且A ,B ,C 三点共线,则k 的值是( )A .-23B.43C.12D .13【解析】 AB →=OB →-OA →=(4-k ,-7), AC →=OC →-OA →=(-2k ,-2).因为A ,B ,C 三点共线,所以AB →,AC →共线, 所以-2×(4-k )=-7×(-2k ),解得k =-23.【答案】 A(1)向量共线的两种表示形式设a =(x 1,y 1),b =(x 2,y 2),①a ∥b ⇒a =λb (b ≠0);②a ∥b ⇔x 1y 2-x 2y 1=0,至于使用哪种形式,应视题目的具体条件而定,一般情况涉及坐标的应用②.(2)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的作用判断两向量是否共线(平行),可解决三点共线的问题;另外,利用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可以列出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1.已知向量a =(2,-1),b =(-1,m ),c =(-1,2),若(a +b )∥c ,则m =. 解析:因为a =(2,-1),b =(-1,m ), 所以a +b =(1,m -1). 因为(a +b )∥c ,c =(-1,2), 所以2-(-1)·(m -1)=0. 所以m =-1. 答案:-12.已知a =(1,0),b =(2,1). (1)当k 为何值时,k a -b 与a +2b 共线?(2)若AB →=2a +3b ,BC →=a +m b 且A ,B ,C 三点共线,求m 的值. 解:(1)k a -b =k (1,0)-(2,1)=(k -2,-1),a +2b =(1,0)+2(2,1)=(5,2).因为k a -b 与a +2b 共线,所以2(k -2)-(-1)×5=0, 即2k -4+5=0,得k =-12.(2)法一:因为A ,B ,C 三点共线, 所以AB →=λBC →,即2a +3b =λ(a +m b ),所以⎩⎪⎨⎪⎧2=λ3=mλ,解得m =32.法二:AB →=2a +3b =2(1,0)+3(2,1)=(8,3), BC →=a +m b =(1,0)+m (2,1)=(2m +1,m ).因为A 、B 、C 三点共线,所以AB →∥BC →.所以8m -3(2m +1)=0,即2m -3=0,所以m =32.思想方法系列8 坐标法解决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020·某某某某调研)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A =90°,AB =3,AC =4,P 在△ABC斜边BC 的中线AD 上,则AP →·(PB →+PC →)的最大值为( )A.2516B.258C.254D .252【解析】 以A 为坐标原点,AB →,AC →的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正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B (3,0),C (0,4),BC 中点D ⎝ ⎛⎭⎪⎫23,2,则直线AD 的方程为y =43x .设P ⎝ ⎛⎭⎪⎫x ,43x ,所以PB →=⎝ ⎛⎭⎪⎫3-x ,-43x ,PC →=⎝ ⎛⎭⎪⎫-x ,4-43x ,AP→=⎝ ⎛⎭⎪⎫x ,43x ,AP →·(PB →+PC →)=-509x 2+253x =-509⎝ ⎛⎭⎪⎫x -342+258,所以当x =34时,AP →·(PB →+PC →)的最大值为258.故选B. 【答案】 B系要建得巧,题就解得妙坐标是向量代数化的媒介,而坐标的获得又要借助于直角坐标系,对于某些平面向量问题,若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往往能很快实现问题的转化.常见的建系方法如下:(1)利用图形中现成的垂直关系若图形中有明显互相垂直且相交于一点的两条直线(如矩形、直角梯形等),可以利用这两条直线建立坐标系;(2)利用图形中的对称关系图形中虽没有明显互相垂直交于一点的两条直线,但有一定对称关系(如: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等),可利用自身对称性建系.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地使顶点在坐标轴上,或在同一象限.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M ,N 分别是BC ,CD 的中点,若AC →=λAM →+μBN →,则λ+μ=.解析:法一:以AB ,AD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AM →=⎝ ⎛⎭⎪⎫1,12,BN →=⎝ ⎛⎭⎪⎫-12,1,AC →=(1,1).因为AC →=λAM →+μBN→=⎝ ⎛⎭⎪⎫λ-μ2,λ2+μ,所以⎩⎪⎨⎪⎧λ-μ2=1,λ2+μ=1,解得⎩⎪⎨⎪⎧λ=65,μ=25,所以λ+μ=85.法二:由AM →=AB →+12AD →,BN →=-12AB →+AD →,得AC →=λAM →+μBN →=⎝ ⎛⎭⎪⎫λ-μ2AB →+⎝ ⎛⎭⎪⎫λ2+μAD →,又AC →=AB →+AD →,所以⎩⎪⎨⎪⎧λ-μ2=1,λ2+μ=1,解得⎩⎪⎨⎪⎧λ=65,μ=25.所以λ+μ=85.答案:85[基础题组练]1.已知e 1=(2,1),e 2=(1,3),a =(-1,2).若a =λ1e 1+λ2e 2,则实数对(λ1,λ2)为( )A .(1,1)B .(-1,1)C .(-1,-1)D .(1,-1)解析:选B.因为e 1=(2,1),e 2=(1,3),所以a =λ1e 1+λ2e 2=λ1(2,1)+λ2(1,3)=(2λ1+λ2,λ1+3λ2).又因为a =(-1,2),所以⎩⎪⎨⎪⎧2λ1+λ2=-1,λ1+3λ2=2,解得⎩⎪⎨⎪⎧λ1=-1,λ2=1.故选B.2.(2020·某某某某三模)设向量e 1,e 2是平面内的一组基底,若向量a =-3e 1-e 2与b =e 1-λe 2共线,则λ=( )A.13 B .-13C .-3D .3解析:选B.法一:因为a 与b 共线,所以存在μ∈R ,使得a =μb ,即-3e 1-e 2=μ(e 1-λe 2).故μ=-3,-λμ=-1,解得λ=-13.故选B.法二:因为向量e 1,e 2是平面内的一组基底, 故由a 与b 共线可得,1-3=-λ-1,解得λ=-13.故选B.3.已知OB 是平行四边形OABC 的一条对角线,O 为坐标原点,OA →=(2,4),OB →=(1,3),若点E 满足OC →=3EC →,则点E 的坐标为( )A.⎝ ⎛⎭⎪⎫-23,-23B.⎝ ⎛⎭⎪⎫-13,-13C.⎝ ⎛⎭⎪⎫13,13D .⎝ ⎛⎭⎪⎫23,23 解析:选A.易知OC →=OB →-OA →=(-1,-1),则C (-1,-1),设E (x ,y ),则3EC →=3(-1-x ,-1-y )=(-3-3x ,-3-3y ),由OC →=3EC →知⎩⎪⎨⎪⎧-3-3x =-1,-3-3y =-1,所以⎩⎪⎨⎪⎧x =-23,y =-23,所以E ⎝ ⎛⎭⎪⎫-23,-23.4.(2020·某某豫水中学质检)已知在Rt △ABC 中,∠BAC =90°,AB =1,AC =2,D 是△ABC 内一点,且∠DAB =60°,设AD →=λAB →+μAC →(λ,μ∈R ),则λμ=( )A.233B.33C .3D .2 3解析:选A.如图,以A 为原点,AB 所在直线为x 轴,AC 所在直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B 点的坐标为(1,0),C 点的坐标为(0,2),因为∠DAB =60°,所以设D 点的坐标为(m ,3m )(m ≠0). AD →=(m ,3m )=λAB →+μAC →=λ(1,0)+μ(0,2)=(λ,2μ),则λ=m ,且μ=32m ,所以λμ=233.5.设向量a =(1,2),b =(2,3),若向量λa +b 与向量c =(-4,-7)共线,则λ=.解析:因为a =(1,2),b =(2,3),所以λa +b =(λ,2λ)+(2,3)=(λ+2,2λ+3).因为向量λa +b 与向量c =(-4,-7)共线, 所以-7(λ+2)+4(2λλ=2. 答案:26.已知点A (2,3),B (4,5),C (7,10),若AP →=AB →+λAC →(λ∈R ),且点P 在直线x -2y =0上,则λ的值为.