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价值
作者:樊杰等
来源:《地理教育》2014年第01期
综合性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属性。
一方面,地理因素性质的复杂性、边界的模糊性、演变过程的动态性、驱动机制的不确定性,使得用系统观和整体观研究地理环境成为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科学难点问题。
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地球表层系统的急剧变化,不断提出认识和调控自然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优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综合性问题。
这些现实的科学问题成为持续推动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核心动力。
因此,无论所面临的科学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人文—经济地理学都是一门兼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具有自然—经济—技术综合特征的交叉学科。
地理学的学科主体是应用基础学科,其基础研究是同相关基础科学交叉的领域。
近年来,为提升地理学的“科学性”、改变“有地无理”的状况,地理学越来越强调对地理过程的研究,着力于揭示导致这些过程的因素与机理。
其中,自然地理学侧重于研究物理过程、生物过程、化学过程等自然过程;人文—经济地理学则侧重于研究经济过程、社会过程、文化过程等人文—经济过程。
由于依托的科学基础已经深入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内部,因此,这些基础研究在增强地理学科学性的同时,也与相依托的基础科学交叉越来越深。
作为应用基础学科的人文—经济地理学,其在地球科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突出体现为以地球表层自然圈同人文圈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
作为学科的应用领域,主要涉及可持续城镇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政策等科技支撑方面,其应用价值也往往体现在能够协调不同领域和部门(生产和生活领域、各产业部门等)、不同空间层级(国家、跨区域、地区等)、不同方面(生态、社会、经济等)之间在国土空间利用上的矛盾冲突,实现在满足自然地理环境持续发展的同时,能够满足人类不断增长变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目标,同时还要解决国土空间开发效益效率相对最大化以及人居环境改善和民生质量不断提升等问题。
因此,综合性学术思想与综合思维方式、综合理论基础和集成方法运用、综合约束条件和综合目标追求,成为体现人文—经济地理学应用程度以及支撑规划决策能力的关键。
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增强科学性、注重微观机理和重要过程研究的同时,已经开始暴露出学科发展偏差的迹象,核心问题是削弱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和价值。
一方面,对人文—经济地理过程开展经济过程、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的研究,在学科深化中驱使人文—经济地理学趋于分化、细化,人文—经济地理学内部学科之间开始分离,人文—经济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趋于脱离;由此,大综合(人文与自然)和小综合(社会、经济、文化等分领域的综合)面临严峻挑战,综合性理论和方法体系建设有所忽视。
另一方面,经济过程、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的研究,势必越来越脱离同自然地理环境作用的相互关系,在影响大综合的同时,人文化的倾向日益凸显,人文—经济地理学开始趋向甚至在一些国家完全转变为人文社会科学;不仅影响到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生命力(因为地理学生命力在于综合性,在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融合与统一),而且成为影响地理学在地球系统科学中彰显科学价值的不利因素。
樊杰,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2年北京大学地理系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习和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政策研究—规划(后评价)专家组组长、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产业布局、空间规划领域的研究和战略咨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