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乐园》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乐园》教学设计
【课前思考】
本节课要求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的意义和会正确使用这三个符号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和区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为了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收并理解不等关系并用符号表示不等关系。
我在课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班里一半的孩子都在学前教育中对“>”、“<”、“=”有所了解,但对其具体的意义、作用和读法却知之甚少。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目标重心放在了对于体验相等与不等关系上,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用符号表示这两种关系并进行记忆区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能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数学思考:学习读写“>”、“<”、“=”,并能正确运用“>”、“<”、“=”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解决问题:在操作过程中感受相等和不等的关系,能判断生活中具体物体之间的大小与多少。
情感态度: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比较的乐趣。
教学重点:读写“>”、“<”、“=”,并能正确运用“>”、“<”、“=”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教学难点: 能正确区分和运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课前
前置性作业:关于大于号,小于号你知道些什么?
课中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题目是什么?你认识吗?
(生齐读《动物乐园》教师板书课题)
师: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有什么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师:问的真好,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视频:热闹的动物园里,小猴子在荡秋千,小兔子在拔萝卜,亲爱的孩子们,你们能找到其中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二、操作探究,认知“>”、“<”、“=”
1.寻找数学信息
生寻找情境中数学信息,师贴相应图片的图片,汇报交流。
(4只小白兔,4个篮子,5个胡萝卜,3只猴子,2个秋千……)
师:同学们,你们用了什么方法数的又快又准确呢?
生:按顺序数一数,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师:真不错!学习数学就应该掌握方法,学会有序的观察。
认识“=”
师:这幅图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两只小兔子了,它们在干什么呢?
生:在争篮子。
师:如果每只小兔子一个篮子够分吗?
(生利用手中学具摆一摆,圆片代表兔子,三角形代表篮子,两人黑板展示)
师:你们是怎么比的?比的结果是什么?
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结果得到兔子的数量和篮子的数量相等。
师:那么兔子有几只?篮子有几个?
生:兔子有4只,篮子有4个。
(板书兔子数量4与篮子数量4)
师:兔子的数量和篮子的数量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种关系吗?
生:等号。
(师板书=)
师:数学家和你想的一样,用两条一样长的直线来表示这种数量相等的关系。
它叫做等号,读作“等于”,带上数字该怎么读呢?(全班齐读,师板书4等于4)
认识“<”
师:帮小兔子分完了篮子,又传来一阵争吵的声音,动物乐园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视频: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原来是两只小兔子在争胡萝卜,每只兔子一根胡萝卜够吗?)
师:让我们用摆一摆的方法来比一比,同桌合作,一人摆兔子的数量,一人摆胡萝卜的数量,两人黑板展示,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么比的,比的结果是什么?
生:兔子的数量少于胡萝卜的数量,也可以说胡萝卜的数量大于兔子的数量。
师追问:兔子有4只,胡萝卜有5个。
它们的数量还相等吗?(板书兔子数量4和胡萝卜数量5)
生:不相等。
师:还能用等号连接吗?
生:不能。
师:那应该用什么符号连接表示这种不相等的关系呢?
生:小于号。
师:你能用一个手势表示这种符号吗?(生上黑板用手势比划)
师:我们将这个符号请到黑板上,这个符号怎么读?(师板书<)
生:小于号。
师:它的开口为什么向着后边?
生:因为右边的5大于左边的4,开口向着大的数字。
师:那么和数字连起来该怎么读?(一人领读,全班跟读,师板书4小于5)
认识“>”
师:帮小兔子解决了问题,动物乐园又传来一阵笑声,我们一起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播放视频:荡秋千真好玩,同学们,你们能自己比一比猴子和秋千的数量吗?)
学生同桌合作摆一摆,两人黑板展示,汇报交流。
师:你们是怎么比的,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生:猴子的数量比秋千多一个,猴子有三只,秋千有两个。
(师板书猴子的数量3和秋千的数量2)
师:它们的数量相等吗?
生:不相等。
师:能用等于号连接吗?能用刚才的小于号连接吗?
生:不能。
师:那应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你能用一个手势比一比吗?
生:大于号。
(生用手势比划大于号,师板书>)
师:这个符号怎么读,名称是什么?
生:读作大于号。
(师板书名称)
师:为什么大于号开口向前边?
