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句联的艺术特点
掌握对联的构成要素和艺术特点——对联趣谈教案
掌握对联的构成要素和艺术特点——对联趣谈教案对联趣谈教案对联是中国特有的语言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联的构成要素和艺术特点是学习和欣赏对联的基础,本文将从这个角度来进行深入剖析。
一、对联的构成要素对联的构成要素包括联头、对仗、联尾三个部分。
1.联头联头即对联的第一句,是整个对联的引子,起到引入联身的作用。
联头一般措辞简练,表达出对连架构的主题或中心思想。
2.对仗对仗是对联的灵魂所在,是对联构成的最主要要素。
对仗以字通形平、声相近或意义相关的方式出现,形成一个内外相应、相互对仗的结构。
对仗的数量、质量、取材及排列顺序都是构成对联的关键之处,也是判断对联优劣的标准。
3.联尾联尾即对联的第二句,是对对联最后的点睛之笔。
联尾和联头相照应,呼应联身,完成对整个对联的呼应与补充。
二、对联的艺术特点对联是一种艺术形式,具备独特的艺术特点。
1.精炼凝练对联的语言要求简练、精练。
两句话各让它压缩在5-7个字,这又要求创作时要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准确、生动、富有文化内涵。
2.对仗工整对仗是对联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对联的美学核心所在。
对仗的取法必须遵循字形、音韵、义理三者完美结合,才能有创作的价值与艺术的美感。
3.妙趣横生对联内容虽然严谨,但不乏风趣幽默之感,给读者以愉悦之感。
这也是体现语言艺术之处。
4.具备文化内涵对联在流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地传承发展,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国学优秀文化的内容和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丰富多彩的体现。
三、对联的创作方法对联的创作方法也是一门学问,以下是一些对联创作的方法:1.找准对仗对仗是对联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对联的核心要素,所以创作对联,一定要注意找准对仗。
2.善用修辞手法创作对联需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等。
3.关注时事与社会热点关注当今时事和社会热点,为创作对联提供新的灵感和素材。
4.学习优秀对联范本学习老师的对联范本,吸收其中的精华,开拓思路,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对联创作水平。
对 联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 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 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 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 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 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
发展 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 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 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 在我国古诗文中, 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 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 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
对
制作:肖彤
2010.11.14联 Nhomakorabea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 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 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 桃符”(见《蜀梼杌wù》)。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 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 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 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 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分
类
按用途分类 春联 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 等。 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 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按联语来源分类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对联的特点是什么一、对联的概念: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
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2、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
4、平仄相对: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对联种类: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
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
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
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
例如: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形式特点(一)上下两联数字相等,长短一致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上下联又分别可以称作出句,对句。
有的对联还有横批,也叫横额。
横批就好象是对联的题目一样,同对联内容相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的分类及特点介绍
对联的分类及特点介绍一、按用途分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