解析:设P (x ,y ),则由AP →=AB →+λAC →,得(x -2,y -3)=(2,2)+λ(5,7)=(2+5λ,2+7λ),所以x =5λ+4,y =7λP 在直线x -2y =0上,故5λ+4-2(7λ+5)=0,解得λ=-23.答案:-237.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和F 分别是CD 和BC 的中点.若AC →=λAE →+μAF →,其中λ,μ∈R ,则λ+μ=.解析:选择AB →,AD →作为平面向量的一组基底, 则AC →=AB →+AD →,AE →=12AB →+AD →,AF →=AB →+12AD →,又AC →=λAE →+μAF →=⎝ ⎛⎭⎪⎫12λ+μAB →+⎝ ⎛⎭⎪⎫λ+12μAD →,于是得⎩⎪⎨⎪⎧12λ+μ=1,λ+12μ=1,解得⎩⎪⎨⎪⎧λ=23,μ=23,所以λ+μ=43.答案:438.已知点O 为坐标原点,A (0,2),B (4,6),OM →=t 1OA →+t 2AB →. (1)求点M 在第二或第三象限的充要条件;(2)求证:当t 1=1时,不论t 2为何实数,A ,B ,M 三点共线. 解:(1)OM →=t 1OA →+t 2AB →=t 1(0,2)+t 2(4,4)=(4t 2,2t 1+4t 2).点M 在第二或第三象限⇔⎩⎪⎨⎪⎧4t 2<0,2t 1+4t 2≠0,解得t 2<0且t 1+2t 2≠0.故所求的充要条件为t 2<0且t 1+2t 2≠0.(2)证明:当t 1=1时,由(1)知OM →=(4t 2,4t 2+2). 因为AB →=OB →-OA →=(4,4), AM →=OM →-OA →=(4t 2,4t 2)=t 2(4,4)=t 2AB →,所以A ,B ,M 三点共线.[综合题组练]1.若α,β是一组基底,向量γ=x α+y β(x ,y ∈R ),则称(x ,y )为向量γ在基底α,β下的坐标,现已知向量a 在基底p =(1,-1),q =(2,1)下的坐标为(-2,2),则a 在另一组基底m =(-1,1),n =(1,2)下的坐标为( )A .(2,0)B .(0,-2)C .(-2,0)D .(0,2)解析:选D.因为a 在基底p ,q 下的坐标为(-2,2), 即a =-2p +2q =(2,4), 令a =x m +y n =(-x +y ,x +2y ),所以⎩⎪⎨⎪⎧-x +y =2,x +2y =4,即⎩⎪⎨⎪⎧x =0,y =2.所以a 在基底m ,n 下的坐标为(0,2).2.给定两个长度为1的平面向量OA →和OB →,它们的夹角为90°,如图所示,点C 在以O 为圆心的圆弧AB ︵上运动,若OC →=xOA →+yOB →,其中x ,y ∈R ,则x +y 的最大值是( )A .1 B. 2 C. 3D .2解析:选B.因为点C 在以O 为圆心的圆弧AB ︵上,所以|OC →|2=|xOA →+yOB →|2=x 2+y 2+2xyOA →·OB →=x 2+y 2,所以x 2+y 2=1,则2xy ≤x 2+y 2=1. 又(x +y )2=x 2+y 2+2xy ≤2, 故x +y 的最大值为 2.3.设OA →=(-2,4),OB →=(-a ,2),OC →=(b ,0),a >0,b >0,O 为坐标原点,若A ,B ,C 三点共线,则1a +1b的最小值为.解析:由已知得AB →=(-a +2,-2),AC →=(b +2,-4), 因为A ,B ,C 三点共线,所以(-a +2,-2)=λ(b +2,-4),即⎩⎪⎨⎪⎧-a +2=λ(b +2),-2=-4λ,整理得2a +b =2, 所以1a +1b =12(2a +b )⎝ ⎛⎭⎪⎫1a +1b =12⎝ ⎛⎭⎪⎫3+2a b +b a ≥12⎝ ⎛⎭⎪⎫3+22a b ·b a =32+2(当且仅当a =2-2,b =22-2时等号成立).答案:32+ 24.(2020·某某某某二模)已知W 为△ABC 的外心,AB =4,AC =2,∠BAC =120°,设AW →=λ1AB →+λ2AC →,则2λ1+λ2=.解析:以A 为坐标原点,AB 所在直线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根据已知条件可知A (0,0),B (4,0),C (-1,3). 根据外心的性质可知点W 在直线x =2上(如图所示).易知线段AC 中点的坐标为⎝ ⎛⎭⎪⎫-12,32,直线AC 的斜率为-3,故线段AC 的中垂线l的斜率为33(如图所示),方程为y -32=33⎝ ⎛⎭⎪⎫x +12. 令x =2,解得y =433,故W ⎝ ⎛⎭⎪⎫2,433.由AW →=λ1AB →+λ2AC →得⎝ ⎛⎭⎪⎫2,433=λ1(4,0)+λ2(-1,3),即⎩⎪⎨⎪⎧4λ1-λ2=2,3λ2=433,解得⎩⎪⎨⎪⎧λ1=56,λ2=43.所以2λ1+λ2=53+43=3.答案:3。
高二数学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O i j =( 0 , 1 ) 0 =( 0 , 0)
2.3.2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概念理解 1.以原点O为起点作 OA a ,点A的位置由谁确定? 由a 唯一确定 y 2.点A的坐标与向量a 的坐标的关系? 两者相同 j
一一对应 A(x, y)
a
a x
向量a
坐标(x ,y)
O i
3.两个向量相等的充要条件,利用坐标如何表示?
a-b=(2,1)-(-3,4)=(5,-3); 3a+4b=3(2,1)+4(-3,4)
=(6,3)+(-12,16)
=(-6,19)
2.3.3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例3. 已知 ABCD的三个顶点A、B、C的坐标分别为
(-2,1)、( -1,3)、(3,4),求顶点D的坐标. 解:设顶点D的坐标为(x,y)
AB ( 1 ( 2), 3 1) (1, 2) DC ( 3 x ,4 y ) 由 AB DC,得
(1,2) (3 x,4 y )
1 3 x 2 4 y x 2 y 2
顶点D的坐标为( 2, 2)
A1
d 2i 3 j (2,3)
2.3.3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已知a ( x1 , y1 ), b ( x2 , y2 ),求a+b,a-b. 解:a+b=( x1i + y1 j ) + ( x2 i + y2 j ) =( x1 + x2 )i+( y1+ y2 )j 即 a + b ( x1 x2 , y1 y2 ) a - b ( x1 x2 , y1 y2 )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2.3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
一级达标重点名校中学课件
2.本例(1)中,若点F为边AB的中点,设a=D→E,b=D→F,用a,b表示D→B. [解] 由题意ab==A12→A→BB--12AA→→DD,, 解得 AA→→BD==4323aa--2343bb,, 所以D→B=A→B-A→D=23a+23b.
一级达标重点名校中学课件
A,B,D三点共线.
(2)先用共线向量定理引入参数λ得
→ AP
=λ
→ AB
,再用向量减法的几何意义向
O→P=xO→A+yO→B变形,最后对比求x+y.
一级达标重点名校中学课件
(1)A,B,D
[(1)∵
→ AB
=e1+2e2,
B→D=
B→C+
→ CD
=-5e1+6e2+7e1-2e2=
2(e1+2e2)=2A→B.
A [对于①,b=-a,有a∥b; 对于②,b=-2a,有a∥b; 对于③,a=4b,有a∥b; 对于④,a与b不共线.]
一级达标重点名校中学课件
4.若|a|=5,b与a方向相反,且|b|=7,则a=________b. 【导学号:84352202】
-57 [由题意知a=-57b.]
一级达标重点名校中学课件
一级达标重点名校中学课件
2.点C是线段AB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下列正确的是( )
A.A→B=3B→C
B.A→C=2B→C
C.A→C=12B→C
D.A→C=2C→B
D [由题意可知:A→B=-3B→C;A→C=-2B→C=2C→B.故只有D正确.]
一级达标重点名校中学课件
3.如图2-2-27,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 与BD交于点O,A→B+A→D=λA→O,则λFra bibliotek________.
