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错这3点,容易让孩子养成懒散拖延的坏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做错这3点,容易让孩子养成懒散拖延的坏习惯
成长,需要克制人性中的好逸恶劳,一个孩子,即使再聪明再有天赋,因为懒惰,也很难会有好的未来。
孩子的懒散,是最让家长头疼的教育之一,但又无可奈何。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跟父母做错这3点息息相关。
一、过度干预孩子,使他们产生了依赖。
不过孩子多大了,在父母的眼中依旧是孩子。但孩子终将要成长,不能总以孩子的标准来对待他们。
对待孩子,不管多大了,都像小时候一样一如既往的关心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事无巨细,无不干预,还总喜欢帮孩子做决定。
小到帮孩子收拾书包,整理书桌,收拾床铺,大到替孩子做关键节点的决定。
时时刻刻担心孩子磕碰到哪里了,为此就不让孩子做家务;
时时刻刻担心孩子受什么委屈了,为此一昧的答应孩子所有的要求;
时时刻刻担心孩子会不会饿着,冻着,为此总追着孩子的步伐。
父母爱孩子,想给他
们更多更好的东西是正常
不过的事情,但没有必要
事事亲自上手,参与孩子
生活,学习的所有细节。
父母的过度干预,长
此以往,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就会越来越强,自身不喜欢思考,懒得动脑,什么事都不要操心,自主能力没办法得到锻炼。
孩子缺少了锻炼的机会,自然而然的对自己的生活,学习都缺乏主动性,做什么都没劲。什么事情都想着父母会为自己搞定一切,自己又何必去想那么多呢。
二、过度奖励孩子,容易破坏他们内在积极性。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去做某些事情,就会采用“奖励式”教育。跟他们约好了,只要事情完成了,就能得到xxx奖励。例如:孩子自己洗衣服,奖励10元零花钱;
孩子帮忙取个快递,奖励一个新玩具;
孩子考试达到90分以上,奖励一双新鞋子;
......
诸如此类,当然了,这样的奖励方式可以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也能激发他们做事情的积极性。
如果奖励方式用得不对,过度奖励,也会产生负面的效果。
如果奖励被当做“筹码”了,如此过度的奖励,会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无形中的“交易”。
父母总是以奖励的方式
激发孩子做事的手段,然后孩
子养成了这样“奖励式”的方
式去做事,久而久之,如果奖
励不够吸引人,孩子就不会那
么听话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孩子一开始就为了奖励去完成某件事,往往很容易忽略了做这件事的过程,感受不到其中的乐趣,只想快速完成拿到奖励。
在没有奖励的时候,让孩子做事情,他们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拖拖拉拉,产生不满的情绪、
没有奖励,做事情也就缺少了乐趣,就懒得去投入,就会延伸出消极怠工,懒散,拖延的坏毛病。
物质奖励会让有成就感的事情变得乏味,容易让孩子失去了自发的动力,时间久了,奖励的惊喜感会消失。
奖励是工具,别让它成为孩子的目的。奖励有其弊端,可是聪明的父母会善用奖励,避开奖励的误区,让孩子在奖励中变得更积极,更有主动性,而不是让孩子沉溺在奖励中,失去自发的动力。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路上,要学会适当的奖励孩子,效果会更好。
三、过度催促孩子
孩子做事情出现懒散的情况时,家长总是忍不住唠唠叨叨:
“快点快点,都大半天了,天天磨磨蹭蹭。”
“一个小时过去了,你怎么才做了一道题,怎么回事啊?”
“再不快点,你上学就要迟到了。”
脾气急躁的家长,遇到懒散拖拉的孩子,总是忍不住碎碎念的催促,有时候忍不住了还上手。
孩子的磨蹭不是病,家长的催促才要人命。
孩子磨蹭,是成长特点
孩子磨蹭,是家长太完美
孩子磨蹭,是没有兴趣
孩子磨蹭,是专注力不够
孩子磨蹭,是逆反心理
有人说:面对孩子磨蹭,催促,是毒害孩子最深的毒药。对此,我非常认同。催促,只能使身体到位,却无法让心思到位。
懒散,拖拉的孩子,背后往往是急性子的父母。
此时的父母很容易就扮演了监工的角色,监视着孩子的一切。一发现孩子做错了什么,就是一顿批评教训。这样长期高压下,孩子内心会越来越抗拒,甚至抑郁。
而孩子还不敢明着反抗父母的安排,只会通过懒散,拖拉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过度的催促,毁掉的是孩子的自律性;
过度的催促,毁掉的是孩子的自信心;
过度的催促,毁掉的是孩子的判断力;
过度的催促,毁掉的是
孩子的时间观;
过度的催促,毁掉的是
孩子的自我认知力。
所以,请家长放慢脚
步,不要急于催促孩子,多一点耐心,看看孩子的反应。
当你忍不住想要催促孩子的时候,请先深呼吸,告诉自己:我不能毁掉孩子。
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学会安排自己的事情,如何安排时间,利用时间。学会放手,孩子才会成长得更快,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