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练习测试专项二望月怀远(苏教唐诗宋词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练习测试专项二望月怀远(苏教唐诗宋词选读)
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
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语段阅读
(一)阅读《送魏万之京》,完成后面的1~2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首联、颔联哪两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什么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微霜”、“鸿雁”点出了深秋时节送别时的萧瑟气氛。
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悲伤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二)阅读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完成3~4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3、“往来成古今”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往者成为古,来者成为今。
三句说的是往者,第四句说的是来者。
4、试分析尾联中“尚”字的表现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①羊祜距今已过四百年了,然而羊公
碑却还屹立在山上,其中人事变迁、朝代更替,变化多么巨大!②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却无所作为,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自然令人更加伤感。
【二】语言运用
5、请参照第二节,在横线上补上恰当的诗句。
(要求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
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从元曲羌笛的音韵中走来
望着古道西风中摇响的风铃
总也唤不回天涯孤旅的断肠人
失伴的鸳鸯把六月哭成白雪皑皑!
答案:举着盛满葡萄美酒的夜光杯/听边塞角声吹响征妇的寒夜哀唱/让离愁别绪把江心的一轮秋月漂白。
6、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园
千里绿春绣锦座凝香万山金
新春对联⎩⎪⎨⎪⎧ 上联:
下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
上联:
下联: 答案:新春对联:翠柳迎春千里绿黄牛耕地万山金教师办公室对联:桃李满园春秀锦芝兰绕阶座凝香
【一】基础考查
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还寝.()浣.女()旌旆..()蹉.
跎() 沾襟.()秋暝.()竹喧.()岘.
山() 答案:q ǐnhu ànp èicu ōj īnm ín ɡxu ānxi àn
2、解释以下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情人怨遥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竟夕..
起相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灭烛怜.
光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堪..
盈手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御苑砧声向.晚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空令岁月易蹉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山居秋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随意春芳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远隔天涯的夜晚;(2)通宵;(3)爱惜;(4)不能;(5)接近;(6)时间白白过去;
(7)黄昏;(8)凋谢。
3、补写出以下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
(2)灭烛怜光满,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云山况是客中过。
(4)莫见长安行乐处,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海上生明月(2)披衣觉露滋(3)鸿雁不堪愁里听(4)空令岁月易蹉跎
4、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她善缝纫、刺绣,“三岁吟诗,四岁习画”,自幼便爱到弟弟们就读的私塾去偷听,
不喜欢女红
..,被父母斥为“不安分”的小姑娘。
B、有人说,傅斯年与胡适一样,是位“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复杂人物。
而傅斯年
也姑妄言之
....:“谁都没有资格骂胡适之,只有我可以骂,只有我才有资格骂。
”
C、在困难的日子里,为节省开支,林海音自己设计服饰,花钱不多,却把三个女儿打
扮得花团锦簇
....。
D、余光中不仅是诗人和教授,也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擅长评论并.翻译,著作极丰,迄今已结集出版的各式作品达五十多部。
解析:选B。
B项,姑妄言之:姑且随便一说,不一定正确。
A项,这里把“女红”理解为女子的梳妆打扮了。
女红: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或这类工作的成品。
C项,花团锦簇:花成团,锦成簇。
形容色彩缤纷、绚丽色彩的景象。
这里当用形容女子打扮得格外漂亮的“花枝招展”。
D项,并: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这里当用“与”或“和”,表示并列关系。
【二】文言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藏书画者,多取空名。
偶传为钟、王、顾、陆①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
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有带露花,那么房敛而.色泽。
猫眼早暮那么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那么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
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
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
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拨乃掩下弦,误也。
余以为非误也。
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拔掩下弦,那么声在上弦也。
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
..其间形象、位置、彩色
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
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假设见诗如见画。
”此真为识画也。
画牛、虎皆画毛,惟马不画。
余尝以问画工,工言:“马毛细,不可画。
”余难之曰:“鼠毛更细,何故却画?”工不能对。
大凡画马,其大不过盈尺,此乃以大为小,所以毛细而不可画;鼠乃如其大,自当画毛。
然牛、虎亦是以大为小,理亦不应见毛,但牛、虎深毛,马浅毛,理须有别。
往岁小窑村陈用之善画,迪见其画山水,谓用之曰:“汝画信工,但少天趣。
”用之深伏其言,曰:“常患其不及古人者,正在于此。
”迪曰:“此不难耳,汝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
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
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
神领意造,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那么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
”用之自此画格日进。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指书画家钟繇、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等四人。
