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追求语文课堂的原生态
东台市实验小学刘晓梅 [摘要]原生态的语文课堂个人认为,课堂上老师的自如、从容、朴实,学生的天真、活泼、快乐,给人的感觉不做作,是自然的、真实的,没有演戏的成分。
原生态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受技能、技巧、经验等约束,而表现出来的超常的、想象化的、甚至是有些幼稚的思维形式。
[关键词]原生态自然本真质朴和谐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当前,特别是在一些语文公开课上,形式的东西太多,读书用录音磁带代替,动不动使用多媒体,书本放到一边,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试想,一节课本来就只有短暂的40分钟,只管热热闹闹,不求实际效果,只好看,不务实,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扎实的训练,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到底怎样务本求实呢?由此我呼唤语文教学需要恢复自然、本真、质朴、和谐的“原生态”。
何谓原生态的课堂呢?个人认为,课堂上老师的自如、从容、朴实,学生的天真、活泼、快乐,给人的感觉不做作,是自然的、真实的,没有演戏的成分。
原生态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受技能、技巧、经验等约束,而表现出来的超常规的、想象化的、甚至是有些幼稚的思维形式。
著名教育学专家杨再隋教授对当今语文课堂的一些不良现象提出了看法,同时也提出了本色语文理念,即“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要让课堂教学回归到常态,真正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比如,语文作文课上老师叫以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先请学生们说说可以写哪些方面,有学生说“春天”也可变成“春天,播种的季节”、“人生的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等等这些语言,都是学生生命中萌发的绿色的、不受污染的、原生的思维,
充满了生命的个性和活力,我想精彩源于课堂的原生态,原生态的课堂让我品位到了语文课的真谛。
“原生态”的课堂,就像一位朴实无华的女子,虽然没有花团簇锦、浓妆艳抹,却也给人幽雅脱俗、清新素净之感。
那是天然的质朴与含蓄的混合,它像水一样的柔软,像风一样的迷人……。
经过几年的新课改后在一些公开课上“做秀热”、“表演热”成了流行的风潮,往往一提到公开课,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做课件,课件要做得越漂亮越好,有歌曲,有片段播放,最好要有动画播放,总之一句话有声有色,课堂要呈现的东西几乎都要用课件播放出来,一步一步按照教学的程序来,要学生表演的地方也是很到位,时间上最好是一到下课铃声老师的课正好结束,分秒不差,这样的课我们会说课堂上一点乱子都没出,教师的教学水平真高,时间把握得很好,等等诸如此类的赞扬的话语。
这一些公开课、教学研讨课,如同雾里看花,让人越看越迷糊,他们与真实课堂的反差甚远,在这些课堂上教学追求的是表面的浮华热闹,缺少对实际问题的思考。
虽然其中的一些理念可以借鉴,但是他们的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往往不强,形成了“乱花渐入迷人眼”的表面繁荣景象,公开课作为教学中的一种示范课,具有导向性,公开课上还是给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呈现一些原生态的课堂,呈现一些我们广大教师好模仿学习的可操作性的课堂,在原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努力做到哪些呢?下面我就以几位名教师所上的公开示范课来谈谈几点看法:
一、字词教学,语文公开课中不可缺少的主角。
近年来听了不少教师的公开课,上的基本上都是讲读课文的精彩片段,很少见到有上字词教学的,即使有个别上了字词教学的其程序往往是师出示字词——学生朗读正音——分析字词记住读音和写法——了解难懂词语——然后再回到课文中读课文。
在我以为字词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奠基石,应当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首先要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先要掌握字词,其次,要想全面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也离不开字词教学,大多数时候,字词的学习和课文的学习是交织在一起的,谁如果想把字词教学从阅读教学中分离开来,那他的课堂教学将会变成用单脚走路的课堂,失去了支撑的课堂,他的课堂教学将如气球一样漂浮在半空中。
在众多的公开课中,也有比较注重字词教学的,比如我们的名教师薛法根老师,他
所上的公开课、示范课基本上都涉及了字词的教学,下面就以《爷爷的芦笛》这篇课文来看看他是如何进行字词的教学的:
上课伊始:师生共同写词语片段较长,提取下面片段:
师:课文当中还有一些词,比较优美。
大家看,老师写前面的,同学们看后面应该写什么呢?
(师写:婉转清脆)
生:婉转悠扬,清脆……忘了。
(众笑)
师:不错,前面一个还记得,婉转后面搭配的是“悠扬”,(师写)清脆后面是——“悦耳”,我再请一个同学来读,要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生读)
师:清脆你读出来了,“悠扬”还欠缺一点。
谁再来读?
