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教师业务考试试题(五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师业务考试试题(一)
全卷分语文专业知识和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
语文学科专业知识(80分)一、选择题:以下每个小题均给出了字母代号为A、B、C、D 的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直接填在题后的括号中。

(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均出自高一语文课改教材,其中加点字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A.彳.
(chì)亍参乘.(shèng)愀.(qiǎo)然殒身不恤.(xù)B.颓圮.
(pǐ)旸.(yáng)谷伶俜.(pīng)渐.(jiān)车帷裳C.青荇.
(xìng)訾詈.(lì)猗.(yī)郁相与枕藉.(jiè)D.瞋.
(chēn)目脉脉.(mò)裙裾.(jū)虚与委.(wěi)蛇2.下列词语均出自高一语文课改教材,其中没有错别字一项是()A.寥廓
风姿蓊蓊郁郁义愤填赝B.苍茫
戮力如椽大笔锋芒毕露C.遒劲
刀俎流觞曲水汗流夹背D.太息桀傲横槊赋诗沧海一粟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

修辞格只是众多的修辞方式中的一种。

“语句修辞”主要是为了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其主要手段有调整音节组合、平仄声调的变化、押韵等。

B.“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C.《孔雀东南飞》正文头两句诗起兴以引起下边的故事。

所谓“起兴”,又叫“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民歌中常用这种写法
D.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相对古典诗歌而言,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4.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列“五经”之首,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题号
一二三四总分
(一)(二)(三)得分
方的民歌,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B.《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

C.巴金的《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合称为《爱情三部曲》。

爱情和婚姻纠葛是《家》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小说写了觉慧、觉新、觉民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同遭遇,主要是表现青春和美好的感情如何受到封建家族统治的迫害,以及年轻一代的叛逆和反抗。

D.《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作者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狄更斯,他是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比肩的英语作家,《艰难时世》《双城记》也是他的作品。

5.下边各项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其中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B.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阶段,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六书”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C.对联,又称楹联、楹帖或对子。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从属于诗歌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

D.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6.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学思路是()
A.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诗中的思想感情。

B.让学生在把握诗中人物和情节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C.让学生在分析字句的基础上,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D.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

7.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的思想,也反映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

这反映了语文德育的什么特点?()
A.情与理的结合
B.德育内容的系统性
C.德育的复杂性
D.德育内容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
8.属于我国古代语文的文选教材是()
A.昭明文选
B.百家姓
C.千字文
D.三字经
9.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10.魏征曾对唐太宗李世民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至所失。

”这段话说明“意志”要有()。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二、填空题:请将答案直接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本大题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2.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勃的《兰亭集序》)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诗经·采薇》)
三、阅读题(30分)
(一)古诗阅读题。

阅读古诗《涉江采芙蓉》,回答问题。

(6分,每小题2分。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开篇“涉江采芙蓉”一句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2.你怎样理解古人以花草赠给亲朋的行为?
3.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

(二)现代文阅读题(10分)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其中“这”指代
什么?(2分)“主要的”又指什么?(1分)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3.第二段第二句中“第一次”一词旨在表明什么?(2分)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之间有着什么关系?(3分)
(三)文言文阅读题(14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4分)
A.沛公军.霸上军:
B.沛公欲王.关中王:
C.素善.留侯张良善:
D.项伯杀人,臣活.之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长于.臣
B.良乃.入,具告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使子婴为.相为.击破沛公军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项羽刘邦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

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务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见到刘邦很有心机,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的尊敬和恭顺。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6分)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2分)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分)
四、写作题(20分)
1.下面这首诗歌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请你简析本诗在写作角度方面的特点。

200字左右。

(6分)
《妈妈》江非
妈妈,你见过地铁么
妈妈,你见过电车么
妈妈,你见过玛丽莲•梦露她的照片吗
妈妈,你见过飞机
不是飞在天上的一只白雀而是落在地上的十间大屋吗你见过银行的点钞机
国家的印钞机
门前的小河一样哗哗的数钱声和刷刷的印钞声吗
妈妈,你知道么
地铁在地下
电车有辫子
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长裤吗妈妈,今天你已经爬了两次山坡
妈妈,今天你已拾回了两捆柴禾
天黑了,四十六岁了
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禾
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
2.《论语》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中“名著导读”推荐的作品。

