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安陆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世界近现代史主观题典型题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安陆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世界近现代史主观题典型题例)
1.思考:一战后至二战期间,欧美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哪些?举例证明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是什么?30年代至二战期间,这些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1)矛盾和成因: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指英、法、美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是由于分赃不均或继续争霸引起的。
如美国想控制整个世界,英法反对;法国想称霸欧洲大陆,英国推行势力均衡政策进行牵制等。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指德国为首的战败国与以英法美为首的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战胜国对战败国殖民地加以瓜分,并从经济、军事上加以控制,引起战败国的仇恨。
最突出的是德国仇恨《凡尔赛和约》。
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由于国家性质不同引起的。
(2)变化:主要变化是由过去的几种矛盾转化为法西斯同盟国家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之间的矛盾。
(3)变化原因: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并与意大利结成法西斯同盟。
之后,对外侵略扩张,不仅加剧了同英法美之间的矛盾,而且也加剧了同苏联之间的矛盾。
后两者出于反法西斯斗争的共同目的,二战期间结成同盟,调整过去的矛盾。
(4)变化最大的影响:这一矛盾的变化,大大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2.阅读下列材料
帝国鉴于内外的形势,认为帝国当前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相互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基准的大纲如下:
对大陆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希求满洲国的健全发展,日满国防的巩固,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同时防范英、美,具体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在执行时,应注意保持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对南方海洋,特别是外南洋方面,努力促进我国民族的经济发展。
一面避免刺激他国,一面以渐进的和平手段扩张我国势力,并与满州国的建成相配合,力求国力的充实和加强。
──《基本国策纲要》
请回答:
(1)此材料是个什么性质的文件?
(2)材料中的“确保东亚大陆的地位”和“向南方海洋发展”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3)材料中所说的“内外形势”在当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日本对“大陆政策”和对“南方海洋”政策有何相同之处?
(5)日本对“南方海洋”的政策后来又作了怎样的改变?原因是什么?
分析:此材料出自1936年日本广田弘毅内阁通过的文件《基本国策纲要》,又称《国策基准》,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纲领性文件。
“确保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和“向南方海洋发展”是其基本国策。
“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是指建立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地位。
其方针是扶植发展满州国,消除苏联的威胁,同时防范英美。
“向南方海洋发展”是指向东南亚地区扩张。
其方针是避免刺激欧美列强、采取渐进的和平手段。
参考答案:
(1)日本政府对外扩张的方案。
(2)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称霸亚太地区。
(3)国内形势特点,日本建立了军事法西斯专政,军部控制了日本政权。
国外形势的特点是,德意法西斯积极对外侵略扩张,凡尔赛体系崩溃,英法奉行绥靖政策。
(4)都为了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都尽量避免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发生冲突。
(5)改变了“和平手段”。
1941年挑起太平洋战争,实行武力掠夺。
原因是,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美英等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3.阅读下图和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日本自卫队多次参加联合军事演习,海军也不断出访,频频在国际舞台上亮相,借以扩大自己的军事影响。
与此同时,日本不断调整《日美安全保障》和新《日美防务合作指导方针》对日美军事合作中分担的任务,自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材料二:日本把“战败”改为“终战”,把侵略改为“进入”。
把太平洋战争说成“自卫”,把侵略亚洲国家说成是“解放”英法殖民地等……几乎历届首相都不敢真正承担战争责任,而是在“检讨”“反省”“遗憾”“道歉”“谢罪”等字眼上下功夫。
……据《朝日新闻》对2000名中学生进行民意调查,70%的学生认为日本是二战中最大的受害者。
回答:
(1)日本自古以来就有________ 的传统,这方面日本是世界第一;由于地形结构问题,铁路商业等向地下发展,日本又是世界上_________ 最多的国家。
指出日本的地形、海岸线、气候、工业分布有什么特征?
(2)依据两则材料,回答材料一告诉了什么问题?从材料二中你有什么担忧?读完两则材料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3)依据历史学科分析日本近代产生军国主义的经济政治因素是什么?1936年11月,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为什么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始终未对苏作战?
