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专题
北京市西城区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
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
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
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
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
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蔑.矣。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
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
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取材于王安石《材论》)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特.未知其故也特:只不过
B.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处理得好
C.求其所异者蔑.矣蔑:微小
D.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别:告别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患材之.不众人之.有异能于其身
B.不患士之不欲为.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
C.而其.将无不趋我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
D.尽其道以.求而试之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荣辱忧戚在我
他们的荣辱忧伤令我挂怀
B.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
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
C.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
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
D.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4分)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
10.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文中的【甲】处?请根据文章及所选材料的大意简述你的理由。
(5分)
【材料】
(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
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3)南越之修簳①,加强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
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②。
注释:①簳:小竹,可做箭。
②梃:棍棒。
6.(3分)D 7.(3分)A 8.(3分)A
9.(4分)
参考答案:
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
【评分参考】4个分句,每句1分。
10.(5分)
参考答案:
应选择材料三。
本段的观点是要恰当地使用人才,不能“用之不得其方”,而要“适其任”;
材料三的意思是南越的竹子适合做箭而不适合做敲扑,强调要发挥事物真正的功用,与本段的观点一致。
【评分参考】5分。
能指出本段的观点2分,能解释材料三的大意并指出与本段观点一致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天下需要忧虑的事,不是担忧人才不够多,而是担忧位高权重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担忧人才不作为,而是担忧位高权重者不让他们有作为。
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了则国家可以安定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而受外辱,然而位高权重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他们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三个蒙蔽人的原因。
其中最蒙蔽人的,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人才的得失对国家治乱的命运没有帮助又有人认为自己的爵位俸禄可以吸引天下的优秀人才,他们的荣辱忧伤都取决于我,我可以在他们面前骄傲,而他们没有不想依附我的;又有人不探求选用人才的方法,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
这三个蒙蔽人的原因中还可以讨论失误原因的,只有认为天下没有人才的观点吧。
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不过不知道为何没有人才罢了。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表现靠什么显得与一般人不同呢?只是他们遇到事情能够把事情处理好,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
位高权重者如果不深入地考察、慎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拥有如皋、夔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让自己较一般人突出,何况是才智在他们之下的呢?世上受到蒙蔽的人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它的尖端立刻
就能显露出来。
所以没有有才华却不能被发现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却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
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东西,它们的区别很小。
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一牵引缰绳,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到了。
这样之后良驹和劣马才分辨出来。
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他们。
考察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做能做的工作罢了。