(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寿联)3、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4、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6、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
(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
(旅店)7、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
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二、按字数分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
三、按技巧分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四、按位置分1、楹联:挂于楹柱之上,住宅、机关、庙宇、古迹等处所用。
2、门联:贴于大门之上。
3、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五、按联语来源分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六、按艺术特点分1、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2、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3、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4、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5、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6、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1507连卓奕对联形式多样。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和,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对联的创作手法而言,大体可分为两种。
一种为自撰联,另一种就是集句联。
集句联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
它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
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
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这对陶冶情操,交流心灵,大有裨益。
清代瑞方集李商隐、苏东坡诗词题镇江焦山夕阳楼联: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南京莫愁湖联则是集韩愈、李白诗句而成联:水如碧玉山如黛人想衣裳花想容有人集白居易、王维诗句题于武则天庙: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国衣冠拜冕旒中国的名胜古迹旁总是不乏名胜联的身影,下面来看看几幅较为出名的名胜联。
1。
岳飞墓和岳庙的对联很多,历代名人多有题撰,尤以短联为最好。
清代松江人徐氏女的一副七字联刻在岳墓的墓阙上: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2。
三潭印月对联不少,清代名人撰写了好几副,先看李鸿章的哥哥、官至两广总督李瀚章的一副:碧玉栏边,正酒熟香温,隔墙忽逗初三月绿荷丛里,有珠帘画舫,携客来尝六一泉。
兴平杨贵妃墓在天甘作比翼鸟于地愿为连理枝4。
长城: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云(居庸关)·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雁门关)·二崤虎口夸天险九折羊肠确地来(嘉峪关)5。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对联(附解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对联(附解析)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对联(附解析)一、要点梳理(一)对联的概念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二)对联的要求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对联可长可短。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
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上下联都是“二二一”式。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5.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
此外,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查考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因此近年来对联题备受青睐,出现频率较高,成为中考的亮丽风景。
对联这一中考考点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三种:拟写补全对联、修改组合对联、理解鉴赏对联。
(三)对联的分类1.按用途(1)通用联:如春联。
(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等。
2.按字数(1)短联(十字以内)(2)中联(百字以内)(3)长联(百字以上)等3.按修辞技巧(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文人雅兴对联:集句联
自的原 配 , 只认 为这 才 是 两 小 无 猜 的天 作 之 全联 由两处来源 的诗 文汇聚而成 ,上下联各取
合 。可 见上 乘 的集 句 联 不仅 是 文人 的 一 时兴 自一篇诗文。先来看几个例子 :
起 ,更体 现 了创 作 者高 超 的艺 术技 巧 和巧 妙 的
(1)集《四书》句联
再 芳香(因其呜 叫时天气将转冷 )。经过 鲁迅集
句重 新搭 配之 后成 为 一副新 的对 联 :上联 意 思
是说 ,太 阳不 要离崦 嵫 山太近 ;下联 意思是 说 ,
集句联就是 汇集他人诗 文 中的现 成语句来 担心鹈蛱过早地 啼 叫。两句都道 出 了对 时间的
组编 的对联 ,在 组编过程 中也可 以将 原句略加 珍 惜 ,意在 激 励人 们 珍 惜 时 间 ,莫 要 荒 废 大好
’■ 茉Y IYM 苑AN洲冽” 话
思是 ,我命 令羲和停鞭 慢行啊 ,莫叫太 阳迫近 崦
嵫 山旁(神话 中 日落 的地方 )。下句 的原 配语 境
文 人雅 兴 对联 :集 句联 是“恐鹈蛱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意思 是 ,只怕鹈驮鸟它叫得太早啊,使得百草 因此不
文 /朱 英贵
而 下 联 的 原 配 妻 子 则 应 是 “椒 房 阿 监 青 娥 上下联各 有多处 来源。
老 ”。然 而 “江 州 司马青 衫 湿 ,梨 园弟 子 白发
