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答(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第⼆次世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是怎样的?
答:(1)第⼆次世界⼤战以后,各发展中国家纷纷独⽴,成为新兴的民族独⽴国家,但在经济上它们依然未能完全独⽴,未能完全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和控制。

它们仍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廉价原料基地、⾼价⼯业品销售市场和理想的投资场所。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新殖民主义的种种⽅式,继续在经济上统治着世界。

(2)造成这种差距、形成现在这种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经济的统治。

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建⽴新的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顽固地推⾏新殖民主义政策,极⼒维护有利于⾃已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这就形成了尖锐的“南北关系”问题。

说到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仍然是⼀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3)第⼆次世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为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进⾏了不懈的努⼒。

虽然⽃争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但历史终将向前发展,正义的事业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12.发展中国家有何经济特征?
答: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的情况虽然有很⼤差异,但都有如下⼀些经济特征:
(1)⽣产⼒⽔平低、科技教育落后。

(2)经济结构的⼆元性,即现代经济成分和传统经济成分共存。

(3)从⽣产关系上看,这些国家的经济成分⽐较复杂,既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有或多或少的保留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4)经济发展的依附性。

⼴⼤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在已形成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发展过程中很⼤程度上要依附于发达国家。

13.新殖民主义的⼿段有哪些?
答: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新殖民主义的种种⽅式,继续在经济上统治着世界,它们的⼀些主要⼿段是:
(1)通过直接投资,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各产业部门的渗透,极⼒维持旧的国际分⼯,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保持对它们的依附性。

(2)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在技术转让中实⾏种种限制,以保持发展中国家对⾃⼰技术⽅⾯的依附关系。

(3)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对发展中国家进⾏不等价交换,从中剥削、掠夺,并使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依附于发达国家。

(4)通过对国际货币和⾦融的垄断,并借助政府和国际⾦融机构,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融⽅⾯的依附关系。

这些新殖民主义的做法,在经济上对发展中国家继续进⾏剥削、掠夺和控制,造成了今⽇的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局⾯。

14.什么是新殖民主义?
答:(1)新殖民主义的形成。

第⼆次世界⼤战后,过去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独⽴,成为新兴的民族独⽴国家,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体系分崩⽡解。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义。

所谓新殖民主义,⼀般地说,不是采取⾚**的军事侵略和武装占领来剥削、掠夺和奴役殖民地的⽅式,⽽是采取⽐较缓和与隐蔽的⽅式,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控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帝国主义的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本性已经改变,1999年以美国为⾸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的狂轰滥炸、⾚**妁军事侵略就是证明。

(2)新殖民主义的⼀般⼿法。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实⾏新殖民主义的主要⼿法是:第⼀,通过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部门进⾏渗透,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依附于发达国家。

第⼆,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抹术上依附于发达国家。

第三,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依附于发达国家。

第四,通过对国际货币和⾦融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融⽅⾯依附于发达国家。

(3)新殖民主义的后果是,造成今⽇世界上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局⾯。

1.为什么垄断资本会⼈为地阻碍技术进步?
答:垄断资本之所以在⼀定时候和⼀定情况下会⼈为地阻碍技术进步,其具体原因有两个:
(1)为了维持垄断价格。

当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使垄断价格难以维持时,就会⼈为地阻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

(2)避免⽆形损耗的损失。

当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使原有的机器设备发⽣⽆形损耗时,为了避免⽆形损耗所造成的损失,就会⼈为地阻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为什么技术进步的动因减弱了?
答: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技术进步的动因之所以减弱了,关键在于垄断资本能够依靠其垄断地位和实⼒取得⾼额垄断利润。

(1)垄断资本可以依靠其垄断地位,垄断⽣产和销售,规定垄断价格从⽽获得⾼额垄断利润。

(2)垄断资本可以依靠其垄断地位和实⼒,在竞争中击败对⼿,从⽽减弱了通过改进技术、提⾼劳动⽣产率、降低商品成本来提⾼竞争⼒的积极性。

3.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作⽤是什么?
答: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具有双重作⽤:
(1)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

垄断制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种具体形式,它是资本主义⽣产⼒和⽣产社会化发展的结果;因⽽垄断资本主义的产⽣和发展,在⼀定时期内与⽣产⼒的发展⽔平是相适应的,在⼀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龙展,乃⾄迅速的发展。

(2)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作⽤。

这种消极作⽤主要表现为:第⼀,垄断统治使⾷利者阶层扩⼤和⾷利国形成。

第⼆,垄断统治引起多种危机交织并存。

第三,垄断资本强化政治统治和推⾏改良主义。

4.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是什么?
答: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

阶段,它的历史作⽤有⼆重性;第⼀,在⼀定程度上、⼀定时期内促进了科学技术发展和⽣产的发展,提⾼了社会劳动⽣产率;第⼆,使经济发展出现停滞趋势,并使垄断资本主义固有的⽭盾被掩盖和积累起来,由此对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带来多⽅⾯的影响,表现为:
(1)⾷利者阶层扩⼤和⾷利国形成,表现出垄断资本主义的寄⽣性。