……由此可知,即使得到了天下优秀杰出的人才但任用他们不得当,也和上述情形一样。
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衡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地使用他们,使能力大小不同、长处短处不同的人才没有不做着适合自己的事情的。
这样做的话,那么愚昧浅陋的人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何况那些才德兼备、智力非凡的人呢?唉!后世的位高权重者没有探究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尝试,就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也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
有人问:“古时候的人通过教育来造就人才,而你只说了人才的寻求和使用,为什么呢?”我说,在天下的法度还没设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寻求天下的人才来使用,如果能使用天下的人才,那么就能依靠他们恢复先王的法度,那么连天下的小事都没有不像先王那个时代的了,何况是教育造就人才的大事呢?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
材料一:张弓时弓体不偏扭,靠的是木材好。
判断木材的标准是看它的纹理,纹理应该不经校正就是直的,这是造弓的人应该知道的。
材料二:战国时六国合纵,于是辩论、游说的人才就出来了;刘邦、项羽并存于世,于是筹画的谋士、打仗的武将这类人物就出来了;唐太宗希望把国家治理好,于是运筹谋略、敢于直谏的辅臣就出来了。
材料三:南越地区有一种长得很长的竹子,做成箭安放在强劲的弩弓上,能射到千步以外的地方,这是天下锐利的武器,决定胜负的宝贵东西。
但是如果拿它来做鞭打的刑具,就和一根枯朽的棍棒没有两样了。
北京市海淀区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8分)
①“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已,朔。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师败绩。
”①
②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
宋公,天子之上公。
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
天子有事膰②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
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
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
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③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
③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
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④,若无罪而就.死地。
”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
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
而宋襄公执鄫子⑤,用于次睢之社。
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④泓之役,身败国衄⑥,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⑦欺诸侯。
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
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⑤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
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
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
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
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⑥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
”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
此独妄庸耳。
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
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取材于苏轼《宋襄公论》【注释】①出自《春秋》。
泓水之战,子鱼向宋襄公建议,在楚军没有全部渡河、没有列阵成行做好准备时发起进攻,宋襄公未听,结果大败。
②膰:送祭肉。
③文王之战:指符合礼信仁义的战争。
④觳觫:恐惧的样子。
⑤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
⑥衄:损伤,伤害。
⑦二毛:指老年人。
⑧紾:弯转,扭曲。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①微.者之称微:卑贱
②而当.夷狄之微者当:抵挡
③牛何之.之:去,往
④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趋向
⑤而孟子与.之以王与:和,跟
⑥天下孰.有不忍者耶孰:什么
⑦乃.欲以不重伤乃:竟然
⑧不能损.襄公之虐损:损坏
A.①④B.②⑥C.③⑦D.⑤⑧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
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
B.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宋襄公的过错不只是施行仁义而没有坚持到最后
C.天下知其不情也
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
D.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
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凭借名声取得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春秋》记载宋楚之战时,用字考究,“楚”“人”二字,隐含着对宋襄公的批评。
B.作者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故而一开始就不具备称霸的德行。
C.作者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达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
