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民政应对老龄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工作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12民政应对老龄化养老服务体
系建设调研报告工作总结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年人、关爱老年人、赡养老年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年华老去,归向何处。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每个家庭的深深关切,也是全面小康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据统计,我省现有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500余万,占全省户籍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0%,按国内通用标准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面对数量庞大且快速增长的老年群体,如何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有尊严地安享幸福晚年,已成为广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近年来,口省民政厅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发展,持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水平,大力倡导尊老爱老孝老社会风尚,全省“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正康续描绘出一幅“老有所养”的温馨图景。
聚焦政策创设,改善市场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省民政厅积极推动全省养老机构建设加快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省养老机构共1507家,总床位19.8万张,入住老年人10.2万人,基本满足了全省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
“这么快就办好了全部手续,真是没想到!”今年年初,宋先生在廊坊市开办了第三家连锁运营的养老机构。时过境迁,几年前开办第一家养老机构时的场景却依然历历在目,“那时候要办理二三十道手续,一个部门一个章,走完就要好几个月。”随着我省支持政策的密集出台,宋先生对养老服务的未来越来越充满信心。“现在只需要进一扇门,按照规定程序登记备案后,很快就可以运营,无形中给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J近年来,为激发养老服务发展活力,省民政厅不断破除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流程,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安全、便利、诚信的消费环境,全省养老机构数量稳步增长,健康养老、旅居养老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准入“门槛”降下去,扶持政策跟上来。宋先生仔细算了一笔账,“仅2019年,政府直接拨付给我们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加起来能有90余万元,我们的水、电、气享受居民价格,又节省了一大笔开支,这还不算税收减免J养老服务是微利行业,开发周期较长,资金回笼速度慢。为减轻养老机构负担,省民政厅会同有
关部门在财政补贴、税费优惠、土地供应、人才培养、医养结合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推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对养老机构部分服务项目、土地使用、房产使用免征增值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落实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明确养老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享受居民价格,大幅降低了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2019年,全省养老机构享受养老服务免征增值税2060.42万元,减免房产税427.71万元、城镇土地使用税435.8万元。
聚焦特殊群体,夯实民生保障底线
全省共有87万余名低保家庭老年人、近23万特困老年人,4万余名计划生育特殊困难老年人,170余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确保这些特殊困难老年人能够安享幸福晚年,是民政部门保障改善民生的基本职责。
午休过后,住在口市口县集中供养中心的68岁老人侯民忠,手捧大蟠桃在楼前散步,笑容绽放在脸上,“这一年来,吃得好住得好,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2019年底,在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中,省级财政拨付资金为该中心更换了取暖设备。
“现在供养中心冬季室内保持恒温,体质弱的老人们再也不怕忽冷忽热闹病了J口县集中供养中心负责人王会玲说。这并不是特例,而是全省400余家敬老院改造提升的一个缩影。2018年以来,省民政厅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
提升三年行动,省级筹措近3亿元资金,以消防安全、危房加固、房屋修缮为重点,对157家敬老院进行改造提升,提升兜底保障能力,目前改造提升项目已全部完成,集中供养特困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安心、舒心。
“今天中午吃的芹菜肉包子,非常好吃J80岁的乔海明老人满脸幸福地向前来走访慰问的新乐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王会强说。“乔大爷是特困供养对象,没有子女,腿脚也不便,之前独自在家居住的时候,饿了就吃硬馒头喝点水,再不然就是煮个鸡蛋凑合。”谈起老人以前的生活,王会强很心疼。如今,在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乔大爷一日三餐营养均衡,衣食住行医都有人照料,晚年生活有了着落。长期以来,受经费、编制等因素限制,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照护质量始终难以提升,为激发公办养老机构活力,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新乐市大力推进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社会化改革,发挥社会机构的人才、管理、品牌资源优势,助推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运营管理提档升级,入住老年人的照护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如今,全省各地都像新乐市这样,通过公建民营、服务外包等多种形式,推进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内容,集中供养特困老年人照护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2013年,黄德全70岁的哥哥黄德国因脑梗瘫痪在床,他和妹妹共同照顾哥哥饮食起居。“我们各自有工作,上有老下有小,真的是身心俱疲。有时忙起来顾不上,哥哥就得遭罪,特别让人心疼。”
回想起照顾哥哥的那段时间,黄德全至今记忆犹新。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因人手紧缺、工作受到影响、经济压力增大,本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为解决这一难题,2018年底,衡水市率先探索建立了“以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为主体、专业医疗机构为辅助、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对农村贫困失能半失能人员实施集中供养、提供基本照护服务”的保障模式,2000余名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实现了集中供养。“现在好了,哥哥住在县里的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医养中心,有人照顾了,我们也放心了。我和妹妹的生活也重回正轨,政府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2023年,省民政厅在深入调研分析衡水经验做法基础上,制定了农村贫困失能半失能人员照护服务工作方案,采取家庭照护、邻里照护、集中照护和社会服务等方式,为农村贫困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稳定可持续的照护服务,改善提升其生活质量和照护水平。越来越多的贫困失能半失能老人得到良好的照护服务,享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十月的华北平原已经寒意渐浓,但廖爱华老人的心却是暖暖的。透过明亮干净的落地窗,头戴"小红帽”、身披红马甲的年轻社区志愿者们一边为老人包饺子,一边陪着老人闲话家常,温和慰然的笑容始终绽放在老人的脸上。廖爱华的丈夫、儿子几年前因病和意外相继去世,她由于过度悲伤患上了多种疾病。”多亏了这些社工和志愿者孩子们,让我的晚年生活有了光亮。”廖爱华感慨地说。在社工和志愿者到达独居老人石老明家中时,屋内浓烟密布,老人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