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八中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11月份)(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八中高二(上)月考历
史试卷(11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2011年10月1日,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行教画像以全新“作揖行礼”的动画形式亮
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将中华文化的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
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A.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B. “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C.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D.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答案】C
【解析】A项主要讲的要选贤任能,是墨家学派的主张,排除;
B项主张以暴制暴,是法家的主张,排除;
C项的意思是不懂得客观自然规律,就不可以成为君子;不懂的礼义礼节,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明辨是非,不能了解别人,是儒家思想,故C正确;
D项中“不尚贤”不鼓励社会人群的分化特化而使社会安守于混沌无名的举措,是道家学派的主张,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孔子思想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2.《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 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答案】C
【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
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
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C。
考查儒家思想中民本思想。
注意要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并结合现实,理解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
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广为流传,其中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
名。
这些学派的共同特点是()
1
A. 都主张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 都强调尊卑等级,建立有序的社会
C. 其思想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D. 其思想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解析】道家主张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排除A;
墨家主张建立平等社会,排除B;
只有儒家思想才能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思想,排除C;
但不管怎么样,他们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百家争鸣的影响。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4.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
子的皇帝。
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
这是因为()
A. 儒学中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B. 儒学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C. 儒学倡导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 儒学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A.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应该是汉武帝时期。
B.刘邦早年不重视儒生,晚年却非常重视儒学,主要是因为儒学有助于维护他的统治,明确上下尊卑关系。
C.选项内容是董仲舒的新儒学的表现。
D.刘邦重视儒学主要是从政治和思想角度来考虑,不是出于经济目的。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儒家思想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汉朝儒学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5.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
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答案】B
【解析】宋明理学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故B正确;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对应汉朝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故A错误;
CD与题干的内容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宋明理学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
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
2
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
6.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
或有。
”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
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A.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B. 韩非中央集权思想
C. 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D. 孔子仁者爱人思想
【答案】A
【解析】“虚静以统天下”就是指统治者无为而治。
所以A符合题意。
故选:A。
解答的关键是从“虚静以统天下”切入,结合百家争鸣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思想,考查了老子的思想,王夫之的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陕西省某墓祠门前楹联写到:“此墓此祠光耀两千载,斯公斯纸恩泽亿兆人。
”此
楹联是为了纪念()
A. 蔡伦
B. 毕昇
C. 徐光启
D. 贾思勰
【答案】A
【解析】“此墓此祠光耀两千载,斯公斯纸恩泽亿兆人”表明此楹联是为了纪念蔡伦,他改进了造纸术,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解题的关键是“此墓此祠光耀两千载,斯公斯纸恩泽亿兆人”。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四大发明,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
深。
他所画的《山径春行图》着墨不多,但巧心布局、线
条丰富以及如如轻烟薰染般的淡墨,反映出()
A. 马远作品的写实风格
B. 理学已经发
展到心学阶段
C. 马远重视意境表达
D. 国家分裂对峙有利于艺术繁荣
【答案】B
【解析】有图可知,马远作品是属于文人画,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他所画的《山径春行图》着墨不多,但巧心布局、线条丰富以及如如轻烟薰染般的淡墨”。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宋明理学,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9.“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B
3
【解析】A、京剧不是客观历史史实的再现,排除;
B、这句京剧脸谱的描绘使得人们加深了对京剧的认知,熟悉了有关的历史知识点,正确;
C、京剧是对历史人物戏剧性的描绘,而不能是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断,排除;
D、材料未涉及提升历史人物价值的信息,排除;
故选:B。
材料中描述的是脸谱的知识,京剧的发展是对历史客观事实的戏剧性的描述,是对历史人物的戏剧性的描绘,结合选项进行筛取。
本题考查对京剧作为戏剧特点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课本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
10.“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
类事若出事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的多。
”苏格拉底的上述点反映他()
A. 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B. 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
C. 赞扬君主专制制度
D. 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答案】A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即使是舵手、建筑师这样的职位也不会请一个没有相关知识的人来做,更何况是管理国家呢?反映了苏格拉底对抽签选举为代表的直接民主的不满,要求有专业管理经验的人来管理国家。
故A符合题意;
BC说法错误,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民主制,只是反对直接民主制。
所以排除BC;
D项与材料意思明显不符,排除;
故选:A。
解答的关键是从“用抽签的方法”“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的多”切入,结合苏格拉底的主张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雅典的民主制,考查了苏格拉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文艺复兴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
意义都是不错的。
因为从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其他方面来看,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对“复兴”和“新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
B. 重建古希腊罗马社会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C. 振兴古希腊罗马经济新生的工业文明时代
D. 复兴古罗马辽阔版图新生的欧洲近代文化
【答案】A
【解析】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盛行于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他们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这就是所谓的”文艺复兴“。
其本质上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其他方面来看,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文艺复兴,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4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
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
”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 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来进行的
B. 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C. 宗教改革因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 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答案】B
【解析】从材料论述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只是“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说明宗教改革这一词没有揭示出其实质,宗教改革实质是资产阶级宗教文化运动,故B正确;
宗教改革并不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来进行的,故A错误;
C是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故C错误;
D材料未体现,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宗教改革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该运动奠定了新教基础,同时也瓦解了从罗马帝国颁布基督教为国家宗教以后由天主教会所主导的政教体系,为后来西方国家从基督教统治下的封建社会过渡到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基础,因而西方史学界直接称之为“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如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的共和国性质的神权国家。
