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类学期末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人类学期末作业
第一篇:社会人类学期末作业
一,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谈谈人类学由进化论向结构功能主义的范式转变。

(30分)
二任选下列书目中的一本,阅读后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读后感。

(70分)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
2.摩尔根:《古代社会》
3.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原始人的心智》
4.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
5.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
6.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原始分类》
7.马塞尔·莫斯:《礼物》,《献祭的性质与功能》
8.马林诺夫斯:《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科学的文化理论》
9.拉德利科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安达曼岛人》
10.11.12.埃文斯·普理查德:《论社会人类学》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象征之林——恩多布人仪式散论》 13.14.15.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布迪厄:《实践感》克利福德·格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文化的解释》
16.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
第二篇: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
1.论述田野工作方法
一、田野工作的定义
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二、田野工作的定位与研究取向
定位:田野工作既包含一种文化实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包括作为人类学研究理论的各种原则假说及其价值,以及研究者用于解释资料和得出结论的准绳或标准,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实地获得文化理解的方法及其研究技术与工具手段。

研究取向:
① 主位与客位:主位指研究对象自己对事情的解释,客位指人类学调查者从自身出发对事情的解释。

② 局内人与局外人:局内人指与研究对象同属于一个文化群体的人。

局外人则指的是处于某一文化群体之外的人。

③ 大传统与小传统:少数有思考能力的上层人士创造的文化系统是大传统,下层农民在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社会风习是小传统。

④ 小规模社会与大规模社会:社会同质性高、有简单的技术与经济、社会关系比较简单、与外界联系较少的非工业化社会是小规模社会。

地理范围较大、文化同质性减弱、出现职业多元、社会分层
与人口流动、内在关系联系增加的社会体系较为复杂的社会是大规模社会。

三、田野研究的类别选择
①问题研究:人类学者带着某一特定的问题做田野工作,在调查中主要收集被认为与这些问题相关的民族志资料,通过区域的田野调查寻找人类学的理论切入点,从而以一个独立学科的视角讨论问题,获得结论与建议。

②过程研究:过程研究是人类学对社会文化变迁这一学科主题有远见的参与观察设计与实践,是指从人类学研究方法上思考和把握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研究;对原初调查点的重访、回访研究,以及对一个或一组田野调查点及其周边地区的长时段研究等。

四、理论预设与假说
所谓理论预设与假说是根据对问题的了解,对事物的现象与想象之间的互相联系做出的初步判断性设想,来说明某种社会现象。

五、确定研究性质与对象
①确定研究性质:探索性研究和诠释性研究。

②确定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是一个过程,根据主题情况灵活处理。

六、田野伦理
①对研究对象的责任
②对研究资助者的责任
③学术责任
七、进入田野工作地点
㈠进入田野的方式
①进入方式:一种是通过正式行政体制自上而下进入,一般是通过行政管理机构层层深入;另一种是通过非正式的渠道进入。

②进入角色:向当地人尽快阐明此行的目的和自己的身份,依照调查对象的社会交往方式展开社交并取得合适身份。

㈡预料困难
①准备田野调查必需品
②生存问题
③生活问题
⑤ 文化禁忌
八、田野调查方法举要
㈠参与观察法:指人类学者长时段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和非日常的活动,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㈡访谈法
① 非结构访谈:人类学者提供一个开放性的主题或问题,由报道人自由阐述。

② 结构性访谈:人类学者根据研究主题事先设计好具体问题,系统地访谈研究对象。

③ 半结构性访谈:一次访谈中同时容纳要求报道人回答的封闭式问题和允许报道人自由阐
述的开放性问题。

㈢抽样法
①简单随机抽样
②分层(分类)随机抽样
③主观抽样
㈣谱系法:收集家谱并编辑成谱系表以确定亲属制形式以及结构性质的研究方法。

㈤个人生活史:研究者通过对报道人进行深度访谈,将报道个个人全部或部分的生活以口语或书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回顾式叙述。

九、田野资料与整理
㈠田野资料
① 田野笔记:访谈记录、观察记录、拍摄记录
② 田野日记
③ 田野成果形式
㈡资料整理原则
① 取舍原则
② 关系原则
③ 妥善保存原则
2、通过《裸猿》试简述人类进化的可能历程。

