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的社会生活和科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春秋战国时期 • 秦汉时期 • 东汉后期 • 三国时期 • 隋唐时期 • 宋代 • 元代
吴地发达的古代工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频繁,吴 地为了集结兵力,运输军粮货物及对远 方进行外贸交易,使造船跟航海迅速发 展。除此之外,吴地武器装备的重要性 也日益显现,这也大大促进了冶炼业技 术的提高。
西晋末年,北方先进耕作技术的推广: 例如施肥与牛耕方法的普及、荒野与水滨的垦殖等
东晋以后,中央政权的南迁以及政府对水利的灌溉,稻作农桑经济的重视
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结构 的重大变化
一、水稻栽培上出现了再生稻 二、小麦种植量的逐渐增加
4、唐宋时期(转型)
吴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典型表现: 一、农业生产方式 原始粗放型——精耕细作型 二、农业生产结构 单一的水稻种植业——稻、麦、桑、茶、果、竹、木等多种经营齐头发展的新型农业体系
蚕桑业的繁盛
中唐以后 进入繁盛期 宋代时期 逐渐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蚕桑业中心
唐代时期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柑桔地位的上升
5、元明清时期
吴地的农业经济走向更为成熟繁荣 是农业经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
商品化趋势
一、粮食 二、棉纺织业 三、蚕桑
吴地稻作蚕桑与当地民间生产习俗
1、稻作生产过程: 浸种 播种 栽秧 耘田 施肥 除草 收割 贮藏
手工业
乐律、古琴制作
透光镜的原理的研究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与吴地科技的融合
明中期以后,苏州不仅农业、手工业生产发达,而且是贸易中心。经济的发展不仅对科技提出新 的要求,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数学领域
西方数学:《几何原本》 《同文算指》 《天学会通》
康熙帝下令编写《数理精蕴》,它系统地总结了几何、三角对数等内容,对整个清代的数学界有 重要影响
2、稻作文化特色的习俗
浸种习俗 开秧门、关秧门习俗 驱虫禳灾习俗 请龙求雨习俗
3、养蚕植桑的生产习俗
“洒布种”仪式 窝种 蚕的五个生长过程: 头眠、二眠、出火(三眠)、大眠(四眠)、 上山(五眠) 所谓“眠”,是指蚕在蜕皮时不吃不动的状态 称蚕 望山头 棚荐 长头 蚕花
4、养蚕季节的禁忌
元代的大一统促进了江南水路交通的发展。南北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以及海运的发展,使江南和其他地 区的商业往来极为便利。
“鬼谷下山” 高27.5cm,直径33cm 2005年7月12日佳士得 拍卖行拍出1568.8万英镑 (约2.45亿人民币)
元代青瓷
鼎盛的明清吴地工商业
丝织业: 明初: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设官营织染局。(北京设外织染局,南京设外织染局和神帛堂。) 明中叶后,太湖周边地区出现了一批丝织业的专业城镇。 明末:苏州织染局停废。 清初:恢复丝织生产。
吴地的社会生活和科技..