分析:该题是一道政史综合题。
第一问题是地理学科题,要求提炼地图所提供的相关学科信息,涉及到地形、气候和工业分布之间的关系。
第二问主要联系现实,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第三问仍是历史学科题,考查的知识跨度相对大一些,重在分析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产生的历史经济因素。
此外,涉及到日苏关系问题的必须从当时日本的综合实力,中国战场的情况以及苏联的气候因素等方面综合考虑。
答案:
(1)填海造陆地下街日本境内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丘陵,仅沿海一带有狭小平原。
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
季风气候具有海洋特征,冬暖夏凉。
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2)日本有军国主义复活的苗头,军国主义倾向值得人们关注。
担忧军国主义复活会再次威胁世界和平。
警惕日本军国主义之心不死,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3)日本经济基础具有垄断资本的封建性军事性,明治政府大力扶植保护垄断组织的产生发展,明治政府与财阀集团关系密切,军事集团的对外扩张加剧了垄断资本的膨胀。
政治基础是因为明治维新后确立了近代天皇制,使日本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日本扩张的重点在东亚太平洋,不愿因对苏作战而陷入两面作战境地。
日本经济军事实力不如苏联,军事力量又陷入中国大陆,无力对苏作战。
苏联的气候地域因素对日军极为不利。
1941年日苏签订《中立条约》,缓和日苏关系。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注意你应当充分应用所掌握的历史事实和给出的材料,为自己每一个回答作出必要的说明。
材料一:引自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下院的辩论词:
“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
既然我们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
材料二:引自1938年10月5日丘吉尔在下院的辩论词:
“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
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场降临于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
”
材料三:引自1939年1月5日希特勒与波兰外长贝克的谈话:
“德国在任何情况下都关心维护一个强大的民族主义的波兰,……一支强大的波兰陆军的存在意味着大大改善德国的处境;波兰部署在俄国边界一侧的陆军师节省了德国相应数量的额外的军事开支。
”
材料四:引自1939年3月8日希特勒在德国政、经、军界重要人士会议上的讲话:
“……布拉格的情况是不能容忍的。
……然后将轮到波兰。
……至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它们当然属于德国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空间。
……到1940年和1941年德国将一劳永逸地同自己的宿敌──法国进行清算。
……当法国被击败后,德国能轻而易举地确立对英国的统治,……我们将以英法两国在美洲的领地为基地,同美国……进行清算。
”
材料五:引自1939年8月22日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
“……不论德苏协定属于什么性质,它都不能改变英国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并且决心加以履行。
……我希望向您重申我的信念: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战争将是所能出现的最大灾难。
……我看不到德波之间有什么问题不能够以及不应该通过和平手段得到解决。
我们已经准备并将一直准备协助创造条件来进行这种谈判……”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这是由于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而引起的辩论?张伯伦和丘吉尔的观点有哪三点不同?
(2)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①其中哪一个材料给了张伯伦和丘吉尔的辩论以最好的回答?②那么,另一材料又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
(3)比较材料五和材料一,材料五说明了什么?
