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一年级(高一)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_课件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 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 反。 【译文】: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它 攻克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 什么可以改变它柔弱的本性。弱者能战胜强者, 柔者能胜于刚者。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 没有人能实际实行。因此圣者说:能承受国家 耻辱的人,才能做国家的君主;能承受国家祸 难的人,才能做天下人的君王。这些正面的话 听起来好像是反话。
【译文】: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都不是永恒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为什么是美的, 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都知道善为什么是善,也就知 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 成就,长与短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 互相配和,前与后互相追随。所以,圣者作无形迹之事, 传无声的教诲。让万物自行发生而并不创始。任其生长 而不占有,做了事情而不倨傲,万物长成后并不占有, 正是由于从不占有,所以才永远不失去。
虞我诈、“率善食人”的时代的深恶痛绝,但这种彻底地取消 阶级、抛弃技术与知识的理想社会,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5.《老子》第十九章中提出了怎样的改造社会的主张?
你如何看待这一主张?
提示 老子认为要想使社会风气淳厚清正,人民得到百 倍的好处,必须抛弃聪明智慧、虚仁假义、伪诈贪欲,使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 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 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 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 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 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 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 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 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译文】: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福利会 增加百倍。放弃讲仁和义,百姓会回复忠孝仁 慈。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这三点, 仅仅写成文字是不够的。所以还要让百姓有所 依从:表现出来要单纯,内心要淳厚朴素,减 少私心与欲望,放弃学问,才会没有忧虑。
对个人来说,通常应提倡纯朴和自然,应 避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 一样。人们不应该寻求改造世界,而应该尊敬 世界。对政府来说,稍有消极的政策通常也是 最英明的政策。规章繁冗,通过更多的法律或 严厉施行旧法律通常会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税 赋,雄心勃勃的政府计划和发动战争,这一切 都是与道教哲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如张振镛也认为:“其文理精而词简,整齐而有韵,盖冲口而 出,自有声律。”认为《老子》用韵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发
之于天籁,本之于自然”的结果。更有人认为:“《老子》五
千言,确是一部辞意锤炼的‘哲学诗’。”
《老子》在比喻和排比的运用上独具特色。他善于运用生
动的比喻、鲜明的形象来阐发哲理,赋予虚无缥缈的自然道理
《老子》还大量运用对偶句,这些对偶句以整齐的句式有机地
错置在各章中,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含有深刻的哲理,给人 启迪无穷,这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显得十分突出。
一、一词多义
1.故
• • • • • •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相当于“夫”,无义)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连词,因此 ) 以故荆轲逐秦王( 名词,原因 )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名词,老朋友 ) 慧文、武、昭襄蒙故业(形容词,原来的 ) 君安与项伯有故( 名词,交情 )
构成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想象表现为联类无穷的思维运动,
使比喻具有联想功能,从而形成了其独有的抒情色彩。
在句式的运用上也独具匠心,他善于使用排比、对偶、递
进等各种句式,表情达意,形式新颖,变化灵活。一些排比句
的运用,既使论述的事理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层层递进,详 尽通达;也使文章雄健有力,气势磅礴,若悬河飞泻,注而不 竭。《老子》句式长短变化,错落有致,造成了音节的抑扬顿 挫,缓疾协律,既有形式参差之美,又有明快雄健的节奏美, 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长短不一的句式交错出现在作品中,其 形式便有参差变化之妙,其语气也有起伏顿挫之感,自然亦能 够更加自由而充分地抒情,更加明晰而透彻地说理。此外,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 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 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 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 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 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五章
的 生 活老 有子 哪的 些哲 启学 示对 ?我 们 日 常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知人者智 天网恢恢
深藏若虚
自知者明 疏而不失
欲取先予
千里之行
欲擒故纵
始于足下
大器晚成
功成身退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公元前571年诞生,春秋时期 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 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 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 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 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 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 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 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 尊为道祖。
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 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 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国土要狭小,人民要稀少。即使有 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看重死亡而不向远方 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 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使用。使人民回复到结 绳记事的原始状态。使人民甘于他们的饮食,喜爱 他们的服装,安于他们的居所,喜欢他们的习俗。 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 听闻,但各国百姓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4. 你是怎样看待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 提示 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社会是经过长期的
“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使人类的传统观念根本转变了的 社会,是国家已经衰亡了的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德治社 会。在今天我们看来,老子实际上是主张回到远古的时代去,
并停滞在那个阶段不再向前发展;虽然这是对他所在的那个尔
你是怎样理解《老子》中的“道”的? 提示 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永恒不
变的道理;能够命出名字的事物,就不是恒定的事物。它包含 两层含义:一、没有绝对真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在 认为有道理的东西,以后不一定还有道理。二、客观事物的真 相是语言难以穷尽的,能用语言描述的事物是有限的,语言难 以完整描述所有的真理。这句话出自《老子》的第一章,带有 开宗明义的作用。老子的“道”是老子阐述自己的人生观和哲 学观的一个概念符号。
2.易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含意是什么?