(2)多种危机交织并存。

经济危机、财政危机、货币信⽤危机交织并存和相互影响,社会⽣活的危机也在进⼀步加深。

(3)垄断资本强化政治统治和推⾏改良主义。

同时⼜极⼒推⾏各种“福利政策”,借以缓和劳资⽭盾。

5.怎样认识第⼆次世界⼤战后西⽅国家推⾏的社会福利政策“和”资本民主化“?
答:(1)垄断资产阶级通过积极推⾏福利政策来缓解阶级⽭盾。

实际上,多项社会福利的⽀出,归根结底还是⼯⼈阶级和其他劳动⼈民创造的财富的⼀部分,它并没有减轻⼯⼈阶级和其他劳动⼈民受剥削的程度,却起到了蒙骗⼴⼤劳动⼈民的作⽤。

(2)垄断资产阶级还打着“资本民主化”和“⼈民资本主义”的旗号,发放⼩额股票,⿎励⼯⼈购买股票,以此宣扬⼈⼈都是有产者,⼈⼈都是企业的主⼈。

实际上,⼯⼈⼿中持有少量股票并不意味着⼯⼈掌握了⽣产资料所有权,也没有改变⼯⼈雇佣劳动者的地位。

企业⼤权仍由掌握股票控制额的⼤资本家把持。

⽆论从全社会⾓度看,还是从企业内部看,垄断资产阶级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6.垄断的统治为什么会造成多种危机交织并存?
答:多种危机交织并存的根源在于垄断本⾝。

(1)垄断导致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垄断代替了⾃由竞争,进⼀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盾,从⽽必然导致经济危机更加深重,频繁爆发。

(2)垄断导致财政、货币危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降低失业率,每当经济不景⽓时便采取刺激经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就⼤⼤增加了政府开⽀,导致⼤量财政⾚字。

为弥补财政⾚字,⼜⼤量发⾏公债,增发纸币。

其结果是引起财政危机和货币信⽤危机。

(3)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别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多数国家仍处于低增长、⾼失业的境地。

7.资本主义⽣产关系⾃我扬弃有哪些形式?
答:(1)19世纪后期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私⼈资本转化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

这种联合资本已在⼀定程度上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它是资本主义⽣产关系在其⾃⾝范围内的内部调整,是资本主义⽣产关系的第⼀次⾃我扬弃。

(2)随着19世纪后期新科技⾰命的出现,资本主义⽣产的社会化程度进⼀步提⾼,资本主义基本⽭盾进⼀步加深,从⽽促使垄断资本主义产⽣。

垄断的产⽣和发展,是资本主义⽣产关系继股份公司产⽣之后的⼜⼀次⾃我扬弃。

(3)第⼆次世界⼤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和迅速发展,是新科技⾰命推动下⽣产社会化程度达到⼀个新的⾼度的结果,是资本主义⽣产关系内部的⼜⼀次较⼤的调整。

(4)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联盟得到很⼤发展,资本主义⽣产关系还在继续进⾏⾃我调整。

8.简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答: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正像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样,是⽣产⼒发展的必然要求。

资本主义初期;其⽣产关系适应⽣产⼒发展的要求,因⽽推动了⽣产⼒的巨⼤发展。

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产社会化程度得到很⼤的提⾼;资本主义⽣产关系就越来越成为⽣产⼒发展的桎梏。

虽然资产阶级也在资本主义⽣产⽅式⾃⾝范围内调整这种⽣产关系,这种调整对⽣产⼒的发展也起到⼀定的促进作⽤,然⽽终究不能解决社会化的⽣产⼒同资本主义⽣产关系的对⽴。

⽣产关系⼀定要适合⽣产⼒状况规律的作⽤,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1.为什么说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和更替是⼀种客观的历史必然过程?
答:(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定的社会⽣产关系会随着⽣产⼒的发展⽽发展。

当原有的⽣产关系不适应新的⽣产⼒发展的需要⽽束缚⽣产⼒的发展时;⽣产⼒就要突破旧的⽣产关系,从⽽发⽣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建⽴起新的、适应⽣产⼒发展的⽣产关系。

(2)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种⾃然历史的过程”,即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

由奴⾪社会制度取代原始社会制度,由封建杜会制度取代奴⾪社会制度,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取代封建社会制度,再由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都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的和必然的历史过程,都意味着社会历史的进步。

2.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为什么不会是⼀个短暂的过程?
答: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之所以不会是⼀个短暂的历史过程,主要是因为:
(1)要进⾏⼀切社会关系的根本改造,要消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改造和消灭剥削阶级,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2)将分散的农民经济组织起来,建⽴公有的社会主义⼤农业,更是⼀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

(3)在全社会范围内建⽴新的社会主义的⽣产、交换、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同样是⼀个逐渐组织和发展的过程。