(4)史学界一般认为:
①英国奉行的绥靖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而且得到了法国和美国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追随或支持,直到英、法对德宣战后仍一度对它抱有某种幻想。
②绥靖政策的教训不仅对于曾经推行过它的人来说是深刻的,而且在世界人民在经历了空前灾难后,懂得了在侵略势力面前应当如何捍卫和平的真理。
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论证你的回答(答案空格500字)
分析:该题是1998年上海市高考题。
这是典型的大型材料问答题,代表了问答题的命题方向。
通过提供有关绥靖政策的五段材料、设置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新情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对“绥靖政策”和相关史实的掌握程度,考查阅读、表达及历史思维等综合能力。
解答时,首先应读材料,概括、提炼每段材料的观点。
要注意设问的要求,如曾多处提到“比较”的要求,要对张伯伦、丘吉尔、希特勒等相关观点进行多角度的比较。
该题的难点是对史学界通行论点的论证,要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等,对上述观点进行综合论证,并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原则。
答案:
(1)①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②A.对慕尼黑协定的评价不同。
张认为是解决了“最后的”、“最危险的”问题;丘吉尔认为是“最严重”的后果。
B.对以前实行的绥靖政策看法不同。
张认为是成功的;丘吉尔认为是失败的。
C.对绥靖政策的前途预测不同。
张伯伦认为是“通向稳定”,丘吉尔认为是走向“灾难”。
(2)①材料四。
因为它是希特勒的内部重要讲话,以后的历史证明了这个讲话。
②材料三说明了希特勒的狡猾。
第一,欺骗波兰;第二,给英法等西欧国家以德国的敌人是苏联的印象;第三,不刺激苏联。
(3)材料五说明了:①英国的态度已与捷克危机时有所不同,它对波兰危机作出了较为强硬的表态。
②英国仍寄希望于绥靖政策。
(如指出实质是对绥靖政策寄予希望,也可给2分。
)
(4)①A.历史根源方面:英国的大陆均衡战略和反共政策。
B.法美的追随或支持方面:(举例)(每举1例给1分,最多不超过2分)
C.抱有幻想的表现:“奇怪战争”或“静坐战争”
②A.教训:养虎为患,或玩火自焚。
B.真理:联合起来,用正义武装捍卫和平。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统治者想到1943年法西斯主义可能解体而共产主义将取得胜利时都不免惊慌失措,在这方面丘吉尔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不安。
”
──摘自英国《劳工月刊》
材料二:在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曾描绘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然而在这三者当中惟有小毛驴能够认准归途。
材料三:英国某大臣在1943年3月15日同罗斯福谈话说:“我们最困难的问题是俄国,英国要单独对付俄国可能力量太弱。
”
材料四:丘吉尔在致战时内阁一项秘密备忘录中曾写道:“我相信,欧洲各国大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在欧洲会议的领导下组成统一阵线。
我主张建立欧洲合众国。
我希望欧洲会议可以有10余名会员,包括从前的各个大国,包括瑞典人、挪威人、丹麦人、荷兰人、比利时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波兰人、捷克人和土耳其人。
”
请回答:
①举例说明“1943年法西斯主义可能解体”。
材料一中“丘吉尔比其他任何人更加不安”表明他意识到了什么?
②材料二表露了丘吉尔怎样的心态?说明他意识到了什么?
③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材料二中“小毛驴能够认准归途”的含义是什么?之所以如此,决定因素是什么?
④综合上述材料,丘吉尔对战后世界结构是如何设想的?
分析:该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题,主要涉及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所存在的民族利益和社会意识的冲突问题,涉及到丘吉尔这一个历史人物的多重性格,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家丘吉尔的本质特征。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两种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日益尖锐,以此认识来解决问题的设问,问题就能基本解决了。
答案提示
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德国法西斯军队被迫转入战略防御;北非战事胜利结束;意大利投降,法西斯侵略集团开始瓦解。
苏联愈战愈强,必定要彻底消灭法西斯,随后可能在欧洲和世界各地出现革命运动。
②痛苦和激愤。
1943年年底
反法西斯联盟内部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英国的变化,即苏联在决定战后世界命运中的作用加强,美国在同盟国的影响扩大,而英国的影响则下降了。
③含义:建立英美同盟。
因素:在20世纪,英美两国有共同的对手:在欧洲有德国,在亚洲有日本,而在全世界范围则是社会主义苏联和各国革命运动。
④一方面在欧洲甚至全世界建立联邦国家,另一方面建立英美联盟以称霸世界。
6.阅读下列材料
日本列岛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屿组成。
陆地国土面积仅37.7万平方千米。
日本依凭着自己经济发达,宣布拥有200海里的领海权,国土面积一下子扩大10倍以上,号称有40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它原本只是中国国土面积的1/30,这一下子它就是中国的1/3了;日本果真成了亚洲的大国、世界的强国,它还想收回它的“北方四岛”,它时常把中国的赤尾屿、钓鱼岛划进它的版图,它注视着南中国海的波涛,它想台湾再来一个50年,它企望实现“大东亚共荣圈”;它不想与美国再来一次“珍珠港事件”,而要的是《日美防卫指针》,以便密切注意“周边事态”的发生;到时候,又演一次“九一八”,日本多神气!
