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原野的回响——青海省德令哈市德都蒙古音乐田野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金色原野的回响
——青海省德令哈市德都蒙古音乐田野调查
郭 娜1 佟占文2
(1.2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摘 要:本文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作为考察地点,九位德都蒙古艺人为考察对象,研究德令
哈市的蒙古族传统音乐类型以及音乐生活。

德令哈蒙古语,译为“金色的原野”。

德令哈市生活的蒙古人,目前仍以牧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活方式,其传统音乐丰富多样,独具特色,其中长调、短调、拉力歌、英雄史诗、托布秀尔、马头琴等音乐类型流传于德令哈市,广受群众喜爱。

当下全球化无处不在的语境下,如何保存、保留并传承德都蒙古音乐是包括笔者在内的热爱民族音乐人士共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德令哈;德都蒙古;民间艺人
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0)03-023-07
收稿日期:2020-06-12
项目基金:本文系国家级科研项目“20世纪中蒙俄马头琴音乐文化跨界比较研究”(项目号:21K01655)系列研究论文;内蒙古自
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栏建设专项项目“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MZ1706)专栏论文。

作者简介:郭娜(1995-),女,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

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
佟占文(1973-),男,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人。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博士。

想到青海省德令哈市,我们都会想到它坐落于神奇的柴达木盆地;或它是历史上南“丝绸之路”主要驿站;或“一带一路”连接中亚、南亚的重要节点;亦或是著名诗人海子《日记》中的“今夜我在德令哈”。

在此,笔者将以德令哈市的德都蒙古音乐作为研究内容,展现德令哈多彩的音乐生活。

一、德令哈市蒙古族概况
德令哈市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北部,蒙古语意为“金色的原野”,以富饶之河著称的巴音郭楞河把市区分割为东、西两个部分。

常住人口7.31
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17.15%。

共有蒙古、藏、
回、土、汉、撒拉等19个民族,蒙古族是这里的总体少数民族,也是青海省海西州政治、文化的中心。

[1](34)
海西是青海地区蒙古族集聚的区域,蒙古族主要聚居在乌兰县的茶卡、铜普、赛什克,德令哈市的尕海、柯鲁克、怀头塔拉,都兰县的香加、巴隆、宗加、诺木洪以及格尔木市的乌图美仁等地区。

据《德都蒙古研究》以及《蒙古民族通史》记载青海省海西蒙古族来源于北方瓦刺蒙古,他们的祖先曾经分布在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长期从事狩猎生活。

元朝灭亡后,瓦刺蒙古分为四部,其一的和硕特部逐渐向东南迁徙,于明朝末年移
24
牧于青海地区。

清朝政府将他们分为29族,统称厄鲁特(卫拉特)蒙古。

[2](19)
据《海西州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概况》记载蒙古族语言属蒙古语卫拉特方言,蒙古文为海西州通用文字之一。

