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对策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对策探讨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居民消费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着重分析了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据此提出了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内需的对策。

关键词:居民消费扩大内需原因对策
我国居民消费历程及发展现状
(一)我国居民消费历程
改革开放头10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消费也保持较快增长。

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期均表现为居民消费增长快于GDP的增长。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居民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表现为不同步性,居民消费总量的增长速度长期慢于GDP增长,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0-2006年GDP年均名义增长16.4%,而居民消费总量年均名义增长14.2%,居民消费增长比GDP 增长慢2.2个百分点。

特别是2000年以后,居民消费连续6年慢于GDP的增长,且增幅差距不断扩大。

1.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

自1989年以来,我国20年居民消费率的基本走势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01年以后,居民消费率的下降势头愈演愈烈。

在1989-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从1989年的50.91%下降到2008年的35.3%,下降了15.6个百分点,基本平均以每年0.78个百分点的幅度持续下降;而在2004年以后我国居民消费率一直低于40%。

2.人均消费水平增长低于人均GDP增长水平。

1990-2006年人均GDP年均增长9.2%,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长6.3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长5.85%,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比GDP增长低2.86%,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比GDP增长低
3.35%。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慢于经济发展速度,这说明了GDP的更多部分被用于投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而用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消费部分不断减少,老百姓没有最大限度地分享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

(二)我国居民消费发展现状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1992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

2002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每年上一个万亿元台阶,2003年突破5万亿元,而后只用了5年时间就又攀升了5万亿元。

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加快4.8个百分点。

2009年在保增长、扩内需与促民生的政策主导下,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了12万亿元,2009年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农村消费市场规
模不断扩大。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
(一)居民收入增长滞后造成居民无力消费
居民收入增长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居民总体消费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居民收入涨幅不小,但与经济增长和其他部门的收入涨幅相比,居民收入的涨幅仍然滞后。

一是居民收入涨幅落后于GDP的涨幅,比重明显下降。

198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同期居民总收入的涨幅分别为16.8倍和12.4倍。

居民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从1989年的67%降为2009年的50%。

而我国财政收入和同期居民总收入的涨幅分别为22倍和12.4倍。

(二)收入差距扩大造成居民消费能力不足
城镇居民间收入差距明显。

富有型家庭与贫困型家庭的年收入差距达20多倍,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

社会多数的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这就是所谓的个人收入金字塔型结构,我国大多数居民仍然处于收入偏低的状况。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3倍,比1988年的1.51倍扩大了一倍还多,而国际上最高在两倍左右。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农村居民产生消费紧缩倾向,不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城镇居民已经集中将收入用于支出住房、汽车等高档消费,甚至有很多家庭不止有一套住房或一辆汽车,而农村家庭还集中在温饱阶段。

(三)房价的持续高涨制约居民未来消费需求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正处于向更高层次的消费升级中。

在此过程中,迫切需要清除不利于消费扩张的障碍,而目前的高房价至少会在两个方面抑制消费的快速增长。

一是高房价让许多人沦为房奴,在沉重的房贷压力下,对这部分家庭的未来消费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

二是高房价改变了人们的预期,使多数人不敢消费、谨慎消费。

房价收入比过高,严重削弱了消费增长的后劲。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核心区域的房价收入比达到22:1,已明显高于东京、伦敦和温哥华等其他国际性大城市。

从北京和上海等地方的住房绝对价格水平来看,也已超过了美国和日本的国际大都市。

但是,美国和日本的人均收入是中国人均收入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如果再考虑汇率因素的话,那么中国部分城市的房价已经高得太离谱了。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制约居民消费需求
受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社会保障力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居民自发形成了保守消费的模式,严重地制约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我国至今没有全国统一的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居民和没有退休金的城市居
民,必须自己筹划养老的费用。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内的人员享有较高的退休金。

对于企业退休职工来说,如果仅靠不多的退休金生活,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就会下降。

