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解析《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解析《红楼梦》第七⼗⼋回
第七⼗⼋回的回⽬是:
⽼学⼠闲征诡婳词
痴公⼦杜撰芙蓉诔
上回说,宝⽟在梦中见到晴雯前来辞⾏,触发了“⼼灵感应”,醒后哭着说:晴雯死了!恨不得天⼀亮就差⼈去问情况。

没想到,还没等到天亮,就被王夫⼈的“加急电报”,催命⼀样调过去,随贾政外出会客。

尽管宝⽟千般万般的放⼼不下,⼀时也只能是⽆可奈何。

王夫⼈赶⾛了晴雯,⼜处理了芳官等⼈之后,来到到贾母这⾥,趁着贾母⾼兴,就貌似很随意的向贾母汇报了⼀下 : “宝⽟屋⾥有个晴雯,那丫头也⼤了,⽽且⼀年之间病不离⾝。

我常见她⽐别⼈分外淘⽓,也懒。

前⽇⼜病倒了⼗⼏天,叫⼤夫瞧,说是⼥⼉痨。

所以我就赶着叫她下去了。

若养好了,也不⽤要她进来,就赏她家配⼈去也罢了。

再那⼏个学戏的⼥孩⼦,我也做主放出去了……”
我们注意到,王夫⼈的这⼀篇话⾥,⼏乎没有⼀个字是真实的,可以说是⼀段措辞严密的谎话,⾜可见事先是经过了⼀番精⼼编排的。

姑且不说,这篇谎话中对芳官等⼏个学戏的⼥孩⼦的那些不实之词,单就针对晴雯的这看似简单的⼏句话,我们不妨略作拆解⼀下——
先说晴雯(年龄)“⼤了”,这就为后⾯,即便病好了也不⽤进来,“赏她家配⼈”,也就是⾃⾏嫁⼈作铺垫。

接着⼜说她“⼀年之间病不离⾝” ,“⽐别⼈分外淘⽓,也懒” 。

这两点当然不是事实,但如果谁被安上了这两个缺点,显然就符合“末位淘
汰”的条件了。

接下来,⼜进⼀步说:“前⽇⼜病了⼗⼏天”,⽽且据“⼤夫说”是“⼥⼉痨”,这就更吓⼈了——“⼥⼉痨”,按现在⼤概叫肺结核,应该属于传染病吧,当然得隔离,⽽且应该刻不容缓,所以来不及请⽰,先斩后奏,当机⽴断就决定了。

但晴雯毕竟是贾母曾经认真选中的,所以,贾母听了这些,第⼀反应还是有点⼉持怀疑态度,说:“晴雯那丫头,我看她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

”并⼀⼝⽓说了⾃⼰印象中晴雯的⼏个突出的优点,包括长相、性格、⾔谈、针线,都是⽐其他丫头出⾊,贾母原本打算将来让晴雯给宝⽟做侍妾的。

但听王夫⼈这样说,并且已经做了,实在不好否定,只能说:“谁知变了”。

仔细品味,贾母的话⾥其实是有明显疑问的成分的。

怎奈王夫⼈本是志在必得的,已经把贾母对此有可能提出异议的情况也精⼼准备了,所以就从从容容(其实是强拉硬拽)地展开了⼀番解释,先表⾯肯定了贾母看⼈不会错,同时⼜从两个⽅⾯变着法⼉否定,先是强调晴雯的病——这可是个⼏乎不接受反驳的,或者说是致命的否决条件;接着是随机应变,顺着贾母所说“变了” 的话茬⼉,巧妙地⽤上“⼥⼤⼗⼋变”这句俗话。

更让⼈不得不叹服的是,竟然还可以把这句俗话做了⼀个“另类”的解释——不是⼈们常说的(模样)“越变越好看”,⽽是(性格)“越变越讨厌”!
此时的王夫⼈,最⼤的优势是掌握着话语权,可以任意发挥,并很快转移到“袭⼈处处⽐她强”,这样⼀个主观结论上来。

于是,⼀箭双雕的⼜把⾃⼰看中的袭⼈,往前推了⼀步。

⽽袭⼈呢,⼜恰恰也是贾母推荐的⼈之⼀,也就从另⼀个⾓度弥补了贾母遗憾的⼼思,王夫⼈也就成功的通过⽬标的转移,达到了最终的⽬的。

以上这⼀段教科书般的⽂字,让我们可以很形象地知道什么叫“指⿅为马”和“阳奉阴违”。

如果进⼀步从“职场话术”或者“官场权术”的层⾯,也可以让在某⽅⾯“有⼼”的读者,知道“如此这般”,就可以当⾯骗过并不糊涂的⽼板的有效⽅法。

当然,更重要的是,如果哪位读者想做⼀个更聪明的领导,或许也可以从中获得怎么样识别⼼术不正的下属的相关技巧。

读懂了这段⽂字,⼩伙伴们也该适当改变对于王夫⼈的刻板印象了——王夫⼈虽然看起来似乎经常很昏庸愚钝的样⼦,但实际上有时候也是颇有⼼机,尤其也是很善于表达的。

作者在全书中,对王夫⼈没⽤⼀个贬词,相反,却似乎经常⽤褒义词,但细⼼的读者却能够感觉到作者仿佛有“话外之⾳”——关于《红楼梦》的语⾔所具有的独特的“⾊彩”表现⼒,说起来也是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我想不妨有时间专门聊⼀下,这⾥就先不展开了。

