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破阵子评课稿-优秀word范文 (12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破阵子评课稿
篇一:破阵子说课稿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说教材:
这首词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当中的第五首。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复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但是却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
结构奇特巧妙。
这首词打破了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格式,梦境追忆,豪迈激昂,现实无奈,沉痛悲愤,中间八句一气呵成,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
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特风格。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这首词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的风格。
2.背诵全词,理解内容,体味意境。
3.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其中目标2和目标3是教学难点。
二、说学生:
初三学生有一定的古诗文知识储备,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这些对这首词的学习有很大的益处。
三、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这首词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拟采用诵读法、学案导学法和多媒体辅导教学,诵读贯穿整节课,多形式多层次诵读,以此为突破和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用一课时。
导语:我们刚刚学过宋词中婉约派李易安的《武陵春》,体味了那不堪其重的“愁情”,而宋代还有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词,他们拓展了宋词的题材范围,
格调更为苍凉豪迈,慷慨激昂。
今天我们学习的辛弃疾的《破阵子》,就是一
首这样主题悲壮诗篇。
板书课题。
(一)诵读——理解内容
1、范读全词。
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停顿,揣摩作者的情感。
2、自由朗读。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对停顿,读出情感。
并参照课下注释,疏通全词大意,勾画出喜欢的语句,不能解释的词语,小组交流。
3、了解背景。
依据导学案上面的“知识链接”部分的内容,掌握词牌、题目、作者相关知识。
词牌破阵子,原为唐代舞曲,舞者披甲执旗,威武壮观,取破
敌阵之意。
副题中的陈同甫即陈亮也是一位爱国志士,坚持抗金,他是辛弃疾
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
两人
经常相互赠和,言志抒怀。
《破阵子》便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
这点很重要!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对理解全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有极其重
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予以强调。
4、疏通词意。
强调这首词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词语读音和解释。
学生提出刚才经过小组探究依旧不能解决的词语、句子,全班讨论解决。
教师点拨词中典故和
重点语句的含义。
例如:八百里、五十弦、的卢,可怜白发生等。
让几位学生
简述大体意思。
(二)悟读——作者情怀
1、问题思考。
出示幻灯片上的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得出答案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问题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作者为什么要“醉”?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
——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在梦中回到连营。
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
敌报国。
问题二:“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几句写了什
么内容?
——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
将士们竟然吃“八百
里駮”这样的名牛肉——只要是杀敌卫国,这又算得了什么?体现了将士的豪
迈之情。
问题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
绘一下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的场景。
——对仗。
《破阵子》这两句要求对仗。
出现了“马”和“弓”,这是战场上
使用的东西,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马飞快,追杀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
让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
弃疾身先士卒,奋勇追杀,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
问题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
说作者杀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
——不是。
“君王天下事”,作者看来就是收复中原,与自己的抗金思想是一
致的。
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名,是指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理想,是自己实现
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问题五:“可怜白发生。
”诗人何处可怜?是可怜自己经老了吗?
——第1,诗人毕生的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可怜;
——第2,诗人的杀敌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致使收复中原大业不成,可怜;——第3,诗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虽仍有杀敌报国之志,但仍赋闲在家,
不得其用,壮志难酬,可怜。
——第4,诗人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敌报国的情景,可怜。
诗人可
怜的不是自己老了,而是自己已经老了,但杀敌报国之志仍未实现。
2、合作探究。
班内交流问题答案,对有分歧之处各抒己见,达成共识。
教师注意引导和辅助,对共同的疑难之处予以点拨。
引导答题的规范而不要越俎代庖。
3、梳理归纳。
从词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这首词表达了他的什么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来归纳人物形象,全局梳理作者情感的跌宕来总结出主题。
4、背诵全词。
先请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激励其他同学,以点带面,全面达标。
(三)品读——艺术特色
1、结构巧妙。
这首词打破了此类词牌惯有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格式,请说出全词的内容结构,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此处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现实——梦境——现实” 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摇曳多姿。
眼前醉态,借酒浇愁,朦胧拔剑,梦境中又现了金戈铁马,雄壮激昂
的情形,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中间八句一气呵成。
而现实中年衰发霜,有壮志难酬,无比沉痛悲。
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
容配合得天衣无缝。
2、意境雄浑。
结构上的打破常规,内容上时空轮换,结尾一句急转而下,戛然而止,情感上跌宕起伏共同创设了一个悲凉、激昂、雄浑、沉郁的意境。
此点需教师要多加以引导点拨,可借助于苏轼的《江城子》和李清照的《武陵春》的意境创设来辅助引导,体会此首词尾句的妙处。
(四)编演——穿越体验
利用所学的戏剧知识,参考八年级课文《雷电颂》,以小组为单位把这首词改
写成一场独幕剧的剧本,并展演,其余同学做简评。
(五)师生共同背诵全词。
下课。
(六)课下作业:(略)
五说板书:
破醉态
阵辛梦境壮志难酬
弃
子疾抑郁悲愤
现实
篇二:《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一、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定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大纲要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
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本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赋、记承天
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古。
本词上片描绘眼前壮丽的长江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13个字,使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使人回到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的年代。
面对此景,在词的下片中,作者很自然的发怀古之幽思,赤壁之战的英雄们出现在作者的脑海里。
作者没有写刘备,是
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少了;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
此外,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的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
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只看好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13个字,写出了一个风流潇洒、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明显,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读者联想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是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是悲壮苍凉的无奈。
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之所
以能够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除了这种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还与这种情
感在本词中得以充分表达有关。
这种情感依靠什么得以充分传达出来的呢?
