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二讲

合集下载

2024年度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1765P)

2024年度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1765P)
2024/3/23
辨证施治
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对疾 病进行辨证分型,制定相 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腧穴, 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11
03
病因病机与辨证方法
2024/3/23
12
病因分类及致病特点
1
外感病因
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变快的特点。
4
中医内科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经 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 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人体内部环 境的平衡与协调;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强调个体化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024/3/23
5
中医内科学发展历程
清暑祛湿解表法
适用于暑湿伤表证。常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六 一散等。
2024/3/23
18
药物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根据证候类型选药
如风寒束表证宜选用辛温解表药, 风热犯表证宜选用辛凉解表药等。
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
如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 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的功效。
2024/3/23
暑湿伤表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 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17
治法原则及常用方剂举例
辛温解表法
适用于风寒束表证。常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 等。
辛凉解表法
适用于风热犯表证。常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等。

中医内科学 2

中医内科学 2

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1.风寒束表证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达表汤(轻证);荆防败毒散(重症)2.风热犯表证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银翘散或豆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症状:发热、微恶风、汗少、汗出热不退,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胸闷脘痞、泛恶,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渴粘腻、渴不多饮,苔薄黄腻,脉濡数证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4.虚体感冒(1)气虚感冒症状:恶寒发热,无汗,或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证机概要:表虚卫弱,风寒承袭,气虚无力达邪治法:益气解表,调和营卫方药:参苏饮(2)阴虚感冒症状:发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或盗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治法:滋阴解表方药:加减葳蕤汤咳嗽,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症状分析: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症状分析: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喉燥咽痛,口渴,鼻流黄涕,头痛,肢楚,恶风身热,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症状分析:干咳,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宜咳出,痰中带血丝,鼻塞、头痛、微寒、身热,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症状分析: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粘腻,或稠厚成块,痰多易咳,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苔白腻,脉濡滑证机概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证症状分析: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稠色黄,或有腥味,难咯,咯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证机概要:痰热壅肺肺,肺失肃降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方药: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症状分析: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口苦咽干,痰少质粘,或如絮条,咯之难出,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加,舌红或舌边红,苔薄黄而少津,脉象弦数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方药:加减泻白散合青黛散4肺阴亏耗证症状分析: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嘶哑,手足心热,午后潮热,颧红,形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证治分类(一)发作期1.冷哮证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降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药:射干麻黄汤.热哮证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方药: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症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脉弦紧,烦躁、口干欲饮、便干、舌苔白腻微黄,胸膈烦闷、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间证机概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症状: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喘急胸满,或胸部憋塞,但坐不得卧,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舌苔厚浊,脉滑实证机概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味5.虚哮证症状: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黯,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不渴,舌质淡,脉沉细,颧红唇紫,咽干口渴,烦热,舌质红,脉细数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方药:平喘固本汤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症状:平时自汗怕风,易于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喷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哮鸣音,面色恍白,舌苔淡白,脉象虚细证机概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运化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方药:六君子汤加减2.肺肾两虚证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代表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喘证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医内科学 总论2