或从一点试述人类从素食猿向狩猎猿的转化。

人类进化的可能历程
莫里斯从“为什么要裸露皮肤”这一疑问出发,开始着手讨厌裸猿这一新的灵长目动物如何起源、如何与其它灵长目分手。

1.原始的食虫类,扩大了食谱,克服了消化问题,逐渐进化为最低级的灵长目。

2.大约在2500万年到3500万年之间,这些接近于猴类的灵长目开始过渡到真
正的猴类。

3.其中一些类似猴子的动物躯体逐渐增大,用双臂在树枝间攀援,进化为猿类。

4.猿类早期生活在森林里,以采摘野果为生。

气候发生了变化,森林锐减。

一部分猿类留着了森林里(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和猩猩的祖先),另一部分(裸猿的祖先)离开了森林,进入原野。

5.进入原野的这部分猿类开始以各种动物的幼仔、没有抵抗力的或病弱的动物为捕食对象,逐渐成为肉食动物。

6.从这里分为两种可能性:第一种,这类猿适应了田野上的生活,成为正式的陆地猿类。

这类猿脑容量增大,目光变得敏锐,拇指可以与其他手指对握,行走姿势变得更加直立,奔跑
时双手解放,可以灵活的使用武器,并出现社会组织形式。

这些变化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于是,狩猎猿诞生了。

第二种,进入原野的这部分猿类没有竞争过发达的肉食捕猎动物,开始转向热带海滨去觅食。

他失去了除头部和生殖器周围的所有毛发,拥有了皮下脂肪,骨骼变得适合直立行走,等到使用工具足够发达后,离开了滨海摇篮,返回陆地,进化为狩猎猿。

7.这些狩猎猿随着猎食复杂性的提高,出猎的时间逐渐加长,狩猎猿开始定居下来,变成据守领地的猿类。

8.随着大脑容量的继续增加和复杂程度的提高,定居猿转变为创造文化的猿类,直到现在的裸猿——人类。

(莫里斯又回到开头那个“为什么要裸露皮肤”的问题,总结出了如下几个可能性:
1.定居的习惯使得皮肤的寄生虫威胁加大,脱毛是为了对付跳蚤之类的寄生虫。

2.毛发污秽结块而脱落,类似秃鹫。

3.学会用火而导致体毛脱落
4.海猿说(水生论):原始的居住在原野上的猿类变成狩猎猿之前,经过了一个
长期水生猿的进化阶段。

5.体毛脱落是为了作为种属标记。

6.体毛脱落作为性信号的延伸,或是在抚摸时增加皮肤的性刺激。

7.作为一种散热的手段而进化出来的。


3、试析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和社会学对比而言,人类学从发生期就包含了对人类两大基本特征即生物性和文化性的整体性探讨,人性之模塑与文化的关注是其研
究重点。

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四大分支,包括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和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学不包括前三项。

在社会关系、组织和行为方面的兴趣一直为社会学和人类学所共同分享。

然而,其重要的差别在于它们传统研究的社会类别不同。

过去,前者强调对国家的研究;后者侧重非国家的研究。

换一个角度所,传统上,社会学家关注西方工业社会,而人类学家先后调查部落与小农社会,均属前工业社会。

因此,也造成两个学科在收集资料的方法上的差别。

社会学更注重用统计的方法得到资料,而人类学习惯于通过长期积累的田野参与观察方法,重构一个社会文化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做文化比较研究,偏重定性分析与诠释的研究。

在关于人性与文化的研究与应用课题中,特别是那些涉及体质、医学、公共卫生、人性与人类行为、文化生态系统等的研讨中,即使是人类学与社会学面对相同的社会问题,其研究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

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经常会显现出它们研究思路的不同切入点与发现。

4、试析体质人类学及其相关理论
一、体质人类学的定义
在体质人类学领域,纵向的研究是追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起源与进化过程;横向的研究则是探讨族群的多样性、人类生物性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与反应等。

无聊时纵向的,还是横行的研究,都是从人的生物属性角度理解文化、环境、行为等诸多因素对人类生物特性的塑造,以及人类生物属性进化和多样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研究领域
1.人类的多样性
2.人类的起源
3.分子生物学证据
4.行为研究
5.实际应用
三、研究属性
1.自然科学属性
2.文化的属性
四、相关理论
㈠生物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是比生物人类学更为传统和普遍的提法。

生物学不同于生物学和人类学,它关注人类的生物属性,同时也关注文化在人类进化和有关生物性方面的作用。

㈡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
这三个和体质人类学同为人类学的四大分支。

语言人类学从语义出发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

考古人类学是通过对出土文物的遗存区域性差异的分析,构建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架构,从而研究人类历史问题。

㈢进化论
解答了生物如何起源和进化的问题。

分为线系渐变论和断续平衡论。

㈣人类非洲起源说和多地区起源说
从生物性与文化性等多重角度考察人类起源的历史。

5、试述人类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人类学的价值和意义)㈠面对殖民地
在殖民地管理中,人类学有几种应用途径。