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全)
人教A 版高中数学目录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 1..1 1 集合集合 1 1..2 2 函数及其表示函数及其表示 1 1..3 3 函数的基本性质函数的基本性质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1 指数函数指数函数 2 2..2 2 对数函数对数函数 2 2..3 3 幂函数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 1 函数与方程函数与方程 3 3..2 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 1..1 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 1..2 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 1..3 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 2..1 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 2..2 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 2..3 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 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 3..2 2 直线的方程直线的方程3 3..3 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必修3第一章算法初步1 1..1 1 算法与程序框图算法与程序框图 1 1..2 2 基本算法语句基本算法语句 1 1..3 3 算法案例算法案例阅读与思考割圆术第二章统计2 2..1 1 随机抽样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 2 2..2 2 用样本估计总体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2 2..3 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第三章概率3 3..1 1 随机事件的概率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 3 3..2 2 古典概型古典概型 3 3..3 3 几何概型几何概型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1 1..1 1 任意角和弧度制任意角和弧度制 1 1..2 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 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 1..4 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 1..5 5 函数函数y=Asin y=Asin((ωx+ψ) 1 1..6 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第二章平面向量 2 2..1 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 2..2 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 2..3 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 2..4 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 2..5 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平面向量应用举例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 3..1 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3 3..2 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2应用举例1.3实习作业第二章数列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2.2等差数列2.3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2.4等比数列2.5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第三章不等式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4基本不等式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椭圆2.2双曲线2.3抛物线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变化率与导数3.2导数的计算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的应用3.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举例选修1-2第一章第一章 统计案例统计案例 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二章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证明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证明第三章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的概念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则运算第四章第四章 框图框图 4.1流程图流程图 4.2结构图结构图选修2-1第一章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量词第二章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方程2.1 曲线与方程曲线与方程2.2 椭圆椭圆 2.3 双曲线双曲线 2.4 抛物线抛物线第三章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量方法选修2-2第一章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1.1 变化率与导数变化率与导数1.2 导数的计算导数的计算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中的应用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题举例1.5 定积分的概念定积分的概念 1.6 微积分基本定理微积分基本定理 1.7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第二章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推理与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证明2.3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四则运算选修2-3第一章第一章 计数原理计数原理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1.2 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 1.3 二项式定理二项式定理第二章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其分布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及其分布列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2.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的均值与方差2.4 正态分布正态分布 第三章第三章 统计案例统计案例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3.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选修3-1第一讲第一讲 早期的算术与几何与几何第二讲第二讲 古希腊数学古希腊数学 第三讲第三讲 中国古代数学瑰宝学瑰宝第四讲第四讲 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何的产生第五讲第五讲微积分的诞生 第六讲第六讲 近代数学两巨星巨星第七讲第七讲 千古谜题千古谜题第八讲第八讲 对无穷的深入思考入思考第九讲第九讲 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学的开拓与发展选修3-2选修3-3第一讲第一讲 从欧氏几何看球面看球面第二讲第二讲 球面上的距离和角离和角第三讲第三讲 球面上的基本图形本图形第四讲第四讲 球面三角形球面三角形 第五讲第五讲 球面三角形的全等的全等第六讲第六讲 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与欧拉公式第七讲第七讲 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边角关系第八讲第八讲 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非欧几何选修3-4第一讲第一讲 平面图形的对称群对称群第二讲第二讲 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 第三讲第三讲 对称与群的故事故事选修4-1第一讲第一讲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的判定及有关性质第二讲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位置关系第三讲 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质的探讨选修4-2第一讲 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二阶矩阵第二讲 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与二阶矩阵的乘法 第三讲 逆变换与逆矩阵矩阵第四讲 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选修4-3 选修4-4第一讲第一讲 坐标系坐标系 第二讲第二讲 参数方程参数方程选修4-5第一讲 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对值不等式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的基本方法第三讲 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第四讲 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证明不等式选修4-6第一讲第一讲 整数的整除整数的整除 第二讲第二讲 同余与同余方程方程第三讲第三讲 一次不定方程第四讲第四讲 数伦在密码中的应用中的应用选修4-7第一讲第一讲 优选法优选法 第二讲第二讲 试验设计初步选修4-8选修4-9第一讲第一讲 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的基本概念第二讲第二讲 决策树方法决策树方法 第三讲第三讲 风险型决策的敏感性分析的敏感性分析第四讲第四讲 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决策简介高中人教版(高中人教版(B B )教材目录介绍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章 集合集合1.1 1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1 1..2 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第二章第二章 函数函数2 2..1 1 函数函数函数 2 2..2 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 2 2..3 3 函数的应用(Ⅰ)函数的应用(Ⅰ)函数的应用(Ⅰ) 2 2..4 4 函数与方程函数与方程函数与方程第三章第三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3 3..1 1 指数与指数函数指数与指数函数指数与指数函数 3 3..2 2 对数与对数函数对数与对数函数对数与对数函数3 3..3 3 幂函数幂函数幂函数 3 3..4 4 函数的应用(Ⅱ)函数的应用(Ⅱ)函数的应用(Ⅱ)必修二第一章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立体几何初步1.1 1 空间几何体空间几何体空间几何体 1 1..2 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关系第二章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2 2..1 1 平面真角坐标系中的基平面真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本公式2 2..2 2 直线方程直线方程直线方程 2 2..3 3 圆的方程圆的方程圆的方程 2 2..4 4 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必修三第一章第一章 算法初步算法初步1.1 1 算法与程序框图算法与程序框图算法与程序框图 1 1..2 2 基本算法语句基本算法语句基本算法语句 1 1..3 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案例第二章第二章 统计统计2.1 1 随机抽样随机抽样随机抽样 2 2..2 2 用样本估计总体用样本估计总体用样本估计总体 2 2..3 3 变量的相关性变量的相关性变量的相关性第三章第三章 概率概率3.1 1 随机现象随机现象随机现象 3 3..2 2 古典概型古典概型古典概型 3 3..3 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 3 3..4 4 概率的应用概率的应用概率的应用必修四第一章第一章 基本初等函基本初等函((Ⅱ) 1 1..1 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 1 1..2 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 1..3 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二章第二章 平面向量平面向量 2 2..1 1 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线性运算 2 2..2 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标运算 2 2..3 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 2..4 4 向量的应用向量的应用向量的应用第三章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三角恒等变换3.1 1 和角公式和角公式和角公式 3 3..2 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 3 3..3 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和差化积必修五第一章第一章 解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1.1 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 1..2 2 应用举例应用举例应用举例第二章第二章 数列数列2 2..1 1 数列数列数列 2 2..2 2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等差数列 2 2..3 3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第三章第三章 不等式不等式3 3..1 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 3..2 2 均值不等式均值不等式均值不等式3 3..3 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 3..4 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不等式的实际应用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3 3..5 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选修1-1第一章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常用逻辑用语1.1 1 命题与量词命题与量词命题与量词 1 1..2 2 基本逻辑联结词基本逻辑联结词基本逻辑联结词 1 1..3 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圆锥曲线与方程2.1 1 椭圆椭圆椭圆 2 2..2 2 双曲线双曲线双曲线 2 2..3 3 抛物线抛物线抛物线第三章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导数及其应用3 3..1 1 导数导数导数 3 3..2 2 导数的运算导数的运算导数的运算 3 3..3 3 导数的应用导数的应用导数的应用选修1-2第一章第一章 统计案例统计案例 第二章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推理与证明 第三章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的引入 第四章第四章 框图框图选修4-5第一章第一章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 1..1 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 1..2 2 基本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基本不等式1 1..3 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 1..4 4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 1 1..5 5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第二章第二章 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不等式及其应用2.1 1 柯西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柯西不等式 2 2..2 2 排序不等式排序不等式排序不等式 2 2..3 3 平均值不等式平均值不等式平均值不等式((选学选学) ) 2 2..4 4 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优化的数学模型第三章第三章 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利不等式3.1 1 数学归纳法原理数学归纳法原理数学归纳法原理 3 3..2 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式,贝努利不等式。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3.2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2.3.3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课件3新人教A版必修4
=(2,1).
(2)设点A(x,y),则x= | OA | cos 60=4 3cos 60=2 3,
y= OA sin 60=4 3sin 60=6, 即 A 2 3,6 , 所以
OA= 2 3,6 .
【方法技巧】平面向量坐标运算的技巧 (1)若已知向量的坐标,则直接应用两个向量和、差及向量数乘的运算法则进 行. (2)若已知有向线段两端点的坐标,则可先求出向量的坐标,然后再进行向量的 坐标运算. (3)向量的线性坐标运算可完全类比数的运算进行.
(x1+x2,y1+y2); ①a+b= _______________ (x1-x2,y1-y2) ; ②a-b= _____________ (λx1,λy1) ③λa= ____________.
(2)重要结论:已知向量 y2),则 的起点A(x1,y1),终点B(x2,
(x2-x1,y2-y1) = _____________.
=(x-5,2-y+2)=(4,6),解得x=9,
2.已知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O为对角线AC,BD的交点, =(3,7), =(-2,1).求 的坐标.
【解析】因为 DB AB -AD =(-2,1)-(3,7)=(-5,-6),
1 5 所以 OB DB (- ,-3). 2 2
(2)定义坐标:对于平面内的一个向量a,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x_______ ,y) xi+yj 则有序数对 知,有且只有一对实数x,y,使得a=_____. 叫做向量a的坐标. (3)特殊向量的坐标:i=(1,0),j=(0,1),0=(0,0).
