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北省保定部分高中高考三模地理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河北省保定部分高中高考三模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A.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B.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
C.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D.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2018年1月1日,某航空公司UA890航班于当日从上海出发,飞往旧金山
(38°N,120°W),最后抵达目的地的时间是2017年12月31日。
下图示意该航班信息。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UA890航班的飞行时间为()
A.18小时4分钟B.13小时4分钟C.11小时4分钟D.10小时4分钟13.航班到达目的地时,处于2018年的范围占全球的()
A.等于1/2B.多于1/2少于2/3C.等于2/3D.多于2/3
14.若该时段30°-40°N范围内平均日出时间为7:00,该航班飞行期间经历的白昼时间约为()
A.3小时B.6小时C.9小时D.12小时
冰川槽谷横剖面一般呈“U”形,其形态的沿程变化反应冰川侵蚀特征的沿程分异。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冰川不同部位槽谷横剖面形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影响图示冰川槽谷横剖面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①冰川厚度②基岩性质③冰川动力④冰川温度
A.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③
16.与乙处相比,丙处槽谷横剖面展宽更大,最可能是因为丙处()A.位于冰川下游,冰川规模大,冰川堆积作用强
B.位于冰川上游,垂直高差大,冰川侵蚀作用强
C.位于主冰川和支冰川汇流处,冰川堆积作用强
D.位于主冰川和支冰川汇流处,冰川侵蚀作用强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克塔铁路(克拉玛依至塔城),经过著名的“魔鬼风区”,该区多大风,尤其是冬季风常形成强大的风吹雪(风携带雪粒运行的天气现象)。
风吹雪严重威胁当地的交通安全。
克塔铁路“魔鬼风区”段规划了南、北两个方案(左图),最终选择了北方案。
右图示意南、北方案AB段冬季强风风速分布和12月累计积雪天数对比。
(1)据图,指出与克塔铁路南方案相比,北方案的主要优势。
(2)分析在“魔鬼风区”选线时,将线路优先设在阳坡、地表粗糙路面的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容重是指一定容积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的重量的比值,它与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
科研人员在野外调查祁连山中段山地表层土壤容重时发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容重不同;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发生变化。
左图示意祁连山中段山地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右图示意祁连山中段不同植被类型0~10cm土壤容
重。
(1)指出祁连山中段山地土壤生产力较高的坡向和部位,并描述该山地表层土壤容重的垂直分布特征。
(2)说明在同一植被类型下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原因。
(3)与海拔同为3200米的山地北坡相比,指出南坡的土壤容重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7月11日7时30分,碧空如洗,某学校在山青水绿、生态环境极佳的近
郊(40°N,119°E)举办的户外定向越野比赛正式开始。
赛程规定:参赛者从起点出
发后需要依次在各点标处打卡,最后到达终点,以所用时间长短来计算名次。
下图示意比赛用的地图。
(1)有人在赛前猜测比赛开始时参赛者能够看到太阳,而实际上,当比赛开始时参赛者并没有看到太阳。
请说出能够看到太阳的理由以及实际没有看到太阳最可能的原因。
(2)当选择从点标6到点标7的路线时,有经验的参赛者会“舍近取远”,走小路而放弃沿图中箭头的近路。
请分析“小路”对于参赛者的有利影响。
(3)在某点标处服务的志愿者用手机拍摄了一张村落局部照片(下图),请推测拍摄者所在的最可能的点标,并说明判断理由。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下游花高段(花园口至高村段)1971-2016年间,河床泥沙冲淤量(冲淤量=淤积量-冲刷量)不断变化,河槽形态(河宽与水深)变化明显。