下列文句均出自《论语》,请你逐一分析它们体现的教育思想并简述其现实意义。

(6分,每小项3分。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3.蜿蜒的小路、潺潺的流水、起伏的山峦、寂静的森林、广袤的天空、浩瀚的大海……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一幅美丽的图画,你常置身于哪一幅画面
....中?请攫取一片最美的风景写成抒情文字。

文章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表达交流”《美的发现学习抒情》的要求,200字左右。

(8分)
第二部分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B.衣着整洁C.举止端庄D.谈吐文雅
2.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运用()
A.练习法B.讨论法C.谈话法D.讲授法
3.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
A.重视高尚品德的教育B.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C.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D.重视劳动品质的培养
4.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5.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6.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A.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
D.相互包容的关系
7.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的教学环节是()。

A.检查复习
B.组织教学
C.讲授新教材
D.布置课外作业
8.从本质上讲,教学是一种()
A.课堂活动
B.交流活动
C.实践活动
D.认识活动
9.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10.()是学校的基本功能
A.能实现人口的控制
B.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C.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D.为繁荣文化服务
二、简答题: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三、案例分析
课堂中的吵闹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

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高中语文试题评分意见
第一部分语文学科专业知识(80分)
一、选择题。

(20分,每题2分)
1.D。

“委”应读“wēi”。

2.选B。

A项“赝”应该为“膺”;C项“汗流夹背”中的“夹”应该为“浃”;D项中“傲”应该为“骜”。

3.A.“语句修辞”应该为“语音修辞”。

(见必修二P70页。


4.选D。

A.《周易》也称《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

B.“纪传体史书”应该为“编年体史书”。

C.《爱情三部曲》应该为《激流三部曲》。

5.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

6.A。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是《乡愁》教学的目标,其他几种教学思路都背离了这个目标。

7.D
8.A。

《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都不是文章选集。

9.C
10.D
二、填空题。

(10分,每题2分)
1.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2.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3.月出东山之上
4.齐彭殇为妄作
5.雨雪霏霏
三、阅读题(30分)
(一)古诗阅读题。

(6分,每小题2分。


1.芙蓉,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

(意思对即可,1分)起首一句,给全诗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1分)
2.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

(意思对即可,1分))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意思对即可,1分)
3.主人公抱着满腔热忱“涉江”采荷花,采到后希望有个知心人共赏,可
是知心人却远在他方。

(意思对即可,1分)“采之欲遗谁”这句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

(意思对即可,1分)
(二)现代文阅读题(10分)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

(2分)“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1分)
2.这个句子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又启下的过渡作用。

(2分)
3.“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2分)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伟大的革命实践;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

(3分)(三)文言文阅读题(14分)
1.A.驻扎B.称王 C.友善、交好D.使动用法,使……活。

(4分)
2.B(2分)
3.D(2分)
4.(1)谁给大王出的这条计策?(2分)(2)您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2分)(3)派遣将令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2分)
四、写作题(20分)
1.文学奖赏(6分)
本诗在写作中选取了特别的角度,起特别之处就是以城市化的视野写农村。

(2分)诗歌用了约三分之二的篇幅,罗列一个个现代城市生活的意向,为后文写农村中的妈妈做铺垫。

(2分)妈妈到了诗的最后才出场,伴随她的是背上的小山一样的柴火。

诗人用极朴素的语言写出妈妈一天的劳作,与前边的城市生活意向构成平行蒙太奇的组接。

诗人对妈妈的感情和妈妈的形象命运得到了充分表现。

(参见教材P17页,2分)
2.(6分,每小题3分。


(1)体现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1分)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恰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2分,意思对即可。


(2)体现了孔子“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

(1分)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把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学会,还要教给他们如何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2分,意思对即可。

)3.(8分)
评分意见:1.以抒情的表达方式为主,2分。

2.有真情实感,2分。

3.情感有寄托,跟记叙、描写或者议论结合在一起,2分。

4.适当运用修辞手法,2分。

(详见教材P59页)5.写了两个以上的画面扣2分。

6.字数不足扣2分。

第二部分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0分)
一、单项选择题
ABCDA BBDCB
二、简答题答案要点: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评分建议:本小题5分,每点1分。

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给分)
三、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基本态度: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

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

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

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

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常规做法: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

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
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

(评分建议:本小题5分,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各2.5分。


高中语文教师业务考试试题(二)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词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社稷即使痛心疾首
B.讴歌殴打呕心沥血
C.惊涛韬晦滔滔不绝
D.桑梓渣滓莘莘学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松弛观摩顾名思意
B.拖沓狼藉省吃简用
C.矜持宣泄莫衷一事
D.遒劲黯淡瑕不掩瑜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空缺处的关联词语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就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

