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吴文人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内容:元术ⅢJ紊U文学呈地域分布态势,其中以吴中尤为特出。

本文拟分五节来对吴中文人的兴裒过程作梳理·l!Lgf究,以期还这段文学历史以真貌。

(第一节探讨元末吴中文人群落的形成。

他们是生活在富庶的浙西地区的一群,才华横溢,个性飞扬。

由于诸多因素,他们之间形成了多个唱和群体。

这些群体皆具诗社性质,但总体上还不足严格意义的文学流派。

第二节分析吴中文人在元末的文学活动情况。

李孝光、杨维祯首开吴巾唱和序幕,顾仲瑛、徐达左、倪瓒、高启等人扬其波,一时人文大盛。

他们各自有不同的审美情趣,而在元末特定的历史时期又表现出近似的精神风貌。

第三节专分析杨维祯及其“铁崖派”。

杨维祯在道统和文学上皆言复古,但刨新观念更强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铁崖体”。

元末很多诗人都染习“铁崖体”,形成了所if7的“铁崖派”。

第四节注目吴中文人在刚忉的遭遇及精神状态。

他们在明初遭受到残酷的裁抑.诗社寥落,吴中文学渐次衰歇。

第五节则从文风之消长上探析j吴数人在元未与明初,其文学风貌有了很大不同,吴中文学之地域色彩在逐
‘步丧失。

7总之,无沦足从群落之构成,还是文学风格之消长,都反映山吴中文学有l~个发生、发展和沦歇的过程。

(元末明初吴中文人荟萃,为消晰掌握他们的活动情况,也为行文之方便,特制作《元末明初吴中文人年表》,以供正文参照。

)££
关键词:元末I!J】初l吴r
欠萄
、.—/发展,沦歇

ABSTRACT
Content:ThereappearedseveralpoetcrowdsduringtheperiodfromthelateYuanDynastytotheearlyMingDynasty,inwhichtheWuzhongcrowdwasthemostprosperousone.ThisthesiswasdividedintofivepartsinordertoresearchthedevelopingofWuzhongliterary.ThefirstpartexploretheformingofWuzhongliteraticrowd,TheylivedintherichWuzhongareathatwastothewestofZhejiang,whoseliterarytalentwasexceptionalandindividualcharacterwasstrong.Becauseofmanyfactors,thereformedsomesmallliterarygroupsinWuzhongdistrict,whichlookedlikeapoetorganizations.Butstrictlyspeaking,theywerenotaliterarysch001.ThesecondpartexploretheWuzhongliterati’Sactivities.ThereweretwoimportanttimesoriginatedbyYangWeizhenandLiXiaoguangthatusheredinaperiodofliteraryprosperity.Followingtheirheels,somemainWuzhongliterati。

suchasGuZhongying,XuDazuo,Nizan。

Gaoqietc.pushedtheliteraryprosperityforword,theyhemdifferentliteraryviews,buthadthesimitarspiritinthespecialtimesinYuanDynasty.TilethirdlypartanalysethathowYangWeizhenorganizedtheschoolof“Tieya'’.AlthoughYangWeizhentreatedmoraIandliteraryintheconservativeway,buthepaidmoreattentiontocreation.YangW萄zhenhadcreatedaexoticversenamed‘‘Tieya'’,whichbecamethemainliterarytrendofthoughts.InthefourthpartwewillgettotheirexperienceintheearlyMingDynasty.Theywerecruellysuppressed,henceWuzhongliterarydeclined.Inthefifthpart,weexploreWuzhongliterarystyle.WuzhongliteraryhaddifierentstyleatdifferenttimesItalsomeansthatWuzhongliterarywaslosingtheirdistrictcolor.Inaword,eithertheformingofWuzhongliteratiortheirliterarystylereflectedaprocessofdevelopinganddeclimng.Wuzhongliteraticrowdwascomposedofmanytalentedpoets.Inordertoknowtheiractivitieswellandwriteconveniently,theauthormakeaChronologicalIbble∥WuzbongLiteraH§Activitiesforreference.
Keywords:thelateYuanDynast5Wuzhong,forming,developing,declining
江西师范大掌2003届硕士攀位论文
引论
任何一段时划的文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整个文学史的一个环节,一根链条,因而也是不可人为脱漏的。

例如元末叨初文学在文学史上便具有独特地位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其中以吴中文学最为显出。