二 、上下联各为一处来源 的集旬联
新 ”这 副集句联 却足 以使 人们 忘掉 了上下联 各
所谓上下联各 为一处来 源 的集句联 ,就是
其 离析 重 组 ,另立新 家 ,此 非文人 雅 兴 ,焉能 完 不 能 叫“集句联 ”,例 如 “拜 金顶 烧香 甘露 寺 ,赏
集联的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
集联的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对联创作,有的完全出于自创,不依傍他人,这叫做新拟;有的化用前人诗文句子,这叫做脱化;还有一种叫做集联的,就是“集句对联”的简称,这是对联创作的一种方法。
历来创作集联者多,对其专门研究者则几乎没有,本文结合历代集联实例,对集联的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进行研究探索,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集联的文化内涵对联又叫楹联、对子、联语等,是我国文学园林中的一枝奇葩,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对联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集联作为一种对联创作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文学形式,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1.集联的发展历史一种事物的形成,有他成长的轨迹,集联也一样,这里称为发展历史。
集联的文化内涵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所以要探索其文化内涵,必先理清它的发展历史。
我们一般认为,集联来源于集句诗,即先有集句诗,后有集联。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一载:“晋傅咸作《七经》诗,此乃集句诗之始。
”后来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七中进一步发挥:“集句,始傅咸。
傅咸有《回文反覆诗》,又作《七经诗》;其《毛诗》一篇,皆集经语,是集句所由始矣。
”请看他集《论语》句一首:“守死善道,磨而不磷。
直哉史鱼,可谓大臣。
见危授命,能致其身。
”这只是集句成古体诗,里面还没有运用对偶的痕迹。
2.集联的分类以及与集字对联、摘句对联的区别①集联的分类为了更清楚地认识集联,我们必须对集联进行分类;再之,对事物的分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集联的分类不尽统一,为了尽量科学,减少交叉,我们的分法是以联句的取材为标准,分为:集诗句(包含集古体诗和集近体诗)集词句(包括集散曲、戏剧)集文句(包含集古文和集佛经)其他(如集俗语、集成语、集谚语、集地名、集书名、集人名、集花草名、集药物名……)以上分类名称已经很明白,限于篇幅,不再逐一举例。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还有集联成联者,也归入“其他”一类。
②集联与集字对联的区别集字对联,是从古代一件碑帖中选取单字,集而成联;其实就内容来看,这完全是自创,只是对联中所用之字规定在一个范围内。
对联艺术
浅谈对联艺术(文师华编)一、对联的形式和要求对联与对偶相同之处是:都要求词性相同或接近、平仄相对、句法一致。
不同之处是:对偶受诗的约束,一般是五字或七字;对联字数上不受限制,少到一字、三字,多到几百字,平仄也比诗自由。
有位先生喜欢喝酒,一喝酒就撒酒风。
有一天,他出对子让弟子对。
先生:雨。
催花雨。
园中阵阵催花雨。
弟子:风。
撒酒风。
席上常常撒酒风。
云南昆明市大观楼长联,长达180字,为清代诗人孙髯(rán)翁所作。
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道观长联,共394字。
四川江津的一副对联长达1612字,为钟云舫所作,是目前所见的最长的对联。
对联形式上有哪些特点和要求呢?(一)词性相同或接近,结构一致。
如:万家腾笑语;四海庆新春。
此联中,以“万”对“四”属于数字对数字,“家”对“海”属于名词对名词,“腾”“庆”两个动词相对,“笑”“新”是动词、形容词相对,“语”“春”又是名词相对。
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宾句式。
以助词相对的联句,如某名士自挽联:无虑无忧,老夫去矣;克勤克俭,小子勉之。
联尾“矣”“之”两个助词相对,起到加重语气的作用。
古人作联,将实字即现代所说的名词分成十几个小类,如天文、地理、时令、植物、人事等等,要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人事对人事……;现代人作联可以放宽一些,只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就可以了。
(二)平仄相对,音韵谐调。
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到达整齐的建筑美,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则是在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
1.汉语的音韵和节奏汉字四声有新四声和旧四声。
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人们把阴平、阳平划归平声;把上声、去声划归仄声,这就是平、仄之区别。
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其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分解为阴平、阳平二声,上、去二声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入声已消失,但在我国某些地区如上海、广东、山西、江西等地还部分地保留着。
古代汉语平、仄的划分是:平声属平声,上、去、入声属仄声。
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
会挽雕弓如满月 集句联
会挽雕弓如满月集句联答案:上联:会挽雕弓如满月;下联:西北望,射天狼。
解释: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拉满弓,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此联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注意:集句联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它通常是从已有的文学作品中选取句子,然后组合成对联。
这个集句联的上联“会挽雕弓如满月”出自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分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这是一句极富诗意和想象力的集句联。
这句联语所蕴含的意境深远,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精神震撼。
首先,这句上联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使人仿佛看到一个人强劲有力地挽起一张弓,弓弦紧绷,形状恰如一轮满月。