生:因为前面的3比后面的2要大。
师:那我们连着数字该怎么读?(一人领读,全班齐读,师板书3大于2)
区分“>”“<”
师:我们学习完了大于号和小于号,同学们分清了吗?我们一起观察一下它们两个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它们都有一个尖尖的角对着小的数,开口对着大数。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的名称吗?
生:开口向前大于号,开口向后小于号
师:说的真好!我们用一首儿歌来记住它们(播放儿歌带动作全班齐读,师生对读)
儿歌:小数在前小于号,大数在前大于号。
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对着大数笑。
三、规范书写“=”“>”“<”
师:别看它们看起来简单,写起来可不简单,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的特点,写一写。
生观察等号的特点,并说特点及占格。
生1:等号的两条线一样长。
生2:等号像一个汉堡,两条线夹着横中线。
师:在田字格中书写时要写在中间位置,两根横线要写的直直地,一样长。
在黑板范写=,生课本书写,师巡视指导先描红再书写。
生书写作品展示,生生互评(书写好,好在哪里;不够好,有什么建议。
)师:再来看看小于号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它?
生:小于号的拐弯地方在左半格的中央,上下两条斜线一样长。
师黑板范写小于号,生课本书写,师巡视指导,生书写展示,生生互评。
师:最后来看看大于号的特点吧!
生描述特点及占格,师黑板范写大于号,知道巡视学生课本书写,学生书写展示,生生互评。
回顾总结。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不错,写的也很不错,那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学会了“=”“>”“<”。
师: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等号表示两个数量相等,大于号表示左边的数量大于右边的数量,小于号表示右边的数量大于左边的数量。
齐声带动作读儿歌,结束课堂。
课后
和你的同桌比一比文具盒中铅笔数量和橡皮数量,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课后反思】
本节课结合课本的动物乐园情景,主要分为活动体验数量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用符号表示数量的相等与不等关系以及“=”“>”“<”的规范书写三个层次。
纵观本节课,现将优缺点总结如下:
优点:
在课堂上我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与体验为出发点,运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动手摆一摆,通过摆图形进行比较,得到数量相等与不相等的直观感受,再让学生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出这两种关系,接着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简化的符号,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相等,“<”可以表示右边的数量比左边的数量大,“>”可以表示左边的数量比右边的数量大。
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生活化到符号化的思维提升过程。
在学生易混淆的“>”“<”的名称难点突破中,我做了大量的细节追问,通过“能用等号连接吗?——该用什么符号连接?——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这个符号怎么读?——为什么它的开口向着前面(后面)?—
—加上数字该怎么读?——它们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使得学生深刻的理解不等关系并记忆两个符号的名称。
注重一年级学生的习惯培养,例如:发言声音要洪亮,语言表达要完整,评价别人既能提出建议也要看到长处等。
不足: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没有充分的利用到情境中的信息,在认知完了三个符号之后,就进入了比较和书写的环节。
应该让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想一想图中还有什么可以比一比?让学生自主的提出问题,找一找情境中除了小兔与篮子,小兔与萝卜,小猴与秋千之外,还存在哪些相等的关系与不等的关系。
图中的两只小鸟,一棵大树,一间房子等信息也是比较的好素材,另外比较之后,可以让学生直接列出式子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既利用了情景,又巩固练习了知识。
在认知“>”“<”的过程中,将课本信息处理的太过于呆板,课本中比较不等关系展示了4只兔子在前,小于后面5个胡萝卜的数量,比较“4和5”从而引出了“<”。
在认识完小于号之后,其实可以交换兔子与胡萝卜的位置,将胡萝卜的数量放在前面,兔子的数量放在后面,即比较“5和4”,便可以顺理成章的引出与“<”不同的“>”,不仅如此,这样做也将这两个符号的关系进行沟通,兔子的数量4<胡萝卜的数量5,也可以说成胡萝卜的数量5>兔子的数量4。
这样表明两个符号都是表示不等关系,不过是一个将大数放在前面,一个将大数放在后面,位置不同导致表示符号不同而已。
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不等关系的本质。
针对本节课的问题,我认为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不仅要提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要找到学生的生长点,及时的将授课重心进行调整。
除此之外,对于每一个情境的运用,要更加的开放和发散,让学生自主的思考提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数学知识应用的快乐。
适时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敢想敢问,用学生的问题驱动教学思考,使得学生变得真正的想学习,会学习,爱学习。
另外,在对于课本素材的利用中,要敢于突破和创新,不可一味的流于表面按部就班,从知识的本质出发,调整和利用课本资源,尽其所用,使得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应用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