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战略规划,旨在将中国制造业推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和更高端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背景下,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要明确培养目标。

机械类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备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较高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将有助于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

要优化课程设置。

机械类人才培养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应该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要强化产学研结合。

机械类人才需要具备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为了实现产学研结合,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项目,引入企业导师参与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开设企业实习基地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他们就业的竞争力。

要推进教学改革。

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需要关注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还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以“中国制造2025”为背景下进行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产学研结合和推进教学改革,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机械类人才,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于2015年发布的战略规划,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

在这一战略背景下,培养机械类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本文将研究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

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机械类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培养机械类人才需要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环节的增加,例如加大实验课程的比重,增加实习、实训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跨学科的培养。

机械类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不仅需要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知识,还需要了解相关的材料学、电子信息等知识。

培养机械类人才需要建立跨学科合作的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以拓宽他们的专业视野。

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机械类专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机械类人才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竞赛等,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下,创新能力成为重要的竞争力。

机械类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能够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培养机械类人才需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等。

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跨学科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机械类人才,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再思考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再思考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再思考作者:冯利来源:《江苏科技信息》 2018年第4期0 引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多领域技术的跨界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发生深度融合,正在引起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全球制造业格局将面临重大调整。

而我国的制造业正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过渡,向价值链上游发展的一个转型时期。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制造强国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正是我国看准了这一历史机遇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毋庸置疑,“中国制造2025”是未来10年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

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职业教育教学必须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7年2月,“中国制造2025”配套实施文件《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出台,指南中也明确指出:人才成“中国制造”由大转强的瓶颈。

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肩负着有这一历史使命,特别是机械制造类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当下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思考、再定位,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1]。

1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新特点1.1 制造业发展不平衡,多种水平共存按制造强国综合指数来看,我国制造业处于第三方队,远落后于第一方队的美国和第二方队的德国和日本,我们要实现制造强国梦,唯有认清形势,找准方向,努力赶超。

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除了在区域方面即东西部制造业技术发展不平衡外,相同地区的不同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也体现出不平衡,即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处在大规模制造机械化(工业2.0)阶段,部分企业处在工业自动化(工业3.0)阶段,也有极少数企业步入了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4.0)阶段。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地方高校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地方高校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许多高校根据“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调整,这些改革和调整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制造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新需求,但缺少“智能化”的专门专业人才培养,更缺少针对地方高校的面向“中国制造2025”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本文根据“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制造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对地方型高校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地方高校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以湖北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如图1所示,造成学生就业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动手实践能力差,其次是学生专业知识不足,学历层次及学生个人定位也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本文分析了地方型高校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图1机制专业学生就业困难原因调查结果(一)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地方型高校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不再是传统本科培养方案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的简单叠加,理论联系实践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多仅限于金工实习和跟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足,且科研创新能力基本得不到培养,不能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体系一成不变,没有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用人需求及时更新课程体系,且缺少“智能化”和“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课程内容陈旧,没有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材和课堂内容;课程比例不合理,实践课占比低,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少,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无用”和“过时”。

(三)校内外实践实训教育基地资源不足地方高校资源相对匮乏,校内实践实训资源不足,传统课程实验所需的设备和实验课教师数量配备不足,先进制造技术相关设备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

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多为地方企业,一方面地方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企业出于保密要求,无法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仅限于企业参观,对实践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