3.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定义及其几何表示。
2. 学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方法,掌握向量坐标的计算规则。
3. 能够运用向量坐标解决简单的问题,提高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面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坐标表示方法。
2. 难点:向量坐标的计算规则,空间向量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解、演示、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向量的坐标表示。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向量的几何表示和坐标表示,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复习高中数学中关于向量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向量的坐标表示方法。
2. 讲解向量的概念:向量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可以用箭头表示。
向量的大小称为向量的模,方向的箭头表示向量的方向。
3. 介绍向量的坐标表示:在二维空间中,任意一个向量都可以用两个实数表示其在x轴和y轴上的投影,这两个实数称为向量的坐标。
向量的坐标表示方法可以直观地展示向量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
4. 讲解向量坐标的计算规则:向量的坐标可以通过向量的起点和终点坐标来计算。
设向量的起点坐标为(x1, y1),终点坐标为(x2, y2),则向量的坐标表示为(x2 x1, y2 y1)。
5.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通过几何画板等工具,绘制向量的几何表示和坐标表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向量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向量坐标的特点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向量的坐标表示方法。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向量坐标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1. 内容:本节课将继续学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重点掌握向量坐标的几何意义和运算规则。
2. 目标:能够熟练运用向量坐标进行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理解向量坐标的几何意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向量坐标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规则。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说课稿)
以学生为主体绝不意味着老师可以袖手旁观,在创设问题情景后学生已进入激活状态,即想说但又不知道怎么说的状态,这时需老师适当加以点拨。指出:选择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与坐标轴的正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 、 作为基底,任做一个向量 。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有并且只有一对实数x , y,使
我们把( x , y )叫做向量 的(直角)坐标,记作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学生对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正确的应用后产生的,同时也为下一节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的推导奠定了基础;向量用坐标表示后,对立体几何教材的改革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使空间结构系统地代数化,把空间形式的研究从“定性”推到“定量”的深度。引入坐标运算之后使学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向量的几何表示和向量的坐标表示),为用“数”的运算解决“形”的问题搭起了桥梁。
[例一]如图,用基底 、 分别表示向量 、 、 、 ,并求它们的坐标;
方法一: = =2 +3 , =(2,3)同理 =(-2,3), =(-2,-3),
=(2,-3)
方法二: A(2,2),B(4,5) =(4,5)-(2,2)=(4-2,5-2)=
(2,3)
同理 =(-2,3), =(-2,-3), =(2,-3)
四、【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尝试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教师在本节课中起的根本作用就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结合本节课是新授课的特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准备:(1)提供新知识产生的铺垫知识(2)模拟新知识产生过程中的细节和状态,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建构(3)创设新知识思维发展的前景(4)通过“学习论坛时间”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讨论学习、交流学习(5)通过“老师信箱时间”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6)通过“深化拓展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现能力。
《平面向量》优秀说课稿(通用3篇)
《平面向量》优秀说课稿(通用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面向量》优秀说课稿(通用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面向量》说课稿1一、说教材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两向量之间的乘法,而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把向量之间的运算转化为数之间的运算。
本节内容是在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运算律的基础上,介绍了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为解决直线垂直问题,三角形边角的有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办法。
本节内容也是全章重要内容之一。
二、说学习目标和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以及它们的一些简单应用,以上三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是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以及它的灵活应用。
三、说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因为本节课重点的坐标表示公式的推导相对比较容易,所以这节课我准备让学生自行推导出两个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公式,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几个重要的结论:如模的计算公式,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2)讲解式教学法主要是讲清概念,解除学生在概念理解上的疑惑感;例题讲解时,演示解题过程!主要辅助教学的手段(powerpoint)(3)讨论式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
四、说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借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上和学生的交流,从而达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通过精讲多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两个向量数量积的坐标公式,引导学生推导4个重要的结论!并在具体的问题中,让学生建立方程的思想,更好的解决问题!五、说教学过程这节课我准备这样进行:首先提出问题:要算出两个非零向量的数量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量?继续提出问题:假如知道两个非零向量的坐标,是不是可以用这两个向量的坐标来表示这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呢?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公式,在此公式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得到以下几个重要结论:(1)模的计算公式(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二A版《平面向量的应用》平面向量及其应用教学说课复习课件(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必修第二册·人教数学A版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探究二 平面向量在几何求值中的应用
[例 2] (1)已知边长为 2 的正六边形 ABCDEF,连接 BE,CE,
点 G 是线段 BE 上靠近 B 的四等分点,连接 GF,则G→F·C→E( )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个 人 简 历 : 课件 /jianli/
的合力的大小为( )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A.5 课件
课件
课件
个 人 简 历 : 课件 /jianli/
课件
课件
手 抄 报 : 课 件/shouchaobao/ 课 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N
B.5 2 N
C.5 3 N
D.5 6 N
解析: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为|F1+F2|= F21+F22+2F1·F2=5 6(N). 答案:D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个 人 简 历 : 课件 /jianli/
课件
课件
手 抄 报 : 课 件/shouchaobao/ 课 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①选取基底;②用基底表示相关向量;③利用向量的线性运算或数量积找相应关系;
④把几何问题向量化.
(2)向量的坐标运算法的四个步骤:
基底表示,利用向量的运算法则、运算律或性质计算.
②坐标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实现向量的坐标化,将几何问题中的长度、垂直、
平行、夹角等问题转化为代数运算.
2019_2020学年高中数学第2章平面向量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4
a与b 7 __同__向______ a与b 8 __垂__直______,记作 9 _a_⊥__b______
a与b 10 ___反__向_____
‖小试身手‖
3.若向量a,b的夹角为30°,则向量-a,-b的夹角为
() A.60°
B.30°
C.120°
D.150°
答案:B 4.在等腰
Rt△ABC
题型二 向量的夹角
【例 2】 已知|a|=|b|=2,且 a 与 b 的夹角为 60°,设 a+b 与 a 的夹角为 α,a-b 与 a 的夹角是 β,求 α+β.
[解] 如图,作O→A=a,O→B=b,且∠AOB=60°,
以O→A,O→B为邻边作▱OACB, 则O→C=a+b,B→A=O→A-O→B=a-b, B→C=O→A=a.
解:解法一:∵A→B=e2,DABC=k, ∴D→C=kA→B=ke2. ∵A→B+B→C+C→D+D→A=0, ∴B→C=-A→B-C→D-D→A =-A→B+D→C+A→D=e1+(k-1)e2. 又M→N+N→B+B→A+A→M=0,
且N→B=-12B→C,A→M=12A→D, ∴M→N=-A→M-B→A-N→B =-12A→D+A→B+12B→C=k+2 1e2. 解法二:同解法一得,D→C=ke2, B→C=e1+(k-1)e2.连接MB,MC, 由M→N=12(M→B+M→C)得,M→N=12(M→A+A→B+M→D+D→C)=12(A→B +D→C)=k+2 1e2.
A.a-12b
B.12a-b
C.a+12b
D.12a+b
解析:选 D 连接 CD,OD,如图所示.∵ 点 C,D 是半圆弧 AB 上的两个三等分点,∴ AC=CD,∠CAD=∠DAO=30°.∵OA=OD, ∴∠ADO=∠DAO=30°,∴∠CAD=∠ADO, ∴AC∥DO.由 AC=CD,得∠CDA=∠CAD=30°,∴∠CDA=∠ DAO,∴CD∥AO,∴四边形 ACDO 为平行四边形, ∴A→D=A→O +A→C=12A→B+A→C=12a+b.故选 D.
新人教A版必修4高中数学2.3.3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导学案