中医内科学 总论2

• 1.温燥 • 症状: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 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口渴喜饮,唇干咽 燥,心烦,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 病机:燥邪袭肺,肺津受伤。 • 治法:清宣凉润。 • 方药:桑杏汤加减。
• 2.凉燥 • 症状: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 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清稀。舌干 苔薄,脉象浮弦。 • 病机:凉燥束表,肺气不利。 • 治法:宣肺达表.化痰润燥。 • 方药:杏苏散加减。
• 火热炽盛 • 症状:高热烦躁,面红目赤,气粗,口渴 饮冷,口臭,便秘,溲赤,或斑疹吐衄,或 神昏谵语,直视,痉厥。舌尖红绛,舌苔黄 腻,或燥黄起刺,脉滑数或滑实。 • 病机:火毒壅盛,充斥三焦。 • 治法:泻火解毒。 •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临证备要]
• 外感风邪的治疗原则为疏风解表,但由 于风邪往往兼夹其它外邪而致病,故应 针对兼夹的病邪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卫气通于肺,治疗风邪感冒,配合宣肺 达表,可以提高疗效。
四、湿
• 湿是长夏(夏秋之交)的主气。 • 湿为阴邪,黏滞而固着,不易速去, • 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湿邪困遏, 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清阳不升, “浊”即秽 浊。湿邪伤阳,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 病证, • 湿性趋下,《素问· 太阴阳明论》:“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 • 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胃,
• 3.风入经络
• 症状:肢体关节游走疼痛,或拘急不利, 项强, 口眼歪斜,甚则四肢抽搐,角弓 反张,牙关紧闭。舌苔薄白,脉浮弦。 • 病机:风邪人络,络脉痹阻。 • 治法:祛风通络。 • 方药: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
• 玉真散:防风、南星、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
二、寒
• • • 寒为冬令主气,寒邪为冬令常见病因,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所谓“收引”, 是指寒邪入侵经络关节而致筋脉拘急挛缩, 伸屈困难

中医内科学总论2

中医内科学总论2
• 恢复和建立相对平衡的阴阳关系,不外去其有余、 补其不足两个方面。
• 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盛还可以转化为水湿痰饮, 阳盛也可转化为瘀滞燥结。故去其有余,有温、清、 利、下等各种具体治法;补其不足即补其阴阳之偏 衰,有补阴与补阳之不同。
• ② 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的 运用都应适可而止,不可矫枉过正,以防机体出现 新的不平衡。如攻邪时要注意勿伤正,补虚时注意 不留邪,清热注意不要伤阳,散寒注意不要伤阴, 补脾注意不要碍胃等。
• ① 急则治其标: •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到病
人的安危时,就必须先行解决,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则。 • 如鼓胀病人,重度腹水,致呼吸急促,难以平卧,二便不利,若
正气可支,就应攻水利水,以治其标。待水消病缓,再予补脾养 肝,以图其本。 • ② 缓则治其本: • 是指再病情缓和的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为标病产生 于本病,本病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 • 如阴虚咯血,则咯血为标,阴虚为本。在咯血量不多,标症不急 的情况时,当滋阴润燥以从根本上治疗咯血,阴虚之本得治,则 咯血之标自除。 • ③ 标本同治: •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如水肿见咳喘、 胸满、腰痛、小便不利、一身尽肿、恶寒等症,其本为肾虚水泛, 标为风寒束肺,乃标本均急之候,必须用温肾助阳、发汗、利小 便的治法,温里解表。
• 4、把握动态变化原则 •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
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 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 阶段进行治疗。 • 例如:张某 ,病之初起,其积未坚,治宜消 散之;进入中期,所积渐坚,治宜软化之; 转入后期,正气已虚,则宜攻补兼施,审其 主次处理。
未病先防:是指对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个体和人群, 及早提出预防措施,运用药物培补人体正气,预 防疾病发生的方法。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2024鲜版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2024鲜版

02
脏腑与形体官窍联系
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03
8
经络学说
01
02
03
十二经脉循行及主治规 律
奇经八脉循行及功能特 点
经别、络脉、经筋、皮 部等内容
2024/3/27
9
病因病机理论
外感六淫、疠气 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等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发病与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等
2024/3/27
2024/3/27
25
06
针灸疗法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
2024/3/27
26
针灸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简述
针灸基本概念
阐述针灸的定义、起源、发展及在中医内科中的 地位和作用。
经络腧穴理论
详细介绍经络系统的组成、生理功能及腧穴的分 类、定位方法。
刺灸方法
系统讲解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三棱针法、 皮肤针法等常用针灸操作技能。
24
经典名方解析及临床应用举例
1 2
经典名方介绍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方,如麻黄汤、桂枝汤 、银翘散等,介绍其组成、功效及主治病症。
名方解析
深入分析经典名方的组方原理、配伍特点及用药 规律,揭示其治疗疾病的内在机制。
3
临床应用举例
结合具体病例,阐述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加减 变化,展示中医治疗疾病的独特魅力和优势。
10
治则治法
2024/3/27
01
预防与调护原则
02
治未病思想应用
03
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 、消等
04
八法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举例
11
03
常见病症诊断与治疗
2024/3/27

