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同步习题:期末测评(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测评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周时期把居住在城郭之内的人称为“国人”,天子执政征求“国人”的意见和“国人”干预朝政的现象时有出现,召公就曾劝诫周厉王要关注“国人”的舆论。
这说明当时()
A.中央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B.分封制已开始走向瓦解
C.“国人”舆论决定国家政务
D.执政体现以民为本的色彩
2.秦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九卿具体执行,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司法,治粟内
史掌财政税收等;而唐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六部具体执行,即吏、兵、刑、户、礼、工六部。
关于唐代制度与秦代制度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秦代九卿对行政工作的分类比唐代六部更加严密
B.唐代基本上实现了行政事务与宫廷事务的分离
C.唐代六部制相比秦代九卿制弱化了中央集权
D.从九卿制到六部制的变化有助于精简国家机构
3.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三级,后又逐渐形成省级行政机构向更低级
的府、县机构派出巡查性质的官员的惯例,被称为“分司”,这样就实际形成了省、司、府(州)、县四级地方管理体制。
这一变化()
A.适应了中央集权发展的需要
B.制约了地方官员活力
C.推动了三司分权体制发展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代议制的一些基本要素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孕育形成的。
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会的发展、国家事务的繁重,不可能每个人都直接参政议政,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
由此可知,西方代议制()
A.沿袭了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
B.反映了国家事务日益复杂化的客观要求
C.从体制上对君主制加以否定
D.主要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诉求
5.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世家与孤寒竞进。
同时严防考官营私和学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
由此可知,宋代科举()
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
B.推动词曲文学发展
C.提升用人取士信度
D.引领科学研究风气
6.西汉对于官僚权力的约束较为有效,如荐官有责、上级考课、设刺史以查地方、职务回避制等做法,都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百姓无愁怨”。
这体现了西汉()
A.官僚制度臻于完善
B.官僚约束较为有效
C.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D.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7.19世纪50年代,英国开始进行文官制度改革,明确文官的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不得兼任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政治活动。
之后,欧美其他国家都先后建立了文官制度,文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其去留不受政潮的影响。
这一变革()
A.是西方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B.阻碍了西方民主政治发展
C.充分体现分权制衡的特征
D.保证了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8.洋务运动期间,官员是否是科举出身仍很受关注,留学归国且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从1885年开始,四次返乡参加科举。
此现象说明了()
A.当时社会环境不利于中国近代化
B.当时科举制只需要考“五经”
C.北洋水师急需科举人才
D.维新派存在软弱性和妥协性
9.某学者指出东周初始,“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观念逐渐衰落,中原大地处于无政府状态。
为了一统天下,诸侯国在构建、变革体系秩序的过程中,必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秩序,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春秋战国时局的变化说明了()
A.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瓦解推动了社会变革
B.“以德为本”的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法家思想的诞生是时局变化的必然
D.平民政治取代官僚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10.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使英国法也从原始的混杂、分散和非理性走向了统一和理性。
而在汲取罗马法精华的基础上,英国法也完成了自身的蜕变,成为了日后具有世界影响的英美法系的母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法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
B.罗马法是英国国家法律的基础
C.英国法体现了罗马法所蕴含的部分思想
D.英国法是近代欧美法系的来源
11.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
而佛教、伊斯兰教等古老的宗教伦理精神却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上述材料体现了()
A.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是宗教改革的本质所在
B.只有合理安排伦理生活才能发展起资本主义
C.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天主教会影响深刻
D.新教伦理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12.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
A.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B.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C.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D.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13.一位同学在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影响时制作了下表。
下表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
墨家“兼爱”,爱无等级差别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
信、友善
法家“尚法”,依法治国
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
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脱离现实,禁锢人们的思想
1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历程的重要主题。
下列语句能反映唐代民族关系的是()
A.“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B.“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风光好”
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D.“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15.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
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
”这说明乾隆皇帝()
A.对大臣的思想严密控制
B.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
D.“华夷之辩”的观念消失
16.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职责,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
据此可知,该法的颁布()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B.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为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D.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追求
17.16世纪的欧洲,“在各种暴力活动和血腥屠杀中,世俗政权不断地向前推进......政府接受了以前教会人员占有的大多数财产,取得了任命或至少批准高级神职人员的权力”。
材料所述现象对西欧发展的影响是()
A.王权专制取代宗教自由
B.推动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建立
C.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D.奠定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础
18.下表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国际社会签订的部分协定公约。
这反映出()
1944年7月1947年
10月
1949年
8月
1950年
11月
1951年
7月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关税与
贸易总协
定》
《关于战时保
护平民之日内
瓦公约》
《保护人权
与基本自由
公约》
《关于难民
地位的公
约》
A.国际社会的法制化
B.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事务