(两生读)
师:读这两个词,要用感情读。
(指名读)
师:读得很好,就要像她一样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像这样一些词语,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品味,把意思、把感情、把它的美要读出来。
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比较相近。
(师写:柔和——柔嫩)
(生读,再读)(齐读)
师: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什么是柔和的,什么时柔嫩的呀,我们要关注一下。
(师写:温润——温馨)
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并非为了单纯的教字词而教字词,每次开课薛老师在字
词的教学设计上总是给人以恍然大悟之感,开始先把文中的字词书写出来,有时示范,薛老师把这些字词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归类分组排列,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运用到刚刚呈现的词语,这一过程看似平淡,可是在这平静的表层下显现着一种思维,一种智慧,教者既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借助字词本身的魅力突显语言的魅力,“婉转悠扬”“清脆悦耳”这两个词配对,“婉转悠扬”“清脆悦耳”本身就是很美的,很有韵味的搭配,然后让学生读,读出体悟,读出感情,而这两个词都是用来形容声音很优美动听的,使人很容易想到爷爷吹的笛声很优美,然后再去阅读课文,这样就提炼了课文的精华,又把阅读教学提前渗透到了字词教学当中,打通了字词和课文联系的桥梁。
这样的字词教学的,留给人的是无穷的回味,犹如“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二、以“读”为主,语文公开课中应有的情怀。
有老师形容,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关于语文的“乱花”“渐欲迷人眼”,而真正的语文却“飞入菜花无处寻”。
的确现在的不少课堂显得比较的繁华和浮躁,有的公开课,课文没读几遍,就让学生讨论合作起来了,就让学生表演阅读起来了,就让学生用个性化的理解表达起来了,诚然为了使课堂生动,必要的"彩头"是必须要有的,但是必须有度,有基础,而这些都应该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正如一位名教师说过“从来语文读为先”,是啊,自古以来语文就是以读为先的,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扎实。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我们在语文课中要通过读,让学生来咀嚼语言文字,感悟文章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思想,教师不要太多的言语,不要太多的解释。
一切尽在朗读中,读的过程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学生一旦领悟到诵读的妙处,便会沉醉其中,欲罢而不能了,现实是在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有些教师迷失了方向,失去主体,怎样以“读”为主呢?下面就列举周一名老师在《逆风的蝶》一文中以“读”为主的教学:
(出示)(生自由读)“那儿有一棵蔷薇,我们去年相约,今天是我和她
相会的日子。
”“我可不能等,真的不能等,我不能让她失望。
”“今年她只为我开放,如果我今天不能和她见面,她就会凋谢。
”“在别人看来,她也许是一朵普普通通的花,但对我来说,她是独一无二的。
”“我不该呆在帽子里,让您带着我走。
我要自己飞到她的身边。
即使这大风阻挡我飞到她那儿,我的灵魂也会飞去见她。
”
(师生对读)
师:蝴蝶,是谁给了你力量,让你如此地坚强?
生:“那儿有一棵蔷薇,我们去年相约,今天是我和她相会的日子。
”
师:不如到那边的亭子里歇一会儿,等风停了再赶路吧。
生:“我可不能等,真的不能等,我不能让她失望。
”
师:为什么,这约会就那么重要吗?
生:“今年她只为我开放;如果我今天不能和她见面,她就会凋谢。
”
师:那是怎样高贵的一朵花啊?
生:“在别人看来,她也许是一朵普普通通的花,但对我来说,她是独一无二的。
”
师:来吧,来吧,快来避避风,刚才多危险啊!
生:“我不该呆在帽子里,让您带着我走。
我要自己飞到她的身边。
即使这大风阻挡我飞到她那儿,我的灵魂也会飞去见她。
”
师:让我们再来感受蝴蝶的坚强吧。
师:即使这大风阻挡我飞到她那儿,我的灵魂也会飞去见她。
多么动人的心声!同学们,想一想,狂风和蝴蝶,谁的力量更强大?
生:我觉得应该是狂风的力量更强大,但蝴蝶内心的力量比狂风更强大。
师:蝴蝶外柔内刚。
生;我觉得狂风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但蝴蝶心灵的力量比狂风还要强大。
师:它以心灵的力量战胜了貌似强大的狂风。
生:我觉得蝴蝶的意志坚定,比狂风的力量还要强大。
师:最后蝴蝶不还是被狂风卷走了吗?你们怎么还说蝴蝶的力量比狂风更强大呢?
生:但它的灵魂已经飞向蔷薇花了。
师:你卷走了我的身体,但你无法改变的是——
生:是我的意志。
师:这是忠贞不渝。
生:我觉得蝴蝶虽然被卷走了,但它有勇气去做了,就算被狂风卷走,它也不会留下遗憾。
师:现在想一想蝴蝶和蔷薇花的相约仅仅是一个约定吗?
