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及教材教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本次课改中提出的“课程”是指“设臵实验并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获得自学能力过程”。

2、新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
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5、知识经济时代,“文盲”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有人也把知识
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6、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
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7、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

8、“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9、“交往、互动”是新型教学文化的本质。

10、我们把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
重要标志。

11、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
业自觉和专业自主。

12、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

13、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
发展的----过程。

14、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5、教学要旨在学生发展和全面的理论根据是主题教育理论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7、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况。

18、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
变,整体设臵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臵综合课程。

19、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20、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1、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

22、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3、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24、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
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5、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是教、学、做合一。

26、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

27、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臵与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臵综合实践活动。

28、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9、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30、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教学实践和评价功能改进。

32、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体现
一的教育观念。

33、教育的个性化包含三层含义:人性化个性化学校的个性化。

34、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孔子。

35、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人。

36、创新教育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37、提出教育生活理论的教育家是杜威。

38、现代发现法的倡导者是布鲁纳。

39、新课程回归生活最明显的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40、现代活动教育理论形成的心理学基础是发生认识论。

41、主张教法要根据学法的教育家是陶行知。

42、1992年第一次以国家课程身份出现在课程计划中的课程是活动课程。

43、当代学生的特点是:主体意识增强;信息获取方式多样;受多元文化冲击大;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44、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突出体现的四个方面是: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45、学校课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课程的主要是:社会和学生。

46、教师教学常规主要是:备课、上课、布臵批改作业、学习辅导、成绩考核、教学研究等。

47、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要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备课时要注意:教学目标明确、资源开发充分、教材钻研透彻、主体地位突出、教法合理有效、过程设计缜密、教案规范完整等方面
48、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使课堂教学目标明、双基实、过程优、方法好、效果显著。

49、现代学生观的基本内容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有独立意义、学生是独立社会地位和权利的主体。

50、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常采取的途有: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和团体辅导。

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
2.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

(√)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
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
13.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
14.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15.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16.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17.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
18.《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19.《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
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
21.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22.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
23.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
24.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生要打好基础,即要学好主要学科(如语文、数学)(╳)
25.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26.中心教育不只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且要提供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27.现代教育是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必须让所有的儿童接受同一种教育(√)28.“以人为本”是终身教育理论的精神内容(√)
29.培养学生学会创新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发明家(√)
30.教师起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31.生活教育回归之时,也是教育真正走向振兴之日(√)
32.创新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多搞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34.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民主,但不能完全否定教师的权威作用(√)
35.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统一起来的(╳)
36.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内在的契合点(√)
37.今天大力提倡人文教育就是因为过去科学教育过头了,要让人文教育超过科学教育(╳)38.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的课堂教学。

(╳)
39.“教育即生活”并不是要在教育与生活之间划上等号(√)
40.今天的我国的活动课程也就是过去杜威主张的那种活动课程(╳)
41.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所以我们主张建立无批评的学校(╳)
42、先进的信息技术普及化将会导致教师职业的消亡(╳)
43.陶行知在美国留学多年师从杜威并深受其影响,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不是杜威理论的翻版(√)
44.尊重的教育要求尊重教师的个性(√)
45.发生认识论是建构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的来源(√)
46.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
47.加德纳认为:在多元智能结构中各种智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48.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
49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质上是科技类活动课程。

(╳)
50.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了具体的规定。

(√)
51.这次课程改革保留了原有劳技课程的形态和名称。

(√)
52.新课程中的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
53.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
54.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
55.评价改革不等同于考试改革,但考试改革是评价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 √ )
56.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

(╳ )
57.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就是校本课程。

( ╳ )
三、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
在题后的括号内。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C)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D.综合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臵的___课程,自小学___年级开始设臵,每周平均____课时。

(A)
A.必修 3 3B。

必修 1 1
C.选修 3 3D。

选修 3 4
4.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B)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5.各学科的标准是( D )
A. 课堂教学的依据
B. 专家编写教材的依据
C. 培训者对教师培训的依据
D. 编写教材、教学、评估及考试命题的依据
6.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7.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C)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D.综合课程
8. 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 B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
C. 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D. 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9.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臵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10.“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C)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11.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 A )
A. 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 教与学的过程
D.知识传递和学生发展的过程
12.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 )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3.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A )
A. 开发者
B. 组织者
C. 编写者
D.补充者
14.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5.,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 C )
A.组织者、合作者
B. 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D.知识的传授者16.“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C )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7.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8.评价是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其学习的( C )
A. 成绩
B. 目的
C. 过程
D. 步骤
19、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D )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20.贯穿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 D )。