3.进⼊20世纪后,出现了哪些马克思主义创始⼈没有也不可能预见到的新情况?
答:进⼊20世纪后,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没有也不可能预见到的⼀些新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
⼀⽅⾯,社会主义⾰命不是⾸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在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另⼀⽅⾯,在⼀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论在⽣产⼒还是在⽣产关系⽅⾯都出现了⼀些新的变化:
(1)新的第三次技术⾰命推动了社会⽣产⼒的发展;(2)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关系得到调整;(3)资本主义不仅在经济关系⽅⾯进⾏了调整,在经济运⾏⽅⾯也有机制上的调整和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资本主义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还有⼀定的⽣命⼒,但是它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只是取代的途径和⽅式与以往有所不同⽽已。

4.公有制是⽬的还是⼿段?
答:(1)⽬的和⼿段是相对⽴的。

某⼀事物,在复杂的经济关系链条中,相对于上⼀个环节来说,可能是⽬的相对于下⼀个环节来说,可能是⼿段,即前提条件意义上的区分。

(2)公有制是⽬的还是⼿段不能孤⽴地判断。

在社会主义还没有取得胜利,公有制尚未建⽴以前,社会主义运动的直接任务和⽬的是要建⽴公有制,从⽽建⽴社会主义制度。

⽽当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公有制已经实现时,公有制就不再是社会主义直接追求的⽬的,公有制的任务和⽬的⾸先应是解放⽣产⼒和发展⽣产⼒。

5.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需要具备两⽅⾯的条件:
(1)⽣产⼒要有较⾼程度的发展。

剥削的存在,既是⽣产⼒发展到出现剩余产品的结果,⼜是⽣产⼒发展不够⾼的结果。

⽣产⼒的⼀定⾼度的发展,是消灭剥削的物质条件。

同时,只有⽣产⼒的较⾼程度发展,才能为实现⼈们的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

(2)建⽴⽣产资料公有制。

实⾏⽣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消灭剥削必然具备的社会条件。

在私有制基础上,⽣产⼒即使发展,也不可能消灭剥削。

⽽且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们共同富裕的必要经济前提。

6.按劳分配的对象是怎样决定的?
答:按劳分配的对象是由两个条件决定的:
(1)⽣产⼒⽔平。

按劳分配的对象是⽣产的成果,社会主义社会所达到的⽣产⼒⽔平,决定着分配什么和分配多少。

(2)社会主义⽣产关系。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分配⽅式,因⽽分配的对象只能是消费资料。

7.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个⼈以前应⾸先进⾏哪些社会扣除?
答: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产的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个⼈以前应⾸先进⾏社会扣除,共包括六⼤部分:
(1)⽤来补偿消耗掉的⽣产资料部分;
(2)⽤于扩⼤⽣产的追加部分;
(3)⽤来应付不测事故、⾃然灾害的后备基⾦或保险基⾦;
(4)社会管理费⽤,这部分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显著减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益相对减少;
(5)⽤于满⾜社会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医院、疗养院等;
(6)为丧失劳动能⼒的⼈设⽴的基⾦。

上述六⼤部分中,前三个部分可总称为社会⽣产基⾦,后三个部分可总称为社会消费基⾦。

8.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
答:(1)剩余劳动的客观存在。

除原始社会由于⽣产⼒极端低下⽽没有剩余劳动外,其他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中都存在剩余劳动。

在剥削制度中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被剥削阶级所占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所提供的剩余劳动为社会或集体所共同占有。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产品的⽤途。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劳动所形成的剩余产品,除⼀部分⽤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增长和扩⼤再⽣产以外,其余部分⽤来满⾜社会各个成员的福利和全⾯发展的需要。

9.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产过剩?
答:(1)社会主义社会保持合理⽣产过剩的必要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量过多地超过了有⽀付能⼒的需求量,经常会爆发⽣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固定资本消耗的补偿和更新各年有所不同,原材料也需要有储备,因⽽需要有⼀定的合理的⽣产过剩,这种⽣产过剩实际上就是要保持社会再⽣产的顺利进⾏所必需的物质储备。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供给略⼤于需求的合理过剩是必要的,但应防⽌⽣产异常过剩。

(2)保持合理⽣产过剩的途径。

社会主义国家,应通过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运⾏机制,尽可能避免⽣产异常过剩,保持⽣产合理过剩即正常过剩。

10.为什么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例关系要有计划地实现?
答:(1)国民经济⽐例关系的客观性。

任何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都需要保持⼀定的⽐例,即按照⼀定⽐例将社会劳动分配于各个部门,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以保证社会再⽣产协调地运⾏和发展。

(2)有计划实现⽐例关系的原因。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要通过计划调节来实现国民经济的⽐例关系,来⾃两⽅⾯的要求:⼀是社会化⼤⽣产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要求。

(3)我国实⾏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我国要⼤⼒发展商品经济和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因⽽要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以保证国民经济⽐例关系的顺利实现,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