可以说,元末的吴中文学代表了这个时期文学的主流,这既是时代风气影嘞的结果,也得力予地域文化的殛养和孕育。

但与店来文学的研究比较起来,聊『究元末明初文学尤其是吴中文学似乎非常的少。

在各种中国文学史的撰述中,对这段时期一般只作零星而琐碎的评介。

而明清时的诗话根据自己的主张见仁见智,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在随着对唐宋文学研究的日趋繁盛,许多入开始把眼光转移到明清上来,使在元末踢扔这段对毅的磺究镊域里也出现了少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接触这段历史的。

从文化上,如左东岭先生的《元代文化与元代文学》。

从心态上,如么书仪《元代文人心态》。

从整个文学的视角上关照,如刘明浩《元诗艺术成就之我见》,王英志《元明诗概说》,陈书录《明代涛文翰转交》,饶龙隼《观视诲文沈走岛》。

就挚个作家,鲡孙小力《杨维祯年谱》,刘明今《论铁崖体》,黄仁生《论李孝光的诗歌创作及其在诗坛地位的变迁》和<杨维祯的文学观》,徐永端《论青丘子其人其诗》。

从流派上,如廖可斌的文章《论元末明初的吴中派》。

王忠阁《元末吴中诗派论考》。

就本人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这些成果算是较有水准私冤逢的。

对本入酌继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是以胪剜于此,其他可供参考的因限于篇幅不专门列出。

出现这些研究成果是可喜的,但整体面言又存在着不少的缺憾。

首先,比较少研究者把元末明初吴中文人作为一个整体去关照,对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也缺乏精细的分析。

其次,现有纳一些研究成果也显得粗疏,甚至某些观点颇有商榷的余地。

如王忠阁的《元末吴中诗派沦考》是现今唯一一部整体把握吴中文人的研究著作,但(1)吴中文人明初时没有进入到此二};考察的范围,至少是非常不清楚的。

(2)此书的部分章节诸如“吴巾派之形成”和“吴中诗派的活动”只注意现象的罗列。

没有挖掘和整理出这种现蒙底下的本质原因。

(3)作者时吴中文入涛歌风格的阐述也未十分到位。

《元末吴中涛派论考》的这些遗憾造成作者研究的不彻底性,也反映出现时的研究状况是不尽如人惑的。

基于上述研究状况.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元末明初吴中文人研究》作为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ll】以还原元末叨初吴中文学的真貌。

本文拟从吴中文人群落的形成、元末的文学活动、杨维祯“铁崖派”、明初的文学活动和吴中文风之消长等几个方面去研究吴中文学群落的兴衰史。

而之所以把杨维祯专列一节,是由于杨维祯在元末影响太大的缘故。

元柬明勘吴中文人研究
第一节元末吴中文人群落之形成
一、元末明初吴中文人之界定
“吴中”这个地理概念给人的感觉既确定而又模糊,这与它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动不居有关。

东汉顺帝年问,“吴中”称“吴郡”。

辖地十三,其中相当~部分地方今属于浙江范围。

这种行政划分后来有很大的变动,表现在行政区域的多次缩小;至宋嘉定十年(1217)始基本形成元时的建制形式,即所谓的“吴中”领有县二州四。

县二指吴县和长洲。

吴县有治较早,东汉时为治所“吴邑”,后亦有更名苏州者;唐时屡名“吴郡”;宋改平江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升为平江路。

长洲是在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才与吴县划街丽治;两县相距仅一里之遥。

jl_l{四为昆山州、常熟州、吴江州、嘉定州之谓。

此四州全部于元帝元贞元年(1295)由县升,itl.按古制五万户为州,因而这几个地方的城市发展在当时应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经济繁荣,人丁兴旺。

而同时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朱元璋建国后不久又把这几个州降为县,其中的主要原因便是由于人口约大量减少。

人丁的减少或是因为战争,但与朱元璋的徙民政策也未必没有关系。

本文“吴中”的含义,主要就是指上述这样几个地方而言。

当时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如昆山人史谨,世居太仓(时属昆山州),洪武时侨居金陵(今南京),寂寞之余,作诗自号日“吴门野樵”。