他们个人所能做的、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自己储蓄。

除了“存钱养老”,还有“存钱看病”、“存钱防病”的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在广大农村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国家在社保等方面欠帐过多,国人不敢消费,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低的直接原因。

(五)农村消费环境差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
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影响到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制约着农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

农村的电、水、交通、邮政、通讯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工业品,尤其是家用电器在农村的普及。

此外,滞后的农村基础设施也限制了建材、家具、服装等其他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尤为突出的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远远高于城市。

促进我国居民消费、扩大内需的对策
(一)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1.提高居民收入。

应加强政府监管和服务,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为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及其增长提供参考。

对于国企与民营、外资企业职工工资,国家应制定合理的职工工资标准,监督合理工资标准的执行情况;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改革工会制度,使中国的工会组织能够在职工工资问题上起到作用。

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居民最低社会保障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增强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

2.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缩小城镇间居民收入差距。

调整城镇间收入差距主要依靠税收调节。

目前我国的个税起征点太低,不利于调节贫富差距,应该对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进行调整。

第一,首先要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税额,建议起征点提高至5000元,把大批中低收入者解脱出来。

真正实现低收入者不交税或少交税的目的。

第二,要逐步建立起以户为单位的征收对象,把纳税人的实际生活支出和家庭人员构成考虑在内,从而减少实际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第三,完善税率设置,简化级次拉大级距,降低名义税率,从而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增加高收入阶层实际税收负担。

第四,完善税收征管制度,避免双重纳税、高收入者偷逃税收等现象。

缩小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

第一,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对农民购买生产资料进行财政补贴。

政府可以考虑一方面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另一方面对农民购
买生产资料进行财政补贴,以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不断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从国际经验看,城市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最重要途径,通过将农村居民转移到城市,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推进农业产业化。

加大农业农村适用技术的推广,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加快林、牧、渔业发展,积极推动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引导农民调整、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中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强化收入再分配,还能够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帮助增加农民收入。

(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居民消费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会环境,必须加快与农民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导农民按照村镇建设规划,有计划地新建、装修住房、更换家具和其他日常用品,引导农民适当增加在改善生活条件和提高自身素质方面的投入。

(三)平抑房价,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1.强化政府与企业遏制高房价的责任。

稳定发展房地产市场,让高房价向合理区间回归,不仅是城镇居民的呼声,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更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和政治智慧的考验。

近年来,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房价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城镇居民的要求差距还很大,遏制高房价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与企业遏制高房价的责任。

2.着力加快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高房价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住房供求矛盾。

遏制高房价必须更多地从缓解供求矛盾出发,着力加快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调整和改善住房供给结构,促使高房价理性回归到自身价值。

各级政府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以满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住房需求。

3.完善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完善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建立房地产市场预警体系,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和地方政府对房价的监督管理,满足城镇居民的自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4.倡导城镇居民理性的住房消费观念。

要尽快改变已经出现的城镇居民住房消费透支现象,将其居住开支占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避免住房消费大量挤占其他消费,倡导理性的住房消费观念。

(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去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1.增加社会保障收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政府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要增加
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同时吸引多方资金参与。

2.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我国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较窄,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是必然趋势。

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户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救助范围。

3.大力发展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努力探索改革完善医疗等保险。

在养老保险方面,要逐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索规范化的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方式,建立社会保障储备基金。

在失业保险方面,要增强保障能力,立足于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完善管理服务,探索通过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方法。

在工伤保险方面,要进一步坚持扩大覆盖面,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坚持预防、补偿与康复相结合的方针。

在生育保险方面,要加强医疗服务管理工作,坚持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协同推进。

在医疗保险方面,除坚持扩大覆盖面和增加投入外,还要推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推动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为医疗保险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李丞,谭丁.关于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用的思考[J].价格与市场,2010(7)
2.曹新.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关键[J].经济理论与实践,20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