1985年龙羊峡水库运行后,黄河花高段的来水量与来沙量都明显减少;1999年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花高段来水量稳中略升,来沙量显著减少。
下图示意黄河下游花高段位置、逐年累计冲淤量、河槽形态变化(a示意黄河形态、b示意黄河花高段、c示意黄河花高段逐年累计冲淤量、d示意黄河花高段河槽形态变化)。
(1)指出黄河花高段河槽形态特征的变化。
(2)判断黄河花高段河槽萎缩最明显的时段,并阐述其萎缩的过程。
(3)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花高段河槽趋于窄深,分析其原因。
(4)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推测黄河花高段河槽形态未来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C 2.A
【解析】1.从题干材料看,地表净辐射是太阳短波辐射在“地一气”系统中经过吸收、散射
和反射等作用后,地表接收的辐射收支净余部分。
夏季我国普遍高温,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根据1月份的地表净辐射,结合三省的地理纬度,可以判断甲、乙、丙依次为黑龙江、河南、湖南,故选C。
2.湖南省5、6月份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处于“梅雨”期,降水较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地表净辐射较小,A正确,地势、海陆状况不随月份变化,排除BD。
根据上题可知,丙为湖南,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覆盖率随季节变化也比较小,排除C。
故选A。
【点睛】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或衰减作用。
3.B 4.B 5.C
【解析】3.根据题干可知,海风锋是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的过程中遇到陆地上较热的空气而形成的锋面。
随着海风的增强,海风锋开始生成,然后不断增强。
因此海风锋形成最明显的时段就是海风最明显的时段,夏季午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且海洋气温较低,陆地气温高,盛行海风,海风最为明显,最容易形成海风锋,B正确。
春季中午以及秋季上午海风无夏季午后明显,AC错。
午夜多盛行陆风,D错。
故选B。
4.根据材料“在此过程中,随着海风的增强,海风锋开始生成,然后不断增强,触发强对流雷暴天气,后期随着下沉气流的增强,近地面海风被切断,海风锋影响减弱”可知,早期海
风较弱,表现为图示偏东地区气流较为稀疏,对应a图,排除C、D选项。
最后海风锋增强出现强雷暴天气,表现为锋面的范围增大和坡度较高,对应d图,排除A选项。
后期海风
被切断,则海风锋西侧以下沉气流为主,对应c图。
最后,海风锋影响减弱,表现为锋面的范围和坡度均较小,对应b图。
故选B。
5.根据材料“随着海风的增强,海风锋开始生成,然后不断增强,触发强对流雷暴天气”可知,海风势力逐渐较强,从海上带来大量水汽,增大了空气湿度,为强对流雷暴天气的触发提供了水汽,①正确。
海风吹向陆地上较热的空气会降低地面温度,②错误。
海风锋的加
强加剧了气流的上升,加剧空气的对流强度,大气的急剧上升出发了本次强对流雷暴天气,
③正确。
海风锋的增强使大气中的水汽增多,降低了昼夜温差,④错误。
故选C。
【点睛】海风锋在冷海、暖陆的夏季出现最频繁,因为夏季是海风效应最强的季节。
海风锋午后最易出现,夜晚趋于消散。
6.D 7.C 8.D
【解析】6.读表,不同的水文环境下,土壤颗粒组成中均是砂粒的占比最大,土壤颗粒较粗,A、C错。
该河段位于广西漓江上游,河流水速较快,侵蚀能力较强,细颗粒被侵蚀搬运,所以当地的土壤颗粒较粗,受河水侵蚀影响,B错,D正确,故选D。
7.砾石滩最靠近河岸,地势相对较低,受水淹时间相对较长,①④错。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采样时间为2月,当地降水较少,河流水位较低,属于旱季取样,土壤含水量整体较低。
同时,砾石滩中,砂粒占比达88.44%,土壤颗粒大,不易保水,所以砾石滩土壤含水量低,②③正确,故选C。
8.疏林地、灌草地的空间位置相隔不是很远,区域水热条件差异不大,A错。
灌草地的砂粒比重较疏林地更大,其颗粒组成并没有更细,B错。
相比而言,疏林地植物凋落物更多,C错(注意,虽然疏林地植物凋落物更多,但由于疏林地受河流沉积作用很小,土壤主要养分绝大部分主要来自植物凋落物而缺少河流沉积输入,所以灌草地的土壤主要养分条件更好)。
与疏林地相比,灌草地距河岸相对较近,流水沉积较强,加之灌草地也有较多的凋落物,所以土壤主要养分条件更好,D正确。
故选D。
【点睛】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颗粒最大、透水性最好、流水搬运距离最近,黏粒颗粒最小,透水性最差、流水搬运距离最远。
9.C 10.C 11.A