而明代张昶撰《吴中人物志》。

杨循吉撰《吴中往哲记》。

所录均为平江路二县汹爿4之先贤。

如此看来。

“吴中文人”似指生活和创作于这六个地方的文人了。

如昆山人顾仲瑛组办的玉山雅集,和吴县徐达左在光福山下经常邀集的耕渔轩唱和即是。

稍后的以高启为核心的北郭十子,其活动更是踽踽于苏州。

但本研究如采仅从地理上去概述“吴中文人”,就会使本题研究丧失许多历史真相而引起不够确切的研究,因而是不可行的。

“吴中文入”实际上存在着~个动态整合的过程,其复杂性体现在“吴中文人”还应包括远来避居的文人,而不是仅指二县四州本地文人;其活动地点应远及松江一带.而非仅平江路(今苏州)。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政治。

元代季世各区域文入的流向有一个鲜明的特色,那便是,文人们纷纷投向了各个割据军阀,使客氍上造成了文学里地域分布态势。

清钱谦益日:“元末,张士诚据吴,方各真据庆元。

皆能礼贤下士;而闽海之士,归于有定。

一时之士,遭逢世难,得以苟全者,亦群雄之力也。

”田以写宫词闻名的萨天锡被方国真所笼络,广州四子在儒雅豪雄何真帐下相与酬唱,而集聚吴中的文人尤多。

在政治这一层面上,是张士诚的僭主吴中促进和JJ|I快了吴中文人的相互融合。

张士诚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军抵平江(即今苏州),紧接着攻陷湖州、松江、常州、杭州等地,不久掩有整个东吴之地。

从地理位露上看。

太湖是张士诚割据地一块天然的屏障。

环湖之常州、湖州、宜兴等地几可视为军事重地。

事实上.朱元璋与张士诚之间的拉锯战就几乎发生于杭州和上述这样几个地方·稍延及常熟.而平江路二县四州等心腹之地,是很少发生战争的。

更远之松江府一带。

则简直足桃园胜地。

成了许多文人~再求避的理想选择。

这种偏安
①钱漾益‘列筝f诗集小传,甲前集

江西师范大掌2003届硕士学位论文
局面维持了十年左右。

十年当中张士诚有过两次降元的变故。

诚如《剑桥中国明代史》所认为的,降元造成了文人(书中称“糖英阶层”)投靠张士诚具有了一定的“合法性”。

吵p地文人流徙吴巾,心J=_J。

情愿地融进当地文人的圈子.这就是他们诗文中所常言的“避地吴中”。

这时,他们本自家乡的色彩淡化了,而于吴中的色彩却突出了。

但由于楚个浙西同属于太湖流域文化区,这就使他们的融合具有了一定的地缘文化基础。

另外,经济之繁荣,夯为一重要因素。

《剑桥中国现代史》说:“(当时)苏媸、杭州和长江三角洲其它富庶柏城市享受着一利嚼适、考究甚至奢侈的生活,丽中国其它地方则大半在痛苦中煎熬。

”。

这部外来文人似乎天生便具有吴人之性情,他们避乱吴中后,没有做文化的旁观者,却是很主动地参与到吴中文人的唱和集团之中。

他们的融合显得是那样酌自然,凡乎绝少看觅地域文化相冲突的痕迹;这或许是因为各地韵文入之阊.很多本来就存在着师友关系。

因此,吴rp奉地及其周边与外来文人的融合,就呈现出一种难见的一体性。

这三个不同地方的文人构成吴中文人的基本成员,其活动范围未限于平江路。

同样也是张士诫政权的原因,往多人离:}{=苏娟,远避于松江九峰三泖之问,在那儿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胜地。

如杨维祯在吴中活动仅两年之后就来到了松江府,引领着那,b的文学活动@。

但我们认为。

这批文人依旧属于吴中文人。

因为在张士诚的统辖之下,浙西各地区的行政划分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所以文人的自由走动并不冲淡他们作为吴中文入的特有气质,当然也没有太大的外界动荡改变他们对文学的看法。

他们在松江与在平江路其实并没有多少变化。

另一方面,随着颇具影嫡的杨维祯到了松江以后,许多本地文人承认了他的诗风并有意识地加以模仿和学习。

这样,松江与平扛路两地文人也有近同的文学观。

基于上述,可以对“吴中文人”作如下的认识;他们多数是本地的文人,但由于一钱争或其’占的一些原因.外来文人Ifj【加入进来;他们在吴中地区进行涛文唱和,但也把活动的地点转移到松江,那是一块更安全、更具吸引力的地方。

张士诚统治了他们十年,这十年是相对安宁的,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优游度日,直至张士诚的最后败亡。