这不仅展示了挽弓者的力量和技巧,同时也体现了挽弓者对目标的坚定和决心。
其次,这句集句联在形式上,字数对等,语义相对,平仄协调,充分体现了对联的基本要求。
在内容上,它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具有强烈的励志色彩。
此外,“会挽雕弓如满月”这句集句联也寓含了深刻的哲理。
它告诉我们,只有经过艰苦的努力和不断的磨练,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就像满月之弓,只有经过无数次的拉伸和磨砺,才能达到最佳的弹性和射击效果。
总的来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这句集句联,以其生动的形象、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诗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享受和精神鼓舞。
它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于生活、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热烈向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无论是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还是作为人生格言来践行,这句集句联都有着无尽的魅力和价值。
莫将花月等闲看集句联
莫将花月等闲看集句联【最新版】目录1.引言:介绍“莫将花月等闲看”的意义和价值2.花月:代表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珍惜和欣赏3.等闲看:表达了一种不将美好事物视为理所当然的态度4.集句联:一种文学形式,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传承5.结论:强调珍惜美好事物,不断传承和发扬正文“莫将花月等闲看”出自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赞美,同时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在这里,“花月”是指美好、充满诗意的事物,而“等闲看”则是表达了一种不平常的心态,不将美好事物视为理所当然。
花月,作为诗句中的象征,代表了一切美好的事物。
正如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向往和陶醉。
花月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美景,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人们通过对花月的欣赏,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等闲看,是一种不将美好事物视为理所当然的态度。
这种态度,正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学习和追求的。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身边的美好,将美好事物视为理所当然。
而“等闲看”则是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集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传承。
集句联要求作者通过对前人诗句的引用和组合,形成新的诗句,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形式不仅要求作者对前人诗句的熟悉,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集句联,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总之,“莫将花月等闲看”这句诗句,不仅是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珍视,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对联的写作方式与要求
对联的写作方式与要求清人林昌彝说;“莫谓楹联小技,尺幅中包罗万有。
不善学者为俚、为靡、为泛、为廓、为杂、为空腔,其弊不一。
”(见林庆铨《楹联述录》)可见对联不是随便可以写好的。
下面介绍对联的写作方式与要求。
一对联的写作方式(一)集句集句就是把有关诗词、文章和其他方面可以形成对仗、意思又连贯的现成句子摘下来组成一副对联。
这在宋代就有了宋人周紫芝《竹坡诗话》载:王荆公作集句,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欲以全句作对,久而未得。
一日问蔡天启:“‘江州司马青衫湿’,可对甚句?”天启应声曰:“何不对‘梨园弟子白发新’?”“江州司马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梨园弟子白发新”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这段诗话讲的是王安石与蔡天启事,而《檐曝杂记》云:《梦溪笔谈》谓集句自王荆公始,如“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之类,其实不自荆公始也。
《金玉诗话》及《蓼花洲闲录》谓宋初已有集句,至石曼卿而大著。
如“天若有情天亦老”对“月如无恨月长圆”,则固不始于荆公矣。
自宋以来,集句联比比皆是。
集诗句的最为普遍,例如:新鬼烦冤旧鬼哭,他生未卜此生休。
这是纪晓岚嘲庸医的一副对联。
上联出自杜甫《兵车行》,下联出自李商隐《马嵬驿》。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这副对联乃彭玉麟作。
上联两句出自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
下联“地犹邹氏邑”,出自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诗;“万方多难此登临”,出自杜甫《登楼》诗。
集词句的,如:春欲暮,思无穷,应笑我早生华发,语已多,情未了,问何人会解连环。
“春欲暮,思无穷”,出自温庭筠《更漏子》;“应笑我早生华发”,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语已多,情未了”,出自牛希济《生查子》;“问何人会解连环”,出自辛弃疾《汉宫秋·立春》。
集文句的,如:鸟啭歌来,花浓雪聚;云随竹动,月共水流。
这副对联,上联出自庚信《马射赋》,下联出自陈后主《夜庭渡雁赋》。
集诗句文句(即跨类集句)的,如:银烛高烧,只恐夜深花睡去;珠帘乍转,似曾相识燕归来。
古诗集句对联七言
古诗集句对联七言
嘿,朋友!你知道古诗集句对联七言有多妙吗?就好比把两颗璀璨的明珠串成一条绝美的项链!
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组合在一起,那画面感,难道不就像一幅灵动鲜活的春日画卷在你眼前徐徐展开?黄莺欢快地歌唱,白鹭优雅地飞翔,多美的场景啊!
再看“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集句难道不是把边疆那壮阔又苍茫的景色一下子拉到了我们眼前?沙子像雪一样洁白,月亮像钩子一般弯弯,多有冲击力!
