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优秀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篇1:《再别康桥》的教案设计《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
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 、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配乐朗读录音等与课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
如: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 1 )学生自己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徐志摩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
康桥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
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
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诗人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芽的。
")
( 2 )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这首诗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韵律。
)
(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 4 )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深怕惊醒了它。
)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
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此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
是 - 屏绣康河。
)
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
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既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蕴涵,又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意蕴的能力。
)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体验情感美
( 1 )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自由朗读。
初步领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 2 )诗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言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三个"轻轻"一再叠用,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母校的虔诚恭敬,剑桥大学在诗人心目中崇高而伟大,诗人用自己的形象烘托了剑桥大学。
最后一节用"悄悄"与"轻轻"遥相呼应,形成回环复沓之美,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难舍难分。
作者只身轻轻来到康桥,又独自悄悄离开,与康桥宁谧的意境相符;他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与他对康桥喜爱眷恋之情相吻合;叠音词"轻轻"与"悄悄",回环复沓,有轻微跳跃的音乐美。
)
2 、感悟意象美
( 1 )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意象感情
云彩难舍难分
金柳欢喜、眷恋
青荇对康河永久的眷恋
潭水将留恋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长篙、星辉感情达到高潮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作者甚
至想永久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
( 2 )听老师诵读,想象夏夜星光下,诗人独自泛舟康桥,默然寻梦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品味韵律美
于诵读中感悟
诗节匀称,诗句整齐
用韵细蜜精巧
音乐和谐,节奏感强
回环复沓
(全诗共7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压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7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这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
4 、总体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
( 1 )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 2 )教师与学生配合朗读诗歌。
(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别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蓄隽永。
)
( 3 )背诵诗歌。
( 徐志摩的新诗以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铸就了其诗歌清新空灵的独特风格。
以上教学环节,着力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感悟美、体验美、品味美,从而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
四、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再别康桥》的公开课教案
2.高一《再别康桥》教案
3.再别康桥教案
4.再别康桥教案设计ppt
5.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6.《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
7.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
8.《再别康桥》精品教案
9.再别康桥高中语文教案
10.再别康桥获奖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篇2:再别康桥课堂教案《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
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 、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配乐朗读录音等与课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
如: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 1 )学生自己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徐志摩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
康桥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
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诗人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芽的。
")
( 2 )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这首诗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韵律。
)
(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 4 )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深怕惊醒了它。
)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
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此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
是 - 屏绣康河。
)
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
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既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蕴涵,又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意蕴的能力。
)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体验情感美
( 1 )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自由朗读。
初步领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 2 )诗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言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三个"轻轻"一再叠用,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母校的虔诚恭敬,剑桥大学在诗人心目中崇高而伟大,诗人用自己的形象烘托了剑桥大学。
最后一节用"悄悄"与"轻轻"遥相呼应,形成回环复沓之美,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难舍难分。
作者只身轻轻来到康桥,又独自悄悄离开,与康桥宁谧的意境相符;他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与他对康桥喜爱眷恋之情相吻合;叠音词"轻轻"与"悄悄",回环复沓,有轻微跳跃的音乐美。
)
2 、感悟意象美
( 1 )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意象感情
云彩难舍难分
金柳欢喜、眷恋
青荇对康河永久的眷恋
潭水将留恋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长篙、星辉感情达到高潮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作者甚至想永久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
( 2 )听老师诵读,想象夏夜星光下,诗人独自泛舟康桥,默然寻梦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 、品味韵律美
于诵读中感悟
诗节匀称,诗句整齐
用韵细蜜精巧
音乐和谐,节奏感强
回环复沓
(全诗共7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压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7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这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
4 、总体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
( 1 )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 2 )教师与学生配合朗读诗歌。
(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别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蓄隽永。
)
( 3 )背诵诗歌。
( 徐志摩的新诗以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铸就了其诗歌清新空灵的独特风格。
以上教学环节,着力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感悟美、体验美、品味美,从而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
四、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1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等)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相比较,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等物象,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 (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以上重点赏析的部分。
)
2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赏析文,并在全班交流。
沙扬娜拉
--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沙场娜拉!