第一节 吴地的农耕蚕桑
吴地有着悠久的农业发展史,它的传统农业主要由稻作、蚕桑和渔业三部分组成。 从远古时期到明清时期吴地的农业逐渐由落后走向先进并不断的发展,进入繁荣与兴旺时期, 等 发 地
重优 原 达 处
要越 因 , 于
田港、申港、黄浦江 等等)
第二节 吴地的工商业
吴地的手工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和冶铁业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吴地处于我国长江三角洲的太湖流域,这里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 的基础。而吴地有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历来重视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商业、手工业、丝绸、 纺织、冶金、航运、食品工业等均较兴旺。
鸦片战争的炮声震撼了朝野臣民,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图强求存 。 经世政用的实学思想在社会基础与学术基础较好的吴地开始复兴。
吴地科技的进展
• 1842年
墨海书馆
• 徐寿、华蘅芳 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
• 1863年
宋江洋炮局
• 1867年
江南制造总局
结束语
吴地的科技进步与本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教育昌盛与思想解放是互相促进的,这些因素综合在 一起就构成培育科技专家成长的文化氛围,导致吴地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科技专家摇篮。正是文化传 统的深厚积淀造就了江南的科学家群,热爱科学的传统是值得吴地人民骄傲的宝贵精神财富。
面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冲击,苏南地区较早的出现了一股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潮和一批资产 阶级改良主义资产家,如王韜、薛福成、马建忠等人。
在近代民族资本的推动下,一批新型的近代工业也得以在苏南地区迅速建立起来。
第三节 吴地科技 吴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吴地人民科技成就是中国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宋元明传统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由六朝时期打下基础的吴地经济与科技在唐宋元明各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步成为全国的重 心所在 。
唐宋元明时期科技发展
造船、航海 太仓浏河口 :“六国码头”
天文
古星图
数学
沈括 “见简即用,见繁即变”
“会圆术”“隙积术”
杨辉“九归捷法”“垛积术 ”
四大发明
炼钢
苏钢法
稻作经济所用的耕作方式: 一是耜耕
二是踏耕(蹄耕或牛踩田)
1、远古时期(起源)
2、西周至春秋时期(进一步发展)
主要体现在稻作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水稻面积扩大,并且产量也有很大的提高。 主要的耕作方式:火耕水耨 三大特点:
以火烧田,不用农耕 直播水稻,不用插秧 以水灭火,不用中耕
3、魏晋六朝时期(大发展)
明清时期规模巨大的官办制造局极大地带动了苏南民间丝织业的发展 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生产技术显著提高。 2、丝织业逐渐与小农业脱离,形成独立的手工业行业,并在城市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棉纺织业
明清时期,苏南的棉纺织手工业发展很快,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有很大的提高,棉布的生产区域和销路 得到扩大和拓宽。
《西算新法直解》
医学领域
• 叶桂 创新诊断、治疗方式 • 吴塘 治疗大疫 • 赵学敏 订正与补充《本草纲目》
乾嘉复古对科技进步的阻滞
阻滞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因在于封建统治,尤其是雍正以后,屡兴文字狱,禁止外人传教,全国收 缴烧毁禁书。而这时西方科技迅猛发展,中国正是在这个关键时期落后于世界潮流的。
清末民初近代科技的诞生
天文学领域
明代天文学在长期停滞后到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些新气象 王锡阐 : “以天求天”
计算日、月食初亏及复圆的方位角 计算金星、水星凌日
物理领域 古典力学、光学、钟表、望远镜 、眼镜
数学领域
李锐 《东方说》 董佑诚 证明圆径求周的幂级数 顾观光 对求圆、对数求解与对数造表进行补充 冯桂芬 《弧矢算术细草图解》
吴地科技简史
古吴文明的科技曙光
汉至南北朝吴地科技的演进
唐宋元明传统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与吴地科技的融合
乾嘉复古对科技进步的阻滞
清末民初近代科技的诞生
原始遗址中的墓葬排列
文化类型
年代(B.C.)