【解析】9.由材料可知,亚洲大陆内部的青藏高原经历了大洋地壳向北俯冲以及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过程,故其阶段应该为乙阶段,洋壳向陆壳俯冲为丁阶段,洋壳与陆壳强烈挤压,陆壳隆起,并受外力侵蚀和削平;甲阶段由洋壳向北俯冲,转化为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丙阶段陆陆进一步碰撞,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逐步抬升。
综上所述,图示阶段按照时间顺序排序是乙、丁、甲、丙,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0.由上题分析可知,丁阶段洋壳和陆壳强烈挤压隆起,并受外力侵蚀和削平,地势起伏较为和缓,C正确、D错误;岩浆活动、地壳抬升是内力作用,会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A、B错误。
故选C。
11.由题意可知,蛇绿岩层是洋壳碎片,所以其下部应为变质岩和岩浆岩,上部应为沉积岩,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
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形态进行破坏,并把
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12.D 13.B 14.B
【解析】12.旧金山位于西八区,北京位于东八区,因此旧金山的区时比北京的区时晚16
个小时,飞机起飞的北京时间为1月1日0:30,此时旧金山的区时为12月31日8:30,飞机
到达的纽约当地区时为12月31日18:34,所以飞行时间为10小时4分钟,故选D。
13.航班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为12月31日18:34,即120°W地方时为12月31日
18:34,则180°经线地方时为14:34,则处于2018年的范围约为14.5/24,多于1/2少于2/3,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4.据题干,该时段30°-40°N范围内平均日出时间为7:00,则平均昼长为10小时,即该
时段飞机飞行区域的昼弧大约为150°。
飞机飞行时长约10小时,飞机实际跨越了经度约120°,即飞行角速度约为12°/h,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15°/h,飞机跨越昼半球的角速度合计为
27°/h。
该航班飞行期间经历的白昼时间约为:150°÷27°≈6小时。
故选B。
【点睛】地球上日期的分界线有自然日界线(0点所在的经线)和人为日界线(大致与180°
重合),地球上0点所在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之间的区域为“新的一天”,其余地区为“旧的一天”,当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
如下图:
15.A 16.D
【解析】15.冰川槽谷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其形态主要与冰川侵蚀程度有关,冰川侵蚀强度
主要与冰川动力、基岩性质等有关。
底部基岩硬度越小,越容易被侵蚀,冰川槽谷越深,②
正确;冰川动力越强、侵蚀越强烈,冰川槽谷越深,③正确;冰川侵蚀强度与冰川厚度和
温度关联性较小,①④错误。
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冰川槽谷为冰蚀作用形成,A、C错误;据图中槽谷底部海拔高度可知,该槽谷从上游
到下游依次应为甲、乙、丙、丁,结合上题可知,甲位于乙上游,垂直高差小,与乙处相比,丙位于乙下游,B错误;槽谷展宽程度与冰川侧蚀作用的大小有关,在主冰川和支冰川汇流处,冰层规模增大,会导致冰川对槽谷两侧的侧蚀作用加大,故推测丙处附近最可能是处于
支冰川汇入主冰川的位置,D正确。
故选D。
【点睛】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
属于气候地貌范畴。
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
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第四纪冰期,亚、北美的大陆冰
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17.(1)北方案优势:整体风速较小,最大风速相对较小;受强风影响的里程短,受风吹雪
影响较小;12月累计积雪天数变化小,各路段地面积雪较稳定。
(2)阳坡日照时间较阴坡长,太阳辐射强,积雪融化快;地表粗糙的路面能阻碍雪的移动,
减轻风吹雪危害。
【分析】本题考查交通线路建设的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
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与克塔铁路南方案相比,北方案的主要优势读图可以看出,北方案最强风的风
速较小(最大风速北方案才40,南近60);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相比而言,北方案受强风影