2024年中医内科学(课件)课件

2024年中医内科学(课件)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课件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经络、气血、阴阳等方面的病理变化及其防治规律。

本课件旨在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病证及其治疗方法,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掌握中医内科知识。

一、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脏腑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脏与经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

内脏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经络则是连接内脏、运行气血的通道。

脏腑经络学说揭示了人体内脏、经络、气血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理论。

阴阳代表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生克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人体内脏、经络、气血等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均可用阴阳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

3.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及其演变规律。

中医认为,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指情志、饮食、劳逸等,外因主要指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包括病位、病性、病势等。

4.诊断方法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观察患者的精神、面色、舌象等;闻诊是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问诊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切诊是触摸患者的脉象。

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二、常见病证及其治疗方法1.感冒感冒是感受风邪所致的常见病证。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

治疗方法为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常用药物有银花、连翘、薄荷等。

2.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减退所致的病证。

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治疗方法为健脾益气、和胃消食,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等。

3.肝郁气滞肝郁气滞是指肝气郁结所致的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闷、胁痛、情绪抑郁等。

治疗方法为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川芎等。

中医内科学2

中医内科学2

中医内科学不寐: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睡眠时间、睡眠深度的不足。

轻: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彻夜不寐李中梓《医宗金鉴·不得卧不得食》“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一曰阴虚,血少心烦,酸枣仁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之一曰痰滞,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雄黄末一曰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术;重者控涎丹一曰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阴虚不能纳阳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阳虚不能入阴 病位:心 肝脾肾相关治则: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头痛:头部经脉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头部疼痛为特征的病证。

头痛首载于《内经》,称之为“首风”、“脑风”。

外感头痛:多因外邪致病,发病较急,一般痛势较剧,多以跳痛、灼痛、胀痛、重痛为特点,多属实证 内伤头痛:起病缓慢,痛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 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多属虚证 因肝阳、痰浊、瘀血所致者多虚实夹杂羌活、蔓荆子、葛根→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 葛根、白芷→阳明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柴胡、川芎→少阳头痛←头的两侧,并连及耳部 藁本、吴茱萸→厥阴头痛←巅顶部位,或近于目系苍术→太阴头痛 细辛→少阴头痛病因:外感六淫、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先天不足,房事不节、头部外伤 病机:头 (内伤头痛多责之于肝脾肾) 病理因素:风、火、瘀、痰、虚眩晕: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轻:闭目可止重: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

治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诊断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聋耳鸣,汗出,面色苍白等。