马家浜
4500—4000



北阴阳营


4000
崧泽
4000—3500
良 渚
张陵山
3500—2500
隋唐时期
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使江南地区和北方的商贸往来更为便利,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唐代城市手工业生产日益发达。 丝织业此时在江南地区 已占据重要地位,吴地出现了独立的丝织业机户。
青瓷 白瓷
宋代
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业的兴盛,为朝廷贡献了大量的税金。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元代
• 官办手工业局发达 • 建康设有两处官办织染局 • 植棉和棉纺织业在长江流域广泛传播
的的 , 由 长
基自 这 于 江
础然 里 历 三
生形史角
态成上洲
条了长的 件典江太 ,型上湖 为的游流 当水带域 地网来, 农交的这 业错泥里 经,沙气 济土,温 的壤加湿
( 一 ) 优 越 的 地 理 条 件
发肥上雨
展沃钱量
与的塘充
农冲江沛
业 文
击 平
北 岸
, 江
化 的 创 建 奠
原 地 貌 特 点
原始粗放型——精耕细作型
唐代 农具的改进和江东犁的出现 直辕犁——曲辕犁
宋代 銐刀 筒车
新型农业体系
稻麦并重 唐代 吴地开始大量种麦,并形成了稻麦两熟的农业生产结构 宋代 吴地稻麦并重的农业生产格局体现的更为明显
茶叶的发展
• 唐代 吴地的宜兴、湖州等地生产茶叶,并形成了普遍饮茶的社会风气 • 宋代时期 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种植面积增加,茶叶名品较多
方向概念 墓葬头向北(160座) 墓葬中头向北略偏东(225座) 墓葬中头向南(156座) 墓葬中头向南(27座)
古吴文明的科技曙光 宜侯矢簋
铜刀
吴王僚的戈
吴王夫差矛
干将莫邪剑
河姆渡木结构房屋
汉至南北朝吴地科技的演进
数学 医学 天文学 机械制造 造船技术
天文学
• 星象观测:陈卓星图 • 历法编制:虞喜发现岁差 • 仪器制造:浑象
的 部 分 沉
湖 众 多 , 水

(二) 光辉灿烂的稻作文化
(三)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吴地农业经济总的发展趋势
1、作物结构上: 单一的稻作农业——稻麦混合农业 ——稻麦豆油桑棉等多元农业发展
2、耕作制度上: 刀耕火种——火耕水耨——犁耕——水耕和旱作相结合
(四)吴地农耕蚕桑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1 远古时期 2 西周至春秋时期 3 魏晋六朝时期 4 唐宋时期 5 元明清时期
入清后,棉纺织业成为当地百姓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兴盛,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不少城市日益发展与繁荣起来。而城
市经济的发展也加快了人口流动的步伐。
吴地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与上海毗邻的苏南地区,遭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猛烈冲击。在这一过程中,苏南地区 的传统手工业有些逐渐消亡,而有些则得以保存和发展下来。
6、吴地农耕社会的四次大开发
吴地农业经济的第一次 大发展出现在太伯奔吴
吴地农业经济的第二次大发 展出现在黄歇封于吴地时
吴地农业经济的第三次 大发展出现在三国东吴时
吴地农业经济的第四次大发展 出现在明代宣德年间
7、吴地农耕社会的大发展的启示:
水乡的吴地要与水和谐相处 巨大的工程需要勇气、智慧和科学 (太伯领导民众开凿太伯渎、黄歇治理芙蓉湖 等等) 造福于人民的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梅村的泰伯庙、惠山的春申君祠、周忱祠、君山的春申君衣冠冢、黄公涧、黄埠墩、黄山、君山、黄
谢谢!
秦汉时期
吴地经济水平远落后于北方,但手工业生产颇有特色。 江南地区在煮盐业、冶铸业、陶瓷业等方面较为发达。
东汉后期和三国时期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止,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呈萎缩状态,而江南地区却呈迅速发 展之势。
孙吴后期,吴地的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丝织业开始逐步发展起来,而瓷器制造是孙吴时期手工业 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
不能到人家屋子旁边去斫草 蚕宝宝入眠时,不能在地里浇粪 炒菜时不能起油锅 蚕室内倘若发现有蛇,不能声张,只能说“青龙来了” 发现僵蚕也不能声张,要称之为“白货”
5、养蚕时的语言禁忌
“笋”叫“长头”或“头高”,吃笋叫“吃长头” 小孩睡觉叫做“安置” 盐叫“咸塌塌” 酱油叫“黑塌塌” 油叫“下水走” 虾叫“蚕花弯转” 吃豆腐叫做“吃白肉”
数学的发展
• 《勾股圆方图》 • 调日法 • 算出八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 • 祖暅原理
机械制造
• 记里鼓车 • 指南车 • 飞楼、撞车、登城车
造船技术 • 带来了外地、外国的药材
薏苡
人参
医学
医家 御医与官医 爱好医学的帝王及大臣 世医 山林医家
医药 秦承祖《偃侧杂针灸经》 葛洪《肘后方》 刘涓子《痈疽方》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雷学攴《炮炙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