一是借长江之景抒情,借壮阔之景抒悲壮之怀;二是借英雄周瑜反衬,形成强
烈反差,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确
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确立重点为: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用典的贴切自然确定难点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
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
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
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
儒、道、佛三家
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
“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
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
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
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
首词的理趣所在。
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二、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学过程和教法、学法(一)教学过程引入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引入疏通文义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2、学生翻译课文,正义写景
赤壁景物 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咏史
英雄周瑜 1、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2、比较二:把周瑜换成
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抒怀作者苏
轼 1、“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2、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
情感的复杂性。
3、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适时进行情感和思想教育归纳总结教师设问:本文是怎样将写景—咏史—抒怀三者完美统一的?由学生来回答,并总结出鉴赏诗歌的两个要点,并板书背诵全词自由背后,再个人有感情的
诵背布置作业将本词与其他“赤壁诗”作比较(二)教法和学法诗词的鉴
赏离不开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异同,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孰优孰劣。
所
以在教法和学法上主要运用比较法,辅之以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等。
1.在分析景物描写时,设问: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
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通过比较,得
出景物特点及写景的目的。
2.在分析咏史用典时,设问:赤壁之战中的英雄
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典的自然贴切。
3.在分析情感的抒发时,在提出“人生如梦”是否消极颓废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将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与本词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深
入理解本词情感的复杂性。
篇三:辛弃疾词两首说课稿修改
辛弃疾词两首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PPT板书文字以及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
1,正字音(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2,辨字形(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3,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
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
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
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
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
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
英雄泪?
(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正音.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解释词语。
(二)赏析探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
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三)概括主旨
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全词意境雄浑阔大,写景独特,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四)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充分体会这首词用典的艺术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
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依旧.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
创作背景介绍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
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便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三、播放录音带
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
【诵读指导】
韵脚:上,下阕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应读得响亮,作稍长停顿.
停顿:应指导学生处理好句间停顿和句中停顿,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②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北固山上,双名北顾亭。
面临长江。
晋人蔡谟为储军备而建。
③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帝。
④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刘裕生于京口、建国后曾北伐,并收复过长安、洛阳。
赏析探究
这首词上阕缅怀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心愿.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 两首词艺术特色综合概括
1,精当的用典
两首词都有精当的用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典主要在下阕,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他想表明的意思是:自己既不想弃官归隐,又不肯追求享受,他决心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下面又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慨叹岁月易逝,报国无门的惆怅.
篇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说课人:陈丽琴
一、说教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里的第二单元中第六课的一首词。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在词的取材、境界和情感方面的区别。
这首词主要以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乡关之思为主题,上阙重在写景,借景抒情。
下阙用了三个典故,借典抒情。
这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壮的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
1、领略词人笔下悲凉壮阔的画卷,把握意象,解读情感。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情感目标
感受辛弃疾胸怀大志、为国献身、驰骋战场、坚决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说学情
我校的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高一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重难点
1、领略词人笔下悲凉壮阔的画卷,把握意象,解读情感。
2、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六、说学法、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的鉴赏能力。
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2、提问讨论:设计问题,师生互动。
3、点拨法:指点迷津,拓展思路。
4、想象鉴赏法: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5、讲练结合法:精讲多练,知识延伸。
学法
1、诵读,指导学生在诵读时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
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让学生根据问题,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体味作者情感。
3、想象,让学生根据意象发挥想象,通过想象词意境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4、拓展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英雄是什么?有人说英雄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壮烈,也有人说是
“四面楚歌还能儿女情长”的洒脱。
但在中国文人的传统情绪中,英雄更是一
种肩担道义、无私忘我的民族气节。
而辛弃疾也许正合乎英雄的所有特质,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走近这位这位英雄。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
2、领略词人笔下悲凉壮阔的画卷,把握意象,解读情感。
3、解读典故,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三)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
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
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
其词抒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四)背景介绍
辛弃疾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
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无限感慨涌
上心头,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五)诵读感知
引导学生通过配乐朗诵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节奏以及词人的情感
(六)品味鉴赏
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的景物以及引用的典故,把握词人蕴含的深刻的感情。
(七)归纳主旨
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词人在这首词中蕴含的深刻的感情。
(八)拓展练习
(九)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