3、多慢性起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

也可见急性起病者血压、心电图、颈椎X 线摄片、TCD 、颈动脉超声、头部CT 、MRI中风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一节心悸.ppt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一节心悸.ppt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补心阳,安神 定悸
参附汤:益心气,温心阳
5.水饮凌心 (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 心)
主症:心悸眩晕 兼症:胸闷痞满,渴不欲饮,下肢浮肿,形寒肢冷,
伴眩晕、恶心欲吐,流涎、小便短少 舌脉象:舌淡胖,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病机: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
神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通阳利水)
酸,头晕目眩, 舌脉象: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 病机: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
神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
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朱砂安神丸:清心降火,重镇安神
4.心阳不振(心阳虚) 主症:心悸不安,或怔忡不已 兼症: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舌脉象: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病机:心阳虚衰,心失温养 治法:温阳益气,宁心安神。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味。
色苍白,形寒肢冷一年。入夏以来, 因冒雨涉水,心悸加重,并伴有头目 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浮肿尿 少,前来求治。舌淡,苔白滑,脉弦 滑。
三、诊断要点
3.辅助检查: 心电图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心脏彩超 测血压 X线胸部摄片
(二)、病证鉴别
心悸与胸痹
1.胸痹:可伴有心悸,但是以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 牵及肩胛、背部为主症。 2.心悸:以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 主为主症,一般无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
五、辨证论治
(二)论治要点
心悸
一、概述
(一)定义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 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反复性, 每因情志或劳累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 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二节胸痹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二节胸痹
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 舌脉象: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病机:阳气虚衰,气机痹阻,心脉瘀滞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 参附汤:大补元气,温补心阳 右归饮: 温肾助阳,补益精气
五、中医适宜技术
(一)单方验方
1.胸痹气滞心脉证:延胡索、莪术(或郁金)、香附 各等份,研末吞服,每次3-5g,每日3次 2.胸痹气滞血瘀证:三棱、莪术粉等份,和匀吞服 ,每次3g,每日3次 3.胸痹心脉瘀阻证:三七粉、沉香粉、血竭粉 (2:1:1和匀)吞服,每次3g,每日3次; 4.胸痹痰阻血瘀证:柴胡15g,枳实15g,黄芩15g ,大黄10g,半夏10g,白芍20g,丹参20g,茯苓 20g,陈皮20g,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
(二)中成药
1.胸痹寒凝血淤证:苏合香丸、麝香保心丸、冠心 苏合滴丸(胶重、软胶囊) 2.气滞血瘀者:用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 3.气虚血瘀者,可选用通心络胶囊、山海丹胶囊 4.阴虚血瘀者,可选用滋心阴口服液、复方血栓通 胶囊 5.肾虚血瘀者,可选用保心片、参附强心丸 6.心阳不振者:可选用参桂胶囊、芪防强心胶囊
2.病史
多见于中老年人,常有劳累过度、 抑郁怒、暴饮暴食史,也有无明显诱 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3.相关检查
(1)心电图是必备的常规检査,
(2)必要时可做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运动踏板 试验,有助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及疗效的评价。
(3)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心脏冠状动造影等 检查是确诊心肌疾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方法。
五、患者, 男, 60岁。1996年4月10日初诊。 病史:两年前诊为冠心病,心前区经常 疼痛,每月发作十余次,每次疼痛1~2 分钟,含服硝酸甘油,可以暂时缓解。 近半年来,胸部刺痛不移,发作更频, 含服硝酸甘油已经无效,常觉心中郁闷, 两胁胀痛,夜寝不安,胸痛发作较频, 舌质紫暗,脉沉涩。

中医内科学-(2)

中医内科学-(2)

中医内科学-(2)1. 自汗的特点是A.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B.寐中汗出,醒来自止C.冷汗如珠,气息微弱D.咳而汗出,痰黄质稠E.汗出色黄,染衣着色答案:A[解答] 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为盗汗;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为黄汗;脱汗主要见于危重病人,全身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并伴有亡阴、亡阳等危重见证。

2. 脱汗的特点是A.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B.寐中汗出,醒来自止C.冷汗如珠,气息微弱D.咳而汗出,痰黄质稠E.汗出色黄,染衣着色答案:C3. 治疗盗汗阴虚火旺证,应首选A.玉屏风散B.六味地黄丸C.一贯煎D.当归六黄汤E.生脉散[解答] 方中当归、生地、熟地滋阴养血;黄芩、黄连清心肺之火;黄柏泄相火而坚阴;黄芪益气固表。

共奏滋阴降火之功。

4. 患者夜寐盗汗,五心烦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应首选A.黄连阿胶汤B.黄连温胆汤C.当归六黄汤D.养阴清肺汤E.甘麦大枣汤答案:C[解答] 本证属阴虚火旺之盗汗,治以当归六黄汤。