C.国际社会保护弱者
D.经济是国际交往主要内容
19.中国自2016年以来积极主办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大型主场外交活动,并积极参与设置全球性议题。
这表明中国()
A.敢于承担世界领导的责任
B.为世界发展而积极努力
C.重视维护新兴国家的权益
D.经济发展得到世界认可
20.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
清代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
这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实质是()
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
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C.限制人口的流动
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
21.在英国传统的福利国家制度下,中央政府统一规定福利保障的覆盖范围、福利保障水平和具体福利项目。
20世纪90年代,布莱尔政府强调福利既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强调个人自我保障,建设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的责任机制。
据此可知,布莱尔政府()
A.极大提高了民众生产积极性
B.扩大了社会保障的多元化程度
C.进一步削弱了政府行政权限
D.清除了福利国家存在的弊端
2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废五铢钱,铸‘开通元宝’钱。
……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便之。
后
《通典》盗铸渐起”
“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仍置钱监于洛、并、幽、益等
《旧唐书》州。
……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
“铸‘开元通宝’……得轻重大小之中……盗铸者论死,没其家属”《新唐书》
A.唐代存在非法铸造钱币现象
B.五铢钱比通宝钱价值高
C.唐朝全盛时铸造开元通宝
D.唐代设立防止盗铸钱币的钱监
23.北宋时期曾因交子无法兑现引发诉讼,益州知州张咏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专由
16户富商经营,后来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交子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陕西和京西等地。
材料表明()
A.北宋在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
B.商品经济繁荣导致纸币诞生
C.纸币的使用促进了商业发展
D.政府有限介入利于金融稳定
24.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以后大量商品开始用银计价,嘉靖、万历年间的工资、田赋、盐课、关税、官府收入、外贸交易都大量用银核算。
这反映出()
A.白银成为当时唯一流通的货币
B.明代已经出现货币经济
C.银本位货币制度逐渐形成
D.传统货币制度已经崩溃
25.《全球通史》记载:“在以后的10年中,中国在蒋的指导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铁路的里数几乎增加了一倍,现代化公路的里数也增加了三倍。
1932年取缔了国内关税关卡,这类关卡过去大约有500个。
”这些“进步”()
A.说明交通建设发展最快
B.表明中国关税实现自主
C.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繁荣
D.压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7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入仕的途径。
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材料三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
它在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
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改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意味着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
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1)材料一中所示的制度的确立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请你以西汉为例,说明西汉为解决这一制度的两大矛盾的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5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项制度应怎样评价?(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总结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并说说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评价。
(6分)
27.(14分)古今中外,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
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
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下图为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演化示意图。
材料三“乡约”最早见于北宋神宗熙宁时期“蓝田四吕”(吕大忠、吕大钧、吕
大临、吕大防)所制定和实施的《吕氏乡约》,它相当于今天的“村规民约”,是一种
基层乡村自治制度。
……乡约内容大致包括四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乡约有权处理争辩纠纷,同时享有一定的惩戒之权。
患难相恤则包括水火灾害、盗贼、疾病、死丧、孤弱、诬枉和贫困七项,是民间自发性的相互救助举措。
《吕氏乡约》亦规定了非常详细的救助启动程序和相应救济举措。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的局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
(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条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说明。
(5分)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基层治理的措施。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央加强地方治理的历史意义。
(4分)
28.(19分)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基石。
税收制度的变化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税收制度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中国古代赋税(役)制度的变化。
时代制度
西周时期“谷出不过籍”,井田制下,借民力助耕公田的劳役制度
春秋战国时
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的好坏征收贡税。
鲁国“初税亩”,按照土地数量征税。
此后,按土地征税的制度在各诸侯国先后实行
两汉时期按亩征收土地税,数量较少;按人口征收“口赋”“算赋”,即人头税,数量较多
十六国至北朝前期战乱背景下豪强地主控制大量民户,豪强负责征集所控制民户的租调,向朝廷缴纳
北朝至唐中
朝与均田制相配套的租调役制或租庸调制。
租庸调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每年分夏、秋两次征税
明清时期明朝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折成银两,按人丁和田亩收税。
清朝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以来,西方各国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推出“取富济贫”的政策,构建社会福利制度和征收高额累进的个人收入所得税。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推行向资本倾斜的税收和福利政策,减少对富人征税。
例如,1981年美国对收入最高的公民征收的所得税可达75%,而1989年则降到33%。
降低税率、削减福利成了里根政府的关键词。
由于削减福利,在美国常年有4000万贫穷工人,工资极其低廉,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随时会被解雇。
他们朝不保夕的处境换来了里根时期的经济繁荣。
——摘编自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
主义双重发展趋向研究》材料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和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主要是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
为规范国家和企业的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20世纪80年代,开始把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款,实行“利改税”。
企业在纳税后,自负盈亏。
国有企业的利润中,先征收一
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方税,税后利润再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分配。
改革财税体制,是
用经济手段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
从1994年起,国家进行财税、金融等方面的重大改革。
至1997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
国家建立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收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国家实行减税降费政策。
2018年全年减少税费1.3万亿元。
2019年,继续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总体减