古诗集句对联七言啊,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一扇扇通往古代诗意世界的大门。
每一组对联都仿佛是诗人跨越时空送来的礼物,让我们在现代的喧嚣中,感受到那份宁静和悠远。
你想想,当你细细品味这些对联的时候,是不是就像在跟古代的文人雅士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难道你不觉得这是一种无比美妙的体验吗?
在我看来,古诗集句对联七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让古诗焕发出新的魅力,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和享受!。
【集句词的美学特征】举例说明诗与词各自的美学特征
【集句词的美学特征】举例说明诗与词各自的美学特征一“集句,既现成,又简古,用得好,则妙合无痕,自然浑成,一如己出。
然,要臻此境,则非易事。
首先,须广猎经史诗词曲赋,要腹笥渊博,其次,要善于剪裁连缀,独具巧对之功力。
”(余元钱《名联鉴赏?九》)集句为词,最主要的是在词意上安排妥帖,情思联续,使之“一如己出”,真正为自己的表情达意服务。
只有如此,集句词才算是一种艺术创作,否则只是“百补破衲”而已。
集句词这一艺术形式,大多认为是王安石发明。
台湾东吴大学王伟勇先生在《临川先生歌曲借鉴唐诗之探析》一文中指出,目前所见,实以宋祁《鹧鸪天》(画毂雕鞍狭路逢)一词,为最早具有集句形式之词篇。
然论开启风气、影响后世较深远者,当推王安石。
宋祁的《鹧鸪天》还有一段佳话。
《花庵词选》:子京过繁台街,逢内家车子。
中有褰帘者曰:“小宋也。
”于京归,遂作此词。
都下传唱,达于禁中。
仁宗知之,问内人第几车子,何人呼小宋?有内人自陈:顷侍御宴,见宣翰林学士,左右内臣曰,小宋也。
时在车中偶见之,呼一声尔。
上召子京从容语及。
子京惶惧无地。
上笑曰:蓬山不远。
因以内人赐之。
“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这首使宋祁有艳遇的词,共九句,其中第三、四、八、九句集李义山的名句,第七句集李后主词。
这首可能是即兴口占之作,后来大为王阮亭艳羡:“蓬山不远,小宋何幸得此奇遇。
丽竖点椽烛,远山磨?糜(此指小宋于夜间以丽人屏障秉烛修《新唐书》事)。
此老一生享用,令人妒杀。
”二《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有云,黄庭坚曾批评王安石作集句是“百家衣”,以为“正堪一笑”。
可是后来不知怎么,自己也技痒难禁,作了《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此词有序云:“王荆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垒石作桥,为集句云:‘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给你介绍一种对联最高雅的创作手段——集句联,既易也难
给你介绍⼀种对联最⾼雅的创作⼿段——集句联,既易也难根据我的经验,就对联的创作⼿法⽽⾔,⼤体可分为三种。
⼀种为⾃撰联,⼀种是仿改联,还有⼀种就是集句联。
今天,我就集句联的创作谈⼀些个⼈的感悟和体会。
⼤家都知道,对联讲究的是声律、对仗、平仄和意境。
集句联就是⽂⼈积累了⼀定功底后,在⾃撰联之余另外⼀种特殊的对联创作⼿法,即从古今⽂⼈的诗词、赋⽂、碑帖等,按照对联创作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
既保留原⽂的词句,⼜要语⾔浑成,另出新意,给⼈⼀种“青出于蓝⽽胜于蓝”的艺术感染⼒。
因为集联可以使⼈⾃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所以⽆形中给⼈提供了⼀个⼴阔的艺术空间,这对陶冶情操,交流⼼灵,⼤有裨益。
集句联可以集同⼀作者的不同诗⽂,也可以集不同作者的诗句,既可以集同代作者的诗⽂,也可以集异代作者的诗⽂。
不管集句的范围如何,当以集成的作品⼯巧为重,切不可让集句的规定束缚了⼿脚⽽影响作品的成⾊。
集句联的起源⼤约同摘句诗互为先后。
王安⽯可为集联之集⼤成者,然⽽集联并⾮⾃王安⽯始,早在宋朝初年就已有集句联的出现。
集句是⼀种创造性劳动,并⾮游戏⽂字之类。
作者⾮有⼀定⽂学底韵不能驾驭。
否则宏篇在⼿,亦难成佳对。
在集句对中,作者根据⾃⼰的主观意念,经过⾃⼰的选择、思考,才能从浩瀚的⽂⼭诗海中撷取两个毫不相关的句⼦相配以成佳对。
从某种意义上讲,做好⼀副集句联要⽐⾃撰联难得多,可谓得之不易。
正因为集句得之不易,历史上许多⽂⼈都在这显其才华的天地⾥,不懈地追索。
其难度不亚于深⼭探宝、苍海寻珠。
北宋初年⼤词⼈晏殊,得⼀上句:“⽆可奈何花落去”,⽆⼀配对,苦思⼀年,仍未成对,还是王琪提出:何不对以“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喜,如获⾄宝,后他将其写进⾃⼰的⼀⾸《浣溪沙》之中。
集句成联殊⾮易事。
⼤⽂学家王安⽯也曾有过难成对句的尴尬。
周紫芝在《⽵坡诗话》⾥记载:王荆公做集句,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欲以全句作对,久⽽未得,⼀⽈问蔡天启……天启应声⽈:何不对“梨园弟⼦⽩发新”,公⼤喜。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一、比喻法“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