5. 尿血与血淋的鉴别,主要在于A.尿色的深浅B.尿量的多少C.尿味的情况D.有无尿痛E.以上均非答案:D[解答] 血淋者有尿道疼痛,尿血者则尿道不痛。

6. 患者小便短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舌红,脉数。

其证候是A.肾气不固B.下焦热盛C.脾不统血D.肾虚火旺E.以上均非[解答] 尿血多因热邪蓄于下焦或阴虚火旺损伤络脉。

下焦热盛,煎灼尿液,故小便短赤灼热,热邪灼伤膀胱之络脉,故尿血鲜红,热扰神明则心烦,热伤津液则口渴,热盛则舌红,脉数。

7. 患者尿血日久,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

治疗应首选A.知柏地黄丸B.无比山药丸C.小蓟饮子D.归脾汤E.十灰散答案:D[解答] 脾气亏虚,统血无力,血不归经,渗于膀胱,则尿血日久不愈;脾虚气血生化不足,故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皆为气血亏虚,血脉不充之象。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二章5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二章5
重证宜卧床休息 4、饮食有节,宜低脂低盐饮食。
中医内科教研室
小结
1、本病以自觉心中悸动,惊剔不安,不能自 主为主症。分为惊悸与怔忡。
2、病位在心、病机为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 3、辨证分虚实,并结合脉象、辨病综合分析。 4、治以扶正一一补益气血,调理阴阳,配合
养心安神;祛邪一一化痰涤饮,活血化瘀,配 合重镇安神。

方药:银翘散或生脉散加减
毒 犯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人参、麦冬、五味子

中医内科教研室
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薄荷、牛蒡子:疏风散热
芦根、淡竹叶:清热生津

桔梗:宣肺止咳

人参:益气生津

麦冬:益气养阴生津

五味子:生津止咳
中医内科教研室
转归预后
中医内科教研室
治法: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方药: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


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用之良

沙枸麦地归川楝
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安然入梦乡


中医内科教研室
方解:山萸肉、熟地、枸杞子:滋补
肝肾

沙参、麦冬、知母:滋阴润燥

酸枣仁、茯苓:宁心安神

川楝子、川芎:疏肝理气

甘草:调和诸药
中医内科教研室
药物中毒
用药过度 毒性药物
中医内科教研室
痰浊阻滞 邪毒犯心
病位与病性
病位在心,与肺脾肝肾四脏功能失调相 关
病性:以虚症居多,亦由虚致实,虚实 夹杂
中医内科教研室
诊断
主要症状: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 烈,不能自主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2.起病及病程: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 作,病程漫长。
3.诱发因素: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
可编辑ppt
8
二、病症鉴别:
1.痞满与胃痛
痞满 胃痛
相同
主症
病位同在胃 满闷不适
脘部
以疼痛为主
不同 病势 较缓