一是雇用人类学家作为培训者,对殖民地官员进行民族学培训,使他们进入管理者角色,避免冲突;二是雇用人类学者作为研究者,进行殖民地文化整体或文化变迁的研究。

㈡交战国文化的应用
人类学家投身于和战争有关的研究或服务工作,有助于提高士气,增加对敌军的认识。

㈢转向发展和变迁项目
人类学家从事本国的研究,改善目标人群的生活状况。

㈣文化人类学的应用
在许多重要领域中有应用性研究工作,比如商业活动中文化队来自不同背景人们的关系的影响,少数民族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生存,
国民性与教育等等
㈤体质人类学的应用
主要被用于公共卫生、医学、营养学、法医学和军事,以及日常用品合用度的制作研究等。

㈥语言人类学
在苏联和中国曾被用于全国范围的民族识别工作。

较为迫切的研究包括跨文化交流的问题、有计划的交际民族志研究、语言与文化沟通、误读、中断与适应的研究等。

㈦考古人类学的应用
应用主要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工作
第三篇:民俗学期末作业
襄阳的民间传说
摘要: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流域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

其贯通南北、承启东西的地理位置,自古即为交通要辏,有七省通衢的美誉。

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

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中国书法名城”。

人杰地灵的襄阳,古往今来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

关键词:
一、老龙堤的传说
从前,襄阳市襄河南岸是一条小土埂子,这就是古襄阳有名的老龙堤。

老龙堤西起万山,东接襄阳城,全长约4.5公里,号称十里大堤。

至今,襄樊的老人们大都知道一些关于老龙堤的传说。

传说在几千年以前,襄河水经常泛滥成灾。

为了拦住河水,古襄阳老百姓日夜挑土筑堤,可却屡筑屡垮,屡垮屡筑,就是修筑不起来。

一天,一个道人经过襄阳时看到襄阳人修堤情况,十分同情。

于是,这个道人脱下草鞋,拆开绳子,一头拴在万山腰上,一头钉在城墙上,人们沿草绳填土筑堤,从此拦住了洪水。

原来这个道人是个镇河神,他拆的草绳是一条老龙,后来人们就
称老龙堤。

据《襄阳县志》记载:“相传修堤时,有老人取草曲折之形以授之,云‘如是则固’。

语讫不见,人疑为老龙,堤成故以为名”。

清末襄阳名士、翰要院编修王万芳总纂的《襄阳府志》中也说到老龙堤的来历:“堤以老龙名,不知自何时。

询问士人云:堤累筑累圮。

后遇一老人,折草为形,投之曰:‘堤如是筑,则固矣。

’语讫,忽不见,人异之,则依草之曲折以筑,而堤乃告成。

曰,此固我老龙所授也,因以名堤。

”这段文字是说,告诉人们筑堤方法的老人,是一条老龙,因此就以老龙给堤命名了。

在襄阳民间还流传关于新堤和旧堤的故事,也与堤名来历有关。

相传大堤修好后,从南山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身穿白衣裳,拄着白龙头拐棍儿。

老头儿走到一个年轻人面前,问道:“小哥哥,你说是新堤好还是老堤好?”年轻人想,老堤是个小埂子,又窄又矮,新堤又宽又高,就说:“当然是新堤好。

”刚说罢,老头儿不见了。

年轻人一句话坏了事。

原来白胡子老头儿是玉皇大帝派下来的镇河神。

仙界不知道凡间的事,镇河神听年轻人说新堤好,第二年就发大水冲跨了这条堤,人们只好又修。

七月大堤又被冲垮。

这样垮了修,修了垮,年年筑新堤,年年被冲垮。

有一年,襄河又涨大水,襄阳城房倒屋塌。

水退了,人们哭喊着从山上冲下来,玉皇大帝在天宫听到襄阳百姓在哭喊,派镇河神来襄阳察看大堤,他问城门口一个老头儿:“老哥,襄阳人到底是喜欢老堤还是喜欢新堤?”“新堤是泡的,不结实;我们巴不得有个老堤哟!”老头说。