入明之后。

这种情况又有一些不同。

朱元璋对来自吴中的文士基本采取打击政策,许多文士被迫离开了孕育他们色q作灵感的吴中之地,而来到陌生的他乡异土。

有去京都做官的,有被辽徙到风阳的,【!三有屡遭“安置”的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亦有如高启有“幸脱锋镝”田者。

但不管怎样,吴中文人是基本解散了。

对于明初吴中文人的研究,还应把眼光触及到他们在新时新地的种种遭遇、心理状态和文学活动。

这个时候“吴中文人”的概念更多地带有运命之成分。

二、“吴中派”名义之辨析
元末叨丰JJ吴中文人的概念弄清楚了.就可以进一步辨析所谓“吴中派”问题。

历来称元末明初吴中文人为“吴中派”的,代不乏人,如明胡应麟《诗薮》日;“国初吴诗
o②(美)牟疑扎(英)崔瑞罄‘垒4挢中博臻代史,,翼q
@明何良俊《叫友希丛说)卷一六皲,松n:寓户8璜蠼等常开设”应奎文会”,“足金帛聘四方能博之士,清扬铁建为主考。

试毕。

铁建第甲乙,一时文士毕至,烦动三吴。


④高启‘答余新郊),‘高青丘集'卷九

元末明初吴中文人研究
派叻高季迪。

越诗派叻刘伯温.闽嵴派叻林子羽,岭南诗派劝于孙黄.’冱右诗派盼于刘崧。

五家才力,咸足雄据一方,先驱当代。

”。

胡应麟这里所谓的“国初”更符合元末的情况。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刘崧》条引用这段话以示赞同。

今人仍多袭其说,如王忠阁所撰《元末吴巾诗派论考》说:“元末至正(1341-1368)年I司·东南沿海的吴11_l地区,滔跃着--]tL诗人。

他们有着自己的代表人物,有频繁的文学活动、共同的文学主张、相同的文学精神、近似的文学风格和性格特征。

他们振兴风雅,强调个性,自成涛派,诗歌创作足扛元季之鼎。

”9作者以杨维祯为这个诗派的领袖,追陆者有硕彳『JI蝼等玉山雅集∞成员,啦有商肩等北郭十予。

又有廖可斌所撰《论元末叨初的吴中派》认为:“所谓吴中派,实际电可以说就是元代末年吴中地区围绕依附在张士诚集团周围的一批文人所组成的文学群体。

”‘吴中诗派”的定义与“吴中派”相差不大,因为元末明初吴中文人主要就是以诗创作为主。

另罗宝册《明代之初期文学》把“吴中待派”说成“吴中趔杰”@。

其实胡应麟所说的诗派更具群落姓质,而今人混同地域群落为流派,没有注意到其中的复杂性。

一般而言,鬻把元末明初吴中文人定义为“吴中派”。

是颇为勉强的。

首先是吴中文人在人数上比其他地方多。

因此构成Ⅱi要比其他地方远为复杂,表现为在吴中出现了若干个文学次群落,它们是苏心89北靴十予、昆JJj顾钊,瑛豹玉山雅集、吴县光辐山下的徐达左耕渔轩山庄和至正初期以倪瓒为中心的清豳阁等。

这几个次群落诗文团体都在张士诚的控制区内,而组团形式上却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他们之间有些会互相来往,比如北郭十予成员就经常光顾耕渔轩山庄。

也有绝少来往者。

如北郭十子就几乎没有谁刭过玉出革堂。

但他们大部分进入踢初,有过近似『力遭遇。

各群落之盛衰嬲亦不同。

倪瓒清圈阁稍早。

北郭十予更晚.玉山雅集兵兴前为全盛期,兵兴后开始凋零;而徐达左他们兵兴后似乎依然活跃。

‘这足吴中文人演变的一个基本状况。

由此看来,王忠阁和廖可斌的“炙r㈣《”定义显得颇为笼统。

比如王忠阁}巴杨维祯作为吴。

II文入的核心。

其他成员都围绕着他进行文学活动,这显然不符合事实,高启等人就从未与杨维祯交往过。

廖可斌文章对“吴中派”的定义也过分追求文人之问的一致性,认为“吴中派”是“围绕依附在张士诚集团周围”的一群文人。

的确,许多文人如杨基、徐赍、张羽、余尧臣、宋克、陈基、j艮宪、陈汝言、张经、苏大年、姜渐、陈秀民等参入张士诚幕府,而杨维蓣、顾伸瑛、袁凯、倪瓒等却未尝依附过张士诚:甚至有些人如杨维祯还远避于松江。

