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巴金《日》《月》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短文两篇》相关课外阅读
一、主题简析:
《日》这篇短文通过飞蛾扑火和夸父追日两个事例,赞美了追求光和热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火热象征了光明的崇高信念,表达了作者宁可轰轰烈烈地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
《月》这篇短文,通过“我”对寒冷月光的感受,赞颂了像姮娥一样的为改变现状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
二、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四川成都人,无党派人士,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1921年肄业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
曾任第三届、四届、五届、六届中国作协主席,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三、写作背景:
《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这两篇散文诗写于1941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抗日战争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光明被黑暗所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赞美飞蛾,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追求光和热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冷”,“死”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愤恨。
日从正面角度宣扬了人类追求光明和温暖的决心;月则是从反面角度宣扬了远离黑暗和寒冷的春天,一正一反,相辅相成,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更全面,更辨证,也更美好!文中冷和热是一种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期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课文分析
(一)综述:
《短文两篇》(《日》《月》)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
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
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二)分析:
在《日》中,作者写道:“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而在《月》中,作者又有了这样的话,“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
光。
”思考这两句话,其实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生、对自我的一些想法。
虽然是两篇不同的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但看看写作时间,仅仅只是一天之隔。
并且将文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
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很多人都曾经歌颂过太阳,但巴金虽写的是日,意却不在此,他在文章开篇首先写的是“飞蛾”,一种渺小不美丽的生物,但是它“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为此,“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谷”,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这里的飞蛾和夸父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巴金重新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
而人也要像他们那样,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虽然“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
而这个人间“没有了光和热”,也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所以“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这是巴金激情洋溢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的是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
与千百年来吟月的诗词不同,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种感觉”,暂时没有了前文中对热的礼赞,而对冷有了别种独特的感受。
一个人踱步在月光之下,这是孤寂凄清的,但同时可以清楚地整理自己的思绪。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了落了霜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并不是悠闲、自在的,而是忧愁沉重的,可是即使在这样忧愁情绪之下,作者却并未就此沉溺,而是写道:“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娥奔月的传说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里的娥和飞蛾、夸父是相似的,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只不过飞蛾和夸父是追求光和热,而娥却“妄想”去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但是他们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
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
《日》和《月》,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从这两篇短文中我们可以大略看出巴金的创作风格:热情洋溢,坚韧向上,虽然“日”和“月”是很常见的意象,但作者却能旧中出新,能写出新的感受,在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中给人以启迪和教诲,从中可见大家风范。
教学建议
一、加强朗诵。
这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要安排学生朗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要注意个别字句的读法。
二、了解作家生平。
巴金是我国著名作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应该初步向学生介绍作家的生平、作品。
尤其是这两篇短文,是1941年出版的《龙·虎·狗》短篇散文集中的两篇,要了解作者写作的时间,这样可以进一步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这两篇文章的理解。
三、通过关键性词语来把握文章。
在文章中,要理解一些重要词语的意义,如“日”“飞蛾”“夸父”“月”“娥”,它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娥奔月”,接着了解这些神话在这里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四、重视个别生字,要反复进行“读”和“写”的训练。
“读”和“写”是两项最基本的训练,充分朗读可以让自己的读音更准确,也可以深入的了解、感受课文。
很多文章看起来很平常,而在读的过程中却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本文不仅写得很好,读起来也是很有铿锵之美的,因此要注意朗读。
另外,“写”是很重要的,尤其在本文中,出现了一些生僻之字,如(yáng)、(héng)、皓(hào)、浸(jìn)等,要学会默写这些字,记住它们的准确读音,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诗词搜集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含“日”的诗: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汉乐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刘长舞《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另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含“月”的诗: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