“怪不得襄阳人说,劈柴劈大头儿,问话问老头儿。

请老哥叫城里百姓都来,我帮你们做一条堤,能万年不垮。


镇河神把手中的龙头拐棍往地下一横,那拐棍成了一条大白龙,拿起一根铁桩,往龙头上一钉,他又扯一把稻谷草,揪住龙尾巴就往上续,拧起草绳子来。

稻谷草往龙身上一续,都变成龙身了,只见镇河神将龙尾拴在万山脚下,然后让全城的老百姓往龙身上填土、修堤。

堤修好了,人们怕堤下的白龙复活,就在龙头上盖了座老龙庙,龙尾巴上修了座保堤寺,堤中间盖了个太子庙。

从此以后,河堤再没
有垮过。

多年后,新堤成了老堤,本地人就叫它“老龙堤”。

二、伙牌来历的传说
从襄阳市区往北行15公里许,有一个乡镇叫伙牌镇,属于襄阳区管辖。

过去,伙牌镇管辖面积非常大。

伙牌因此一度成为襄阳地区的重镇,是进出襄阳的北大门。

然而,关于伙牌镇的来历,却鲜有人知道。

记者曾参与伙牌镇镇志的修撰,搜集到有关伙牌来历的说法。

据说过去伙牌因水源丰富,物产富饶,而经常受到附近一些盗贼的侵扰。

有一年,外地的一伙强盗决定在晚上洗劫伙牌村。

村民得到这个消息后,都惶恐不安。

这时,村里的族长召集大家想办法,怎样才能赶走盗贼,但却一筹莫展。

就在大家都准备收拾东西出逃时,一名刚搬来的外乡人出了个主意。

当天晚上,村里人在村子四周点燃柴草,将村子照得灯光通明,村民都高举着火把在村子里走动,一些人还把锅碗瓢盆敲得惊天动地。

结果,蜂拥而来的盗贼还没走到村子边,就被这种气势吓得落荒而逃。

后来,族人为了感谢这个外乡人,便在村子边竖立了一块石牌坊,专门记载该村用火退敌之事。

后来,石牌坊日久残破,但牌子上的“火”字却清晰可见,便被人们呼之为火牌,后来以讹传讹为伙牌。

三、襄阳鹿门山的传说
鹿门山,原名苏岭山,位于襄阳市东南15公里处的襄阳区东津镇境内,与岘山隔江相望。

鹿门山林木昌茂,葛藤缠绕,泉水清澈,幽邃寂静。

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别有一番情趣,定会亲身感受到唐代田园诗人孟浩然“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意境。

孟浩然长期把鹿门山作为隐居之地,并留下了“渐至鹿门山,山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等千古绝唱。

历史上凡来襄阳的文人墨客大都慕名前往游览。

被誉为“唐宋诗词八大家”之一的宋代进士曾巩巡游苏岭山时,曾写下“不踏苏岭山,虚作襄阳行”著名诗句。

据《清·襄阳府志》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光武帝刘秀带领侍中郎习郁,巡游苏岭山一带。

夜间,君臣二人梦见苏
岭山神前来护驾,刘秀遂封习郁为襄阳侯。

习郁到任后,诏令督工,建修寺庙于苏岭山,以示崇极。

竣工之日,又令工匠雕石鹿一对,卧置寺门左右,寺祠故称“鹿门寺”,老百姓称它叫“鹿门庙”。

随着烧香的人越来越多,一座小庙发展成一座寺院,苏岭山也因“鹿门寺”演变成为“鹿门山”。

到西晋时,“鹿门寺”更名为“万寿宫”。

从唐代开始又恢复为“鹿门寺”至今。

在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鹿门寺发展成中国境内规模较为宏大的佛教圣地。

宋代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至1117年)最为兴盛,“闻风受教者千里云集,一时香火不断”,有佛殿、僧寮、斋堂、方丈室等房屋537间,和尚100多人,现在还留有和尚开垦的稻田100多块。

鹿门山文脉连绵,气贯古今,被专家学者誉为“一座诗化了的古诗山”、“一座神化了的生态佛山”、“一座人格化了的傲帝隐山”、“一座史化了的三国奇山”。

四、襄阳仁义街的传说
据说在清朝咸丰年间,襄阳有两个大户,一个是单家,主人单懋谦是当朝宰相;一个是杨家,主人杨君盘是安襄荆郧总绅士,两家住一条街,门对门。

这两家的家族亲戚倚仗权势,在城里启梁造屋,抢占屋场,把城里的一条路挤得只剩几尺宽。

谁要打这儿过,骑马调不过头,挑担换不过肩,人们称这儿叫“巷道子”。

就这,两家还不罢休。

有一年,杨家又要扩建大院,墙根脚下到巷道子中间。

单家见杨家占了便宜,就不依不饶,说占了这边的屋场。

杨家却偏不认帐,说巷道子是杨家屋场。

两家闹得不可开交,县衙、府上都不敢管这个闲事。

单家见杨家死不服输,就写了一封家书,叫单大少亲自送到京城给单懋谦,想用当朝宰相的行势来压杨家。

单懋谦看了信后,他二话没说,提笔就在纸上写道:“千里送信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教训家人,眼皮子莫太浅了,要给后人留下好名声!不光那一墙不争,还要让两墙!
单大少碰了一鼻子灰,气儿都没缓过来,又打马赶回襄阳,赶紧差工派役,准备挪墙。

