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特征
姓名:caohaichuan 学号:专业: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并以其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
在世界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全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人们重新审视对自然的认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客观规律;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也是学术界研究中的一个永恒话题, 但由于人们的研究视角不同, 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人侧重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自然对人的先在性”;有人侧重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界的解释与征服”;有人侧重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人对自然有必然的伦理关系”[1]等等。
然而从纯粹的自然界上看,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保护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环境,是改善生态环境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是人类社会能够发展延续的前提条件,人类不能夸大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能忽视自然界的力量,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当务之急,如今社会的发展显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和谐的迹象,不论是自然界本身,还是人类之间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出很多不和谐的现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及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
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先机的身体。
(二)从实践论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中介。
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根本原因, 同时也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
人与自然是对象性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任何的存在物都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即人与自然互为对象而存在的。
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依赖自然界,然而自然界对人类的各种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人类不能任意的改造自然界,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的活动是有目的性的,积极的,能动地改造自然,但是对于动物来说,它们只是消极地、被动地来适应自然环境。
现实的自然界离不开人类。
没有人类的生存实践,自然
界也就无法显示它的存在意义和生存价值。
离开人类的活动,现实的自然界将会回复到原始的自然状态。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提到,只有工人的对象性活动,才能将潜在的使用价值变成现实的使用价值。
就人的本质来说,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中和,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将自己的本质投射到对象中去,从对象化的客体中反观自身。
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性关系,其实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认为主体,自然界为客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双向性的。
一方面主体客体化的过程,人将自己的本质力量积淀、物化在客体中,以自己的活动改变自然界,实现自然的人化,确证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另一方面,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人在实践过程中,将客体的属性、本质、规律内化为自己本质力量,提供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离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离开了自然界就无法生活,而脱离人的自然界也就不是人所赖以生活的自然界, 因而对于人来说也是根本不存在的自然界。
另外, 从本体论上来说, 脱离人也就无法正确定义现实的自然界; 同样, 脱离自然界也就无法正确
定义现实的人。
因此, 马克思规定: “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 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是作为人的存在”[ 5] 。
二、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关系之一,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对自然界的变化
不断适应的过程。
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存在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对自然界过量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环境污染、海洋毒化、人口爆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威胁我们自身的生存条件。
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的危机已经从局部的演变成全球性的,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速度上都演变成全球性危机,例如温室效应。
人与自然的矛盾表现为多种危机并存并且相互引发和影响,如人口引发环境问题;环境危机又向经济、政治危机传导。
这种连锁反应,必将危害社会稳定性。
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不同的国家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在发展中国家是人口过剩和能不能养活这许多人;发达国家表现为人口老化和环境污染及对资源的争夺。
不管是从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来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只是可能会在某个时间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其实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过去人类为了从自然界中索取最大利益,而忽视自然生态问题,从而导致生态平衡失调,是的大自然变得异常,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于是人们重新开始审视自然界,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发展到今天,面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问题,提出许多的方案,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矛盾,然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很复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必须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方式等问题入手,综合各方因素致力解决环境问题。
三、人与自然协调相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 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 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
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及其生产活动的基本前提。
出现了人,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
人类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生产,向自然界索取满足自身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样人类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要区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时面对三种自然: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本质上也是人工自然。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
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被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是必须的,更是必然的结果。
四、结语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和谐——失衡——再和谐”的曲折历程后,得知,人与自然界必须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建设。
面对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和环境污染日渐加重的严峻现实,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坚决禁止各种掠夺和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改变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采取坚决行动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
人类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大力倡导科学精神,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人们必须确立人与自然间的和谐自然观;确立人与自然的平等观。
参考文献
[1]李桂花.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视域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J].理论探讨,2011,(2):153-15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人民出版社,1979:167
[3]陈永力.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10,123(5):36-38
[4]王刚,张立飞.论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特性[J].理论园地,2011,(12):252-253
[5]罗英豪.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J]. 科学发展观,2012,(5):
12-14
[6]孙晓,胡松林. 浅论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J].才智,2012,(1):170
[7]镡鹤姝.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略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
然关系的思想[J].科学发展观,2005,(5):16-17
[8]邵福林,杨宇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J].工业技术经济,
1995,14(2),17-18
[9]刘新玲.人与自然关系的探析[J].理论与实践,2011,1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