晴雯确实是死了,她是遭到天降横祸,被⼈逼死的,也是被看不见的软⼑⼦杀死的。

宝⽟、贾环、贾兰本来是随贾政出去会客的,因为怕天⿊不安全,贾政就先让他们回来了。

宝⽟向王夫⼈和贾母简单汇报⼀下情况,由于⼼⾥惦记着晴雯,就托词出来。

麝⽉、秋纹带着两个⼩丫头已经在外⾯等候,宝⽟找借⼝让麝⽉秋纹先把东西送回去,随后赶紧向两个⼩丫头询问晴雯的情况。

这两个⼩丫头,⼀个直⼼眼,实话实说,说晴雯姐姐直着脖⼦叫了⼀夜,宝⽟赶紧问,⼀夜都叫的谁?⼩丫头说,⼀夜叫的娘。

然⽽宝⽟不死⼼,追问她,还叫了谁?⼩丫头说,没叫别⼈,宝⽟埋怨她肯定没听真。

另⼀个⼩丫头聪明伶俐,⼀看宝⽟这样,就“私⼈订制”,投其所好地随⼝为宝⽟编了⼀个美丽的谎⾔,说晴雯姐姐亲⼝告诉她:我不是死,是⽟皇让我去当花神。

宝⽟果然相信了,赶紧追问,是当总花神,还是单管⼀样花的神?⼩丫头⼀时诌不出来,忽然看见“园中池上芙蓉正开”,就见景⽣情,说是专管芙蓉花的,并神秘地说这本是“天机不可泄露”。

芙蓉,有“⽊芙蓉”和“⽔芙蓉”的区分,按书中所说的“⼋⽉开花”的时节,应该是⽊芙蓉。

但芙蓉也是莲花的别称,也就⽔芙蓉,这就让我们联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莲花(芙蓉)“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不也正是晴雯⾼洁的品格写照吗?
幸亏这个⼩丫头急中⽣智编造了⼀个美丽的谎⾔。

让宝⽟的⼼思能够稍稍得到某种安慰和平复,从⽽也让读者能够读到⼀篇独特的、⽂采斐然,情真意切的悼⽂——《芙蓉⼥⼉诔》。

听到前⾯那个⼩丫头所述,我们可以想见,晴雯的死,是多么的凄惨⽆助,这个从⼩不记得家乡⽗母,在其短促的⼀⽣中,从来也没有得到过母爱的孤⼉,在临终之时,弥留之际,却是“直着脖⼦”喊了⼀夜娘!想想,这是多么让⼈撕⼼裂肺的场景啊。

这⽆疑也是对⿊暗的封建社会草菅⼈命的⾎泪kongsu。

宝⽟想到:“虽然临终未见,如今且去灵前⼀拜,也算尽这五六年的情意。

”于是,赶忙另穿戴了,悄悄前往上次探望之处,本以为灵柩会停在那⾥。

谁知道,那唯⼀可以寄托哀思的对象,早已经在王夫⼈“⽴刻焚化”,“断不可留”的指令下,灰迹全⽆了。

宝⽟扑了个空,回到园中,举⽬四望,想到连⽇来,⾃⼰所亲近的⼈,死的死,散的散,⼼⾥顿时涌出⽆限的悲凉。

著名的评论家王昆仑曾说:“我们何不幸⽽不能看到原作者曹雪芹亲笔写出的黛⽟之死?” “⼜何幸⽽还能看见作者亲笔写出的晴雯之死啊!”
有⼈⽐较书中⼏位给⼈留下深刻印象的丫头:平⼉使⼈爱,鸳鸯使⼈敬,袭⼈使⼈怜,⽽对于晴雯,则很难⽤类似这样语⾔简单概括。

为晴雯所独有的,那种率真的性格,能够唤起很多读者的某种感情⼼理的共鸣。

她的聪明灵巧,她的坦⽩⽆私,她的热情勇敢,她的憎爱分明和不顾⼀切的⼼直⼝快……
晴雯者,“情⽂”也。

作者显然对晴雯这个⼈物是偏爱的,或者说,对这个形象是充满感情的。

宝⽟眼睁睁看着晴雯孤⽴⽆援,含冤就死,⼼如⼑绞,痛不欲⽣。

万般⽆奈之下,只有把⾃⼰的⼀腔痛忿寄托于善意的谎⾔,进⽽⽣发出的美妙的幻想。

宝⽟宁愿相信,晴雯美丽的⽣命之花伴着纯洁的灵魂,应该,也⼀定会升华到仙境,去那⾥主管艳丽⾼洁的芙蓉花,并与世间的芙蓉共⽣共存。

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可以称作旷世奇⽂的《芙蓉⼥⼉诔》,正是这样⼀篇饱蘸泪⾎,情真意切的“情⽂”。