税费将达到2万亿元,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稳定市场预期。
从长远看,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稳增长、保就业,为改革发展注入新动能。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等(1)结合所学,从材料一中的表格任选两个变化的时段,分别分析其赋税(役)制度的变化和历史影响。
(5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西方国家税收和福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指出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实质。
(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8分)
期末测评
1.A
2.B
3.A
4.B
5.C
6.B
7.D
8.A
9.C10.C 11.D12.B13.C14.C15.B16.B17.C18.A19.B20.B 21.B22.A23.D24.C25.C
一、选择题
1.A材料“天子执政征求‘国人’的意见和‘国人’干预朝政的现象时有出现”体现的是一种原始的民主色彩,说明这一时期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故A项正确。
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故B项排除。
材料表明“国人”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事务的决策,故C项排除。
材料与民本色彩无关,故D项排除。
2.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代九卿中的一些官职是专门为皇室设立的;唐代的六部是具体处理全国行政事务的部门,六部中设有专门为皇室设立的官职,说明了唐代基本上实现了行政事务与宫廷事务的分离,故B项正确。
九卿并不比六部严密,
故A项错误。
C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
九卿到六部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国家机构的精简,故D项错误。
3.A据材料可知,明代省级行政机构向更低级的行政机构派出巡查性质的官员,从而逐渐形成了省、司、府(州)、县四级地方管理体制。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
加强对基层地方官员的监察与管理,实质上适应了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要求,故A项正确。
制约地方官员活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
明代的三司指
的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属于省一级的分权体制,故C项
错误。
材料中的这一措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
4.B根据材料“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会的发展、国家事务的繁重”并结合所学可知,公民通过选举代表间接参政议政,适应了国家事务日益复杂化的客观要求,故B项
正确。
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是直接民主,而代议制是间接民主,二者不是沿袭关系,
故排除A项。
“从体制上对君主制加以否定”是否定君主的存在,而代议制中的君主立宪制还保留了君主,故排除C项。
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5.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科举考试中平民百姓与权贵子弟可以平等竞争,严禁考官营私和考试作弊,将选拔关键放在个人的知识才能上,考试的过程、内
容和评判更加标准化,这有助于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和信度,故C项正确。
材
料体现的是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未涉及基层官员地位的变化,故A项错误。
材料
体现的是宋代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并未体现其对词曲文学发展的影响,故B项错误。
宋代科举不涉及科学研究的内容,故D项错误。
6.B材料“从制度层面对官吏用权加以制衡,使得权力不至妄为,因而‘政平讼理,百
姓无愁怨’”体现了西汉政府对官僚权力的约束,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对
官员权力的制约,没有体现官僚制度的完善,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
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能体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C项错误。
西汉是人治,而非法治,故D项错误。
7.D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各国先后建立了文官制度,规定了文官的职权与责任,其去留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此举有利于保证政策措施的连续执行,故D项正确。
西方民主制改革的根本在于权力的分配与制约,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
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西方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制度对施政过程的影响,没有体现权力之间的制约关系,故C项错误。
8.A依据材料“洋务运动期间,官员是否是科举出身仍很受关注”“四次返乡参加科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洋务运动面临着比较恶劣的社会环境,A项正确。
科举考试的内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项错误;“北洋水师急需科举人才”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派的性质,D项错误。
9.C根据材料“为了一统天下,诸侯国在构建、变革体系秩序的过程中,必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秩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这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
A、D两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以德为本”是儒家思想,西汉时期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故B 项排除。
10.C材料“罗马法使英国法也从原始的混杂、分散和非理性走向了统一和理性。
而在汲取罗马法精华的基础上,英国法也完成了自身的蜕变”体现的是英国法律受罗马法的影响较大,英国法律继承了罗马法的精神,促进了英国法律的发展,故C项正确。
罗马法没有包含君主立宪制的内容,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对英国法律的影响,但英国法律不是在罗马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B项错误。
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11.D根据材料“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无意中促进了
经济活动的开展”可知,新教理论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客观影响,而不是在探讨宗教改革的本质,故A项错误。
材料没
有涉及伦理道德问题,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天主教的影响,故C项错误。
12.B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故排除A项。
材料“‘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实施,故B项正确。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故排除C项。
实现国家管理有法可依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D项。
13.C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奠定了后世思想文化基础,甚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都有所体现,说明百家争鸣对后世
的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
受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百家争鸣得以出现,故
排除A项。
B项材料无法体现,故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4.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对唐代以和亲政策加强汉族与少数民
族之间关系的重要作用的肯定,故C项正确。
“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出自1912年孙中山发表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故A项排除。
“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风光好”是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功业的赞颂,故B项排除。
“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出自于康熙之口,故D项排除。
15.B乾隆意为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同于俄罗斯,不能称西藏使者为“夷使”,故B 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中俄争端,故排除C项。
乾
隆只是说西藏使者不能称为“夷使”,不能说明乾隆皇帝“华夷之辩”观念的消失,故排
除D项。
16.B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民族自治地方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项正确。
民族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