[1](20)据笔者采访得知建国前,海西蒙古族广大农牧民群众中认识蒙古文的人极少。

为推动蒙语的发展,当地政府极大程度的开展蒙汉语教学的实施,这次考察我也深有体会,当地的农牧民使用蒙语的情况很是乐观,采访的艺人中每位都擅长流利的蒙语。

二、德令哈地区音乐考察
本次青海之行的田野调查为期十天,笔者重点关注的是德令哈市德都蒙古人的音乐生活。

以9位民间艺人作为考察对象,采访、观察、聆听、记录作为主要手段。

他们职业多为牧民,也有退休工人、在职人员。

李特尔与秀仁其木格曾有专业学习音乐的经历,其余8人都是家族传承或是因为热爱与周围的老人学习音乐(详见附录表格)。

(一)民歌艺人
1、其梅格图(见图1,图1为笔者采访其梅格图现场。

拍摄地点:青海省德令哈市柴达木东路德令哈市文化馆。

拍摄时间:2019年6月2日。

摄影:郭娜),43岁,德令哈科鲁克镇科伦淖尔村人,现为牧民,是德令哈市著名民歌艺人。

育有两女,大女儿包金措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小女儿阿拉坦沙盖,现八岁。

其梅格图并没有专业的老师传授民歌,但由于她从小爱好唱歌,并与父母学习歌曲同兄弟姐妹一起歌唱。

2017年在德令哈市级比赛中荣获优秀奖。

擅长演唱的长调歌曲有《温顺的小灰马》《蓝斑马》《雄伟的北京》《金镯子》《巴日那日德的源头》
等。

图1.
她认为德都蒙古民歌有四种分类,分别是长
调、短调、拉力道(德都蒙古地区民间爱情歌曲的统称)以及古老的歌曲(例如劳动歌曲或解放之前的歌曲),短调是新创作的歌曲。

德令哈市她所知道的蒙古族演唱民歌的艺人:李特尔、亚尕、代青、苏荣玛等。

值得一提的是其梅格图带来了三个孩子,其中的女孩就是其老师的小女儿阿拉坦沙盖,小女儿遗传了妈妈的音乐基因,并为我们演唱了德都蒙古儿童歌曲《红灯绿灯》。

另外两位男孩张口一鸣惊人,十二岁的孩子居然能够流畅地表演祝赞词和史诗。

据了解,两位男孩名为阿斯呼与贺西格图,他们演唱的祝赞词都是在学校里的音乐老师巴音达赖学习,巴音达赖在音乐课上还会传授学生们唱其它德都蒙古传统音乐。

班级还有五位同学会祝赞词与史诗,其中两个获得过市级的奖项。

通过采访其梅格图以及三位孩子得出,青海毗邻西藏,但藏族音乐的元素是对德都蒙古音乐的影响并不大,德都蒙古音乐还是保留了传统蒙古音乐风格。

歌曲的内容大多是歌颂家乡、歌唱父母、赞美景色、骏马为主。

蒙古文歌词常押头韵和尾韵。

德令哈市与其他蒙古族聚集地同一首民歌也有不同的差别,曲调有一些差异,歌词上也由于方言的原因,也有一定的差别。

虽几个地方同一首歌曲有一定的差异,可梅老师认为各地方有各地方的特色,都是值得研究的歌曲。

两位孩子的学校把英雄史诗以及祝赞词做为音乐课的内容,体现了德令哈市教育部门乃至整个政府对德都蒙古传统音乐十分重视,现传统音乐流失严重,此举措很好地保护、传承了德都蒙古传统音乐。

2、巴图吉日嘎拉,出生于德令哈市盖亥镇,他的家乡曾是王爷居住的地方,故当地民歌保留较为传统,爷爷嘎拉登·呼和是当地很有名的歌手,当时是王爷身边著名乐手。

学习民歌的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口耳相传,他家也一直沿袭了长辈教唱晚辈民歌的习惯,同时他的两个孩子也十分擅长唱德都蒙古传统民歌。

他认为德都蒙古的民歌分为四大类:宗教歌曲、朝政歌曲(图林道)、爱情歌曲(拉力道)以及普通歌曲。

在采访中,巴图吉日嘎拉多次感叹如今长调传承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歌曲段落偏长,演唱完原本需要十多分钟,甚至长达几小时,而演
25
唱者只为了比赛或者考试的几分钟,片段式的学习民歌,让观众误认为这首长调只有这短暂三四分钟,这对于长调传承来说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破坏。

部分婚礼歌有十多段,如此以往年轻人只会演唱三四段,只有年老的民间艺人可以演唱完整。

因此他对长调乃至民歌的未来产生困惑和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人能演唱完整的歌曲。

后辈的人也只能学习到片段,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确实,现由于有一部分学习者的目的性强,只为了短暂的舞台上可以演唱好,不顾完整的歌曲,只学唱需要的三四分钟,无法完整地传承,以至于很多民歌片段式留存,大部分由于此类原因遗憾的流失。

这一严重现象值得有关部门及民间艺人引起重视。

3、民歌手李特尔(见图2,图2为李特尔与笔者合影,拍摄地点:青海省德令哈市柴达木东路。

拍摄时间:2019年6月2日。

摄影:高雅婷),出生于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赛什克乡北柯柯草原牧场,精通蒙、藏、汉三种语言。