D.鉴于后世对宋楚战争看法不同,宋襄公的行为极具欺骗性,作者撰写此文以澄清。
9.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分)
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
10.第③段中,作者认为宋襄公“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
请具体说明③段至⑤段是如何对此展开论证的。
(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6.(3分)D 7.(3分)B 8.(3分)B
9.(3分)参考答案:
图谋成就王业没有成功的,最坏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
【评分说明】词语“王”“弊”各1分,句意1分。
10.(6分)答案示例:
第③段把齐宣王不忍杀一牛与宋襄公残忍杀害一国国君进行对比,揭示了宋襄公不仁的本质。
第④段通过类比,说明宋襄公忍心杀一国之君,而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如同一个人能扭伤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不忍心对着饭食忍饥挨饿一样地不合情理。
第⑤段使用类比,指出宋襄公如王莽一样伪善,欺世盗名。
【评分说明】对每段进行分析,2分。
附录:文言文参考译文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己巳。
朔。
宋襄公与楚人在泓水交战。
宋国军队战败。
”
苏轼认为:《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
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为敬重的上公。
宋,是殷商的后裔,对周朝来说是贵客。
周朝天子有祭事时会送祭肉给宋国,宋国有丧事,周朝天子会派人吊丧拜祭,不是各国诸侯所能比的。
而这里说“与楚人在泓水交战”。
楚,是夷狄之国;人,是对卑贱者的称呼。
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打了败仗,宋公的罪过显而易见了。
而《公羊传》认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
学者们对此有怀疑,所以我不能不加以辨明。
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
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
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啊?”牵牛人回答说:“(杀了以后)准备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
”齐宣王说:“把它放了,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舍弃一头牛,于个人的德行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
所谓“以仁慈宽厚之心,行仁慈宽厚之政”,正是夏、商、周共有的特点。
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
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
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
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
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
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
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
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
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
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
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战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
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古人说过:“图谋王业没有成功,最差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
”宋襄公如果能行王者之师,还可以与齐桓公的队伍匹敌,何至于战败之后,救死扶伤忙个不停。
这只是他个人的昏妄平庸罢了。
齐桓公、晋文公得到管仲、子犯的辅佐而兴霸业,宋襄公有一个子鱼而不能信任,两者之间怎能同日而语呢。
自古以来,昏庸无能的君主,像这样子的多了,但死后盖棺论定,却未有能像宋襄公这样欺骗后世的了。
北京市东城区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
(共18分)
①桑怿,开封雍丘人。
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
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为长耆【1】,往来里中察奸民。
”又尝之.郏城,遇尉方出捕盗,遂与俱行。
至贼所藏,尉怯,阳为不知以.过,怿曰:“贼在此,何之乎?”下马独格杀数人,因尽缚之。
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
汝旁县为之无盗,授郏城尉。
②移渑池尉。
恶盗王伯名闻朝廷。
为巡检者,皆授名以捕之。
既怿至,巡检者伪为宣头【2】以示怿,将谋招出之。
怿信之,挺身入贼中招之,与伯同卧起十余日,信之,乃出。
巡检者反以兵邀.于山口,怿几不自免。
怿曰:“巡检授名,惧无功尔。
”即以伯与巡检,使自为功,不复自言。
③有恶贼二十三人,不能捕,枢密院使往捕怿谋曰:“盗畏吾名,必已溃,溃则.难得矣,宜先示之以怯。
”至则闭栅,戒军吏无一人得辄出。
既而夜与数卒变为盗服以.出,迹盗所尝行处,入民家,民皆走,独有一媪留,为作饮食,馈之.如盗。
乃稍就媪,与语及群盗辈,尽钧.得之。
遂以实告曰:“我,桑怿也,烦媪为察其实而慎勿泄!”后又三日往,媪察其实审.矣。
明旦,部分军士,用甲若干人于某所取某盗,卒若干人于某处取某盗。
④复命京师,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
”吏怒,匿其阀【3】。
会交趾獠【4】叛,往者数辈不能定。
因命怿往,尽手杀之。
还,乃授阁门祗候。
怿曰:“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
”将让其赏归己上者,以奏稿示予。
予谓曰:“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
”怿叹曰:“亦思之然士顾其心何如尔,当自信其心以行,讥何累也?若欲避名,则善皆不可为也已。
”余惭其言。
卒让之,不听。
