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课件016第十六章学校社会工作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一般系统理论与学校社会工作
贝塔朗菲提出,在一般系统理论中,系统包括开放性和封闭性、境界。境界是指系统和环 境的区分边境,其主要作用是将系统和环境加以区分,对环境影响系统机能的各种要素起到保 护作用,也就是说系统的境界以外就是环境。系统开放时,系统从环境中输入和输出,不断得 到反馈,实现高效运转。学校社会工作者关注学校这样一个系统与外界环境包括家庭、社区、 制度之间的适应状况,同时也关注学校系统的内部整合。
三、越轨行为理论
(一)社会失范论
社会失范论始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他认为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在于社会结构。美国社 会学家默顿进一步阐述了涂尔干的社会结构、失范与越轨理论。默顿认为,社会文化产生目标, 社会结构决定达到这种目标的手段,而取得成就目标的合法 机会并不能同等地分配给每个人。 这样,某人如果接受了社会所创造的目标,但又缺乏合法手段,就会发生各种越轨及失范行为。 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社会辨别能力较差, 故社会失范对其行为的影响就更大,其行为越轨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二、社会化理论
1.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触社会影响,学习 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 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 程。
2.分类
社会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的社会化,另一类是非正式的社会化。
二、社会化理论
3.重要理论
查尔斯·霍顿·库利的 “镜中我”和乔治·H.米德的自我概念是社会化的重要理论。前 者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每面镜子都映照出对方, 如同我们在照镜 子的时候,从镜子中看到自己一样。儿童会通过社会化过程,想象别人的看法,表现出被别人 期待的行为。后者认为,在自我概念的发展中,重要他人, 即儿童所羡慕和模仿的对象,对 个人的评估最具影响力。库利的 “镜中我”与米德的自我概念理论,解释了人的自我概念是 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并且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对自我概念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学校社会工 作的服务对象——学生,正处于自我概念的形成期,有必要为案主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同时, 对于问题学生,不能以偏概全,让他们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
显然,“标签”的作用具有很大的负效应,学生是否成为 “有问题的人”,与周围环境中 的社会成员对其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学校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 务是通过重新定义,使那些原来被认为 “有问题的学生”恢复为 “正常人”。同时,采用发 展的眼光看待案主的问题,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在辅导“有 问题的学生”时,要采取价值 中立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不适当的工作态度,会适得其反地促使学生形成新的不 正常的自我形象。
20世纪40年代以后,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联 络员或者负责调查旷课的职员,而转变为一种更专业的角色。 斯莫利将学校社会工作定义为社会个案工作的特殊形式,将学校社 会工作者的角色描述为 “个案管理的专业人员,帮助儿童使用学校资源”
1945年,美国成立了全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它是后来的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访问教师运动中的访问员也正式更名为学校社会工作者。
一、生态系统理论
(一)生态理论与学校社会工作
3.学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五个系统来设计干预计划:
( 1)微系统,即学生生活的直 接环境,包括家庭、朋辈群体、学校和社区; ( 2)中系统,由个体与微系统所包括的 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 ( 3)外系统,即对孩子有间接影响的环境; ( 4)宏系统, 即影响最广泛的一层环境,由政治制度、社会政策、文化和经济趋势构成; ( 5)时间系统,即个体的成长轨迹 (如婴儿期、童年、青少年、成年)和历史背景的时间 元 素。应从五个系统努力改善学生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不适应状态。
1972年,艾德森 提炼出四种学 校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分别是传统临床模式、学校改变模式、 社区学校模式以及社会 交互模式。
1975年,美国通过了 《残疾儿童教育法案》,带来了学校社会工作从业者数量的巨大增长。在 对残障儿童的扶助中,学校社会工作者对儿童和家庭的服务受到 了广泛的认可。
1978年,美国社会工作者协 会拟定了美国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准则,内容包括能力资格、组织与 管理、专业实务三 个部分,这些举措促进了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四、标签理论
“标签”的概念于1951年由勒姆尔特提出。标签理论认为,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 会成为标签所指的那种人。标签理论主要从主观层面来探讨个人偏差行为的形 成,认为偏差 行为不完全是个人品质所决定的,而是他人应用规范制裁于违反者的结 果。根据这个观点, 如果学校老师或学生的家长随意给偶尔犯错的学生贴上坏标签, 如笨蛋、问题学生及不良学 生等,学生本人可能就会不知不觉地开始修正他们的自我 形象,将自己归属于这些被标签的 角色,导致一种 “自我应验预言”的恶果。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回溯
(三)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社会变迁模式、社区学校模式的转向与运用
20世纪60年代以后,公立教育因种族隔离问题备受社会各方攻击。学校社会工作开始不再消极 地等待问题出现后再加以治疗,而是积极参与到教育政策的决定和学校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中来。
20世纪70年代学校社会工作迅速发展,学校社工数量不断增长,更注重家庭、 社区以及与其他 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合作。随着学校社会工作实践方法的不断 改进,各种不同的实践模式应运 而生。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回溯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社会工作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教育法规政策。 1994年是美国的教育改革年,学校社会工作在 《美国教育法》中成为主要一环,这 项法令的目的是 “促进研究,建立共识,改变系统以确保所有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 会”。正是在这一年,独立于美国社会工作协会教育委员会的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 成为学校社会工作的领导和先锋。在全美范围内,学校社会工作会议和研讨会纷纷召开,一系 列关于学校社会工作的书籍也陆续出版。目前,全美有一万多名学校社会工作者活跃在各级各 类学校中。
三、越轨行为理论
(三)文化传递理论