响的里程较短,避开强风里程较多;结合12月累计积雪天数图可知,北方案月积雪累计天
数变化小,地面积雪比较稳定,大风扬雪现象较轻,南方案变化大,波动大,大雪飞扬的现
象比较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2)克塔铁路经过著名的“魔鬼风区”,该风区多大风,常形成强大的风吹雪(是指风挟带
雪粒运行的天气现象)。
风吹雪不利于积雪形成,但严重威胁当地的交通安全。
由此可知,
区域风力强,易形成风吹雪灾害。
线路优先选择阳坡,是因为阳坡太阳光照时间比阴坡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积雪易融化;其次,地表粗糙,能削减风速,阻碍雪粒的移动,使风吹雪危害减弱。
18.(1)坡向和部位:北坡,山地森林带。
分布特征:土壤容重随着海拔升高先减小后增大。
(2)原因: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容重增大;随土层深度增加,土体
受的压力增大,土壤变得更加紧实,土壤容重增大。
(3)南坡土壤容重较大。
原因:山地南坡为阳坡,相同海拔南坡土壤温度较北坡高,蒸发强,土壤含水量较小,容重较大;南坡为山地草甸草原,北坡植被主要是山地森林,南坡生物量
较北坡低,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北坡,土壤容重较大。
【分析】本大题以祁连山中段山地地表土壤相关图文信息为背景材料,考查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土壤构成的特征、植被对土壤特征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土壤生产力是指土壤支撑的以绿色植物为主的初级生产力。
确定祁连山中段土壤生产力水平最强的坡向和部位应从植被覆盖情况进行判断,图1中显示,北坡植被类型多,且有初级生产力最大的山地森林带,因此祁连山中段土壤生产力水平最强的坡向为北坡,最强的部位为山地森林带。
北坡土壤容重的垂直分布特征应结合图2和图1中信息进行归纳描述。
图1显示,随着海拔升高,北坡先后出现山地荒漠草原带、山地草原带、山地草甸草原带、山地森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漠带、高山冰雪带,读图2显示,山地森林带以下,土壤容重大致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小,山地森林带以上,土壤容重大致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
(2)根据材料信息推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土壤紧实度有关,因此土层深度越深,获得地表植被补充的有机质越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使得土壤容重增大;土层越深,土体受的压力越大,压力使得深处土壤变得更加紧实,从而使得土壤容重增大。
因此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增大。
(3)图中显示,海拔3300米的南坡为山地草甸草原,北坡同海拔地区为山地森林,结合图2信息判断,南坡土壤容重较大。
南坡土壤容重较大的原因应从气温、植被等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信息表明,土壤容重可用来估算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含量,描述土壤压实度等。
祁连山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山地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相同海拔南坡获得太阳辐射相对较多,土壤温度较北坡高,蒸发强,土壤含水量较小,因此土壤容重较大;图中显示,祁连山中段北坡植被主要是山地森林,南坡为山地草甸草原,南坡生物量较北坡低,土壤中获得的有机质较少,且土壤温度较高,土壤中有机质易分解,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北南坡,因而土壤容重较大。
19.(1)能够看到太阳的理由:7月份,北半球昼长夜短,此地位于40°N,应早于6:00日出,7:30在日出之后,应该能看到太阳。
实际没有看到太阳最可能的原因:7:30太阳大致位于起点的东南方向,且太阳高度较小;而东南方向的山地地势较高,坡度较大,山地可能遮挡了太阳光线。
(2)小路大致沿等高线建设,坡度小,加速行进耗费体力小;小路为山民日常用路,地面平整,野生动物出没少,行路较安全;小路遇险或迷路,更容易寻求路人帮助。
(3)拍摄者位于点标3。
理由:太阳能热水器集热装置应朝南,据此判断拍摄点位于村落西北方向;从角度上看点标2和3均符合,但点标2在山脊线的西侧且与村落之间的坡面变化是上凸下凹,视线受阻,可能看不到村落,而点标3在凹坡之上,且距村落更近,手机拍摄的效果更佳,因而最有可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视运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能否都看到太阳,主要看日出时间,比赛开始的时间为7月11日7时30分,当地与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相差4分钟,7月11日为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夜短,日出时间在6:00以前,日落时间在18:00以后,比赛时间是7:30,理论上可以看到太阳。