压痛 无
压之可痛
可编辑ppt
9
2.痞满与鼓胀
痞满 鼓胀
相同
不同
伴随症状
病位
自觉腹部胀 自觉满闷不舒 胃脘 满为主症 腹部胀大如鼓,大腹
可编辑ppt
18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多有邪热内陷饮 食停滞,痰湿内 阻或肝气郁结致 中焦气机阻滞升 降失常而致
痞满不减, 按之满甚, 能食,大便 秘结
较急
较短
虚痞
多由脾气虚弱致 中焦气机阻滞而 致
痞满时减, 喜温喜按, 且不能食或 食少而不化
多逐渐 而起
断胃动力障碍、紊乱等
4.胃肠动力检测: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可编辑ppt
16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相关检测可查是否
4.胃肠动力检测: 为HP感染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可编辑ppt
17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4.胃肠动力检测: 可鉴别肝胆疾 5.幽门螺旋杆菌: 病及腹水等 6.B超、CT检查:
可编辑ppt
6
三、病机小结 (一)、病位及涉及脏腑
痞满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二)、病机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肺痈,要安静卧床休息,每天观察体温、脉象
以及咳嗽咳痰情况的变化。
对于肺痈要防止发生大咯血。
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②叶天士指出:“在肺为实,在肾为虚”虚证和实证的病位分别在肾和肺。 病因:①外邪侵袭(风寒、风热)
②饮食不当(脾胃)
③情志所伤(肝) ④劳欲久病(肾)
病机: 实喘:外邪侵袭、饮食不当导致脾胃虚生痰浊,或情志所 伤,肝郁气逆,导致邪壅肺气,宣降不利,导致实喘。
④恢复期:邪去正虚,阴伤气耗:或正虚邪恋
病位:肺
辨证要点: 肺痈的辩证总属实热之证。 初期和成痈期,邪盛证实证。 溃脓期,虚实夹杂; 恢复期以虚为主,兼有余邪未清。 治疗原则:肺痈的治疗以祛邪为主,以清热消痈、 解毒排脓为主要的治法,以排脓为首要措 施。脓未成应重清肺消痈,脓己成则需排脓解 毒。
肺痈的治疗
③注意保暖,避免因为寒冷空气的刺激而诱发。 ④饮食要清淡,忌肥甘厚味 ⑤可以服用一些调护正气的药物,提高抗病能力。特别是要 注意顾护肾,肾是先天之本,同时也要祛除体内的伏痰。
喘证
概念:喘即气喘、喘息。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 能平卧为特征谓之喘证。 沿革: ①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在《景岳全书· 喘促》篇说:“实喘
虚喘:久病肺虚,影响及肾,或者劳欲久病肾精不足,肺、
肾两虚,导致肺肾出纳失常,出现虚喘。
病位:肺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涉及肝、脾
病性:有虚实之分
辨证要点: ①首先要辩证喘证的虚实
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
病势多急: 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 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剧。 ②实喘要辨别外感还是内伤 ③虚喘要辨别具体的脏腑病位 治疗原则: ①实喘治肺,祛邪利气(寒、热、痰浊、气郁)
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哮证喘证共同点: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哮证: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而言,喉中哮鸣有 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喘证:指气息而言,指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 病的一个症状。
病因病机: 诱因(气候、饮食、情志、劳累) 发作时引动 外邪侵袭 肺不能布散津液 痰气博结 饮食不当 脏腑功能失调 脾不能运化转输水精 “伏痰” 肺管狭窄 哮证 体虚病后 肾不能蒸化水液 肺失宣降 (痰阻气闭) 病位:肺系 病性:①发作时以邪实为主 ②平时表现为肺、脾、肾等脏气虚弱
辨证要点:
①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分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五类, 注意是否兼表证。 ②未发作的时候以正虚为主,辨别肺、脾、肾三脏阴阳的偏 虚。 治疗原则:发时祛邪治标,平时扶正治本
预后调护: ①哮病如果大发作持续不能停止,可出现喘脱危证: ②哮证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病由肺脏影响及脾、肾、心,
可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转变为肺胀。
之一。 沿革: ①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且《金匮要略》 提出治肺痈未成脓时,泻肺去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己成脓,排脓 解毒,用桔梗汤。 ②孙思邈所创苇茎汤清热排脓、活血消痈,成为治疗肺痈要方。 ③明· 陈实功《外科正宗》提出初起在表宜散风清肺,已有里热宜降火抑
阴,成脓者宜平肺排脓,脓溃正虚者宜补肺健脾的治疗原则。
病因:①感受风热 ②痰热素盛 病机:①初期:邪热壅肺,肺失清肃 ②成痈期:热壅血瘀,酝酿成痈 ③溃脓期:血败肉腐,痈肿内溃,脓液外泄
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择期:
顺证:声音清晰、脓血稀而渐少,腥臭味转淡,饮食知昧,胸痛、明显 减轻,身体不热,坐卧如常,脉象缓滑 逆证:音哑无力,脓血入败卤,腥臭异常,气喘、鼻煽、胸痛、坐卧不 安,饮食少进,身热不退,颧红、爪甲青紫、脉短涩或弦急
②虚喘培补摄纳(肺、肾、心)
预后调护 ①喘证严重阶段,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多影响及心。
②喘证的预后与病程长短、病邪性质以及病位的深浅有关
③预防: 注意保暖; 注意饮食,少食黏腻和辛辣刺激的东西; 调情志; 房事有节
肺痈
概念: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临床的表现以咳嗽、胸
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至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属于内痈
哮证
概念: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发作的时候喉中有哮 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沿革:
①《金匮要略》指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
之。”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候的特征以及治疗。 ②哮喘这个病名由元· 朱丹溪所创,并提出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 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③明· 虞抟《医学正传》提出:“哮以声响而言,喘以气息而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