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⑤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
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
(取材于欧阳修《桑怿传》注释:【1】耆长:乡村中捕盗的人。
【2】宣头:朝廷的文书。
【3】阀:功劳。
【4】獠:
古代少数民族名。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兵邀.于山口邀:邀请
B.尽钩.得之钩:探究
C.媪察其实审.矣审:详细
D.有粟二廪.廪:粮仓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又尝之.郏城馈之.如盗
B.阳为不知以.过变为盗服以.出
C.溃则.难得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吾乃.其佐也粟尽乃.止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几不自免
差一点连自己都不能逃脱
B.迹盗所尝行处
寻找盗贼曾经走过的地方
C.为君致阁职
为你谋取内阁的官职
D.见民走避溺者
看到老百姓躲避那些溺水者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桑怿主动请求做耆长,与县尉一起捕捉盗贼,因功授郏城尉。
B.虽然被巡检欺骗,桑怿还是把王伯交给他,让他去请功。
C.桑怿虽然贫穷,但是坚守原则,拒绝通过贿赂得到官职。
D.作者认为桑怿能够了解、体会并使用勇武,急人之所困。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
11.请简要分析第④段桑怿让出赏赐的原因。
(3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6.A(3分)
7.B(3分)
8.D(3分)
9.A(3分)
10.参考答案:
你让出赏赐,朝廷一定不会答应,你只会因为爱好虚名和行为狡诈而受到嘲笑。
11.答案要点:
①“非独吾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②“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怕引起误解。
③“受之徒惭吾心”,受之有愧。
文言文参考译文:
桑怿是开封雍丘县人。
参加进士考试,两次都没有考中,便到汝州、颍州间游历。
因年成不好,汝州附近的各县盗贼很多,桑怿对县令说:“我想当者长,在乡间往来巡查奸民。
”
桑怿也曾经去郏城,遇到县尉刚要出去捕盗贼,就与他一起出行。
到了盗贼窝藏的地方,县尉有些害怕,假装没看见就走了过去,桑怿说:“盗贼在这里,去哪里呢?”桑怿下马独自杀了数名盗贼,就把他们都绑了起来。
他又听说襄城有十几个盗贼,就独自提剑前往,杀了几个盗贼,把其余的人都绑起来。
汝城附近的县因此盗贼绝迹,朝廷就任命桑怿做郏城尉。
桑怿调任渑池尉。
恶盗王伯的事情让朝廷知道了,朝廷点名让巡检捕捉。
不久,桑怿到了这里,巡检伪造朝廷的宣召文书给桑怿看,准备筹划将王伯招出。
桑怿相信了,就挺身深入盗贼巢穴招安,与王伯同睡同起十余天,他使王伯相信了自己,就一起出山来。
那个巡检反而用兵在山口阻截,桑怿差一点连自己都不能逃脱。
桑怿说:“巡检被点名捕盗,这样做是害怕得不到功劳。
”就把王伯给了巡检,使其邀功,不再说自己的事了。
有恶贼二十三人,没有办法抓到,枢密院让他前往捕拿。
桑怿思考说:“盗贼害怕我的名字,听到我去一定会逃跑,逃散就不容易抓到了,应当先向他们表现我的怯懦。
”桑怿到了那里就关闭军营大门,告诫军吏不许一个人擅自走出军营。
过了一阵,在一个晚上桑怿和几个军卒装扮成盗贼出来,寻找盗贼曾经走过的地方,走进老百姓家,老百姓都逃走,唯独有一位老太太留下来,像对待盗贼一样给他们东西吃。
他就渐渐接近老妇人,跟她说话,并提到了那群盗贼,桑怿完全探得了盗贼的下落。
于是告诉她实情:“我就是桑怿,麻烦老妇人帮助我们了解实情,并且千万不要泄露!”桑怿过了三天又前往,老妇人已经详细地了解了盗贼的实情。
第二天天一亮,他分别部署军士,以甲士若干人在某地捕捉某盗贼,以军卒若干人在某处捕捉某盗贼。
桑怿回京复命,枢密院官吏对他说:“送给我银子,我为你谋取内阁的官职。
”桑怿说:“我不想通过贿赂得到官职,况且我贫穷没有银子;即使有,也绝对不能这样做。
”官吏非常生气,隐瞒了他立功的情况。
恰巧碰到交趾地方獠族叛乱,去了几拨人马都不能平定。
所以朝廷命令桑怿前往,亲手杀掉了叛贼。
回京后,就任命他做阁门祗侯。
桑怿说:“这次行动,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有地位在我上面的,我是尽力辅佐他。
现在他留在那里而我却回来了。
我赏赐很厚而他却很轻,难道不会怀疑我掩盖他们的功劳而表现自己吗?接受了这样的赏赐只会使我内心惭愧。
”就要把朝廷的赏赐让给自己的上司,把奏稿给我看。
我对他说:
“你让出赏赐,朝廷一定不会答应,你只会因为爱好虚名和行为狡诈而受到嘲笑。
”桑怿感叹说:“我也想到了这点,然而观察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应当听任他的内心作判断,被人嘲笑有什么呢?如果想躲避名声,那么好事就都别做了。
”听后我也感到惭愧。
他终于将功勋让给了别人,没有听劝告。
桑怿虽然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做的事情都合乎道德伦理,很多都像这件事一样。
当初桑怿住在雍丘,遇到大水,有两仓粮食准备用船运走,看到老百姓奔跑躲避大水落入水中,就丢弃了粮食,用船载运老百姓。
看到老百姓遇到收成不好的年景,就将村里人集中起来,用自家的粮食为他们做饭,直到把自家的粮食吃完为止。
庐陵欧阳修说:勇武和力量是人们所具备的,但能够了解体会并使用勇武的人就很少了。
像桑怿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义勇之士了,他的学问不深却能有所作为,可以说是一种天性。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
(共19分)
巢谷传【宋】苏辙
巢谷,字元修。
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
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
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
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
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
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
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
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
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
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
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
"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
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