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
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
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
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
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
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
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
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
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
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
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
”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
”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这种“问答法”,不但反映在阶级矛盾上面,而且还反映在描写自然景物上面。
浅谈集句诗
浅谈集句诗集句诗诗的体裁之一。
集,集合的意思。
句,即古诗句、文句。
集句诗就是集合古诗文句成诗。
作者只有博闻强记,才能集句成诗。
创作集句诗要求对原诗句融会贯通,如出一体。
这样集成的诗才能既无斧凿之气,意义又相连贯。
古代总有一些大家,他们认为原有的诗句在原诗中用得并不那么恰当,就索性将不同的诗句重新编辑一下。
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诗体——集句诗。
集句诗的要求比较高,作者不仅要遍览全诗,更要考虑意境相谐。
好的集句诗,会让人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豁然开朗、水到渠成的感觉。
如,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宋代诗人林震集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后一句出自李白《将进酒》,林震就这一集句,整句诗也意思改变了。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宋朝李龏作了集句——白日依山尽,春风引思长。
后句出自晚唐雍陶的《答蜀中经蛮后友人马艾见寄》。
这么一集句,一个“尽”意犹未尽,一个“长”情思悠长。
于是,整首诗变成一副太阳落山,春风吹拂的画面。
王安石,最爱玩集句,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首集句诗。
他认为,创作一组集句诗不亚于构思一篇新诗。
谢安的九世孙谢贞有句名句叫“风定花犹落”,几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想为之续一句,但都没有成功。
这时,王安石巧用前人的诗句续了出来——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后一句出自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
王安石这一集句,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
文天祥是杜甫的铁杆粉丝,他发明了新的诗歌形式叫“集杜诗”,就是专门把杜甫的诗句重新组合,比如:读书破万卷,许身一何愚。
赤骥顿长缨,健儿胜腐儒。
每句分别出自杜甫不同的诗。
苏轼曾作《南乡子》集句——何处倚阑干。
弦管高楼月正圆。
蝴蝶梦中家万里,依然。
老去愁来强自宽。
明镜惜红颜。
须著人间比梦间。
蜡烛半笼金翡翠,更阑。
绣被焚香独自眠。
这首词每句都出自唐诗宋词的名家之手。
集句自宋朝开始广泛流行后,一直延续到元明清。
但清朝过后,集句开始逐渐式微。
对联的句式特点
对联的句式特点
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
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
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
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概括地说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盈联修辞:集联
盈联修辞:集联盈联修辞:集联集联是集聚古人诗文中的字、句或某类特定用语的修辞方法。
集联集的是现成字句,故需有广博的知识。
博览群书,知识丰富,才能信手拈来。
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妙合无痕,一如己出,自然浑成,别有一番妙趣。
集联是丰富多彩的,下面从四种类型举例说明。