被人们誉为青海草原上的情歌王子,从小受到母亲的启蒙和教导,16岁时进入青海省艺校学习民族唱法,师从耿青梅。

毕业后一直唱流行音乐,也因此小有名气。

图2.
图3.
而后他的民族自觉意识越来越强,认为传统
的德都蒙古音乐濒临灭绝,民间艺人趋于老年化,如果年轻一代拒绝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就要消失了。

而自己的根与魂都在民间,有此觉悟后他长期跟随民间艺人,虔心学习本土民歌拉力道,如今他已是海西州拉力非遗项目传承人,能演唱传统民歌70多首。

现任德令哈市文化馆干事,《汗青格勒》艺术团副团长,“柴达木民族乐团”主唱,曾到美国、日本、香港等地演唱德都蒙古音乐,把青海高原上的蒙古音乐传到世界各地。

他曾出版发行个人专辑四张,分别是《激情
草原》《我的故乡柴达木》《草原情歌》《高原行》,两张柴达木民族乐团音乐专辑《柴达木之魂》《策马扬鞭》。

李特尔曾参加中央网络春晚、内蒙古春晚、青海省春晚、海西德都蒙古春晚、内蒙古那达慕大会、河南蒙旗那达慕大会、德都蒙古那达慕大会、CCTV 民歌中国河北卫视等演出。

德都蒙古民歌《金手镯》荣获洛杉矶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音乐奖”、青海省“黄河杯”青年歌手大赛一等奖、青海省“时代杯”青年歌手大赛荣获金奖、柴达木原唱歌曲大赛中《我的蒙古包》荣获一等奖,《马背》《共度一生》荣获三等奖。

据笔者了解德都蒙古长调与内蒙古长调很大的区别就是颤音的发声位置,德都蒙古颤音称为
“那嘿勒戈”(拐弯之意)
[3],通过抖动下颚发出。

内蒙古长调的颤音装饰音称为“诺古拉”,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一般抖动两三次。

每一首长调不论是“诺古拉”还是“那嘿勒戈”都有相同之处,即演唱者即兴发挥。

[4]
(二)英雄史诗
1.代青(见图3,图3为坐在左边的民歌艺人巴图吉日嘎拉与坐在右边的英雄史诗演唱艺人代青。

拍摄地点:青海省德令哈市柴达木东路德令哈市文化馆。

拍摄时间:2019年6月2日。

摄影:郭娜),第四代史诗艺人、长调歌手,爷爷查济,父亲乌亚尕图都是当地知名的史诗艺人。

现可以完整说唱三部史诗。

他认为演唱《汗青格勒》史诗时,需完整说完,如若中断会象征着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据艺人代青讲,一般宴会开始时需固定演唱六首民歌,分别是三首朝政歌曲《雄伟的北京》《巴音那日德的源头》《方整的北京》;三首宗教歌曲为《上师佛祖》《瞻部洲》《布达拉宫》。

后可根据演唱者情况、
场合环境随意演唱。

26
2.乔格生,1953年生人。

父母均擅长说唱史诗,自己年少时向父母学习史诗,遗憾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时不允许说史诗,因此演唱语境变化之前学习到的史诗也逐渐淡忘,故没有把父母擅长所有的曲目全部学会,未能把父母传授的史诗全部传到下一代,他认为前辈的瑰宝在他身上出现断层,不免遗憾。

2014年成为海西州史诗传承人,同年11月成为青海省史诗传承人。

能够完整的说唱史诗有十几部,正在学的有七八部。

现在自己的学生有巴图孟和、恩和巴雅尔,两位学生都是德令哈市的牧民。

除了史诗之外,也能够说祝赞词。

曾经的史诗有托布秀尔伴奏,现德令哈市德都蒙古的英雄史诗无伴奏。

他认为祝赞词与史诗的根本区别在于故事内容及曲调,祝赞词曲调较慢,与史诗的曲调不同。

提到青海省的英雄史诗,不得不说起《汗青格勒》,它是青海省海西州蒙古著名英雄史诗,说唱结合演讲讲述了蒙古族英雄消灭恶魔,拯救百姓的故事。

在青藏高原,汗青格勒是智慧的化身,是广大人民心中的英雄。

《汗青格勒》又名《呼德尔阿拉泰汗》,现今流传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德令哈、乌兰、都兰、格尔木、大柴旦等地区,甘肃省肃北县的和硕特蒙古族中也有流传。

