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导学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伤仲永》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了解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积累习惯和自学能力。
2、揣摩精当的语言,学习本文详略结合、一事一议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有自己的感悟。
【学习重难点】
揣摩精当的语言,学习本文详略结合、一事一议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有自己的感悟。
【基础部分】
(学习程序:提前一天下发导学稿,阅读书本第5课三遍,然后独立完成基础知识部分和要点部分,时间约为30分钟。
每组组长根据教师打分在上课前预习栏内打好预习分。
课堂内组内进行对学、群学,根据疑问情况再安排展示,时间大约为6分钟。
)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作品。
2、解释文题。
3、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 ) 扳( ) 谒()
称( ) 泯( )
4、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要点部分】
(学习程序:课内对要点部分组内对学、群学后进行展示,即将题目分到组内每位同学,逐一解决,每组展示完请其他
小组点评和补充,时间25分钟。
)
一、疏通文意、归纳方法
(一)法
1.一词多义法(借助语境法)
之: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传一乡秀才观之:
受之(于)天也:
于: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之)于人者不至:
2.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古今异义
稍稍:(古义)(今义)
或:(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法
①邑人奇之:
②父异焉:
③宾客其父:
④利其然:
(二)法
隶:忽:
即:乞:
从:且:
(三)法
啼:啼笑皆非()
称:称心如意()
固:固步自封()
二、感悟形象、领会主旨
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精当,每一字、词、句都有其确切
的表达作用,细细品味此文。
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
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写的正是一个“伤”字。
那么作
者到底为谁而“伤”?他“伤”什么?(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能力提升】
(学习程序:课前独立完成,通过这个题目,揣摩精当的语
言,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小组内群学交流后将最佳答案进
行大展示,时间10分钟。
)
语言训练,结合实际:
在生活中,当我们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让座时,我们会
发出“这人心肠真好、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评论;当我
们在公共场所看到有人不爱护公物、随地吐痰时,我们会发
出“这人素质真差、品质恶劣”的评论;当作者王安石看到
方仲永由神童变成普通人时,他也发出了“后天教育非常重
要”的评论;那么当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一些特殊的现象或
者听到一些典型的故事时,你是否也会发出一定的评论呢?
试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和社会环境或者结
合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借鉴文章的一事一议的写作手法,
谈自己的感悟。
【课堂小结】
(学习程序:先对照学习目标、文章主旨认真回顾本堂课的
学习内容独立完成课堂小结,再小组内群学交流,时间4分
钟。
)
【资料链接】
课文翻译: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
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