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之失:小说评点衰落的学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巅峰之失:小说评点衰落的学理分析
[摘要]斩断复古情结,晚清小说评点日趋式微。求新声于异邦,晚清小说批评充溢着进化精神,它以专题论文的方式开启了崭新的近代文学批评向度。小说评点由鉴赏式的随意批点嬗变为思辨理论式的批评方式,提升了小说评点的话语权利,促成批评观念的更新。知识谱系的切换、评点的先验模式的突破,催发了近代专题论文的诞生。小说评点的衰落,揭示了小说批评文质统一的文学进程。
[关键词]小说评点;衰落;知识谱系;专题论文
小说评点是深具中国文化意蕴的批评样式,它肇始于宋人刘辰翁的《世说新语》评点,至明清而蔚为大国。然其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流派,得缘于才识警拔的金圣叹。金氏呐喊在前,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等人克绍其裘,共同营造雄奇宏丽的小说评点风貌。斩断复古情结,晚清小说评点日趋式微。别求新声于异邦,晚清小说批评充溢着进化精神,它以专题论文的样式开启了迥乎传统的文学批评指标,推动了小说批评及其观念的近代化进程。
一、以西律中:评点衰落的话语背景
文体演变,代有所胜。明清小说的繁荣,要求小说评点的同步创获。感发意志、陶写性情,明清小说评点不只立足于对“四大奇书”的阐发和引申,也体现在对普通作品的关注和玩赏,像李贽评点《水浒传》、徐渭评点《隋唐演义》、冯梦龙评点《石点头》,他们后先相继、借鉴提高。小说评点者的主体情感喷薄,架构作者与读者的心灵桥梁,推动了小说评点话语的繁荣。这种主要基于文本的再创造,也客观提升了小说的文类地位,以致会造成人知贯华堂批本而不及《水浒》其他版本、众晓张竹坡批本而不知《金评梅》词话本的局面。众声喧哗、共致崇高,小说评点话语连同它的文本一道获就独立存在的艺术价值。晚清的小说评点篇目,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列为四种;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载为22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却高达79种之多。因为编著体例的差异,彼此出入很大。这还不包括对传统小说经典的重复评点之目,若考虑到晚清报刊小说的实际,数目恐怕远非如此。这种彬彬称盛的艺术局面,折射出小说评点之与晚清仍保持一定的文学消费市场和发展势头。检讨晚清小说评点的发展趋势,约有三端:一是运用传统章法,对传统小说进行重复评点,这主要见于《红楼梦》《金瓶梅》和《儒林外史》等经典名著;二是自标新法,对小说经典作当下社会解读,像燕南尚生评点《水浒传》、梦生评点《金瓶梅》等;三是对自创小说的新法新评,梁启超开其端绪,效颦者时不乏人,其中又以吴趼人、李伯元等职业小说家尤著。总的来说,小说评点之与晚清,已不再是革命性的文学批评,思想的平庸和艺术的浅表以及当下盛行的比附品藻之风,遏制了小说评点的发展。
晚清小说批评界域的新旧之别,以戊戌变法为界。变法维新以前,小说批评家多沿传统章法加以申说,这在《红楼梦》《金瓶梅》的评点上表现突出。戊戌之后,或假评点偷渡政见,或用评点来伸张文学新见,小说评点已不满足对文本
的深度挖掘,而透出以小说来改良社会的强烈功利趋向。小说评点的衰落,同晚清的社会生存环境密切相关。鸦片战争以后,古老的东方肩负着封建和殖民的双重枷锁,步履艰难。甲午海战的失利,又加浓、加深了这层痛苦。国门洞开,面对欧风美雨沛然而至、风沙扑面的残酷现实,国人渴求新鲜血液来“激活”苦难的祖国。这种普遍的焦虑和期待,导启了中国近代文明崭新的发展途辙,迥异于往昔的文化交流,近代文化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坐标构成实质性的颠覆。这适如有的学者所论:“过去的文化转型是新观念加入或改造旧观念,而20世纪的转型是新知识取代旧知识。旧知识之被取代而不是被加入或修改,是因为这种知识质态不行了,它在知识质量和形态上就不是科学。”知识谱系的切换,引发国人文学理念的革新。梁启超对传统小说的斥逐、燕南尚生假《水浒传》的评点做立宪的献礼、徐念慈对经典传统的维护,都或多或少变相地参照西方文化这个坐标。异域文化的移植,特别是西方的政治理念和进化论思想的输入,在形而上观念中提升了小说戏曲的文学地位,也给传统的小说批评提供别样的文学向度,从而造成小说观念传统与现代的分野。
在异域文化的观照下,晚清小说批评家对传统经典的议论和检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小说评点的生存空间。无论在《红楼梦》评点中,王希廉的“福寿才德”说、张新之的“阴阳五行”说、陈其泰的“重情”说,还是文龙的《金瓶梅》“非淫书”说、张文虎评《儒林外史》的“遗貌取神”说,都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消化和理解。他们图解式的评定,相对评点大家金圣叹、张竹坡和脂砚斋而言,其形质的挖掘和审美意蕴的探讨,自是云泥之别。在晚清小说革命的浪潮中,平庸的传统小说评点便成了众矢之的。异域文化,特别是基于对人性和人情的关注,形成了晚清文学精神鲜明的近代特色,促使国人对社会大千的客观体察和理性思考。“五四”运动对民主和科学的推崇,更加速了这一潮流的社会影响和文学效应,其波及小说批评,昔日单纯的随文赋意操作或经院式的主观论断,显然已不合时宜。
我国的小说评点的途辙,是由直觉、鉴赏式的随意批点嬗变为思辨、理论式的批评方式。这一评点格局的转型,促成批评观念的更新,提升了小说评点的话语权利。清人张潮《虞初新志·凡例》言:“书从匡郑以来,渐多笺释。盖由流连欣赏,随手腕以加评,抑且阐发揄扬,并胸怀而进露。兹集触目赏心,漫附数言于篇末;挥毫拍案,忽加赘语于幅余。或评其事而慷慨激昂,或赏其文而咨嗟唱叹。敢谓发明,聊抒兴趣;既自怡悦,愿共讨论。”从“自怡悦”到“共讨论”的批评方式的变迁演绎,小说评点文体日趋成熟。以文代酒,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本来就是小说评点的主要功能之。小说评点格局的转型直接诱发评点思维的变化,注重理性思考的审美传达在近代得以凸现。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人对“科学”大力推崇,并致力于构筑现代中国的知识体系,科学(主要是西方知识)便成为检验现代文化的权力砝码。注重直感和悟性的《水浒》和《红楼梦》等传统评点,在这一尺码的衡量下,经典的权力话语地位被逐渐剥夺,即使是以西学来参照的传统小说评点话语,其形式也不太允符理性张扬的社会现实。在营造“今典”的批评实践中,传统的理论武器逐渐让位于西方的文学理论,也只能是重分析、轻感悟的逻辑架构归宿。知识谱系的切换,从根本上颠覆了小说评点的言志框架,从而显示出向现代嬗变的批评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