_____他有一种不知从哪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_____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_____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______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A.而所以于是何况
B.但并且所以何况
C.但所以于是况且
D.而并且所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水浒传》英译为《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西游记》西方通行本为《猴》,《红楼梦》的俄译本是《红色楼阁里的梦》,韵味全失,中国读者简直不可理喻。

B.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像自惭形秽,不出来。

C.但老船夫却做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

D.勤奋和天才息息相关,没有先验论的天才,但是有勤学苦练、以汗水灌溉出来的天才。

5.填入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
畅销书,精装的销量一般在十万册以上,简装的销量一般在二十万册以上。

由于是畅销书,出版商推出精装本也不会滞销,而且利润往往比简装的更大,___________。

A.由此可见,畅销书是指由于销售快、销量高因而获利更高的出版物。

B.由此可知出版商不愿意出简装书而愿意出精装书的根本原因。

C.由此可见,畅销书是指销量大,销售快,利润高的出版物。

D.由此可见,出版商喜欢“精心包装”,是为了赢取更大的利润。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题
(牛)弘荣宠当世,而车服卑俭。

事上尽礼,待下以仁,讷于言而敏于行。

上尝令其宣敕,弘至阶下,不能言,退还拜谢,云:“并忘之。

”上曰:“传语小辩,故非宰臣任也。

”愈称其质直。

大业之世,委遇称隆。

性宽厚,笃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

隋室旧臣,始终信任,悔吝不及,唯弘一人而已。

有弟曰弼,好酒而酗,尝因醉,射杀弘架车牛。

弘来还宅,其妻迎谓之曰:“叔射杀牛矣。

”弘闻之,无所怪问,直答云:“作脯。

”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之矣。

”颜色自若,读书不辍。

其宽和如此。

(节选自《隋书》卷四九)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语小辩辩:口才
B.好酒而酗好酒:好的酒
C.事上尽礼事:侍候
D.读书不辍辍:停止
7.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而车服卑俭讷于言而敏于行
(2)上尝令其宣敕愈称其质直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B.两个“而”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C.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8.下列句子中的“谢”字与“退还拜谢”中的“谢”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B.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C.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9.下面对牛弘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弘的故事可以说是“大智若愚”的最形象的注释。

B.牛弘在朝堂宣敕一事中,故意说自己忘了,这种官场做作的目的在于取得皇帝的信任。

C.牛弘待人宽和,其弟酗酒杀了他的牛,尽管妻子再三诉说,但他不变脸色,照常读书。

D.在性格方面,牛弘还非常俭朴,宽仁。

三、读唐人祖咏的《终南望余雪》,回答10—11题。

(8分)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域中增暮寒。

[注]终南:即终南山,在长安之南。

阴岭:终南山的北面,不朝阳,故易于积雪。

10.简要说说诗句是如何切题的。

(4分)
11.末句“域中增暮寒”论者多指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在言外,请略加阐释。

(4分)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题。

(14分)
穿布鞋的故居
扬州的旧巷大多是这样,七拐八绕,枝枝蔓蔓,曲径通幽,八卦阵似的。

安乐巷也不例外,两旁青砖高墙,中间青石铺路。

这是安乐巷27号门牌,坐西朝东,极普通的那种民居,如果不是挂着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朱自清故居”五个字,你若是骑车穿巷,脚下稍一用力,便会倏忽而过。

故居就和他的主人一样,很不引人注目。

站在故居门前,我不由得想起了郭良夫先生编选的《完美的人格》里的一个细节,朱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时,总是喜欢穿平底布鞋,每逢开会,从不坐主席台,只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静听同事们阔论。

朱先生在会场上偏于一隅,同他在这巷子里偏于一隅的故居是多么的一脉相承啊。

于是,我头脑中闪出本文的题目——“穿布鞋的故居”。

如今,到处在修葺或重建名人故居,画廊漆柱,巨匾敞庭,又气派又热闹。

尤其在时髦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今天,名人故居拥有了一份独特的召唤力。

而朱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为了供后学瞻仰,有关部门只是将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市民迁了出去,腾空房间便成了。

故居很小,小得只有几间木结构的房子,小得你站在门庭下清咳一声,每个角落里都能听到。

这又和朱先生的为人如出一辙:绝不放作高深,只求平易近人。

于是我这样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