1高中数学 2.3.3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导学案新人教A 版必修4【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复习:⑴向量()122,0e e e ≠是共线的两个向量,则12,e e 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⑵向量12,e e 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 为这个平面内任一向量,则向量a 可用12,e e 表示为 。
(二)自主探究:(预习教材P96—P97) 探究: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问题1:已知()11,a x y =,()22,b x y =,能得出a b +,a b -,a λ的坐标吗?1、已知:==1122(,),(,)a x y b x x ,λ为一实数+a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a b =___________。
这就是说,两个高量和(差)的坐标分别等于__________________ ____。
λa =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说,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如图,已知()11,A x y ,()22,B x y ,则怎样用坐标表示向2量AB 呢?2、若已知(,)A x y 11,(,)B x y 22,则A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此向量的有向线段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你能在上图中标出坐标为()2121,x x y y --的P 点吗?标出P 点后,你能发现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之间的联系吗?二、合作探究1、已知()2,8a b +=-,()8,16a b -=-,求a 和b .2、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的顶点()1,2A --,()3,1B -,()5,6C ,试求:(1)顶点D 的坐标.(2)若AC 与BD 的交点为O ,试求点O 的坐标.3、已知△ABC 中,A (7,8),B (3,5),C (4,3),M 、N 是AB 、AC 的中点,D 是BC 的中点,MN 与AD 交于点F ,求DF →.3三、目标检测(A 组必做,B 组选做)A 组1. 若向量()2,3a x =-与向量()1,2b y =+相等,则( )A .1,3x y == B.3,1x y == C.1,5x y ==- D.5,1x y ==-2. 已知(),AB x y =,点B 的坐标为()2,1-,则OA 的坐标为( ) A.()2,1x y -+ B.()2,1x y +- C.()2 1x y ---, D.()2,1x y ++3. 已知()3,1a =-,()1,2b =-,则32a b --等于( )A.()7,1B.()7,1--C.()7 1-,D.()7,1-4. 设点()1,2A -,()2,3B ,()3,1C -且AD =2AB 3BC -,求D 点的坐标。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新课标)】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包括“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坐标运算、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这些内容是上一节所讨论问题的深入,为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奠定理论基础,因为只有确定了任意一个向量在两个不共线的基底上能进行唯一分解,建立坐标系才有了依据,同时,只有正确地构建向量的坐标才能有向量的坐标运算.(1)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能用坐标表示向量共线的条件.(2)体会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是向量分解中常用且重要的一种分解;引入向量的坐标表示可使向量运算代数化;不仅向量的线性运算可以通过坐标来实现,向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通过坐标研究.(3)建立数与形的联系,利用几何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问题;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求得运算结果.【问题1】如图,光滑斜面上一个木块受到重力G 的作用,产生两个效果,一是木块受平行 于斜面的力1F 的作用,沿斜面下滑;一是木块产生垂直于斜面的压力2F .问重力G 与力1F 和2F 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力的分解问题,引出本节的主题,由此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向量的正交分解与现实的联系.任意一个向量可以分解为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实际上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一个应用.【师生活动】(1)学生:12G F F =+.(2)老师: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对平面上的任意向量a 均可以分解为不共线的两个向量11a λ和22a λ,使1122a a a λλ=+.(3)老师:在不共线的向量中,垂直是一种重要的特殊情形.把一个向量分解为两个互相垂◆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G F 1 F 2直的向量,叫做向量正交分解.正交分解是向量分解中常见的一种情形.【问题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一个点都可用一对有序实数(即它的坐标)表示.对直角 坐标平面内的每一个向量,如何表示呢?【设计意图】通过类比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用有序数对表示,提示学生思考在直角坐标系中 表示一个平面向量的方法.【师生活动】(1)老师:结合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选两个向量作为基底?(2)学生:分别取与x 轴、y 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i 、j 作为基底.(3)教师:对于平面内的一个向量,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知,有且只有一对实数,x y , 使得a xi y j =+.所以a 就由,x y 唯一确定.有序数对(,)x y 叫做向量的坐标,记作 (,)a x y =,其中x 叫做a 在x 轴上的坐标,y 叫做a 在y 轴上的坐标,(,)a x y =叫做向量的坐标表示.【问题3】设OA xi y j =+,则向量OA 的坐标与点A 的坐标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向量的的坐标与表示该向量的有向线段的起点、终点的具体位置没有关系,只与其相对位置有关系.【师生活动】(1)老师:O(2)学生:向量OA 的坐标(,)x y 就是终点A 的坐标;反过来,终点A 的坐标(,)x y 也就是向量OA 的坐标.(3)老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每一个平面向量都可以用一有序实数对唯一表示. 例1.如图,分别用基底i 、j 表示向量a 、b 、c 、d ,并求出它们的坐标.【设计意图】平面向量正交分解的应用,要充分运用图形之间的几何关系,求向量的坐标.【问题4】已知1122(,),(,)a x y b x y ==,你能得出,,a b a b a λ+-的坐标吗?【设计意图】运用向量线性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推导两个向量的和、差、以及 数乘运算的坐标运算.(1)学生1:11221212()()()()a b x i y j x i y j x x i y y j +=+++=+++1212(,)a b x x y y ∴+=++.(2)学生2:11221212()()()()a b x i y j x i y j x x i y y j -=+-+=-+-1212(,)a b x x y y ∴-=--.(3)学生3:1111()a x i y j x i y j λλλλ=+=+11(,)a x y λλλ∴=.(4)教师:以上推导过程体现了向量的坐标形式与向量形式的相互转化.练习1:已知1122(,),(,)A x y B x y ,求AB 的坐标.(5)学生:22112121(,)(,)(,)AB OB OA x y x y x x y y =-=-=--.(6)教师:两个向量和(差)的坐标分别等于这两个向量相应坐标的和(差);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等于用这个实数乘原来向量的相应坐标.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此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的坐标减去始点的坐标.(7)教师: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标出坐标为2121(,)x x y y --的点P ?有什么发现?(8)学生:向量AB 的坐标与以原点为起点、点P 为终点的向量的坐标是相同的.(9)教师:试求向量AB 的模长.(10)学生:222121()()AB OP x x y y ==-+-.例2. 如图,已知ABCD 的三个顶点,,A B C 的坐标分别是(2,1)(1,3)(3,4--、、),试求顶点D 的坐标.(1)学生:利用AB DC =,求出点D 的坐标.(2)学生:利用OD OB BD OB BA BC =+=++,求出点D 的坐标.(3)学生:利用11()()22OM OB OD OA OC =+=+,求出点D 的坐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向量的坐标运算.解题过程中,关键是充分利用图形中各线段的位 置关系(主要是平行关系),数形结合,将顶点的坐标表示为已知点的坐标.【问题5】设1122(,),(,)a x y b x y ==,其中0b ≠.若a 与b 共线,这两个向量的坐标会有 什么关系?【设计意图】向量的线性运算可以通过坐标运算实现,引导学生思考向量的共线、垂直的坐 标表示.【师生活动】(1)学生:若a 与b 共线,则当且仅当存在实数λ,使得a b λ=,从而1122(,)(,)x y x y λ=,所以1212x x y y λλ=⎧⎨=⎩ 消去λ得到12210x y x y -=. 例3.已知(11)(13),(25A B C --,,,,),试判断A B C ,,三点的位置关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三点共线的实质是从同一点出发的两个向量共线.(1)学生:口述解题思路,书写解题过程.(2)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思想方法.例4.设点P 是线段12P P 上的一点,12P P 、的坐标分别是1122(,)(,)x y x y 、. (1)当点P 是线段12P P 的中点时,求点P 的坐标;(2)当点P 是线段12P P 的一个三等分点时,求点P 的坐标.【设计意图】本例实际上是给出了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线段的三等分点坐标公式.引导学生推导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利用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求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只要通过简单的向量线性运算就可实现,这是向量的坐标运算带来的优越性.【师生活动】(1)学生:利用121()2OP OP OP =+,求得点P 的坐标. (2)学生:利用121233OP OP OP =+(或122133OP OP OP =+),求得点P 的坐标. (3)老师:三等分点有两种可能的位置,如果学生没有回答全面,要引导学生讨论补充.(4)老师:当12PP PP λ=时,点P 的坐标是什么? (5)学生:由学生类比求得中点坐标及三等分点坐标的过程,给出一般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进一步熟练向量的坐标运算,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问题6】你能够总结一下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吗?【设计意图】课堂小结,由学生完成,概括本节课所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由教师提炼和总结本节课获得基本原理的数学研究方法.【习题检测】1.课中检测:(完成练习,拍照上传)练习1.已知点(0,0)O ,向量(2,3),(6,3),OA OB ==-点P 是线段AB 的三等分点,求点P 的坐标.练习2.已知(2,3),(4,3)A B -,点P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且32AP PB =,求点P 的坐 标.2.课后检测请完成课后练习,检测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2.3 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导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4-新人教A版