囚此思想和政治上他们没有完全相同。

再者,活动于一个相对确定地域的一群文人能不能称作文学流派。

更取决于他们在文学层面上到底有多少共同点,杨春时《文学概论》认为,一个文学沉派应具备三点;第一,其成员婺有近似的思想和政治观点;第二,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刨作原则应当大致相同;笫三,他们的写作风格应是相似的。

固而以其中第二、三点尤为重要。

若以此衡量吴中文人群落的创作情况,就会发现他们在文学上虽然有若干共质,但依然存在
(D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
(晷王忠阁《元末吴中许派论考》卷菏
③罗宅册《明代之卡U朋文学》,‘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砸34
④畅春时‘文学概论》,页224

江西炳范大学2003屠硕士学位论文
较大的差异。

如杨维祯“铁崖体”风格“震荡陵厉”回,奇丽古奥,在吴中文人中追随者不少;但皿商很多人对之颇为訾议,以致四库馆臣有“弹射四起”之评议。

在理论上,高启、王彝、王行和杨维{!!J{的弟子贝琼等都对“铁崖体”诗风进行了辩驳。

高启标举“格、意、趣”,王彝诗沦正统,王行、贝琼主张自然之诗观。

在风格上,高启也追求奇丽,而总体偏雅;贝琼平衍雅丽。

他们都没有像杨维祯那样堕入“魔趣”9之中。

他们的审美情趣决定了他们足不屑创作“铁崖体”诗歌的。

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尽管杨维祯的名气相当大,毫启等北郭十子(除杨基、宋克外)大部分成员却从未与之交游过;更遑论相与I;!l磋文艺了。

前面我们所说的吴中文人各群落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最本质的表现就在这里。

由上所述可知,元末明初吴中文人群落不能称作“吴中派”或“吴中诗派”。

但我们还是把吴中文人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因为它毕竟同属一个地域文化环境,诗风上有一定共质。

汤显祖《金竺山房诗序》论江西与吴中诗日:“江以西有诗,而吴人厌其理致;吴有诗,江以西厌其风流。

予滑此两者好而不可厌,亦各其风然,不可强而轻重I!玉。

”8这句话UtljJ】地域环境与文学风貌有很大关系。

虽然元末明初吴中出现了玉山雅集、北郭十子等若干文学次群落,但均或多或少染有吴地之风情;这一点是我们统称他们为吴中文人的基础。

另外,吴中文人各次群落的活动时问也相对固定。

它实际是有一个大致的时空范围,才使元末明初这一时问段落在中国文学史上显得很清晰。

在确定这个时空范围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把眼光仲及到杨维祯入吴的至正六年(1346)。

按顾仲瑛的说法,自该年开始,吴中文物才逐渐兴旺起来;可能最主要的还是玉山雅集因有了杨维祯才办得更有意义。

叫问下限我们不妨划至洪武二十八年(1395),这一年的三月北郭十子之一的王行坐蓝玉党案被诛。

至此为止,吴r1,文学的主要成员差不多丧失殆尽,余下的少数几个已完全不成气候。

从至iE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之五十年,是吴中文学从兴盛到嶷落的历程,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光辉,是不可抹灭的。

三、元末吴中文人形成的条件
元代季世吴q-会出现备呈异彩的次群落文入团体。

因为客观上它具备了诸多条件,如;①文人有足够充裕的时间;②有一定数量的文人参与并有经常性的文学活动;③文学活动有足够的经济基础。

而深层背景是元末形成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

我们首先来看元末吴中文人充裕的时间是怎样来的。

众所周知,元蒙的历史远至成吉思汗开始,就采取了一剃r较为强硬的民族歧视政策。

比如当时有“四等十级”的说法,汉人,尤其是南人知识分子,在外族人入侵之后,其社会地位急遽下降。

其中一个颇令他们难以接受的现实是,他们被蒙古人从政权的中心排离了出来,从而打破了他们作为儒士的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梦想。