《中国制造2025》下人才需求及对策探析—以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为例

《中国制造2025》下人才需求及对策探析—以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为例

机械工业从业人员增长变化图
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数据
二、协同:机械工业人才需求与挑战
主要成就:
(1)规模增长,发展质量逐步提升
◆行业经济规模保持增长。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在工业中占比达25% ◆重点产品产量实现增长。汽车、大型拖拉机、机床、发电设备产销量 ◆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对外贸易额,出口8.51%增速(一般贸易比重提高) ◆行业经济效益有所提升。工业利润总额“十二五”年均增速6.45%
Without superior Manufacturing, It is hard to be a strong Country
——《中国制造2025》
一、趋势:制造强国战略的影响与驱动
(一)《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理念
发展形势和环境 战略方针和目标 战略任务和重点 战略支撑与保障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机械工业涵盖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 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 用机械制造业等7个大类、37个中类、126个小类。
二、协同:机械工业人才需求与挑战
机械工业(大行业)
子行业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加快构建支撑制造强国战略的人才培养体系。 让现代职业教育成为助推《中国制造2025》的利器。
二 协同:机械工业人才需求与挑战
融合发展:由大到强转变中的支撑 与机遇问题
二、协同:机械工业人才需求与挑战 (一)机械工业发展现状
机械工业素有“制造业的脊梁”之称,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 支柱性、战略性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建设、人民生活 提供技术和装备的产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特点:产品种类繁多、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资金密集、吸纳就业能 力强。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制造类专业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制造类专业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制造类专业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者:沈言锦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年第16期摘要面对工业4.0,我国政府出台“中国制造2025”,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发生极大变化,高职生的就业岗位环境和岗位要求也将发生极大变化,传统人才培养的“窄口径”和企业岗位对高职生要求的“宽口径”产生很大的矛盾和错位,而且岗位对人才的动态变化和目前的静态培养模式也产生很大的矛盾和错位。

针对破解这两大矛盾和错位,提出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遵循“拓基础、强根基、淡专业、重运用、灵考核”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6-0132-031 前言“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为了应对工业4.0而出台的行动纲领,它将促使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且“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强化工业发展的第一步,后续还将有“中国制造2035”“中国制造2045”……“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智能制造,但其根本是机械制造。

因此,面对“中国制造2025”,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极大变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无法适应未来的人才培养需要。

2 传统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我国的职教体系主要是从高等教育体系演变过来的,具有明显的高等教育痕迹,可以称为高等教育的“简缩版”。

由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和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完全不同,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法手段一直在改变,但改来改去,职业教育的参与者都感觉缺少点儿什么。

究其原因,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一直没有跳出高等教育的教育思维。

高职教育必须淡化过细的专业设置理念,以现代的“专业群+从业方向”取代现在的专业设置方式,构建“拓基础、强根基、淡专业、重运用、灵考核”的现代职教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满足我国工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政府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

随后,传统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新时期制造产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显,技师学院的教学工作与技术人才培养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加之现阶段缺少针对机械制造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资料,技术院校的教学实践面临较大的挑战。

鉴于此,本文拟就“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制造类专业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分析,以期为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标签:“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械制造类专业;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之一,制造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建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8世纪中叶,工业文明正式拉开序幕,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制造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的实际问题。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科技变革之际,“中国制造2025”概念被提出,虽然其核心内容为智能制造,但其本质是机械制造。

面对“中国制造2025”,技师学院应当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培养适应产业变革的机械制造类专业技师,成为教学实践的一大挑战。

1 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必要性技师学院是在原高级技工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技工院校,是技工院校的最高层次,其主要任务为培养与相应产业、相应岗位工作实际需求向符合的高技能人才。

在全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技师学院的教学质量与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受到了关注。

从技师学院的既往教学实践来看,虽然与高等教育相比,技师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切实解决了高等教育存在的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足或者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但在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等方面,技师学院的教学活动也显露出了一些缺陷。

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就业岗位的具体特点是制定教学方案的导向。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高职机械人才的创新培养探讨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高职机械人才的创新培养探讨
关键词院 中国制造 2025;高职院校;机械人才;创新;培养方法
0 引言
足。究其原因就是需要进一步加强机械专业人才的创新能
“中国制造 2025”战略背景下,高职教育应“如何看”、 力培育,而机械专业学生为能拓展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
“如何做”,是各大高职院校教育者研究、探索的焦点。为能 培养与发展创新能力,就必须参与不同形式的竞技比赛与

方向为主要从事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和教研工作。 评定等流程,平衡天平要向教师实践能力方面倾斜;制定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Parts
· 245 ·
SPS 精益物流在汽车实训室的应用探索
敬素清
(四川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绵阳 621000)
摘要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个性的追求和需求的差异性,对汽车的外形和性能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从而对从事汽车制造、 维修相关专业教育的中高职院校也提出了多车型、多品种的实训条件要求。解决中高职院校新建的汽车装配线实训中心(室)的零 部件管理和实训时零部件的配送复杂化就成了一个尤为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阐述如何把汽车制造装配线的 SPS 模式引入到实 训室。
作者简介院龚文华(1966-),男,湖北黄冈人,副教授,本科,研究
进行零距离对接,虽然学术造诣颇高,但是技能实践性却 不足。对此,为了加深高职教师实践经验,培养与深化教师 动手操作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就要制定培养与提高教师实 践能力的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实现对高职教师机械专 业实践能力的有效评价与导向[2]。例如对教师考核与职称
客观方面高职院校实训设备还需加大投入增加配置,主客 承接企业项目的能力,而且大多高职教师难以与生产一线
观的双作用之下,造成高职机械专业学生技能水平总体与