2.2.3 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设计人: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 ♒♒♒♒♒♒♒课前预习·预习案♒♒♒♒♒♒♒温馨寄语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高尔基学习目标1.掌握向量数乘运算的概念.2.能应用向量数乘运算的运算律化简数乘运算.3.掌握向量的共线定理及应用.学习重点平面向量数乘运算法则的应用.学习难点平面向量数乘运算法则的应用自主学习1.向量的数乘运算的概念(1)定义:实数λ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______.(2)运算律:①=②=③=特别地,( )= ( ),=. 2.共线向量定理向量a(a≠0)与b共线,当且仅当有唯一一个实数λ,使_________.预习评价1.在四边形ABCD中,若,则此四边形是A.平行四边形B.菱形C.梯形D.矩形2.设,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若向量m=-+ k(k∈R)与向量n= -2 共线,则A.k=0B.k=1C.k=2D.3.若向量,a满足2 -3( -2a)=0,则向量=________.4.向量a与b不共线,向量c=3a-b,d=6a-2b,则向量c与的关系_______.(共线,不共线)5. =___________.♒♒♒♒♒♒♒知识拓展·探究案♒♒♒♒♒♒♒合作探究1.向量数乘的概念及运算根据向量数乘的概念,思考下面的问题:(1)向量数乘得到的依然是向量,那么它的方向由谁确定?(2)实数与向量数乘所得向量与原向量是否为共线向量?2.所得向量λa的几何意义是什么?3.向量的大小与方向如何?4.共线向量定理根据共线向量定理,探究下面的问题:(1)若向量a与向量b(b≠0)共线,则a=λb,如何确定λ的值?(2)定理中为何要限制a≠0?5.若向量a,b不共线,且λa=μb,则λ,μ的值如何?为什么?教师点拨1.对向量数乘的三点说明(1)向量的数乘是一个实数与一个向量相乘,其结果是一个向量,方向与λ的正负有关.(2)当λ=0时,λa=0.(3)向量的数乘运算要遵循向量的数乘运算律.2.共线向量定理的两个作用(1)证明线段平行,但要注意向量共线时,两向量所在的线段可能平行,也可能共线.(2)证明点共线,当两向量共线,且有公共点时,则表示向量的线段必在同一条直线上,从而向量的起点、终点必共线.交流展示——向量的数乘运算及理解已知向量a,b满足:|a|=3,|b|=5,且a=λb,则实数λ=A. B. C. D.变式训练设a是非零向量,λ是非零实数,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a与λa的方向相同B.a与-λa的方向相反C.a与λ2a的方向相同D.|λa|=λ|a|交流展示——共线向量定理及其应用已知向量,,,则A.A、B、C三点共线B.A、B、D三点共线C.A、C、D三点共线D.B、C、D三点共线变式训练在中,点是的中点,点在上,且,求证:,,三点共线.交流展示——向量线性运算的应用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个数是 ( )①(-7)·6a=-42a;②a-2b+2(a+b)=3a;③a+b-(a+b)=0.A.0个B.1个C.2个D.3个变式训练=A.2a−bB.2b−aC.b−aD.a−b学习小结1.向量的数乘运算方法(1)向量的数乘运算类似于代数的多项式的运算,其解题方法为“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同类项”“公因式”指的是向量,实数与向量数乘,实数可看作是向量的系数.(2)向量的求解可以通过列方程来求,将所求向量作为未知量,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2.由共线向量定理求向量系数的步骤(1)把向量等式通过向量线性运算,转化为与另一个式子相同的形式.(2)由两等式相同知对应系数相同,列方程可求向量的系数.3.用共线向量定理证明三点共线的三个步骤(1)定向量:由三点可确定多个不同的向量.(2)证共线:证明两个向量共线.(3)得结论:说明三点共线.当堂检测1.化简下列各式:(1)-+--;(2)2(a+2b)+3(3a+2b)-4(a-b).2.已知向量a,b不共线,若向量a+λb与b+λa的方向相反,则实数λ的值为. 3.已知关于的方程有,则=A. B. C. D.无解4.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则________(用e1,e2表示).5.已知非零向量e1,e2,a,b满足a=2e1-e2,b=k e1+e2.(1)若e1与e2不共线,a与b共线,求实数k的值.(2)是否存在实数k,使得a与b不共线,e1与e2共线?若存在,求出k的值,否则说明理由知识拓展已知两个向量e1,e2不共线.如果a=e1+2e2,b=2e1-4e2,c=4e1-7e2,是否存在非零实数λ,μ,使得向量d=λa+μb与c共线?2.2.3 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详细答案♒♒♒♒♒♒♒课前预习·预习案♒♒♒♒♒♒♒【自主学习】1.(1)向量λa,|λ||a|,相同相反0(2)①(λμ)a②λa+μa③λa+λbλa-aλa-λb2.b=λa【预习评价】1.C2.D3.6a4.共线5.2b-a♒♒♒♒♒♒♒知识拓展·探究案♒♒♒♒♒♒♒【合作探究】1.(1)实数λ与向量a数乘,得到向量λa,其方向由λ的正负及向量a的方向共同确定(2)所得向量与原向量是共线向量.2.是把向量a沿a的方向放大(λ>1)或缩小(0<λ<1)到原来的λ倍或沿a的相反方向放大(λ<-1)或缩小(-1<λ<0)到原来的|λ|倍.3.向量的大小为1,方向与a的方向相同,所以该向量也是向量a方向上的单位向量.4.(1)当a,b同向时,λ=,当a,b反向时,λ=-.(2)共线向量定理中,若不限制a≠0,则当a=b=0时,λ的值不唯一,定理不成立.并且当b≠0,a=0时,λ的值不存在.5.:λ=μ=0.假设λ≠0,由于向量a,b不共线,则a≠0,b≠0,且a=b,从而a,b共线,与向量a,b不共线矛盾,可知λ=μ=0.【交流展示——向量的数乘运算及理解】C【变式训练】C【解析】只有当λ>0时,a与λa的方向相同,a与-λa的方向相反,且|λa|=λ|a|.因为λ2>0,所以a与λ2a的方向相同.【交流展示——共线向量定理及其应用】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共线的定理与向量的应用,由于与有公共点B,因此A、B、D三点共线,故答案为B.【变式训练】证明:.因为,,所以.由于,可知,即.又因为、有公共点,所以、、三点共线.【解析】本题考查向量的运算法则、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利用向量共线解决三点共线.【交流展示——向量线性运算的应用】C【解析】根据数乘向量的运算律可验证①②正确;③错误,因为向量的和、差及数乘运算的结果仍为一个向量,而不是实数.【变式训练】B【当堂检测】1.(1)原式=(-)-(+)=-0=.(2)原式=2a+4b+9a+6b-4a+4b=(2+9-4)a+(4+6+4)b=7a+14b.2.-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a+λb与b+λa的方向相反得到恒等式,进而得到关于λ的方程,从而得出λ的值.由a+λb与b+λa的方向相反得,a+λb=-k(b+λa),k>0,则λ=-k,-kλ=1,即λ2=1,又k>0,所以λ=-1,此时a+λb与b+λa的方向相反.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线性运算同多项式的合并化简类似,具体解法如下:由已知得,则.4.5.(1)由,得,而与不共线,所以2,21k k λλ=⎧⇒=-⎨=-⎩. (2)不存在.若与共线,则, 有因为为非零向量,所以2λ≠且k λ≠-, 所以,即,这时与共线,所以不存在实数k 满足题意. 【知识拓展】显然c≠0,否则4e 1-7e 2=0,即e 1=e 2,与e 1,e 2不共线矛盾.又d=λa+μb=(λ+2μ)e 1+(2λ-4μ)e 2(λμ≠0),假设向量d=λa+μb 与c 共线,则存在一个实数γ,使得d=γc,即( λ+2μ)e 1+(2λ-4μ)e 2=4γe 1-7γe 2,从而,消去γ,得15λ=2μ(μ≠0).所以存在非零实数λ,μ,只要它们满足15λ=2μ(μ≠0),就能使得向量d 与c 共线.。
《平面向量》说课稿9篇平面向量的说课
《平面向量》说课稿9篇平面向量的说课下面是我收集的《平面向量》说课稿9篇平面向量的说课,供大家参阅。
《平面向量》说课稿1说课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4》第二章第四节“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第一课时---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
下面,我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媒体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思考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继向量的线性运算之后的又一重要运算,也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中应用十分广泛。
本节内容教材共安排两课时,其中第一课时主要研究数量积的概念,第二课时主要研究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通过物理中“功”的事例抽象出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探究数量积的性质与运算律,使学生体会类比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其中数量积的概念既是对物理背景的抽象,又是研究性质和运算律的基础。
同时也因为在这个概念中,既有长度又有角度,既有形又有数,是代数、几何与三角的最佳结合点,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很好的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使得数量积的概念成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自然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熟知了实数的运算体系,掌握了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具备了功等物理知识,并且初步体会了研究向量运算的一般方法:即先由特殊模型(主要是物理模型)抽象出概念,然后再从概念出发,在与实数运算类比的基础上研究性质和运算律。
这为学生学习数量积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倍感亲切。
但也正是这些干扰了学生对数量积概念的理解,一方面,相对于线性运算而言,数量积的结果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两个有形有数的向量经过数量积运算后,形却消失了,学生对这一点是很难接受的;另一方面,由于受实数乘法运算的影响,也会造成学生对数量积理解上的偏差,特别是对性质和运算律的理解。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方法。
2. 学会利用坐标运算解决与向量相关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定义、向量的几何表示。
2. 坐标系中的向量:坐标系的建立、向量的坐标表示。
3. 向量的坐标运算:加法、减法、数乘、模长、方向。
4. 向量的共线定理:共线向量的定义及判定。
5. 向量的线性组合:线性组合的概念及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方法,坐标运算。
2. 教学难点:向量的共线定理,线性组合的运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向量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向量的几何表示和坐标表示,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向量的坐标运算方法和技巧。
4. 设置适量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五、课时安排本章共需4课时,具体分配如下:1. 第一课时: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坐标表示。
2. 第二课时:向量的坐标运算。
3. 第三课时:向量的共线定理。
4. 第四课时:向量的线性组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如力的合成与分解,引入向量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平面向量的定义,通过几何图形和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向量的概念和坐标表示方法。
3.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向量坐标表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简单的向量坐标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
2. 选取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提高解题能力。
八、章节小结1. 向量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
2. 向量的坐标表示方法及其坐标运算。
3. 向量的共线定理及其应用。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4示范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第二课时) Word版含解析
