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城市人文背景下的老旧社区治理研究——以成都市少城片区老旧社区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人文背景下的老旧社区治理研究
——以成都市少城片区老旧社区为例
钟凌艳,杨志杰
摘要:结合当前中国城市从增量规划转型到存量规划的趋势,本文探讨在城市人文思想指导下,城市老旧社区的治理如何体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并研究其治理方法与实施机制。

以成都少城片区为实证,从老旧社区的院落改造、街区的有机更新和社区治理的实施机制三方面入手,构建基于城市人文视角的社区治理研究体系。

归纳和总结成都在老旧社区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提出社区治理的规划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人文思想,城市老旧社区,社区治理
1 城市人文思想的内涵与意义
莎士比亚曾对城市给出过一个很好的诠释——“城市即人”。

“人”是城市存在的原因,人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城市不仅要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还要满足人类在文化、思想、价值等精神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

城市人文思想从城市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人的本质、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文化世界。

通过对人类生命及其所创造的文化世界——“城市”的肯定,来弘扬对城市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赞美城市里的开拓行为,促进城市的发展、进步和完善。

新时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而之前,最新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要求。

城市人文发展的思想内涵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城市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新时代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和内在精神,是城市先进生活方式与文化模式的生动体现。

城市人文思想的继承、保护和弘扬对我们理解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找寻城市生活的价值以及形成城市的凝聚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2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人文精神
国外最早的“社区”(community)概念由滕尼斯提出,他认为社区的特点是“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共同的感观和精神上和谐的形式” [1]。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中明确表现出了对现实世界里“人”的关怀,城市建设也以人类的幸福生存为终极目标,城市社区治理工作伴随着公众参与、公民治理取得了成功,并成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学
习的对象。

1986年,中国民政部首次把“社区”的概念引入到城市管理之中,认为社区“是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①
,是街道或居委会开展工作的对象,社区工作逐渐接替了以前由“单位”来完成的管理工作。

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的城市政府以“治理”理论为基础,尝试通过向社会组织、私营部门或个人开放某些公共权力,来提高城市管理的弹性。

同时,现代城市社区里的居民不再安于充当社区治理中的客体角色,要求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体,追求自我发展,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人生价值和利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社区治理工作越来越公开、公平和公正,也越来越程序化与规范化。

城市社区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城市人文思想对塑造居民的信仰、价值观和城市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审美趣味与消费方式正发生着改变,城市功能的倾斜及其导致的社会空间矛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而在成都这样一座有着温润气候、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里,我们发现中心区的老旧社区拥有独特、浓郁的市井生活氛围,居民们的日常生活更为悠闲、舒适。

今天城市社区治理中需要的公共精神、社区责任感、社区认同感与老旧社区里表现出的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社会公德等人文精神相承一脉。

因而,研究传统社区的人文精神具有了新的意义。

选择成都老旧社区为案例,研究社区治理中的自治、改造、文化和服务等基层工作内容,能够为未来建设更具活力与吸引力的城市新型社区提供有益的参考。

3 成都少城片区实践
成都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被改名换址过,城市的建
城始于秦时,张仪筑城大小两座,大城在东,名为“大
城”,小城在西,称为“少城”(图1)。

“少城是成都
的经济中心”,而“大城是成都的政治中心” [2]。

保存少
城历史格局最完整的时期是在清朝,傅崇矩在《成都通览》
中是这样描述的“城内景物清幽,花木甚多,空气清洁,
街道通旷,鸠声树影,令人神畅。

” [3]20世纪80、90年代,少城片区在成都城市总体规划中被定义为商住功能片
区。

为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城市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这一片区快速地修建起了现代风格的居住建筑群。

在原有街道空间格局不变的基础上,少城仅保留下了小部分的传统街巷,即今天的宽窄巷子,新建成的居住建筑多为6-9层,约占建设总量的95%。

改造完成后,少城片区在整体形态上再次得到了统一。

(图2)
图1少城在清朝时期地图
图片来源:/
2005年,成都市政府对少城宽窄巷子进行
了更新改造,街道两侧的建筑物几经翻修,现
已成为展现成都传统生活场景的名片,商业与
旅游业的氛围浓郁,品牌影响较大。