5、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病:诟病
B、多能指摘
..其间形象指摘:指出
C、张绢素讫.讫:完毕
D、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类:像、类似
解析:选B。
指摘:指出错误。
6、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又在耳鉴之.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那么房敛而.色泽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难可以.形器求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此难可与.俗人论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解析:选C。
都为介词“凭借”。
A项分别为,放于方位词之前的助词,可不译;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分别为,连词“并且”,连词“因而”。
D项分别为,介词“跟”;动词“结交”。
7、以下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余以为非误(拨)也
B、余尝以(惟马不画毛之事)问画工
C、倚之(于)败墙之上
D、(汝)那么随意命笔,默以神会
解析:选A。
省略处加上“拨”,与原意不合。
原意是讲“不认为高益画错了”。
8、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画的下方有一只猫,他不知道这幅画的好坏。
后来经过正肃吴公对画中猫眼和花的分析,推求出古图的精妙之处。
B、作者在鉴赏古画时,能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来辨别画之优劣,而不盲从众说。
如对
高益的壁画,他就提出了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C、欧阳修曾在《盘车图》一诗中论道:“古画画意不画形。
”而本文作者那么认为,鉴赏古画既要重“形”又要重“意”。
D、本文论述的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绘画理论,但能夹叙夹议,结合生活场景和生活常识,深入浅出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解析:选C。
根据第三段所述的理由和几个画例可知沈括的观点和欧阳修是一致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一段对话译成现代汉语。
谓用之曰:“汝画信工,但少天趣。
”用之深伏其言,曰:“常患其不及古人者,正在于此。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用之说:“你的画确实很精巧,只是少了天然之趣。
”用之非常佩服他的评点,说:“我常常担心自己不如古人,(原因)正在于这一点。
”
参考译文:
收藏书画的人,很多人是贪图作者的名气。
偶尔有传说是钟繇、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的手笔的,见到的都争着买进,这就是所说的“耳鉴”。
还有的人看画用手去摸,据说着色均匀,手指摸上去没有高低不平的感觉的就是好画。
这种方法又比“耳鉴”低下,叫做“揣骨听声”。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画的下方有一只猫,他不知道这幅画的好坏。
丞相吴育与欧阳修是亲家,他一见这画就说:“这是正午的牡丹。
怎么知道的呢?画上的花,看上去涣散无力,而且颜色干燥,这正是中午时的花;猫的黑眼睛就像一条线,这正是正午时的猫眼。
早上带有露水的花,花心收拢,颜色湿润。
猫的眼睛在早晨和夜里都是圆的,随着太阳升高逐渐变为狭长,到正午的时候就像一条线了。
”这也是善于推求古人的创作意图了。
相国寺的旧壁画,是高益的手笔。
有一面墙上描绘了众多乐工奏乐的画,非常有意思。
人们大多责怪弹琵琶的人拨错了下弦,那众多的乐管都发出“四”字的音,而琵琶的“四”字应在上弦,这里却是掩着下弦,是错误的。
我认为这并不是错误的,大约管弦乐器是放开指头发出声音,琵琶是手指拔过琴弦发出音响,这一拔尽管按住下弦,但是声音却是发自于上弦。
高益对画面的安排居然能达到这样的地步,他的匠心可以从中知道了。
书画的妙处,应该用心神去领会,很难用具体的形象来寻求。
世上看画的人,大多能指点评说画中形象、位置、色彩方面的瑕疵罢了,至于能够达到深刻理解其中奥妙的人却十分少见。
就如彦远《画评》所说:“王维画东西,大多不管四季,比如画花卉,往往把桃花、杏花、芙蓉花和莲花同画在一个景中。
”我家收藏的王维的画《袁安卧雪图》,上面画有雪中芭蕉,这就是王维得心应手、意到便成的画,所以达到的意境出神入化,全然得之于天意,这是难以和俗人论说的。
欧阳修的《盘车图》一诗写道:“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假设见诗如见画。
”这是真正地懂得画。
画牛、虎都要画毛,唯独马无须画毛。
我曾经就这问题问画工,画工说:“马的毛细,不可以画。
”我诘难他,问:“鼠的毛更细,为什么却要画?”画工不能回答。
(其实)大概画马时,马的大小不过一尺多,这就要求以大为小,所以马毛细而不可画;画鼠时却正如原样大,自然应当画出毛。
同理,牛、虎也是以大为小,所以也不应该见毛,但牛、虎的毛色深,马的毛色浅,按理必须有所区别。
过去小村里有个叫陈用之的人很善于画画,迪先生见他画的山水,就对用之说:“你的画确实很精巧,只是少了天然之趣。
”用之非常佩服他的评点,说:“我常常担心自己不如古人,(原因)正在于这一点。
”迪先生说:“做到这点不难,你应当先找一堵破墙,将一张白色的绢展开后,挂在败墙上,早晚观看。
观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隔着白布看破墙上,高低平
坎曲曲折折,都成山水之景象。
用心揣摩仔细观察:高的是山,低的是水;坎的是谷地,缺的是山涧;明显的是近景,模糊的是远景。
心领神会,清楚地见到那里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的景象,了然在目,就随着心意下笔,默以神会,自然之境都是天成,不像是人所为,这就可称为活笔。
”陈用之从此以后画技不断进步。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0~12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0、请简述首联中的“凄凄”“袅袅”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凄凄”形容内心凄凉、愁苦;“袅袅”形容秋景萧瑟、黯淡。
②“凄凄”“袅袅”是叠用,以悲景衬悲情,更突出离情别意。
11、第三句诗中有两个“一”,请说说不同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一”,写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后“一”写送行人心中涌起的阵阵酸楚和痛苦。
两个“一”把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2、“好去莫回头”一句,后人称之为“新颖妙绝”。
请具体分析一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好去莫回头”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四】语用创新
13、把以下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扩展成四个句子,并要引用名言诗句来揭示每一种植物的象征义,使之表意更丰富、完整。
汉语中的大部分词语都是与历史文化相联系的,在国人心中均有根深蒂固的象征意义,像植物中的松、竹、梅、兰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像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象征了其不畏强暴的风骨;翠竹,“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象征了其坚持操守的气节;梅花,“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象征了其不畏严寒的品格;兰草,“幽谷传香”,象征了其谦虚淡泊的胸襟。
14、“延时评判”是美国创造力教学专家帕内斯提出来的。
请根据以下内容,概括出“延时评判”的主要精神。
(不超过15字)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对学生的发言不能过早地给予评价,以免对其他学生的思维造成影响,而应该留出充裕的时间,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时间,让其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的灵感。
“延时评判”的主要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概括主要信息,要注意对语段进行分析,把中心内容保留即可。
答案:有意延迟对学生思考结果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