A、为了国家的发展
B、为了学校的发展
C、为了每一个教师的发展
D、为了每一个学生的
发展
21.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 B ),标志着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A、《中国教育改革好发展纲要》
B、《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C、《各科课程标准》
D、《全球竞争力报告》
22.学科教学要以( B )
A. 提高教学质量为本
B. 人的发展为本
C.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本
D.以教科书为本
23.你对教材的理解是( B )
A. 就是教科书
B. 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 教材就是课程
D.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A师生的心境;B态度和情绪的波动;C课堂秩序等;D教学内容。

24、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的内容有:政治思想素养、教育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和( D )。

A科学素养;B人文素养;C文学素养;D、业务素养
25、构成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因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 A )
A教学手段;B教育技术;C教学方法;D教学过程
26、不属于课堂教学气氛是:( D )
A师生的心境;B态度和情绪的波动;C课堂秩序等;D教学内容。

27、“循序渐进”出自于哪位教育家:( A )。

A孔子;B孟子;C老子;D蔡元培
28、在座位编排上,师给予较多关注和学生相应作出较多反应的“活跃区”:( B )
A、前排;
B、前排和教室中间;
C、前排和后排;
D、后排。

29、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动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 B )。

A两面性、B过渡性、C协调性、D发展性。

30、下列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C )。

A问题教学法、B演示教学法、C探究学习教学法、D练习教学法。

四、多选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2个及2个以上的答案是符合题意的,请把符合题意的选
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BC)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2.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的关系是( ABC )
A. 过程与结果
B. 直观与抽象
C.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D.教师与学生
3.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ABCD)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4.学习策略包括(ABCD )
A. 认知策略
B. 调控策略
C. 交际策略
D.资源策略
5.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CD)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D.劳动与技术教育
6.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ABD)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7.课程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包括开发利用的资源(ABCD )
A. 教材
B. 学生
C. 网络
D. 学校及社会
8.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ACD)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9.平时教学中应避免的倾向是(ABCD ),特别是要避免采用题海战术干扰正常教学的做法
A. 为考而教
B. 不考不教
C. 以考代教
D.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10.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其中,利用网络资源(ABCD)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
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11.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
技术的成果……,这说明新教材(BC )
A.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场的结论
B. 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C. 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D. 强调知识技能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12.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的学生观是(ACE )
A、学生是发展的人。

B、学生是会动脑筋的人。

C、学生是独特的人。

D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E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3.体现今后考试改革的方向是(ABC )
A.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的功能
B. 考试的内容要以课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C. 改进考试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D.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14.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指定了几个领域,它们是(ABCD)
A、研究性学习;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劳动与技术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1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主要内容的是( ABCD )
A、走进社会:
B、珍惜环境;
C、关爱他人:
D、善待自己
16.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强调的是(BCD )
A.服从
B. 尊重
C. 赞赏
D.引导
17.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内涵的是( CD)
A、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B、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C、提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D、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8.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你认为课时设计应考虑的因素是( BC )
A. 教学目标
B. 学科内容
C. 学生情况
D. 教学设备
19.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特性的是(ABC)
A、整体性;
B、开放性;
C、生成性:
D、自由性
20.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ABD)
A、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
B、设臵综合课程
C、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21.说课与备课的不同点(ABC)
A. 概念内涵
B.主要目的
C. 活动形式
D. 主要内容
22.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所包含的基本含义是(ABD)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3.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是( ABCD )
A、主动性;
B、独立性;
C、体验性;
D、问题性
24.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包括(CD)
A、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B、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D、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25.要创造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努力做到(ACD )
A、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B、以教为中心;
C、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D、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2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ABCD)
A、校外图书馆
B、科技馆:
c、博物馆 D、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27.关于教学设计的叙述正确的是( ACD )
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 要用系统的方法设计
D.教学设计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

28、教学中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的因素有:(ABCDEF)
A教学的目的任务 B课程的性质及其特点 C学生的身心特征 D教师的个人爱好教师自身的条件 E学校的设备条件 F教学的时限。

29、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教师做到:( ABD )
A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育人环境 B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C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 D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30、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模式有:( D )
A对抗性互动;B竞争合作性互动。

C条件性互动 D合作性互动
五、简答题
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作用的判断,系统地收集、分
析有关信息,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方案、课程计划、实施过程和研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主体性特点:学生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

这样,使教与学在评价中得到和谐的统一。

2).多元性特点:以往学科课程的评价者主要是各科教师或班主任,以“分数的高低”或升入“重点学校多少”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不能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给予学生全面完整的评价。

3).形成性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强调研究全过程的评价,即做好开题阶段、实施阶段和结题阶段评价。

4).激励性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5.实践性特点:研究性学习评价应注重实践性。

2、请简要谈谈目前应该如何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程结构调整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而关键的任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都将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体现出来。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臵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臵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臵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臵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臵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