13.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本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
“大兴土木”。
这里的“大兴土木”主要是指()
A. 摧毁蒙昧和专制主义
B. 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C. 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D. 创立民主法治社会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指出“文艺复兴”清理了场地指的是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启蒙运动的“大兴土木”则有结构的含义,指的是其冲击了专制统治;
A、摧毁蒙昧在程度上没有建构的含义,故错误;
B、启蒙运动对建设工业文明国家没有影响,故排除;
C、该项作用属于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不属于建构的重要含义,故错误;
D、该项中的创立民主法治社会是三权分立思想的体现,并且具有建构的含义,故正确;故选:D。
本题以学者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关系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启蒙运动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考查对启蒙运动知识点的掌握,在解答题目时,应当掌握启蒙运动过的重要意义:一是思想解放;二是摧毁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三是鼓舞被殖民地人民拿起武器,争取独立;四是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思想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
14.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
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
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A. 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B. 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5
C. 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D. 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说明卢梭认识到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故C项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卢梭主张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
17世纪时,英国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中叶在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法国,出现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很快,启蒙运动从法国传播到德意志和其他国家,涌现了许多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得到扩展。
15.康德这样定义启蒙:“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
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
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
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
”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就是()
A. 社会契约
B. 思想的自由
C. 主权在民
D. 人身的自由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康德认为“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的原因”、“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由此可知,康德强调个人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即要放开自己的思想,故B项正确;
AD项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主要观点,排除;
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康德相信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
启蒙思想家为将要取消封建制度的新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虽然对未来的政体设计上有所差异,但都主张实行宪政民主、三权分立、人权自由、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
16.“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
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
”这段话赞颂的是()
A. 牛顿
B. 瓦特
C. 达尔文
D. 爱迪生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我们可知材料赞扬的是机械动力,结合近代工业革命发展的表现,我们可知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使得人类在机械动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展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展的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7.“完全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绘,抛弃了传统的三度空间和真实色彩,把人体分解
成半面的几何图形重新装配,色彩也简化为灰色和棕色。
”该描述适于下列哪一作品()
A.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B.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C. 莫奈的鲁昂大教堂
D. 毕加索《三个乐师》
【答案】D
【解析】可以看出,这是现代主义立体派的特征,选项之中只有毕加索《三个乐师》符合这一特点。
6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主义美术,要求学生结合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品和艺术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现代主义美术的艺术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8.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认为:“《海国图志》是《南京
条约》签订以来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一次开放性的总思考,影响了以后数十年中国的发展道路。
”《海国图志》对此后中国发展道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 激发清政府反抗外来侵略的斗志
B. 诱导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C. 促使中国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 引导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答案】C
【解析】AB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联系所学可知,《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制西方国家的侵略,所以,《海国图志》对此后中国发展道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使中国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新思想的萌发,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海国图志》。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查了新思想的萌发,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西方文明“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
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
一切虚文空想之无禆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
可见陈独秀鼓吹西方学说的真正目的是()
A. 彻底颠覆中国的传统文化
B. 促进社会的全面革新和进步
C. 实现穷思极解泛文空论的理想
D. 把西方文明融入中国儒学文化中
【答案】B
【解析】材料中陈独秀极力推崇西学,其真实目的是通过西学改进人们的思想,进而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故B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涉及彻底颠覆中国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
C项仅仅是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的目的之一,不是其真正目的,故C项错误;
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是彻底的批判,因此不可能是融合中西文明,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0.某当代学者在评价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一位里程碑式巨人时,用了如下小标题。
这位
“思想巨人”有可能是()
魏源严复陈独秀 D. 孙中山
【答案】B
7
【解析】由表格中的“西方进化论”和“变法”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巨人指严复,故B 正确;
选项中的ACD均不是主张变法的人物,而且也没有提出过进化论的知识,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严复是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
21.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
近代中国()
A. 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 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 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 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A项不能全面体现学习西方的发展过程,在学习西方之初不存在否定封建制度的问题,到了后期则超出了否定封建制度的范畴。
故A项错误。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在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中国学习西方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如追求民主等,B项不能体现学习西方的整个过程,应排除。
C项反映了中国学习西方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深化过程以及原因,故C项正确的。
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结果而不是目的,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实现富国强兵,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相关知识。
考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发展规律认知的能力。
题干以中国近代学习西方为情境,要求学生正确认知学习西过程反映的规律。
中国向西方学习:
1、历程:①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器物阶段)
②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制度阶段)
③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思想文化阶段)
2、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
22.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萌发于毛泽东思想,形成于邓小平理
论”。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 新中国初期毛泽东等人的探索已经彻底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 毛泽东等人的探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理论渊源
C. 邓小平创立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思想精髓
D. 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完整继承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萌发于毛泽东思想,形成于邓小平理论”强调的是毛泽东等人的探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理论渊源,故B项正确。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照搬苏联模式,故A项错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