第二章第三节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第二课时整体设计教学分析1.前面学习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实际是平面向量的代数表示.在引入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后可使向量完全代数化,将数与形紧密结合起来,这就可以使很多几何问题的解答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数量运算.2.本小节主要是运用向量线性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推导两个向量的和的坐标、差的坐标以及数乘的坐标运算.推导的关键是灵活运用向量线性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3.引进向量的坐标表示后,向量的线性运算可以通过坐标运算来实现,一个自然的想法是向量的某些关系,特别是向量的平行、垂直,是否也能通过坐标来研究呢?前面已经找出两个向量共线的条件(如果存在实数λ,使得a =λb ,那么a 与b 共线),本节则进一步地把向量共线的条件转化为坐标表示.这种转化是比较容易的,只要将向量用坐标表示出来,再运用向量相等的条件就可以得出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要注意的是,向量的共线与向量的平行是一致的. 三维目标1.通过经历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平面向量的和、差、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表示方法.理解并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以及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2.引入平面向量的坐标可使向量运算完全代数化,平面向量的坐标成了数与形结合的载体.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形成见数思形、以形助数的思维习惯,以加深理解知识要点,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教学难点:对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向量具有代数特征,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紧密相联.那么我们在学习直线和圆的方程以及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时,直线与直线的平行是一种重要的关系.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Ax +By +C =0(A 、B 不同时为零)何时所体现的两条直线平行?向量的共线用代数运算如何体现?思路2.对于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 ,过定点O 作向量OA →=a ,则点A 的位置被向量a 的大小和方向所唯一确定.如果以定点O 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那么点A 的位置可通过其坐标来反映,从而向量a 也可以用坐标来表示,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坐标来研究向量问题了.事实上,向量的坐标表示,实际是向量的代数表示.引入向量的坐标表示可使向量运算完全代数化,将数与形紧密结合起来,这就可以使很多几何问题的解答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数量运算.引进向量的坐标表示后,向量的线性运算可以通过坐标运算来实现,那么向量的平行、垂直,是否也能通过坐标来研究呢? 推进新课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①我们研究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现在已知a =(x 1,y 1),b =(x 2,y 2),你能得出a +b ,a -b ,λa 的坐标表示吗?②如图1,已知A (x 1,y 1),B (x 2,y 2),怎样表示AB 的坐标?你能在图中标出坐标为(x 2-x 1,y 2-y 1)的P 点吗?标出点P 后,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活动:教师让学生通过向量的坐标表示来进行两个向量的加、减运算,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黑板去板书步骤.可得:图1a +b =(x 1i +y 1j )+(x 2i +y 2j )=(x 1+x 2)i +(y 1+y 2)j , 即a +b =(x 1+x 2,y 1+y 2). 同理a -b =(x 1-x 2,y 1-y 2).又λa =λ(x 1i +y 1j )=λx 1i +λy 1j .∴λa =(λx 1,λy 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把上述结论用文字叙述分别为:两个向量和(差)的坐标分别等于这两个向量相应坐标的和(差);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等于用这个实数乘原来向量的相应坐标.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出点与向量的关系:将向量AB →平移,使得点A 与坐标原点O 重合,则平移后的B 点位置就是P 点.向量AB →的坐标与以原点为始点,点P 为终点的向量坐标是相同的,这样就建立了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平移也可以发现:向量AB →的模与向量OP →的模是相等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AB →|=|OP →|=(x 1-x 2)2+(y 1-y 2)2.教师对总结完全的同学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只要善于开动脑筋,勇于创新,展开思维的翅膀,就一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讨论结果:①能. ②AB →=OB →-OA →=(x 2,y 2)-(x 1,y 1)=(x 2-x 1,y 2-y 1).结论: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此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的坐标减去始点的坐标. 提出问题①如何用坐标表示两个共线向量?②若a =(x 1,y 1),b =(x 2,y 2),那么11x y =22x y是向量a 、b 共线的什么条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类比直线平行的特点来推导向量共线时的关系.此处教师要对探究困难的学生给以必要的点拨:设a =(x 1,y 1),b =(x 2,y 2),其中b ≠0.我们知道,a 、b 共线,当且仅当存在实数λ,使a =λb .如果用坐标表示,可写为(x 1,y 1)=λ(x 2,y 2),即⎩⎪⎨⎪⎧x 1=λx 2,y 1=λy 2.消去λ后得x 1y 2-x 2y 1=0. 这就是说,当且仅当x 1y 2-x 2y 1=0时向量a 、b (b ≠0)共线.又我们知道x 1y 2-x 2y 1=0与x 1y 2=x 2y 1是等价的,但这与y 1x 1=y 2x 2是不等价的.因为当x 1=x 2=0时,x 1y 2-x 2y 1=0成立,但y 1x 1与y 2x 2均无意义.因此y 1x 1=y 2x 2是向量a 、b 共线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由此也看出向量的应用更具一般性,更简捷、实用,让学生仔细体会这点.讨论结果:①x 1y 2-x 2y 1=0时,向量a 、b (b ≠0)共线. ②充分不必要条件. 提出问题a 与非零向量b 为共线向量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实数λ使得a =λb ,那么这个充要条件如何用坐标来表示呢?活动:教师引导推证:设a =(x 1,y 1),b =(x 2,y 2),其中b ≠a ,由a =λb ,(x 1,y 1)=λ(x 2,y 2)⇒⎩⎪⎨⎪⎧x 1=λx 2,y 1=λy 2,消去λ,得x 1y 2-x 2y 1=0.讨论结果:a ∥b (b ≠0)的充要条件是x 1y 2-x 2y 1=0. 教师应向学生特别提醒感悟:(1)消去λ时不能两式相除,∵y 1、y 2有可能为0,而b ≠0, ∴x 2、y 2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2)充要条件不能写成y 1x 1=y 2x 2(∵x 1、x 2有可能为0).(3)从而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有两种形式:a ∥b (b ≠0)⇔⎩⎪⎨⎪⎧a =λb ,x 1y 2-x 2y 1=0.应用示例思路1例1已知a =(2,1),b =(-3,4),求a +b ,a -b,3a +4b 的坐标.活动:本例是向量代数运算的简单应用,让学生根据向量的线性运算进行向量的和、差及数乘的坐标运算,再根据向量的线性运算律和向量的坐标概念得出结论.若已知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始点和终点坐标,那么终点的坐标减去始点的坐标就是此向量的坐标,从而使得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可以相互转化.可由学生自己完成.解:a +b =(2,1)+(-3,4)=(-1,5); a -b =(2,1)-(-3,4)=(5,-3);3a +4b =3(2,1)+4(-3,4)=(6,3)+(-12,16)=(-6,19).变式训练已知平面向量a =(1,1),b =(1,-1),则向量12a -32b 等于( )A .(-2,-1)B .(-2,1)C .(-1,0)D .(-1,2) 答案:D,试求顶点D 的坐标.图2活动:本例的目的仍然是让学生熟悉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这里给出了两种方法:方法一利用“两个向量相等,则它们的坐标相等”,解题过程中应用了方程思想;方法二利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得向量OD →的坐标,进而得到点D 的坐标.解题过程中,关键是充分利用图形中各线段的位置关系(主要是平行关系),数形结合地思考,将顶点D 的坐标表示为已知点的坐标.解:方法一:如图2,设顶点D 的坐标为(x ,y ). ∵AB →=(-1-(-2),3-1)=(1,2),DC →=(3-x,4-y ). 由AB →=DC →,得(1,2)=(3-x,4-y ). ∴⎩⎪⎨⎪⎧1=3-x ,2=4-y . ∴⎩⎪⎨⎪⎧x =2,y =2. ∴顶点D 的坐标为(2,2).方法二:如图2,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BD →=BA →+AD →=BA →+BC →=(-2-(-1),1-3)+(3-(-1),4-3)=(3,-1), 而OD →=OB →+BD →=(-1,3)+(3,-1)=(2,2), ∴顶点D 的坐标为(2,2).图31时,仿例2得:D 1=(2,2)B 时,仿例2得:D 2=(4,6)ACB 时,仿例2得:D 3=(-(1,3),C (2,5),试判断A 、B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向量的共线来判断.首先要探究三个点组合成两个向量,然后根据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来判断这两个向量是否共线从而来判断这三点是否共线.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并熟练地运用向量共线的坐标形式来判断向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象领悟先猜后证的思维方式.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A 、B 、C 三点,观察图形,我们猜想A 、B 、C 三点共线.下面给出证明.∵AB →=(1-(-1),3-(-1))=(2,4),AC →=(2-(-1),5-(-1))=(3,6), 又2×6-3×4=0, ∴AB →∥AC →,且直线AB 、直线AC 有公共点A , ∴A 、B 、C 三点共线.点评:本例的解答给出了判断三点共线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实质是从同一点出发的两个向.例1设点P 是线段P 1P 2上的一点,P 1、P 2的坐标分别是(x 1,y 1)、(x 2,y 2). (1)当点P 是线段P 1P 2的中点时,求点P 的坐标;(2)当点P 是线段P 1P 2的一个三等分点时,求点P 的坐标.活动:教师充分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这一结论可以推广吗?即当P 1PPP 2=λ时,点P 的坐标是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一起探究,可按照求中点坐标的解题思路类比推广,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如下推理方法:设P (x ,y ),由P 1P →=λPP 2→,知(x -x 1,y -y 1)=λ(x 2-x ,y 2-y ),即⎩⎪⎨⎪⎧x -x 1=λ(x 2-x )y -y 1=λ(y 2-y )⇒⎩⎪⎨⎪⎧x =x 1+λx21+λ,y =y 1+λy21+λ.这就是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学生的这种积极探索,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品质.时间允许的话,可以探索λ的取值符号对P 点位置的影响,也可鼓励学生课后探索.解:(1)如图4,由向量的线性运算可知图4OP →=12(OP 1→+OP 2→)=(x 1+x 22,y 1+y 22),所以点P 的坐标是(x 1+x 22,y 1+y 22).(2)如图5,当点P 是线段P 1P 2的一个三等分点时,有两种情况,即P 1P PP 2=12或P 1PPP 2=2.如果P 1P PP 2=12(图5(1)),那么图5OP →=OP 1→+P 1P →=OP 1→+13P 1P 2→=OP 1→+13(OP 2→-OP 1→)=23OP 1→+13OP 2→ =(2x 1+x 23,2y 1+y 23),即点P 的坐标是(2x 1+x 23,2y 1+y 23).同理,如果P 1PPP 2=2(图5(2)),那么点P 的坐标是(x 1+2x 23,y 1+2y 23).点评:本例实际上给出了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和线段的三等分点坐标公式.例2已知点A (1,2),B (4,5),O 为坐标原点,OP =OA +tAB .若点P 在第二象限,求实数t 的取值范围.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以及向量的相等,把已知条件转化为含参数的方程(组)或不等式(组)再进行求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组织步骤的能力,或者让学生到黑板上去板书解题过程,并对思路清晰过程正确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也要对组织步骤不完全的同学给予提示和鼓励.