这表现了老子怎样的宇宙观?
提示 在老子看来,“无”,是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
态;“有”是天地万物发生的根子。“有”属于物质范畴,而 “无”则是和物质概念相对立的一种哲学概念。如果把“有”
界定为具体的物质,那么,“无”就是具体的物质之所以存在
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运动和变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 然规律”来概括。“有”和“无”不可分,有“有”就有
民重新回到单纯朴素、清心寡欲的原始状态,用无为的原则
去管理。 老子的主张显然是片面的。时代要前进,社会要发展, 人类的聪明才智总要提高,这是主流。当然,聪明才智在某 些人物身上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从自私自利到智慧犯罪, 但这绝不是知识、智慧本身的罪过。老子关心并希望社会稳 定,希望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有积极作用,但作为给社会开 出的药方,却是错误的。
文本审美
《老子》虽为语录体,却无对话与场面描写,也无设教授
学的痕迹,是更为纯粹的“立意”“见志”之作 。今本《老子》 结构完整,文辞精练,大体有韵,体近诗歌,加之“玄之又玄” 的哲学思想,使“五千言”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 鲁迅曾指出,《老子》“时亦对字协韵,以便记诵”,认
为其之所以讲究用韵,是为了供人诵读传记。其他文学评论家,
主旨归纳
节选的《老子 五章》,体现了老子的核心思想。他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自然”是万
事万物的最高法则;治理国家应该“无为而治”,让人们去过
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这体现 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重点突破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含意是什么?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 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 往来”。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 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 “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 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 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 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 惧之?”。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 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 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 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 规律(道)。
道教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 该服从道,按照道来办事。积极追求得到权 力或积极寻求行使权力,与其说是不道德的 倒不如说是愚昧无知和徒劳无益的。道是不 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 一个道教徒可能会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 驯顺地流向最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 抵制,但是它却是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 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
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的道理。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称,都不是永恒的 名称。用“无”来命名天地的元始。用“有”来 命名生育万物的神母。所以,从永恒的无,可以 观察万物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可以观察万 物的极限。两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它们 竟是如此玄奥。玄奥呵,玄奥!这正是洞察宇宙 间一切神秘现象的大门。
以形象化、具体化。老子大量地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说明 事理,并且不拘一格,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之处, “有时如江河尽泻,一气贯通,有时又像逆流回旋,顿挫抑扬; 有时若短兵相接,锋芒毕露,有时又含蓄不露,回味无穷”, “这些活泼动人、丰富多姿的比喻,给《老子》增添了艺术光 彩,增强了感人的力量”。《老子》中比喻不仅仅是一般的 “举他物以明之”的修辞手法,而是“往往借助丰富的想象以
“处无为之事”就是要求自我要有虚己守静、无私无欲、自失
忘我的精神境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自我不带有任 何主观偏见,始终遵循客观规律,让规律发挥作用。“无为” 的目的在于大有作为、“无所不为”。“行不言之教”是希望 通过每个人的自身实践活动去参悟大道,实施自我教育,并自 觉自愿地摒弃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自我意识,使之逐渐统一到 客观规律上来。
“无”,有“无”就有“有”,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
是不存在的,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说的 “有无相生”。
3. 老子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你
认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有道理吗? 提示 这是老子智慧的核心,是作为老子向世人推出的济
世安民的两大法宝,是对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