实际
没看到的原因可能是地形的阻挡。
从图中的等高线图中可以看出,东南方向地势高,而7:30太阳刚好位于东南方向,太阳被地形阻挡,因此没看到太阳。
(2)结合材料可知,参赛者从起点出发后需要依次在各点标处打卡,最后到达终点,以所用时间长短来计算名次。
从点标6到点标7的路线,比赛接近结束,选手处于加速行进阶段。
结合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小路大致沿等高线建设,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小,加速行进过程中体力耗费相对较小。
而箭头的近路经过的等高线条数更多,地势起伏更大,加速行进耗费体力大。
同时,小路为当地居民日常用路,地面平整,人类活动较多,一方面,野生动物出没少,行路过程中更为安全,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多,在小路如果遇险或迷路,更容易寻求路人的帮助。
(3)判断拍摄者的位置,要看照片中热水器装置的朝向,也要考虑到通视问题,通视主要看等值线的凸向和疏密。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装置应朝南,据此判断拍摄点位于村落西北方向;从角度上看点标2和3均符合,但点标2在脊线的西侧且与村落之间的坡面变化是上凸下凹,视线受阻,可能看不到村落,而点标3在凹坡之上,且距村落更近,手机拍摄的效果更佳,因而最有可能。
综上判断拍摄者应该位于点标3。
20.(1)龙羊峡水库运行前(1971-1985年),河槽宽度大、水深浅(河槽宽浅);龙羊峡水库运行后至小浪底水库运行前(1985-1999年),河槽宽度变窄,水深略有变浅(河槽萎缩);小浪底水库运行后(1999-2016年),河槽宽度小、水深加深(河槽窄深)。
(2)时段:龙羊峡水库运行后至小浪底水库运行前(1985-1999年)。
过程:龙羊峡水库运行后,黄河花高段来水量明显减少,河流宽度显著变窄;河水对河槽的冲刷能力下降,河槽泥
沙淤积量增加,水深变浅;河槽萎缩明显。
(3)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花高段来沙量显著下降,河槽泥沙淤积量大大减少;来水量稳
中略升,河水对河槽的冲刷能力加强,导致河槽变深;由于河槽加深,河槽排水能力增强,而水量增加不明显,河槽宽度变化不大,维持较窄的宽度,河槽趋于窄深。
(4)变化趋势:由窄深向宽深变化;理由: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水土流失减弱,河
流含沙量减少,河槽泥沙淤积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增大,河流侵蚀能力加强,下切到一定深度后,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河流逐渐向宽深方向发展。
【分析】本大题以黄河下游花高段位置、逐年累计冲淤量、河槽形态变化图为材料,涉及黄河花高段河槽形态特征的变化、黄河花高段河槽萎缩的原因、黄河花高段河槽趋于窄深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图d可知:黄河花高段河槽形态特征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971-1985
年龙羊峡水库运行前,黄河花高段河槽宽浅;1985-1999年,河槽宽度变窄,水深变化不大略有变浅,说明河槽萎缩;1999年以后小浪底水库运行后,河槽宽度变小、水深加深,河
槽窄深。
(2)根据上题而可知:1985-1999年龙羊峡水库运行后至小浪底水库运行前黄河花高段河
槽萎缩最明显,这是因为1985年龙羊峡水库运行后,黄河花高段的来水量明显减少,使得河水对河槽的冲刷能力下降,河槽泥沙淤积量增加,导致水深变浅、河流宽度显著变窄,河槽萎缩明显。
(3)有材料可知:1999年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花高段来水量稳中略升,来沙量显著减少,来水量稳中略升,河水对河槽的冲刷能力加强,再加上黄河花高段来沙量显著下降,河槽泥沙淤积量大大减少,导致河槽变深,而河槽加深,河槽排水能力增强,而水量增加不明显,河槽宽度变化不大,维持较窄的宽度,河槽趋于窄深。
(4)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中上游水土流失减弱,导致河流含沙量减少,河槽泥沙淤积量减少,导致河槽变深;而河流径流量增大,河流侵蚀能力加强,下切到一定深度后,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导致河槽变宽,因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会导致黄河花高段河槽形态河流逐渐向宽深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