请回答:
①日本四周相望的国家有哪些?它注重的“周边事态”目测点是什么?
②日本宣布有40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意味着什么?近年来,它扮演了哪些强国、大国角色插手世界事务?它有这个资格吗?为什么?它又为什么能越出“资格”的范围呢?
③“北方四岛”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钓鱼岛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④日本关于台湾的前一个50年指的是什么?现在的意图又是什么?
⑤我们能允许日本再次实现它的“大东亚共荣圈”吗?我们的对策是什么?
⑥“二战”中,日本由于突袭美国的珍珠港而相战了几年?今天为什么要握手《日美防卫指针》?
分析:本题时间跨度大,从1895年一直延续到今天,历时一百多年;信息范围广,考查的知识点相当多,有甲午中日战争、北方四岛问题、日本突袭珍珠港、《日美防卫指针》、周边事态法及日本企图恢复其政治大国地位的野心等,属于“大跨度,高概括,深分析”的题目。
同时,本题还考查日本的地理位置,旨在检验学生对历史和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通过对北方四岛、钓鱼岛问题、《日美防卫指针》、周边事态法等知识点的考查来提高学生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警惕性,并且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找出防范日本的对策,不仅具有很大的思想教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答案:①中国、朝鲜(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泰国、缅甸、印度。
其目测点是中国台湾。
②称霸亚洲、称霸世界。
插手“海湾战争”,派出自卫队扫雷,分摊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的战费;支持美国轰炸“南联盟”;制造亚洲紧张局势。
二战后,经战后国际法庭审判:日本只能拥有10万自卫队。
经济繁盛起来,政治上膨胀起来,企图恢复日本军国主义。
③二战后,苏联占领北方四岛。
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战后美国占领日本同时占领我钓鱼岛,美军撤离日本时把钓鱼岛还给日本,该岛目前是中日“搁置”的问题。
④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向清逼签《马关条约》,占领我台湾50年,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现在意图与美国联手,阻挠中国完成统一大业。
⑤不能。
a.呼吁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阻止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b.亚洲人民必须紧急行动起来,反击日本的任何越轨行为。
C.呼吁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阻止极“右”势力的抬头。
d.各国人民必须努力发展经济。
重视高科技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对日本的侵略有所防备。
⑥五年。
美日两国为了称霸世界、称霸亚洲、遏制中国,所以狼狈为奸。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9.11”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危害人类,破坏和平的罪行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公愤和反对。
然而,历史并非如此。
当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横行肆虐,战火蔓延,成为世界公敌的时候,人们却屡屡坐失良机,终于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
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痛苦的回忆,胜利的喜悦,深沉的思考,使人们更加清醒。
……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
”
(1)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__________周年(1分)
(2)举例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主要大国怎样“屡屡坐失良机”,自食其果?(10分)
(3)历史如何表明了江泽民主席总结的这一重要论断?(3分)
分析:该题是2002年上海高考题。
借助“9.11”事件,恐怖主义的危害,来反思二战前后主要大国英法美等国的国家人民联合起来,共同争取和平和发展。
第一问较为简单,第二问实际上是要回答英法美等国的绥靖政策的表现、实质、危害。
第三问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资本主义大国共同反法西斯斗争的史实,从而论证江泽民讲话的正确性。
答案:
(1)50年
(2)坐失良机:英法在德国吞并奥地利问题上的不干涉政策;慕尼黑阴谋;英法苏三国谈判不了了之,美国的孤立主义和中立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未对日本侵华实施制裁;美英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等。
自食其果:法国溃败;不列颠大空袭;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
(3)联盟形成:英美声明援助苏联;苏联同意《大西洋宪章》基本原则,苏美英三国协定;《联合国家宣言》等。
联合反击:德黑兰会议、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诺曼底登陆和第二战场的开辟;中国战场大反攻;苏联对日作战等。