“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驱动

“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驱动

少了而产生废品;如果刀头太窄,刀头强度变小,精车余量变多,容易产生扎刀或崩刀。

为此可根据不同螺距计算出不同的刀宽,设计出梯形螺纹车刀专用样板,便于操作者刃磨车刀。

3梯形螺纹的测量梯形螺纹最重要的尺寸是中经尺寸,以及两侧面的表面粗糙度。

从螺纹的牙型图上看出螺纹中经尺寸是虚拟的,看不见、摸不着。

螺纹的测量方法通常有三针测量、单针测量和综合测量。

综合测量是生产中采用最广泛的一种测量方法,即使用梯形螺纹环规测量螺纹的各部分尺寸。

但是梯形螺纹环规属于专用量具,螺距不同、直径不同都需要定制不同的环规,成本较高。

并且在一夹一顶车削时,测量需要去除尾座顶尖,测量很不方便,所以只适用于批量生产或数控加工中使用。

在实习教学中,通常还是采用三针测量或单针测量间接测量螺纹的中径尺寸。

梯形螺纹的三针测量值M=d 2+4.864d D -1.866P ,M 值与小拖板左右移动的刻度值之间没有直接的计算公式,但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且随着螺距的变化、螺纹头数的变化、螺纹车刀角度的变化等因素,这个联系有着许多不确定因素。

忽略上述因素及小拖板间隙等影响,经过反复实践操作测量,得到一个经验数据:精车梯形螺纹时,小拖板左右每转动一小格(轴向移动0.05mm ),三针测量值M 的变化范围在0.15~0.20mm 之间变化,为了防止产生废品,通常取最小值,这样能减少中径测量次数,更好地控制螺纹的中径尺寸。

4梯形螺纹车削注意事项①采用上述方法车削的关键是车床小拖板的刻度要正确,所以在车削前应调整好中、小拖板的间隙,正反转的间隙应控制在1/10圈左右。

②对于螺距较大的螺纹,切削力增大,应在车床开合螺母手柄上增加一个重物,防止开合螺母抬起而产生扎刀等。

③采用一夹一顶装夹工件时,装夹部分最好留有止口台阶,防止工件在车削过程中产生轴向移动。

④螺纹粗车结束后,及时采用三针测量螺纹直径尺寸,防止产生废品。

5总结综上所述,车削梯形螺纹的方法形式多样,各有优劣。

《中国制造2025》下人才需求及对策探析—以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为例

《中国制造2025》下人才需求及对策探析—以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为例

利用低成本优势,加 速承接美国产业“就 地外包”
2014:“制造业 创新3.0战略”, 促进制造业与信 息技术融合
2015:发挥信息 技术作用,转型 为利用大数据的 下一代制造业
2014:推动制造业和信息化融 合两个角度大规模带动经济社 会的发展,打造“印度制造”; 实现“数字印度”
利用劳动力低成本优 势,加速发展低端的 纺织品,服装,家具 和电子产品
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大,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为用户 提供服务的服务型制造业比重低;产业集聚和集群 发展水平不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 “专精特”企业少
短板6:信息化水平较低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滞后。2012年我国网 络就绪度指数(NRI指数)为4.03,低于美、日、德、 韩等国,由51位下滑至2013年的58位,80%的高端 芯片依赖进口
纲领。可概括为: “一、二、三、四、五、五、九、十”。
一、趋势:制造强国战略的影响与驱动
(一)《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理念
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 雄厚的产业规模 优化的产业结构 良好的质量效益 持续的发展能力
指导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 结构优化,人才为本。
一、趋势:制造强国战略的影响与驱动
《中国制造2025》下人才需求及对策探析
—以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为例
话题
一、趋势: 制造强国战略的影响与驱动
二、协同: 机械工业人才需求与挑战
三、优化: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对策探析
一 趋势:制造强国战略战略的影响与驱动
乘势求新:不可回避的目标与定 位问题
一、趋势:制造强国战略的影响与驱动
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 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 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旨在提高制造业水平和质量的计划,旨在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加强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得到改进。