[5]
《汗青格勒》产生并繁荣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初期阶段,主要讲述了可汗巴音呼德尔阿拉泰汗的太子汗青格勒的故事。

主要讲述了汗青格勒的降生以及娶亲的艰难,表现了他的机智思维和智勇双全。

[5]2008年《汗青格勒》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乐器
秀仁其木格(见图4,图4为秀仁其木格在演奏托布秀尔,拍摄地点:青海省德令哈市柴达木东路德令哈市文化馆。

拍摄时间:2019年6月4日。

摄影:佟占文),托布秀尔演奏者,同时她也是独唱演员。

毕业于内蒙古戏曲学院(民办),师从于哈斯朝鲁老师,同班同学是蒙古族著名歌手呼斯楞。

毕业后在都兰县工作,后因引进人才来到德令哈。

2012年内蒙古阿拉善盟举办国际卫拉特蒙古音乐节,她被托布秀尔的魅力深深吸引,从此决定学习托布秀尔。

前往新疆巴音郭楞,与著名老师托布秀尔代且为期一个月的学习。

回到青海后
在蒙古族中学免费教学,传播托布秀尔文化,曾
图4.
带领16位学生参加内蒙古蒙语春晚,期间于都兰举办过几次托布秀尔培训。

后再次赴新疆布尔塔拉同玛达盖老师学习了十几天。

她认为德都蒙古长调民歌传承得很好,但是乐器相对很薄弱,歌手有很多,但是乐手很少。

在德都蒙古地区培训乐器至关重要。

她为我们演奏三首托布秀尔乐曲,分别是《赛马》《萨吾尔登》《山羊》。

因种种原因德都蒙古地区对乐器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民歌、史诗与乐器失衡的状态,例如马头琴也是这样的情况。

德都蒙古的马头琴演奏者需要到内蒙古学习专业的马头琴,回到德令哈市教学。

德都蒙古本土专业的乐器演奏者较少。

秀仁其木格注意到了这一点,多次前往新疆学习专业的托布秀尔,回来义务教学生们,其目的就是把托布秀尔让更多人学习和传承,缓解乐器薄弱这一问题。

(四)乐团
1.柴达木民族乐团,共有十名成员,成立于2014年常驻德令哈市。

四位歌手均来自柴达木盆地蒙古族牧民家庭。

每位成员除了保持原生态唱法之外,还具备拉弦乐、呼麦等演唱能力。

乐团多次参加央视及国内外演出活动并获奖。

他们是德都蒙古音乐的传承者,每位成员都为德都蒙古传统音乐推广与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