生:我觉得这约定已经不是一开始的约定了,而是超越生死的约定。
(生鼓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方能驾御文字。
”古人也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将“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以学生的“悟”为重点,,学生在与文本的“零距离”的对话中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考,这样不但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能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蝴蝶为突破重强风的厉害的那种勇敢与坚强。
不仅如此,教学中周老师秉承着品读感悟的学习热情,极大限度地开发同学们的潜能,同时引领他们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整个课堂呈现出灵动的气氛。
全文通过学生自读,师生对读,在读中赏析课文,感悟课文,体会真情实感,感受语言文字当
中所蕴涵的巨大魅力.在注重读的课堂教学中不需要我们教者更多的讲解,在读的过程中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撞击,与文本产生一种心理的共眠,是来自学生心灵的一种声音,一种呼唤.这样的公开课堂无论是带给我们学生还是听者都会是一种真情的感动,从而产生文本与心灵的共振,达到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的语文公开课教学我以为其目的应当是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这种素养是通过学生的朗读感悟来实现的,阅读心理学告诉我们:文字的意蕴,创作者的思维需要多数敲击阅读主体意识的表层才能显现,与主体意识共合。
正如周老师所说在这样的读中在孩子们的心灵中留下的是永恒的印记,岁月流转,许多东西都将随风而去,然而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美的力量是永恒的。
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孩子们多一点读书,多一点感悟,多一点思考,多留下一点感情、智慧和美感在孩子们的心灵中,让“读”在我们的语文课中“遍地开花”。
三、自然生成,语文公开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现在的公开课教学设计时预设太多,而课堂总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中当孩子们出现了与自己预设的问题不一样的时候,总是想劲力挽回,好让我们的教学过程回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的时候,往往显得手忙脚乱,将自己手中的绳索越拽越紧,想让学生的回答好,为自己的下一个教学环节作好天衣无缝的铺垫。
他们素不知教学流程完全是随机生成,教学的资源完全是随机开发的,教学的价值完全是意外收获的。
因为课堂本来就是自然生成的产物,不是你想它怎样它就会怎样。
当一场对话即将展开,当一次思想的旅程即将开始,风景就是我们所未曾见过的,精彩也是无法期待和预料的,前面或许是高山流水,或许是森林丛丛,或许是沙漠孤烟等等,我们无法预知,但是我们知道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需要自然生成,生成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自然生成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给孩子建立一个开放的、对话的、感悟的、和谐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的追求,是公开示范可的追求。
语文课堂,是平等对话的课堂,请看窦桂梅所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中的自然生成:
师:我们就来看看你们刚才看到的那份毁灭(看废墟中的圆明园图),知道圆明园有多大吗?
生:面积有5200米。
师:咱们用数学的比较方法,如果和这么大的礼堂来比,你知道有多少个这么大的礼堂吗?
生:我估计应该是1:3000。
师:我估计,他怎么那么会说话啊,你看我们语文的魅力,人家说不准人就用了个词“估计”。
可以再往上估计估计。
1比多少?
生:我觉得可能是1:5000。
师:她又会说话,可能是,给她鼓鼓掌,你看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词汇去形容,还可以再往上去估计估计。
生:也许是1:6000。
师:又用了“也许“,也给他鼓鼓掌吧,你看“估计”,“也许”,“可能”
生:我觉得大概是1:6500,再往上估计估计。
师:你瞧瞧他又用了大概,就看你话怎么说。
怎么说都有怎么说的理。
老师帮同学们再往上。
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10000多个这么大的礼堂的面积。
圆明园大不大?
生:大。
师:我们刚才看的才是圆明园的五幅图当中的冰山一角,所以刚才同学发出感慨的这句话我们得好读读。
生:齐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
在教学过程中,窦老师让学生用数学的比较方法把圆明园和大礼堂进行比较,
学生估计是1:3000,学生并没有回答到正确的数字上,因为问题本身就带有估计性,加上学生回答时又用了估计一词,窦老师及时的抓住这一有效的教学资源,表扬学生用了估计一词,突显语文的魅力,说不准时用了估计,让学生再估计估计,学生又用了可能,老师及时的抓住学生生成的新的资源,表扬学生善于用不同的词汇去形容估计?继而学生又有了也许,大概这些词语的生成,在我看来这就是课堂上的自然生成,在这动态、开放而真实的课堂中,我们感受着真实的感受,体验着真实的体验,快乐着真实的快乐,收获着真实的收获,面对真实的学生,窦老师在课堂中用真切的行动捕捉到了学生的生成,加以诱导使学生不仅从数字上感受到了圆明园的大,而且还感受到了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当然生成需要我们教师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去发现,并积极的通过平等的师生对话,文本对话,生命的对话,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交流,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价值的提升,学生生成的自然资源有正确的一面,也有负面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及时的筛选,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以适当的教育机智去引导学生,这样的实践才是教师真正的课堂,精彩源于生成。
面对祖国的未来,我们教师,应积极投身于教研教改的热潮之中,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让语文教学回归原位。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用心教,真心学,扎实练,就能和学生一道,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共同分享学习语文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