2010年起,
成都对市区内的老旧院落(社区)开展了一系
列的改造工程,社会反响较好,现第二批1500
个老旧院落正持续更新中。

少城作为成都历史
街区保护工作中的重点,其社区治理工作值得
我们总结和反思。

3.1老旧社区的院落改造
少城片区属于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道办事处管辖,片区内现有63个社区,共计4000多户居民。

在老旧院落改造之前,片区内只有一个社区有商品房的物业管理,其余的62个社区都是属于无管理体系,无基础设施,无社区活力的“三无院落”。

它们建成于20世纪,包括80年代的单位制宿舍区和90年代建设的居民小区。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社区普遍存在居住环境较差、公共设施不足、功能设施落后、物业管理缺乏、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居民们的改造诉求热烈。

在此背景下,少城片区的“老旧院落”的改造工作从2011年开始至今,已取得初步成效。

(表一)
表一: 2011—2015年成都青羊区少城片区“老旧院落”改造项目情况一览表 项目名称 建设项目地址 投资规模
(万元)
竣工时间 2011年文明院落建设工程 红墙巷24号、长顺上街116号等11个社区
141.25 2011-06-20 2012年老旧院落整治工程 横四道街1号、将军街7号等12个老旧院落
423.13 2012-08-27 2013年文明院落建设工程 长顺中街37号、泡桐树街3号等11个老旧院落
220.00 2013-10-31 2014年老旧院落整治工程 上半节巷16号、过街楼98号等11个老旧院落 194.00 2014-11-25
2015年老旧院落改造工程 奎星楼街18号、长顺下街28号等14个老旧院落 611.60
2015-11-15 资料来源:成都市治理工程建设工作信息网
截至2015年年底,成都青羊区区财政资金共投资1589.98万元,改造整理出59个老旧社区,再加上社区的合并,完成该区域的老旧社区改造业已基本。

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1)基础设施改造:新建院落大门、门卫室、自行车棚等公共建筑物;增设门卫监控、单元防盗
图2成都当代少城片区鸟瞰图 图片来源:/
门、灭火器等安全防卫设施;更新室外路面、雨水沟、给排水管、室外线路、公共照明等市政基础设施。

(2)活动设施改造:新建社区活动室;增设宣传栏、信报箱、休闲椅、花台、文化墙等社区小品;改造整理地面停车位。

(3)环卫设施改造:修建公共卫生间、垃圾池等;增设晾衣架、果皮箱等环卫设施;翻新单元楼道墙和顶面乳胶漆等。

以包家巷121号院和122号院为例,121号院有一栋居民楼2个单元21户居民,122号院有一栋居民楼三个单元30户居民,两个院落仅隔一堵院墙,共有居民51户。

改造前,院落内没有物管,没有通天然气,环卫和安保状况极差,常有小偷光顾。

改造中,通过发放项目意见或电话问询征集了居民意见,对改造方案进行了调整,最终方案经全体居民同意后才实施。

改造完成后,两个院落合并成为一个新的社区,成立了新的院委会、小组议事会、联合党支部等负责院落事务的主体,社区通上了天然气,新增门卫、活动室、停车棚等功能用房。

而拆除围墙后新增了绿地与公共空间,社区居住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成为少城片区的精品院落。

实践经验证明,前期财政投资少、后期效益大为主要特点的老旧社区改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已成为一个解决城市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题的重要途径。

3.2街区的有机更新
少城片区还以自发地、由内而外地渐进方式完成
了街道的自我更新。

由于路网格局沿袭自清朝,街与
街之间的横向距离较窄,导致社区内部的院落空间局
促,因而需要在院内开敞空间里完成的交往活动被转
移到了街道上;另一方面,沿街商铺的发展促使人行
道宽度增加,车行道变窄。

最终,降低了街道上机动
车通行能力,部分恢复了少城原有街巷空间亲切的生
活氛围,重现老成都的世俗生活场景:在半室外阳台上喝咖啡、上网的闲坐者;郁郁葱葱树下喝茶、打牌的三五好友;在小区大门口看报、聊天的社区居民;走街串巷吆喝的小贩等等(图3)。

总结少城片区的街区更新模式,有以下两种:
3.2.1“自上而下”的街区更新模式
少城片区内已完成改造的宽窄巷子,由于原住民迁走太多,老成都居民的生活场景以商业和旅游经济的形式再现,高端商品及服务、旅游纪念品、品牌专卖、高档餐饮及娱乐等业态聚集。