完美的把传统蒙古音乐与世界流行乐素结合,技法娴熟,音乐中充满了草原赋予他们的热情豪放、深邃辽远的演奏风格。

乐团中使用的乐器有:马头琴、火布思、古典吉他、托布秀尔、贝司、口弦琴、冒顿潮尔、蒙古鼓。

歌手有:李特尔、金巴、孟蓉、萨仁花;马头琴乐手有:傲日格乐;键盘手:阿冷;
27

5.
呼麦手、托布秀尔乐手:赵鹏;贝司:胡戈;蒙古鼓:宝音。

2.海西州德都蒙古民歌艺术协会,是德令哈地区代表性的民间音乐组织。

我们参观了长调培训班的培训。

长调培训班的老师是才布吞,她从小喜爱唱德都蒙古民歌长调,收集整理海西地区蒙古族民间长调歌词,编辑成培训班的手册。

于2016年4月18日担任德都蒙古长调培训班的老师(见图5,图5为才布吞老师在指导“德令哈市长调培训班”。

拍摄地点:青海省德令哈市连湖路德令哈市非遗馆,拍摄时间:2019年6月3日。

摄影:郭娜)。

通过采访得知学习长调是通过自己的妈妈以及当初一起劳动时互相唱。

2016年时,因为热爱长调,自愿在这里当老师。

从最开始的十几人,现在发展到100多人。

柴达木民族乐团是近年来广受德令哈市乃至全国群众欢迎的民族组合,他们的音乐及表演形式,在保持自身传统与文化身份的同时,融入了现在的音乐因素。

乐队组合中使用的乐器(包括马头琴、冒顿潮尔、口弦琴、蒙古鼓、火布思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冒顿潮尔因其特有的音色在蒙古族音乐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

而乐队中使用的西洋乐器(包括贝司、古典吉他等乐器)融入现代因素,与世界音乐接轨,广受好评。

德令哈市长调培训班,基本都是退休职工或牧民由于对长调的热爱组建的团体。

这个团体融汇了传统的音乐,参加众多演出以及比赛对德都蒙古长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的作用。

三、研究与断想
德令哈市,作为德都蒙古人生存、生活的中心,也凝聚了德都蒙古人的音乐智慧。

笔者通过几天的走访、采访、调查,对德令哈市德都蒙古的音乐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本地区传统音乐的生存现状、保存保留、传承保护等方面有了自己的以下思考。

首先,经过采访9位艺人,深切的体会到青海民间音乐传播的口传性,9位艺人的学习都是通过父母或长辈口耳相传的形式学习音乐。

“口传心授”是一种传承模式,他强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传播途径,而非从固化的乐谱或其他可参考的文本出发。

[6]德令哈市德都蒙古音乐丰富多彩,又由于多年前此地乐谱等文本在广大群众中未得到普及,“口传心授”成了艺人们学习民间音乐的重要方式,也是民间音乐得以传播得重要途径。

其次,在德都蒙古地区,由于环境、生活方式等差异,同一首歌曲调上会有细微的差异;歌词由于方言的影响也会有不同的版本。

这就体现了民间音乐的特点:音乐曲调的变异性。

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在音乐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改编与更新,再随着民间歌曲流传地域的改变,不断衍生出具有各地特色的旋律与歌词。

[7](250)在德令哈市,蒙古民间音乐也有属于本身特点的民间音乐。

再次,通过此次调查,对当地的音乐类型有了以下总结。

(1)民歌:此次调查牢牢把握民歌的社会功能,民众及艺人对于民歌的分类不是从形态结构的特征入手,而主要是着眼于歌在民俗文化中的功能,歌在仪式、礼仪等民俗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据德都蒙古艺人诉说,德都蒙古的民歌分为四大类:宗教歌曲、朝政歌曲(图林道)、爱情歌曲(拉力道)以及普通歌曲。

宴会时也有固定的六首歌必须演唱,三首朝政歌曲《雄伟的北京》《巴音那日德的源头》、《方整的北京》;三首宗教歌曲《上师佛祖》《瞻部洲》《布达拉宫》。

由此可见,德林哈市的德都蒙古宴会已经成了固定的形式。

除此之外,独具德都蒙古特色的“拉力道”只要是指年轻人唱的情歌。

“拉力”为藏语,拉力道
由相爱的年轻人在野外游牧或赶路时演唱。

内容
28
主要以年轻人自由恋爱为题,旋律优美,节奏较为欢快,属于短调民歌,演唱拉力道时,“拉力”为其中衬词,多次反复,有时不用歌词只哼唱曲调。

[3]
(2)英雄史诗:英雄史诗《汗青格勒》保留了传统的音乐类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广大德都蒙古人民口头传承,不断创作完善的口头文学,闪烁着德都蒙古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光芒。