一、集字联:集古人某篇作品中的用字组成对联。
例如[1]丝竹放怀春未暮,清和为气日初长。
[2]静坐不虚兰室趣,清游自带竹林风。
[3]得趣在形骸以外,娱怀于天地之初。
[4]寄兴在山亭水曲,怀人于日暮春初。
[5]清气若兰,虚怀当竹[6]白云既开,远山齐出[7]花放水流,自有旨趣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清风所至,流水与遭。
禽鸣鱼乐,各具天真。
[8]天然深秀檐前树,自在流行4监外云。
例[1]至例[5]皆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春,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宴集于绍兴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王为之写了序。
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文章为千古名篇,而且书法成为旷世之作。
此五联皆集序中文字,典雅俊逸,深得古人之趣。
例[6]是集《曹全碑》联。
《曹全碑》是陕西合阳出土的汉碑精品,内容详细记述了曹氏家世,特别是记载了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书体为隶书,文字清晰,结构勾称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风格秀逸多姿,是著称于世的汉隶范例,受到人们喜爱。
例[7]是集石鼓文联。
周宣王时史籀作颂功,刻石为鼓形(十个),镌文其上,为之石鼓文。
石鼓文为籀文即大篆,共有文字四百余个,是书法爱好者的珍品,此联集其字而成,清新自然,颇有意趣。
例[8]是集颜鲁公《多宝塔碑》联。
颜真卿是开元进士,是一位政治家和志士。
他首先起兵反击安祿山,后被李希烈叛军所害。
他人格高尚,书法独特,为世人所钟爱。
《多宝塔碑》叙述佛教天台宗和尚楚金禅师创建多宝塔的经过,及唐玄宗李隆基资助修塔,并派使者吊唁维护楚金禅师丧事的情形。
此碑是颜真卿早期的书法墨迹,字体端正,刚劲有力,用笔圆润,无一懈笔,结构严密,保留了晋和初唐楷书的风格,其一点一画皆有法度,墨酣意足,倜傥风流,历来是人们学习颜体楷书的最佳范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句联的艺术特点
集句联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创作手法。
它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经典著作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文句,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
既保留原文的文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集句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这对陶冶情操、交流心灵大有裨益。
据《蓼花洲闲录》记载,早在宋朝初年就已有集句联的出现,王安石也是一位撰集句联的大家。
南宋著名文学评论家周紫芝在他的《竹坡诗话》中记载:“王荆公做集句,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欲以全句作对,久而未得,一日问蔡天启……天启应声曰:何不对‘梨园弟子白发新’?公大喜。
”后来,他在撰集句联的基础上,开始做集句诗。
何文焕在其《历代诗话考》中说王安石的集句诗“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
鲁迅先生集屈原《离骚》句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据之先鸣。
”
“崦嵫”,指崦嵫山,神话中日落的地方。
“鹈据”是一种鸟,一说是松鹤,一说为伯劳,其鸣叫时,天气将转冷。
上联意思是说,太阳不要离崦嵫山太近;下联意思是说,恐怕“鹈据”过早地啼叫。
两句都道出对时间的珍惜,意在激励人们珍惜时间,莫荒废了大好的青春时光。
很多景点的对联也都是集句联。
如南京莫愁湖的对联就是集韩愈、李白诗句而成联:“水如碧玉山如黛;人想衣裳花想容。
”武则天庙的对联也是集白居易、王维诗句:“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国衣冠拜冕旒。
”郭沫若先生曾集一成语联题于北京琉璃厂文化街:“众志成城,
众擎易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此联不但为当句对,上下对仗亦工,联首字在小句中重复,给对联造成一种工巧的效果,值得玩味。
下面这副集句联是集自《四书》的一副对联:“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联的出、对句各以三个结构相似的短句形成句中对,上下联相对也十分工整,合乎章法,如天造地设,浑然天成,品赏之余,令人大得禆益。
集句联是一种锤字炼句的好方法。
可以说,它是对联的最高形式。
驾驭好集句联,不但要有较深的文学功底,还要平时多读古典作品,刻苦探索,举一反三,不厌其烦,才能创造出得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