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古代汉语重要虚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师说》)
(2)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不译。 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
传·齐桓公伐楚)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
公十四年)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3)凑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 垄上,怅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
(一)于(於、乎)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如: 郑武公娶于申。(郑伯克段于鄢)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五、“焉”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五、“焉”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五、“焉”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今其室十无一焉。
以上例句中的“所……者”仍然指代的是行 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 字结构。
(五)“所以”的用法
①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 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组成的 凝固格式,据其意义分析,主要有两种用法: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 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 益。
《出师表》中的“以”: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 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 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比较: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 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复指:译为“这(个、种、些)”
①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 公移山)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墨 子·公输) ④虽有田常、子罕之臣,不敢欺也。(韩非 子·五蠹)
3、助词
(1)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译为 “的”。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者”、“所”指代对象的差别
①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庄子·养生主》)
②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达生》) 以上例句中“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 “所”指代行为的受事者。
(四)“所……者”结构的含义
①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 (《史记·酷吏列传》)
②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 策·齐策四》)
二、“者”和“所”
(一) “者” ①庸者笑而应曰。(《史记·陈涉起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鸿门宴》) ③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
耕者,不过百亩。(《论贵粟疏》) 以上例句中的“者”作为辅助性代词,用在其
他词或词组的后面,组成“者”字结构来充当句子 成分,可译为“……的”、“……的人”、“…… 的东西”等,不只是指代人。
寒于水。(荀子·劝学)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
人之于国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4、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许行)
(二)以
1、介词 (1)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材料、依
据。如: 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鞌之战) 子曰:“(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
(二)所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庄公十年) ②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辞) ③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 以上例句中的“所”都是作为辅助性代词,用 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组成“所”字结构来充 当句子成分。和“所”结合主要是动词或动词行 词组。可译为“……的”、“……的人”、 “……的东西”等。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 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 路。(出师表)
2、连词 ( 2)表示原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
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出师表》中的“以”: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重要虚词
一、“之”和“其”
(一)之: 1、动词:往、到。 2、代词: (1)指人:译为“他(们)”。 ①爱共叔段,欲立之。(郑伯克段于鄢) (2)指事:译为“这件(些)事”。 ①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
(3)泛指:译为“这”、“那”。 ①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②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第一,表示的意义比较具体,可理解为 “……的工具”、“……的人”等。
第二,表达的意义比较抽象,可理解为 “……的方法”、“……的原因”。
(六)“所”的现代用例分析
①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梁实秋《雅舍》)
②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抢掠, 无所不为。(中国历史课本)
三、“于”和“以”
五、“焉”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 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五、“焉”
(5)相当于“之”。例: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 ②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
篇文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②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孔子语)
(2)表示反问语气,译为“难道”。如: ①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
然?(郑伯克段于鄢) ②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齐
晋鞌之战)
(3)表示委婉的祈使语气,译为“还是、 可要”。如:
①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齐 桓公伐楚)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唐睢 不辱使命)
记·孟尝君列传)
2、连词 (1)表示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表目的译为“以便、来”,表结果译为“以 致”。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 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 路。(出师表)
( 2)表示原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连词 (1)表示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表目的译为“以便、来”,表结果译为“以 致”。
四、“而”
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1、连接联合结构,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 容词、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之间的 联系。既可以是顺接,也可以是逆接。如: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触龙说 赵太后》)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韩非 子·五蠹》)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2、连接状中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 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 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3、连接主谓结构,即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 “如果”或“却”。如: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 不死 何为?(诗经·相鼠)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二)其
1、代词:
(1)定语:①译为“他(们)的”;②译为 “那样的”;③译为“自己的”。
(2)兼语:译为“他、它”。 (3)泛指:译为“这”、“那”。
2、语气词:P356 “其”作语气词用,既可以用于句首,也可
以用于句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种: (1)表示推测语气,译为“大概”。如:
①语曰:“唇亡而齿寒”,其斯之谓与? (谷梁传·僖公二年)
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2)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如: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门豹治邺)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起义)
(4)引入行为动作的时间。如: 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