元初、中期文士社会政治责任的失落,使他们~商不断地痛苦地寻找着出路。

然而现实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除极少数一部分人比较幸运地爬到了权利阶层外,大多数人却在他们一生的
①宋潍《元故术训大夫江肼等处前学提举杨君墓志铭有序》,四部从T1J‘宋学士文集·銮坡集》卷六
②<旧库总目提要》
③徐朔方笔校‘汤疆m诗鱼=集》卷三I。

二.J.海古籍m版社,826
元未明初具中文人研究
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通往权利的道路既少而又逼仄。

于是,他们就索性从政权的中心游离出来.期冀着通过另条道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之“志”,元初时刘因的“尊道”说即是如此。

这种心态发展到元末,似乎更加明显。

实际上。

如果瓣元初∞文入对元政府尚存一丝热情和希望的话。

则元季文人已对它失去了起码的信心。

么书仪在《元代文人心态》一书中谈到:“元成宗之后一直震动朝野的皇族倾轧和元仁宗以后形同虚设的科举,使文人产生了绝望感:权利之争使整个社会环境处于动乱的边缘,而三年一次的科举,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各占四分之一的分剐考试。

显然编袒着蒙吉、色日入丽绝菲枫会均等的竞争。

这里最重要的还是国家缺乏一个使人信赖的,能给人以安全感和希望的皇帝——一个类似神的权威。

”。

一句话,这种社会环境使元季文人丧失了进补于世的各种可能性。

但也似乎正因为这样,才1电他们有了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基础,为自己专事于诗文和绘画等艺术创作找个正当的借口。

那就是.既然自己不为琏够诵,不能“达贝口兼济天下,,’则便希望着心安理得地隐居自适。

这种方式,他们认为同样是为了行“道”。

因此,元末文人的远离政治,从根本上说,恰足由于政治之不可救治。

所以戴良“见时事不可为,避地吴中。

”(《元史}>陈基“尝为人草荐章,力陈顺帝并后之失。

顺帝欲罪之,隐避归里。

”(1元史,'永乐时“台阁体”代表涛人杨士奇撰《可闲老人集原序》,谓张昱因“元末政坏.遂弃官不仕。

”这一点,《列朝诗集小传》说得更具体:“天下用兵,藩府官多侵官估势,光酒j(张昱字)诗酒自娱。

趣然物表。

左丞死,弃官不出。

”圆即如杨维祯亦因对元政府彻底失望,才十分不甘骡地放弃他原先十分热切的从政的愿望,而不去赴任江西等处儒学提举一职,
不过,文人纷纷走出政治的阴影,于文学倒是有利的。

首先便是保证了足够充裕的时间。

如有人在徐达左隐逸山庄耕渔轩唱道:“伊余蹇世用,野性遂成疾。

”玉山雅集的主人顾仲瑛止裔类似叹息。

他题《山膳蹦》云;“无宫落得一身闲,置我当于丘壑问,便欲松根结茅屋,清秋采菊看阿山。

”@就比较真实地道出了部分难言之痛。

然而也d三是由于他这利t【{!E有赀财又有才情的人为政权所旁落,才使得他有相当之时间和精力。

周旋于与众多涛入的交际当中,才能够组织起玉山雅集。

很多吴rp涛人在元季嘉l【成了有闲阶级。

柯九思(1312.1365),字敬仲,台州(今浙江临海)人。

他自号丹丘生-又号五云阁史,柯敬仲的经历,是一般人几乎少能碰见的;而他的悲剧,也是当时~代知识分子悲剧的最好的注脚。

他受礼遇极隆,约十八岁时际遇文宗,被起为奎章阁鉴书博士。

文宗皇帝对他宠信有加,而以此亦遭来旁入的嫉恨和排挤。

无奈之余,翱敬伸泣别文宗来到吴中。

这就是明代都穆《南濠待话》里说的:“后失宠,退居吴下”田的原囚;也再一次说明.元季政府斗争的黑暗和汉人难以在朝庭立足的真实情状。

柯敬仲赋闲吴中,日与-Ith诸君觞咏不辍,顾仲瑛颇敬重之。

与柯敬仲榴同的是,饶州(今江西波阳县)入周伯琦也曾有过显赫的经历。

周ffl琦(1298—2369),字他漫。

至i£元年(134j)至十二年(1352)之蛔,累转宫,皆宣
①么书仪‘元代文人心态》,页251
②‘列牵『l恃袋小抟》甲煎嶷‘张昱抟》
⑤‘聊瑚嗣’之(IiiIl录》卷匕
④丁捐缳辑《蟛代瘴话续编,下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