(要求学生通过将本诗与古代离别诗的横向比较和与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的纵向比较提高鉴别能力。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拓宽了学生的鉴赏视野,便于学生更深入广泛地把握徐志摩的诗风、诗魂,同时还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平台。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作为公开课比较多,出新出奇比较不易。
我设计本课重点放在诗歌意象的把握以及为何要用该意象而不用同类的意象等方面,旨在探索中华文化传统的远远历史以及为此而创造出的认人能认同的意象。
总的来说,这次公开课还是较为顺利,也少许取得一点成效.。
教师们的正面评价是: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教师基本功扎实,板书漂亮,诗歌朗读指导抓得好,自己能做到声情并茂;教材处理合理,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教学思路清晰,讲课有激情,语言幽默风趣;能深入文本,分析到位;注重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度高,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课件制作精美。
可能大部分听课老师碍于情面,桌面肯定较多,只在教学课件字的颜色,课文朗读时背景的搭配提出一点建议。
但我自己清醒地认识到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 导入尽管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回忆旧知,启迪新知,带动学习兴趣,但不是很简洁,时间上控制不到位,有拖沓嫌疑。
2. 分析课文时,过于注重意象分析的到位,面面俱到,没有取舍,有平均化力气的现有,重点不够突出。
3. 设置问题没有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问题没有层次感;也缺乏循循善诱的启发艺术。
4. 教的多,练得少,教练结合的时间搭配不是很科学。
5. 时间把握不够准,有拖堂现象。
这可能与事先没有试讲有很大关系
拓展阅读:读《再别康桥》有感
《再别康桥》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
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更因为它具有至真至纯的诗情美,是一曲唱给生命极致美的恋歌。
人
们谈到《再别康桥》的思想感情,有人说它具有当时社会的投影,有人说它只不过表达了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别绪。
可我觉得《再别康桥》抒写了人们一种普遍的生命意识和心理情绪,这就是对生命极致美的追求眷恋和失去它的悲哀与无奈。
生命的极致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命合乎规律的自由发展和充分释放自身能量,并达到与自然宇宙和谐运转、融合为一的完美境界。
也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生命才能放射火一样的激情,具有无限的青春活力和非凡的创造力,才能充满包容一切的力量和爱,达到真善美的完美结合。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简简单单、朴实无华的句子,看似飘逸洒脱,却是无奈、惆怅,却是不舍,却蕴含着淡淡的离别愁绪。
读到开头的这几句,就已是三魂六魄被摄走了,就如有一双轻灵的手在我心弦中拨动着,伴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跳跃着,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和伤感的情绪,以及那份空灵、轻快,如徐徐飘来的柳絮。
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倒映清泉的彩虹,无不是一幅色彩斑斓流动的画面,宛若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
那撑一支长篙与爱人林徽因共驶一叶轻舟于康河的柔波里,是梦!那对剑桥大学的爱,康桥所赋予的一切,是恋!如今重返故地,康桥还是原来的康桥,康河的水依旧缓缓地、一无声息的流动着,康桥所有的一切依旧,往日的情杯依旧,但却已物是人非事事休了。
独自走近康桥,那份无奈的惆怅与伤感奔涌在心头,对往昔的生活、理想、梦,对在剑桥大学读书时的印象,却是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情此景也许就只有康河才能证明、才能诠释,才能表达!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的美,康桥的梦,以及康桥所赋予的一切,是永存在于此无法带走,带走的只有离愁,只有永存于心中的那份爱,那永不会变的情怀。
此刻只能沉默,沉默如痛入心肺,沉默如无可奈何,沉默如今晚的康桥。
那轻轻的招手、轻轻的挥一挥衣袖,那淡淡的离愁却是浓浓的情,浓浓的不舍,浓浓的无奈!那个中的滋味怎能就一个“轻轻的”了得!
在文学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伟大的灵魂都以不同的形式表达过对生命极致美的追求和眷恋。
含冤放逐的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冠长佩,只为了“苟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
“仰头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诗人李白被权贵排挤出京,他把对生命自由壮美的渴求演化成了一场梦游天姥,地动山崩,日月同辉的仙人盛会。
苏东坡在黄州赤壁对人生极致的“多情”化作了惊涛拍案的滚滚长江,幻作了雄姿英发的一代英豪周郎。
晚年的陆游仍深情回顾着“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英雄气概。
孙犁笔下着力刻画的那“伴着春雨宿露啼叫,伴着朝霞彩虹飞翔”的黄鹂正是生命极致美的象征。
同样的,徐志摩笔下康桥的夕阳,金柳、青荇、清泉、彩虹似的梦,都是融合了他的青春,他的梦想他的爱和美的精魂的景物,诗人爱他们就如同热爱自己的青春与生命。
在康河的柔波里他“甘心作一条水草”,与自然融合为一,对生命极致的追求赞美和眷恋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唱给生命极致美的恋歌多么动人心魂。
然而,岁月的沧桑,社会的变迁,人生的变幻,无情的改变了许多人和许多事,寻求那彩虹似的旧梦的诗人已无法回归从前的自我,已无法体味曾经的生命,他只有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多少悲伤,多少无奈,尽在不言之中。
但他不愿损伤那个曾经的好梦,他把它当作一个无法重得的珍宝完美的保护在自己心底,所以他说,“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无奈而又深情地余音令人荡气回肠。
再别康桥教案篇3:再别康桥教案与反思一、教材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再别康桥》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
虽然本诗向来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