基于此,本文将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具体情况,分析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提出改进方案。

一、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在工业经济转型和制造业更新换代的背景下提出的战略计划,旨在加快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其中,重点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高端化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机械工业在各工业中产值占比大约在30%左右,且人才储备短缺。

因此,机械类人才培养的意义至关重要。

二、现有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目前,我国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以传统的专业知识培养为主,缺少工程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并且课程设置和教学团队建设也存在不足,许多高校缺少实验和实践环节,培养出的人才不适应企业要求。

1、实践教育提升提升机械类人才的实践教育,加强教育与实践的联系,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开展实习、实训、项目设计等实践教育活动。

同时,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也应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2、课程设置修正针对企业需求,修正机械类人才的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与新兴技术紧密相关的课程,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

同时,开设有关创新和创业的课程,同时也要加强英语、计算机等通识教育的设置。

3、教师队伍优化加强机械类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应在专业领域内具备较高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以增强对学生的引领作用。

同时,大学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价,以确保教学质量。

4、多元化评价方式在机械类人才培养中,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除了学科成绩外,还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和领导力等综合素质因素。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由于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逐渐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作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制造业对高素质的机械类人才需求十分迫切。

研究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要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明确机械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中国制造2025强调创新驱动和智能制造,因此机械类人才首先要具备较高的工程学科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创新和研发能力。

要确定机械类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式。

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前沿知识的学习,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要注重培养机械类人才的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团队项目,学习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要建立健全的机械类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综合考量学生的学术成绩、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因素,以便更好地评价培养效果。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通过系统的基础课程和前沿知识的学习,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然后,在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中,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通过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参与各种实习机会和工程实践活动,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术成绩、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以评价培养的效果。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协作能力,并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实践中。

还需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以评价培养效果。

通过研究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中国制造业对高素质机械人才的需求,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出台,机械行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培养出质量高、技能好的机械类人才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机械行业的人才需求是多层次、多维度的。

除了技工型人才外,还需要具备管理、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因此,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

其次,机械类人才培养应该注重行业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机械行业的技术发展与企业之间密不可分,因此,培养机械类人才必须与企业密切结合。

企业应该积极参与面向学生的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要与学校合作设计课程,制定实习计划,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真实、更全面的体验和锤炼。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传承。

再次,机械类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实践。

机械行业的本质是技术密集型,因此,培养机械类人才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学校应该提供高质量的实验室设备和完善的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走近并掌握机械制造的本质,从而提高其技术实践能力。

最后,应该注重培养机械类人才的创新精神。

机械行业从未脱离过技术创新,因此,培养机械类人才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多层次、多维度地考虑,注重行业与企业的融合,注重实践与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质量高、技能好、创新精神强的机械类人才,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旨在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规划。

机械类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焦点。

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需要考虑到产学研结合的原则,即将学生培养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以培养更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以下将从学校、企业和政府三个角度分析机械类人才培养的模式。

在学校层面上,培养机械类人才需要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教师团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学校应该开设与科技发展、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课程,不仅注重理论教育,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还可以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在企业层面上,企业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技能要求。

企业还可以与高校合作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将学生培养和员工培训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传承和技能的提升。

企业还可以设立奖学金和培训基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才需求,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

在政府层面上,政府需要加大对机械类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制定政策,提高资金投入,加大对高校和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好的培养条件和机会。

政府还可以加大政策引导和调控力度,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与产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政府可以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提供更好的实践和创新平台,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政府还可以加强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促进人才培养的互动和合作。

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

学校通过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教师团队,以及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企业通过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与高校合作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强对高校和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人才培养的发展。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和战略,其中人才培养被视为关键因素之一。

在机械制造领域,人才的培养更是尤为重要,因为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针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及机械制造业的现状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战略性规划文件,旨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该战略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包括提高技术含量、智能化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

在这一背景下,机械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当前,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制造业的支柱产业,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在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何提高机械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机械类人才培养现状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设有大量机械类专业,这些专业涵盖了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机械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