这挪墙比不得挪桌子板凳,伸手就动,单家硬是把临街的房子拆了,重新摆治椽木檩条,重新下墙脚,比盖新房子
费的功夫还大!
大门大户的墙,都是三、四尺宽,两墙一让,巷道子就宽了丈把子。

城里百姓们见单家腾宽了巷道子,说单懋谦肚量大,积了功德。

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杨家本想多占点儿屋场,没想到单家来这一手。

杨绅士想,单家如此大的权势,却有这般肚量,我杨君盘要是还死脑筋,岂不遭众人耻笑?想到这儿,他也差工派役,把自家的墙也往里缩了几尺。

这一来,巷道子不光骑马能调头、挑担子能换肩了,三张牛车并着走还大宽大展呢!打这以后,人们称巷道子叫“仁义街”。

五、“襄阳”地名正说
明末顾炎武纵论天下大事说:“以天下而言,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而言,则重在武昌。

”襄阳,处于全国中心腹地,历史悠久,地势险要,历为兵家、商家必争之地。

襄阳城是一座古城,而“襄阳”地名正是这座古老城市的珍贵遗产。

1、“襄阳”的三种理解。

据《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沔水》记载:襄阳城位于襄水之阳。

“襄水”是襄阳城南一条独立的水系,只不过旧时的襄水要比现在要大得多。

古人称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故而得名襄阳。

襄阳城位于“襄水”之北,并且北临汉江,形成了独特的地理位置。

从地名学的特性分析,“襄阳”可以有三种理解:以地理位置取名,“襄阳”是一座城池,“襄阳”地名最早是指襄阳城;“襄阳”是一个主地名,随“襄阳”地名应运而生的一个或多个行政区域名称,以及更多的其他名称;“襄阳”地名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历史悠久,位置独特,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襄阳”是形成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

2、“襄阳”地名的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当时尚无“襄阳”之名,但襄阳已经是一重要的城镇;秦统一天下后,设三十六郡,襄阳为南郡;西汉时期,“襄阳”地名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出现;公元9年,新汉王莽改“襄阳”为“相阳”;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时恢复襄阳名称;汉献帝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始设襄阳郡。

由此,襄阳历为州、郡、道、府、县治所,是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襄阳”地名作为行政区域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设置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暑,下辖8县;1950年5月,以襄阳县的襄阳、樊城两镇为基础设置襄樊市,直属襄阳行政区专员公暑,襄阳县政府驻地由襄阳城迁址樊城大庆西路;1979年襄樊市升格为省辖市;1983年9月撤销襄阳地区行政区公暑,地、市实行合并;1994年襄阳县政府驻地由樊城迁址襄樊市东部的张湾镇;2001年撤销襄阳县,设立襄阳区。

“襄阳”地名同时作为城镇地名和行政区域名称并用。

3、“襄阳”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于历史的原因,“襄阳”地名存在着一名多用的现象,出现了主地名不明确,派生和延伸地名突出的问题,使“襄阳”这一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历史地名,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现在能够证实“襄阳”地名的记录,莫过于“襄阳古城”的图文资料,以及襄阳城墙上镶嵌的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襄阳城墙”标牌。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意识中的“襄阳”,似乎离我们今天很遥远,只有谈古才话及“襄阳”;人们看到的“襄阳城墙”标牌,似乎只是相当于一个建筑物标志,并不是真正的“襄阳”地名。

只有保护好“襄阳”地名文化的遗产,才能更好地建设襄阳历史文化名城,才能更好地拓展襄樊现代城市的风情,才能使这座兼具古典风情和现代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更具魅力。

六、襄阳的端午节
端午节在襄阳一带是隆重的节日,它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

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要佩戴五色线和五香布袋,门前插艾,吃蒜头,鸡蛋,用竹叶包粽子,喝雄黄酒,并举行龙舟赛。

此外还要上演有关纪念屈原的戏。

至于“白蛇传”,过去每到端午节,戏院里是少不了这个节目的。

端午节在襄阳还有神话传说,早在宋以前就做了记载。

如《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五页中写道:“襄阳风俗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