8.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处置的不同及影响
(1)在经济、领土方面
一战后,战胜国集团对德国进行了严酷的掠夺。
在领土问题上,德国不仅丧失了其全部海外殖民地,还要将其一部分领土割让给邻国;在赔款问题上,德国也要支付巨额赔款。
这种严酷的掠夺政策在德国引起了广泛的复仇心理,最终为法西斯所利用。
二战后,战胜国集团则避免了对德国进行这种严酷的掠夺,也就避免了一战后的那种民族间的仇恨。
(2)在政治军事的处置方面
一战后,战胜国集团对德国进行军事上的严格限制,却不摧毁德国军事组织的潜力。
为其军国主义复活埋下了种子。
二战后,战胜国集团采取了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的政策。
这一政策使德国避免了重蹈法西斯主义覆辙而走上民主化的道路。
9.近代以来到二战后初期,美国的欧洲政策
19世纪初至“一战”前:美国的欧洲政策是,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事务。
这是因为美国独立后,经济实力还较弱,19世纪上半期忙于领土扩张,中期发生内战。
所以只能采取上述政策。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加紧了对欧洲的经济渗透,积极参与欧洲事务。
这是因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19世纪末工业生产跃居世界第一;一战中又发战争财;战后取代欧洲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因此美国能凭借经济实力,推行金元外交,在欧洲经济恢复和赔款问题上起支配作用。
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这是因为二战中美国本土远离战场,大发战争财;战后工业生产、黄金储备均超过欧洲,是唯一掌握核武器的国家。
所以其经济军事实力膨胀,美国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欧洲成为美国全球争夺的战略重点。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引自丘吉尔1946年3月5日《富尔敦演说》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在全部历史中,没有一次战争比前不久地球上这么多广大地区沦为废墟的这次大战更容易用及时的行动加以制止。
它本来可以不发一枪就被制止住,……但是,谁也听不进。
……我们肯定地必须不让那种事重演。
(1)材料中所说“前不久”发生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从材料上看,丘吉尔对这次战争前英、法、美推行的政策持何态度?请说明你的判断。
丘吉尔所说的“铁幕”是怎样“降落”的?为什么丘吉尔说这些国家“处在苏联势力范围之内?”为什么丘吉尔此时还要旧事重提?
材料二:引自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政权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
……重大责任落到了我们身上。
(2)材料中杜鲁门所说的“两种生活方式”是指什么?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杜鲁门和丘吉尔的演说在观点上有什么相同点?
材料三:引自欧洲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
正如以前的慕尼黑政策放纵了希特勒侵略者一样,现在对美国和帝国主义阵营新政策方针的让步,必然会使这种政策方针的制定者更加跋扈,更富侵略性。
因此,各国共产党必须在各方面……领导对帝国主义扩张与侵略计划的抵抗……
(3)《宣言》为什么重提“慕尼黑阴谋”?
(4)史学界普遍认为:“材料一、二、三反映世界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强大的变化。
此后,世界局势并未按大国的意图演进,却出现了多极化发展趋势”。
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分析:本题是材料分析论证题。
此题以战后英美推行的“冷战”政策及引发的矛盾和斗争为切入点,考查阅读、理解和提取有效信息的材料处理能力,分析、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回答时,先读懂材料,并据材料提供的情景,与教材有关内容相联系。
回答第一问题,一定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回答,如回答丘吉尔对“二战”前美、英、法推行的政策态度,不能受思维定势影响,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表明丘吉尔是采取否定态度的。
回答最后一问时,不能受材料的局限,要结合雅尔塔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回答。
组织答案时,要考虑分数提示,力求详略得当。
参考答案:
(1)第二次世界大战。
否定态度。
因为丘吉尔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本来可以不发一枪就被制止”的战争。
苏军在打击德国法西斯过程中进入东欧一些国家。
因为这些国家在走社会主义道路。
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
(2)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都认为社会主义的威胁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自己必须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3)号召社会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帝国主义采取强硬政策。
(4)战后主要矛盾变成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