这些专业设立以来,为机械制造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为推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传统的机械类人才在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方面往往偏于单一,缺乏跨领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而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则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当前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针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首先需要明确当前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需求。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战略规划,旨在将中国的制造业升级为世界领先的制造业国家。

在这个背景下,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市场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要改变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产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需要加强。

当前,很多高校的机械类专业与实际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产业和高校应该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研发人才培养方案。

产业可以向高校提供实际需求和技术支持,指导高校开设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

高校可以通过与产业合作,了解实际需求并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教育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缺乏问题尤为突出。

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加大对机械类专业的培养力度。

通过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职业教育机构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将实践环节引入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竞赛和实践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竞赛和实践项目可以提供学生锻炼能力的机会,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各级学校应该积极组织机械类专业的竞赛和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加强机械类人才的培训和终身学习。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不断提升机械类人才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除了正规高等教育之外,还需要加强机械类人才的培训和终身学习。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机械类人才的终身学习,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和平台。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高校和产业应该加强合作,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增加培养力度,竞赛和实践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训和终身学习则是提升机械类人才能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战略规划,旨在引导和推动中国制造业从规模大、速度快向质量强、效益高的方向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机械行业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机械类人才就显得非常关键。

本文将研究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

了解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该战略的目标是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机械类人才应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基于这一目标,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应该建立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和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学习并运用最新的技术和工具。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机械行业中,团队合作是不可或缺的。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是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了解到行业最新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并及时调整培养方案。

而企业也可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

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并适应市场需求。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机械类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而这些技能往往不能通过课堂学习获得。

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项目,如实习、实训和竞赛等,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了解国际发展动态也是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机械行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竞争行业。

了解国际发展动态,尤其是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械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战略计划,旨在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其中,机械制造是中国制造业的核心领域之一,因此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势在必行。

当前,中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人才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长期以来机械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第二,由于机械行业制造技术不断革新,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随之不断增加。

第三,随着智能制造的普及,机械行业对具有高度综合素质的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中国需要探索出适合当前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下是一些建议:首先,加强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

应该建立更多的机械类职业教育机构,培养工匠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机械工程师。

同时,产教融合是其中的关键,这需要机械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机构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共同探索和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其次,加强高校教育的实践环节。

虽然很多高校机械工程专业的理论教学做得很好,但是实践教育还比较薄弱。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育,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到更多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并且通过实践去解决这些问题。

再次,注重跨学科培养。

机械制造涵盖了力学、材料、电子、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具有跨学科素质的人才。

高校应该加强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创新,使得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最后,加强行业人才的持续教育和培训。

机械制造是一个不断革新和变化的行业,因此,机械行业企业应该注重为员工提供持续教育和培训机会,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的变化。

总之,当前中国机械制造行业需要综合应对人才短缺和技术革新的挑战,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这个行业的发展需求。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摘要:面向“中国制造2025”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实现机械类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

文章分析了当前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前沿科技的多元化混合式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基于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生实践教学研究和基于素质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研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它对全面提高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创新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专业学位研究生;机械类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1-0061-03收稿日期:2019-02-22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依托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探索机械类研究生培养新模式”(2015233);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依托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探索机械类研究生培养新模式”(Yjg201501)作者简介:汪朝晖(1981-),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的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在培养能够熟练运用专业领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研发过程或工程实践中实际问题、承担管理或专业技术工作的创新性人才[1,2]。

机械类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成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然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多层次、高素质、创新性的科技人才培养,导致研究生不能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如何构建新形势下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科技创新性和系统前瞻性。

目前,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所用教材均是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左右,与当前先进的工艺、装备及技术相比,其教材内容比较陈旧和枯燥,这样就导致研究生不能接触到国内外最前沿和最先进的技术,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性设计动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战略规划,旨在促进制造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

在这个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变得非常重要。

机械类人才是推动制造业发展
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机械类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他们需要掌握机械设计、
自动化控制、工艺制造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机械设备和工具。

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基础教育和理论学习,加强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
力。

机械类人才还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制造业中,机械类人才需要参与
到实际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紧密的合作。

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实践
教育和实习实训,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机械设备和参与到实际的制造过程中,培养他
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机械类人才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在当前全球竞争激烈的制造业市场中,
创新能力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提供创新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的制造技术
和管理经验,提升机械类人才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要注重基础教育和理论学习,加强实践教育和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还要注重培养创新
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