政府依托宽窄巷子所具有的独特文化氛围,对周边街道进行更新计划。

青羊区财政和成都文旅集团共同投资1700万元对井巷子提档升级②
,包括:疏通窄巷子与井巷子间的多图3成都当代少城片区街景照片 图片来源:作者自拍
条联系通道;改造化工院、28中教学楼及职工宿舍楼墙面;改造面向井巷子的明德坊社区的底层商业等。

紧接着,又投资800万元打造长发街55号的“创业苗圃孵化基地”办公区,现已有20余家小微企业入驻。

通过建设“文创”街区,少城正逐步搭建起文化产业的创业创新平台,提升了区域人气,又探索出一种保护城市历史街区的新方法。

3.2.2“自下而上”的街区更新模式
另一方面,少城大多数没有被开发的街区里,
还保留下许多居民休闲及文化娱乐的场所,聚集了
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便利品和日用品商店、
符合居民消费水平的商业与服务设施。

因此这部分
街区的更新采用了“自下而上”的“微改造”方式,
鼓励居民和市民参与更新计划,保留街巷空间的日
常生活特质。

在更新计划中,对示范段及重点区域
提供改造的便利政策,允许利用底层院落、二层平台及屋顶平台进行搭建、扩建、改建等,改善原住民居住条件或进行“住改商”的功能转换(如:鼓励青年旅舍、家庭旅馆、文化创意入驻)。

具体实施中,由每条街道选出业主和使用者代表组成业主委员会,参与更新工作;而业主也可以向社区所在街道申请个人改造资金,用于个人房屋和院落的修缮、翻新和改建。

“自下而上”的“微改造”模式,能够有效保护少城独具一格的“小街区”肌理,传承社区的生活文化与历史记忆,整体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功能品质。

3.3社区治理的实施机制
在少城片区的社区治理中,采用了“硬件提升+长效管理”双管齐下的模式[4]
,坚持对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优化是社区治理的核心。

具体工作中,成立了老旧社区治理的专项组织(老旧院落改造推进小组),由政府多个部
门联合,包括市房管局、各区政府、民政局、
财政局、住建委、房管局、规划局、水务局
等11个部门,共同指导社区成立社区自治
组织(图5),并监督其开展社区治理工作。

为鼓励老旧社区自治,还由市财政拨款对每
个自治组织进行5万元的奖励。

社区自治组图4 位于奎星楼街的“明堂青年文化创意中心” 图片来源:作者自拍
图5 少城片区社区治理实施机制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织通过增选院委会、选举监事会、定期召开议事会、建立财务制度、实施准物业管理等方式,逐步完善和健全院落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原社区的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新引入的物业管理公司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将协助新成立的社区自治组织,对社区的治安、改造、维护和管理等公共事务做出决策。

另一方面,政府领导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的基层管理组织成立了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将社区自治组织从原来繁重的社区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社区公共服务。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城市老城区更新工作的开展,未来老旧社区将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重点。

因此,建立长效的管理与实施机制,能够保证社区治理工作投入时间短、见效快、可持续性地推动起来。

3.4社区治理的成效反馈
少城片区的社区治理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社区治理机制
运行良好,各项市政与公共基础设施配备完善,社区内的院落
环境安静舒适。

社区外部街道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
商业氛围热烈。

以小通巷街区(图6)为例,其街巷空间的“微
改造”案例较多,就调研情况(图7)来看,服务型商铺③的数
量远大于选购型和便利型商铺,占街道店铺总数量的73%。


随后的访谈中,居民们普遍反映选购型商铺和便利型商铺有越来越少的趋势,他们能够接受现代时尚的快餐店、小酒吧、咖啡馆与私房菜馆等类型的服务型商铺,但更受居民欢迎的还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杂货铺、熟食店、茶馆、服装店、药店等选购型商铺和便利型商铺。


外,对该区
图6 小通巷街区的图底关系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8 小通巷街区的居民满意度分析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7 小通巷街区的街道店铺类型分析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域的居民进行了满意度调查④,调查结果(图8)显示:居民们对老旧院落改造、街道步行环境、街道活力和基础设施项目四项的满意度均较高。

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包含街道治安、环卫垃圾、消防措施等的基础设施项目,其次是对老旧院落改造结果的满意度。

