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发展策略与实践研究——以盐城市经济技术园区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城融合发展策略与实践研究——以盐
城市经济技术园区为例
摘要:产城融合是应对产业功能转型、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必然要求,是新
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双向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
城市发展由注重功能分区及产业结构转向更加关注融合发展、人的能动性和创新
发展,因此产城融合是产业园区纵深发展的趋势规律。
本文以盐城市大市区产业
园区在产城融合方面的战略创新与规划实践,以期对我国其他园区产城融合的建
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业园区产城融合
近年来,盐城市大市区重点经济技术园区顺应产业和城镇化发展新趋势、新
要求,结合区位特点,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提升载体建设水平,产城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对照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为此要加快推进盐城市大市区园区产城融合发展。
一、盐城市城市建设现状
一是规划布局逐步优化。
结合大市区“三组团三中心”的空间布局,重点发
展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城高新区、盐城环保科技产业园、亭湖经济开发区和
盐南高新区。
各重点经济技术园区突出产业特色和区位特点,坚持规划引领,合
理布局产业区域和功能服务区域。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中韩(盐城)产业园
区目标定位和发展实际,围绕“产城融合、南产北城,高档配套、高端产业”总
体思路,逐步形成国际水准、产城融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格局。
盐城高新区按照“三生协调、三创融合、四化协同”发展思路,突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
空间协同发展,布局形成“一环四轴四核四片”总体发展结构。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按照构建大交通体系的目标,园区在抓好区域间主
干道建设的同时,加快完善园区内道路交通网络,每年实施一批重点道路工程,
目前基本形成了对外互通、内部循环的“快速交通网”,与大市区实现了“无缝
对接”。
同时,电力、消防、通信、燃气、环保及污水等其他配套也日趋完善,
主要园区实现了“九通一平”。
三是功能配套加快推进。
政务服务大厦、研创大厦、翔宇商业综合体等一批
综合性服务平台项目投入使用。
东方之洲、未来科技城、东方财富广场、综保区
商贸中心等一批功能配套项目全面启动。
总投资100亿元的北大科技园项目签约
落户。
盐城高新区被认定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小镇、盐南高新区数梦小镇为认定为省首批特色小镇。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兴建了南师大盐城实验学校、盐城外国语学校、市妇幼保健院、北师大盐城附校、三甲医院、城市规划馆、会展中心、科技广场、邻里中心等一批公共管理与公共
服务设施,增强了园区集聚效应。
二、盐城市经济技术园区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目前,盐城市大市区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家、国家级综合保税区1家、省级开发区1家、省级高新区(筹)2家。
在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中经过省商务厅、发改委
批准设立的南北共建园区3家。
新能源、节能环保、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战略性
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先后建立了韩资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节能光源产业
园等省级特色产业园区6家。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9年盐城市大市区经济技术
园区完成工业投资40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68亿元,规上工业开票销售972亿元,各类经济指标在全市经济技术园区中占比超过30%。
二是重大项目加快集聚。
园区企业总量、项目规模不断壮大,一批龙头型、
旗舰型项目先后落户。
目前,已有韩国现代、法国佛吉亚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
和跨国公司在园区投资项目,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摩比斯汽车零部件等一批重特
大项目相继成长为百亿级或千亿级行业领军企业。
大市区经济技术园区已经集聚
各类企业5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1家。
三是科技创新不断增强。
园区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动产业向高端延
伸。
大市区经济技术园区高新企业数达到162家,已建立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49
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载体47个,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46个,研发人员
数量超过5000人。
江苏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清华大学盐城烟气多污染控制技术
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重点研发平台正在加快推进。
四是载体建设成效明显。
2017年,中韩(盐城)产业园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盐城首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园区,推动了大市区产城融合向更高层次迈进。
盐
城高新技术产业园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
区汽车小镇、盐南高新技术开发区数梦小镇获批为江苏省首批特色小镇。
先后创
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大数据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国家级载体品牌5个,
获得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省级创业示范基地等省级载体品牌12个。
三、盐城市经济技术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产城融合发展程度不高。
虽然近年来经济技术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不
断深入,在推进园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过程中,加大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的投入,注重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对产城融合发展的认识存在
不足,产城融合程度不高,存在着产城分离现象。