晚间,宝⽟⼀⼼凄楚,猛见池上芙蓉,想起⼩丫头说的芙蓉之神,想起晴雯死后没有能够到灵前⼀拜,何不芙蓉前⼀祭?
宝⽟想到,这场祭奠,绝不能草率,思绪万千,终于“杜撰”了这篇充满悲情的《芙蓉⼥⼉诔》,宝⽟⽤⼩楷书写在晴雯最喜欢的⽩⽽细的皱纱——“冰鲛縠”上。

⼜备了四样晴雯喜欢的物品,⽉夜之下,让那个⼩丫头捧到芙蓉花前。

先⾏礼,⼜将那诔⽂挂在芙蓉枝上,洒泪念诵。

《芙蓉⼥⼉诔》是本书中所有诗词歌赋中篇幅最长的⼀篇,全⽂达⼀千多字。

应该是作者⽤⼼最多的⼀篇作品。

由于是有意借鉴了古代“楚辞”的写作风格,⽂字⽐较难懂。

在这篇祭⽂中,宝⽟先⽤“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这些虽然微薄,但却是最能代表⼈间美好、纯洁的⼼意的事物来祭奠晴雯的亡灵。

宝⽟深情回忆与晴雯朝⼣相处亲密⽆间,却只有的短短的五年零⼋个⽉时间,此时⼼中的⽆限思念难以抑制——
黄⾦美⽟也难以⽐喻你的⾼贵品质;晶莹的冰雪也难以⽐喻你的纯洁;⽇⽉星⾠也难以⽐喻你的光华;春花秋⽉也难以⽐喻你的娇美……
你是奋翅⾼翔的雄鹰,是清⾹馥郁的兰花,却遭到那些恶鸟、毒草的嫉恨,那些⽆耻之徒搬弄是⾮,⽆情构陷,以⾄把你置于绝境……
在这篇祭⽂中,宝⽟思绪万千,“洒泪泣⾎,⼀字⼀咽,⼀句⼀啼”,为晴雯的抱屈夭亡鸣不平,对那些恶势⼒残害美好⽣命的罪⾏进⾏了愤怒的控诉!以⾄发出了这样直截了当的怒吼:“钳住搬弄是⾮的奴才的烂嘴,讨伐它们,绝不轻饶!剖开凶狠妇⼈的⿊⼼,也难消我⼼中的愤恨!”
在这篇既是悼⽂,⼜是“情⽂”中,宝⽟由晴雯的冤屈联想到古代的许多曾经遭受陷害忠⾂义⼠,尽情抒发了内⼼深处愤懑压抑的情感……
学贯中西的⼤作家茅盾(沈雁冰)先⽣,晚年由于公务繁忙,加上疾病困扰,⼏乎谢绝⼀切应酬⽂字,但有⼀天却欣然接受了⼀位画家为其所作《红楼梦》⼈物画题诗的请求。

⼤概共写了25⾸。

其中⼀⾸我当时只看⼀遍就记住了,⼏⼗年后的今天,仍然能顺⼝流出——
“补裘撕扇逞精神,
清⽩⼼胸鄙袭⼈。

多少晴雯崇拜者,
欲从画⾥唤真真!”
我⾄今觉得,这⾸诗简洁精准地概括了很多读者“⼼中有,笔下⽆”的,那极具魅⼒的艺术形象,和晴雯在每个读者⼼中的⼗分深刻的独特的个性印象。

这⼀回中的《⽼学⼠闲征诡婳词》的部分,历来的研究者都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硬性插⼊的游离⽂字,有节外⽣枝之嫌。

也是,乍⼀看,貌似有点⼉与中⼼内容不太“搭”的感觉。

如果我们结合作者叙述宝⽟在接受任务之后的⼼理活动的那段⽂字,以及宝⽟当时⼼不在焉的状态分析,宝⽟遵命所作的《姽婳词》(实际可以叫《姽婳词将军歌》)显然是奉命敷衍之作,基本属于“胡扳乱扯”的“⿁话”,没有什么真情实感可⾔。

我想作者这样安排,可能是与后⾯宝⽟倾注全部泪⾎⽽写成的《芙蓉⼥⼉诔》作对⽐吧?⼩伙伴们怎么看,可以⾃⼰判断。

在这⼀回中,还交代了迎春即将出嫁以及薛蟠即将娶妻的信息——预报“⼗⼆钗”更多的悲剧将要接踵⽽⾄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