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化归”思想的利用.不等式求变量取值范围的基本观点是: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关于变量的不等式(组),那么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是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解:由已知AB →=(4,5)-(1,2)=(3,3). ∴OP →=(1,2)+t (3,3)=(3t +1,3t +2).若点P 在第二象限,则⎩⎪⎨⎪⎧3t +1<03t +2>0⇒-23<t <-13.故t 的取值范围是(-23,-13).点评:此题通过向量的坐标运算,将点P 的坐标用t 表示,由点P 在第二象限可得到一个关于t 的不等式组,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t 的取值范围.知能训练课本本节练习. 解答:1.(1)a +b =(3,6),a -b =(-7,2);(2)a +b =(1,11),a -b =(7,-5); (3)a +b =(0,0),a -b =(4,6);(4)a +b =(3,4),a -b =(3,-4). 2.-2a +4b =(-6,-8),4a +3b =(12,5).3.(1)AB →=(3,4),BA →=(-3,-4);(2)AB →=(9,-1),BA →=(-9,1); (3)AB →=(0,2),BA →=(0,-2);(4)AB →=(5,0),BA →=(-5,0). 4.AB ∥CD .证明:AB →=(1,-1),CD →=(1,-1),所以AB →=CD →.所以AB ∥CD .点评:本题有两个要求:一是判断,二是证明.通过作图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然后再证明结论是一个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5.(1)(3,2);(2)(1,4);(3)(4,-5).6.(103,1)或(143,-1).7.解:设P (x ,y ),由点P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且|AP →|=32|PB →|,得(x -2,y -3)=32(x -4,y +3),即⎩⎪⎨⎪⎧ 2x -4=3x -12,2y -6=3y +9.解之,得⎩⎪⎨⎪⎧x =8,y =-15.所以点P 的坐标为(8,-15).点评:本题希望通过向量方法求解,培养学生应用向量的意识. 课堂小结1.先由学生回顾本节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平面向量的和、差、数乘的坐标运算,两个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2.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学习的数学方法,定义法、归纳、整理、概括的思想,强调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善于培养自己不断探索、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求实开拓的精神,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作业课本习题2.3 A 组5、6.设计感想1.本节课中向量的坐标表示及运算实际上是向量的代数运算.这对学生来说学习并不困难,可大胆让学生自己探究.本教案设计流程符合新课改精神.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始终抓住向量具有几何与代数的双重属性这一特征和向量具有数与形紧密结合的特点.让学生在了解向量知识网络结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运算法则、运算律,能熟练向量代数化的重要作用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加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包括向量的代数运算与几何运算.相比较而言,学生对向量的代数运算要容易接受一些,但对向量的几何运算往往感到比较困难,无从下手.向量的几何运算主要包括向量加减法的几何运算,向量平行与垂直的充要条件及定比分点的向量式等.3.通过平面向量坐标的加、减代数运算,结合图形,不但可以建立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之间的联系,而且教师可在这两题的基础上稍作推广,就可通过求向量的模而得到直角坐标系内的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甚至可以推出中点坐标公式.它们在处理平面几何的有关问题时,往往有其独到之处,教师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课下继续探讨,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备课资料一、求点P 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的几种求法(1)定义法:根据已知条件直接找到使P 1P →=λPP 2→的实数λ的值.例1已知点A (-2,-3),点B (4,1),延长AB 到P ,使|AP →|=3|PB →|,求点P 的坐标.解:因为点在AB 的延长线上,P 为AB →的外分点,所以AP →=λPB →,λ<0,又根据|AP →|=3|PB →|,可知λ=-3,由分点坐标公式易得P 点的坐标为(7,3).(2)公式法:依据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x =x 1+λx 21+λ,y =y 1+λy 21+λ,结合已知条件求解λ.例2已知两点P 1(3,2),P 2(-8,3),求点P (12,y )分P 1P 2→所成的比λ及y 的值.解:由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得⎩⎪⎨⎪⎧12=3+λ(-8)1+λ,y =2+λ×31+λ,解得⎩⎨⎧λ=517,y =4922.二、备用习题1.已知a =(3,-1),b =(-1,2),则-3a -2b 等于( ) A .(7,1) B .(-7,-1) C .(-7,1) D .(7,-1) 答案:B2.已知A (1,1),B (-1,0),C (0,1),D (x ,y ),若AB →和CD →是相反向量,则D 点的坐标是( ) A .(-2,0) B .(2,2)C .(2,0)D .(-2,-2) 答案:B3.若点A (-1,-1),B (1,3),C (x,5)共线,则使AB →=λBC →的实数λ的值为( ) A .1 B .-2 C .0 D .2 答案:D4.若A (2,3),B (x,4),C (3,y ),且AB →=2AC →,则x =________,y =________.答案:4 725.已知ABCD 中,AD →=(3,7),AB →=(-2,1),则CO →的坐标(O 为对角线的交点)为________.答案:(-12,-4)6.向量OA →=(k,12),OB →=(4,5),OC →=(10,k ),当k 为何值时,A 、B 、C 三点共线?答案:解:∵OA →=(k,12),OB →=(4,5),OC →=(10,k ), ∴AB →=OB →-OA →=(4-k ,-7),BC →=OC →-OB →=(6,k -5). ∵AB →∥BC →,∴(4-k )(k -5)+7×6=0. ∴k 2-9k -22=0. 解得k =11或k =-2.7.已知点A (2,3),B (5,4),C (7,10),若AP →=AB →+λAC →(λ∈R ),试问:当λ为何值时,点P 在第一与第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当λ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点P 在第三象限内?答案:解:∵AB →=(3,1),AC →=(5,7), ∴AB →+λAC →=(3+5λ,1+7λ),而AP →=AB →+λAC →(已知), ∴OP →=OA →+AP →=(2,3)+(3+5λ,1+7λ)=(5+5λ,4+7λ).(1)若点P 在第一与第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5+5λ=4+7λ⇒λ=12;(2)若点P 在第三象限内,则⎩⎪⎨⎪⎧5+5λ<04+7λ<0⇒λ∈(-∞,-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3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一、说教材
1、教学目的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学生对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正确的应用后产生的,同时也为下一节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的推导奠定了基础。
此外,对立体几何的学习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减与数乘运算;能用两端点的坐标,求所构造向量的坐标;
⑵过程与方法:体会向量是处理几何问题的工具. 培养细心、耐心的学习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重点: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难点:对平面向量坐标表示的理解。
4、课时安排和教具准备
我打算用一个课时的时间来讲授这一节内容,使用的教具是直尺、多媒体。
二、说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现实状况才能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加强课堂巩固训练。
三、说教法和依据
教学时我打算采用老师引导式方法,使用导学案教学,充分发挥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他们的学习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和学生发言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说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知识回顾:
(1)向量→
→j ,i 是同一平面内两个相互垂直的单位向量,且方向分别与x 轴y 轴方向相同,a 为这个平面内任一向量,则向量a 可用→→j ,i 表示为 。
也可用坐标表示为 。
如:j 4i 5a += = 。
j i b 32-=→= 。
=-→→b a →a 3= (二)自主探究:(预习教材P96—P98)
探究: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问题1:已知()11,a x y =,()22,b x y =,λ为一实数,你能用单位向量→
→j ,i 来表示a b +,a b -,=+→→b a
a λ吗? +a
b =___________; -a b =_____________; λa =_____________
问题2:已知()11,a x y =,()22,b x y =,你能用坐标来表示a b +,a b -,a λ的坐标吗? +a b =_________________ _。
-a b =__________________。
λa =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说,两个向量和(差)的坐标等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如图,已知()11,A x y ,()22,B x y ,则怎样用坐标表示向量AB 呢? 则AB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此向量的有向线段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4:如图(问题3)
(1)向量的坐标为 ()2121,x x y y -- 是不是只表示AB 这一条向量呢?若不是,说明理由?
(2)你能在上图中标出坐标为()2121,x x y y --的p 点吗?
(3)标出p 点后,你能发现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之间的联系吗?
二、例题解析
例4 已知=(2,1),=(-3,4),求+,-,3+4的坐标.
例5
)、(3,4),试求顶点D 的坐标.
三、达标检测(A 、B 1.已知向量b a ,的坐标,求b a +,b a -的坐标。
(1) ) 2 , (5b 4) , (-2a == , (2) 3)- , (-2b 3) , (2a == , 2.已知A,B 两点坐标,求A B B A ,的坐标。
(1)A(3,5) , B(6,9)
(2) A(-3,4) , B(6,3)
3.已知),5,3(),2,1(---=B B A 点 求点A 的坐标。
4.已知向量)43,3(2--+=→x x x a 与→
AB 相等,其中A(1,2),B(3,2),则=x . B 组:
1. 已知()3,1a =-,()1,2b =-,则32a b --等于( )
A.()7,1
B.()7,1--
C.()7 1-,
D.()7,1-
2. 已知(),AB x y =,点B 的坐标为()2,1-,则OA 的坐标为( ) A.()2,1x y -+ B.()2,1x y +- C.()2 1x y ---, D.()2,1x y ++
3.已知向量)
,(点,,2-1-),13(),34(A D A B A --== (1)求线段BD 的中点M 的坐标
(2)求B D 的坐标。
【课堂小结】谈谈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作业布置】教材P100练习1,2,3
五、说板书设计
(一)平面坐标的坐标表示 (二)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①向量的和 ②向量的差 ③实数与向量的积
六、说教学反思
课程结束后我会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将原先的预测和实际效果进行比对,找出有出路的地方,并找出原因。
分别对教学过程的成功点和失误点进行归纳,对于成功点要继续保持,对于失误点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正,争取下次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