通过采访三位史诗艺人得知,德都蒙古之前伴奏乐器为托布秀尔,现无伴奏。

英雄史诗通过世代口传的方式流传至今,大多史诗艺人祖上几代都会说唱英雄史诗。

史诗艺人靠他们强大记忆可说唱多部史诗。

现中小学为传承英雄史诗,开设了英雄史诗课堂,为的是使英雄史诗更好的传承到下一代。

(3)德令哈市德都蒙古乐器的现状没有本地区其他音乐类型发达,专业的马头琴艺人都前往内蒙古学习马头琴,曲目为内蒙古演奏的曲目,德都蒙古创作的马头琴曲较少。

演奏托布秀尔的秀仁其木格为学习专业的托布秀尔前后前往两次新疆,与专业的老师学习。

乐器较为薄弱的现象也引起了广大热爱蒙古族乐器的人士以及专业部门的重视,开展了众多乐器培训班,秀仁其木格也在中小学义务开设托布秀尔培训班。

这个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很好地改善。

(4)柴达木民族乐团为如今新型的音乐团队,传统与现代结合,民族与世界的结合,即迎合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同时也传播了传统音乐。

长调培训班使德令哈市的长调音乐形式得到了很有效的传承、传播,形成了德令哈市的多彩音乐生活。

通过此次对德令哈市德都蒙古的音乐考察,进一步了解了雪域高原深处的蒙古人音乐生活。

通过对九位民间艺人的采访、录制获得第一手田野资料。

同时也了解德令哈市德都蒙古传统民间音乐现状、传承保护。

正如乌兰杰先生说的“反思中提高,回归中前进”,[8](4)德令哈市的大多艺人已经有想要保护传统音乐的反思与觉悟,并在回归中不断探索道路,扎根传统,发扬光大。

附录:此次采访的十名艺人基本信息
姓名年龄性别职业音乐类型学习音乐途径备注
其梅格图43岁女牧民长调同父母学习阿斯呼12岁男小学生祝赞词、史诗学校与巴音达赖老师学习
贺西格图12岁男小学生祝赞词、史诗学校与巴音达赖老师学习
李特尔不详男乐团主唱拉力歌、长调、马头琴、口琴青海艺校、民间老艺人海西州拉力歌传承人
巴图吉日嘎拉44岁男牧民长调
家族传承代青不详男牧民长调、英雄史诗家族传承才布吞
不详

长调合唱教师长调
与老人学习
海西州“蒙古刺绣”传承人
乔格生67岁男退休职员英雄史诗同父母学习
青海省英雄史诗传承人
秀仁其木格
不详女乐团主唱、托布秀尔教师
托布秀尔、民歌同新疆专业老师学习
秋日清80岁男退休职工英雄史诗同老人学习
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汗青格勒代表性传承人
29
The Echo of the Golden Field
——Mongolian Music Field Research in Dedu of Delingha City
Guo na 1 Tong zhan wen 2
(1.2 Hohhot, Inner Mongolia Inner Mongolia Formal University )
Abstract: Taking the Delingha City, Haixi Mongolian-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Qingha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place and nine Mongolian artists in Ded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Mongolia traditional musical patterns and their life of music in Delingha city. Delingha in Mongolian means “the Golden Field1”. The Mongolians living in Delingha still take the animal husbandry as their main economic life pattern. The traditional music patterns of them are various, abundant and unique. Among them, long key, short key, rally song, heroic epic, Topsule and Morin Khuur are very popular among the people in Delingha. Under an environment of globalization everywhere, How to reserve, maintain and inherit the Mongolian music of Dedu is the problem thought for long in mind for the people, me included, who are fond of national music.
Key words : Delignha Mongolians in Dedu fork artists
参考文献:
[1]海西州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海西州蒙古族藏族自治州[M].民族出版社,2009.
[2]德都蒙古文化研究会.德都蒙古研究[M].青海人民出版社,2014.
[3]崔玲玲.多语境下的青海蒙古族长调音乐传承与变异[J].音乐创作,2015(9).
[4]崔玲玲.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的人生礼仪及其音乐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1).
[5]乌席勒.记忆中的史诗,<汗青格勒>[J].世界
遗产,2014(2).
[6]佟占文.史诗音乐的曲调分类与形态描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2).
[7]博特乐图.蒙古族传统音乐概论[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
[8]佟占文.蒙古族科尔沁部短调民歌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徐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