说明在少城片区治理中,最容易见成效的是基础设施和物质空间环境的改造。

而“自下而上”的街区更新尚处于起步阶段,街道步行环境在人行道铺装、绿化及街道家具等方面还需要政府提供资金帮助改建,路边车辆的停放也不规范。

同时,由于居民对项目政策和申请条件的不了解,自身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多是出租房屋交由他人经营,因而在街道活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总的来说,少城片区的社区治理工作既有效地改善了社区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又节约了城市新建项目的投资,避免了城市资产的损失。

更重要的是对城市历史和人民的尊重,有利于延续城市文脉和加强社会凝聚力,符合当前城市存量发展的现实。

4 结论与讨论
L·芒福德曾说过,“城市的历史告诉我们,城市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有内涵、有个性、有感情,是活生生留存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

”[5]城市老旧社区中的历史文化痕迹与传统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城市人文价值,成都少城片区的社区治理“以人为本”,关注城市居民的自由、幸福与可持续发展。

总结其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两点:
4.1塑造城市的精神空间,培育社区的文化认同
社区治理重点关注居住环境与生活环境的改善,以“老旧院落改造”和“街区有机更新”为主,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同时,注重城市人文内涵,延续城市文脉。

宽窄巷子街区作为城市的名片,展现了成都的历史、特色与风貌。

而其他街区则以生活化、日常化的城市场景,成为城市的精神空间。

社区生活以一种独特和稳定的方式,培养了居民内在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念。

保留城市中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老旧社区,是对生活在这里的社区居民的尊重,也是对社区最本质的理解。

4.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协作,形成有效的社区治理机制
城市社区治理工作中的重点是大力推动社区自治,全体居民自主成立自治组织。

重新调整政府、社会与公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政府重新配置公共权力,通过对社区自治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部分授权让社区的治理更具有弹性与韧性。

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政府、社会与公民结成了新型伙伴关系,“自上而下”的政府扶持政策与“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手段相结合,充分发挥出各自的组织优势与资源优势,共同致力于社区发展、提升治理水平和增加社区居民的福利。

由于时间的限制,本文的研究结论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虽然已注意到当前老城区城市再开发、空间功能提升与置换过程中存在着高端商品化、“绅士化”的趋势,社区及街道的主要使用人群即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正逐渐被压缩。

但对这一趋势的深入观察和具体研究还存在不足。

未来将继续在“以人为本”的城市人文思想指导下,对多样共存的城市生活环境及其承载力、饱和度做出进一步的探讨。

注释
①定义来源于中国民政部2000年发布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

②资料来源:成都市治理工程建设工作信息网,/zftz/newweb/index.aspx
③本文参考市场营销中对商品的划分方法来对街道上的商铺进行分类。

便利型商铺是指以出售消费者经常和随时需用、不必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购买的便利性商品为主的商店,分为日用类店铺和食品类店铺。

选购型商铺是指以出售消费者需要对使用性、质量、价格和式样等基本方面作认真权衡比较后再进行购买的选购品为主的商店,分为服装类店铺和建材类店铺。

服务型商铺是指出售具有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可变性和易消失性的“服务”这一特殊商品为主的商店,分为餐饮娱乐类店铺和其他服务类店铺。

④2015年11月,笔者曾对小通巷街区的居民发放满意度问卷,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44份,有效回收率88%。

调查内容分为四项:老旧院落改造满意度(居住环境、物业管理、社区自治组织、活动场所等)、街道步行环境满意度(人行道宽度、硬质铺装及绿化、机动车干扰等)、街道活力满意度(街道文化氛围、商业服务与活动、购物便捷性等)和基础设施项目满意度(街道治安、环卫垃圾、消防措施等)。

调查中满意度的满分是10分,邀请居民根据社区治理的各项指标进行满意度打分,然后采用加权平均法得出该项满意度的平均分。

参考文献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9:11
[2]章夫,少城是解读成都文明的密码:少城一座3000年城池的人文胎记,青年作家,2008年01期
[3]傅崇矩,成都通览,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2月
[4]成都市中心城区老旧院落改造专项工作方案,/webNew/index.aspx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官方网站,2015年12月
[5]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等译,城市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
[6]刘刚,少城的传递,城市设计,2015年02期
[7]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峻岭译,城市发展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
[8]德波拉·史蒂文森,城市与城市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9]金经元,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家,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
[10]饶会林,现代城市文化与文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
钟凌艳,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讲师;
杨志杰,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