文化传递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一个人从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失范并不一定导致越 轨行为,越轨行为是通过学习的方式获得的。如果越轨行为在某一个群体或者社区中已经作为 一种文化模式存在,它就很可能被传播给新来的年轻人。根据这一理论,消极型的儿童朋辈群 体容易导致学生越轨行为。需要引导学生的同辈交往,建立积极的青少年群体亚文化,防止青 少年越轨行为的产生。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回溯
(二)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个案学校社会工作的兴起于发展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严重阻碍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这一时期, 访问教 师运动原有的工作大都变成了提供服务、避难所和食物,经费和人员都极大缩减。访问员开始 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另外,随着精神卫生运动的蓬勃发展,访问员在联系家庭、学校和社区 的基础上,希望能够发挥更为专业的作用——为问题学生提供精神支持。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
(5)综上,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项专业服务,是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理论、方 法和技巧应用于学校中,致力于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充分挖掘全体学生,特别是在学习生活 适应上有困难的学生的 潜能,以使其恢复和增强适应今日与未来生活和学习的能力,推动学校 教育功能实现的一项专业服务活动。学校社会工作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 社会工作者通常要与学校的行政教学人员、学生家长以及社区和社会中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通 力合作,为学生创造 “家庭 学校社区”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社会环境。广义的学校社会工作 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而狭义的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则是在学习或生活适应上有困难的 学生。
第二节 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理论
(一)生态理论与学校社会工作
1.来源
生态理论由布朗芬布伦纳提出,这一理论为理解和认识人与不同的机构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提供了框架。人的生态理论研究的是人和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核心概念是“适应”,即人在 适应中成长和发展。
2.假设
( 1)行为只有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考虑才有价值; ( 2)不正常的行为是和既定环境的价值观相违背 的; ( 3)考虑人对既定环境的适应; ( 4)既定环境的交互作用呈现反向性特征; ( 5)个体外部的生态系统是可以改变的。
1913年,纽约罗彻斯特教育委员会第一个推广并资助了“访问教师项目”,委员会为访 问员在学校中设立了特别的部门,直接对学校监督部门负责。
在这一阶段,受心理分析理论盛行的影响,学校社会工作开始关注适应不良的学生,并且尝 试对这些学生使用心理分析的个案工作方法加以矫治。不过,学校社会工作者主要的角色仍然是 “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联络者。强制入学的法律实施后, 学校出于了解不同文化差异、语言、 社会阶层和学习背景的学生的需要,访问教师运 动的主要责任是考察学生的出勤率。
2.概念
(1)美国社会工作协会出版的 《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解释是:学校社会工 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去实现学校的主要目的。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教与学 的场所,使学生能为现在所居住的世界与未来可能面对的世界准备自己。 (2)台湾学者林胜义所著的 《学校社会工作》一书认为,学校社会工作是学校教辅工作的一 环,经由专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协助学生与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建立良好 的关系,以准备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三、越轨行为理论
(二)社会冲突论
社会冲突论也是从社会结构角度来分析越轨行为形成原因的理论。美国学者T.舍林认为, 社会冲突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是复杂社会中不可避免的过程,一个社会越复杂,则越具有异 质性,其经历的冲突就越多,相应地,越会产生各种越轨行为。 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 速期,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各阶层的差异性较大,越轨行为较容易发生。遵循社会工作接纳原 则,尊重多元文化的存在,关怀处境不利的学生群体,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有需要的案主,而 应主动挖掘有需要的案主,有效预防青少年越轨行为的产生。
五、角色理论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回溯
(一)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访问教师”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移民向城市迁移,各种社会问 题随之出现,移民者的子女跟随转学迁入,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1906年美国纽约市哈特雷馆 和格林尼治馆的社会工作机构派两名工作人员走访负责安置 的老师,通过近距离接触学校和社区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适应状况。1907年,波士 顿的妇女教育协会安排人员去学校走访教师。
目录
01 第一节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02 第二节 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03 第三节 学校社会工作的实务基础 04 第四节 中国的学校社会工作
第一节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
1.起源
学校社会工作 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以访问教师的名义出现,有时也称为“教育社会工 作”,泛指教育体系之内的社会工作实务。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
(3)宣兆凯认为,学校社会工作属于社会工作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运用社会 工作理论及方法在教育领域开展专业服务活动的一项事业。它以在学习生活适应上有困难的问 题学生为对象,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帮助 他们学会适应学习生活。 (4)《中国社会工作大百科全书》将学校社会工作定义为:学校社会工作为政府、社会各方面 力量或私人经由专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体系中的 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学生提供的专业服务。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和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 些问题,调整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 以实现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