2、主导产业支撑作用不强。
大市区经济技术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
成了汽车制造、大数据、节能环保装备等一批主导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总
体来说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不高,对城镇化带动辐射能力不强。
3、服务业配套不足。
突出表现在商务物流培育不够、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
城市综合体、商业综合体、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等还较为欠缺。
4、部分园区产城发展不平衡。
由于产业培植壮大需要一定时间,部分园区
借助区位优势,主要精力投入到房地产开发,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比例失衡。
四、加快推进盐城市经济技术园区产城融合的策略
经济技术园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核心是产业,重点是提升功能配套能力。
大市区经济技术园区要抢抓高铁高架建设、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等难得发展
机遇,突出抓好产业转型、配套提升、环境优化等重点工作,以产促城,以城带产,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发展层次。
按照“产城融合、规划先行”的理念,
结合大市区整体发展空间布局,修订完善园区空间发展规划,将总体战略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统筹规划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内在功能分区。
坚持职住平衡理念,突出规划的
集成配套,使园区发展既能满足生产需要,也能满足生活需要,还能适合现代服
务业发展。
积极引进“弹性规划”理念,在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未来
发展趋势,预留部分发展空间,作为完善城市功能的备用区域。
着力做好汽车小镇、数梦小镇和智能终端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工作,高标准建设产业核心区、配套
服务区、科技研发区等功能组团,注重融入旅游文化元素,努力打造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建设“精而美”、制度“活而新”的特色小镇。
二是聚焦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要依托现有的国家级、省级经济技
术园区、综合保税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打造错位发展、高端发展的产
业集群。
产业门类要突出“精”,按照“一园一业”总体发展思路,注重特色化
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培植壮大主导产业。
产业层次要突出“高”,大力发展新
能源、节能环保装备、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智能制造
普及率。
产业规模要突出“强”,通过招引重特大项目,做好产业“补链、强链”工作,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努力在每个园区形成1-2个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
的百亿、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是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立足现代化产业园区定位,抢抓盐
城高铁建设机遇,抓紧实施一批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配合市
区高架工程建设,做好道路延伸、改造工作,使区内区外道路成网、互联互通,
打造“高密度、大容量、无缝化”的城市交通体系。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
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实现城乡联网、共建共享。
突出园区功能化建设,在园区
及周边地区,合理布局产业设施、居住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推动园区向“居业
分离”向“协同共进”转变。
以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商业为重点,加快推
进公共设施、公用事业、资源环境等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园区功能配套,推动园
区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机衔接,实现产城一体化布局和联动
发展。
四是注重绿色生态,提升集约发展水平。
坚持经济、生态“一本账”,把生
态环境作为项目建设的底线,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把“产业导向、项
目准入、节能减排”三个关口,从源头控制项目质量。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
传统制造业进行绿色改造,关停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和“两高一低”污染企业,着
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争创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和循
环经济示范区。
大力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合理控制土地出让节奏、盘活
闲置用地、拓展土地利用空间等多种方式,破解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用地不足难题。
深入开展市容秩序、环境卫生、水环境治理等环境治理专项行动,加大资金投入
力度,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着力做好重点道路、重点建筑的绿化、亮化工作,打造环境更舒适、市容更整洁、秩序更井然、空气更清新的生产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门周生,刘永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策略与实践[J].规划
师,2021,37(10):55-61.
[2]黄盼.产业主导型地区产城深度融合路径探索——以中国白银城为例[J].
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09):35-37.
[3]朱梦婷,冯婷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产城融合路径探讨[J].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11):150-157.
[4]杨雪锋,王淼峰,张锋.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研究:基于系统动力
学方法[J].商学研究,2020,27(06):5-17.
[5]于树江,张苗苗,崔旭颖.京津冀城市群产城融合发展评价研究[J].河北工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02).
[6]张研.城市产城融合分区统筹规划对策的探析[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
市,2020(04):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