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摘要】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境
情境,就是一种气氛。教学情境指的是师生双方组成的一种课堂模式,是教学中时间、空间、师生心境及情感动机等诸因素的综合。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能让知识潜能得到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带动情感、意志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它能激发学生主动的联想、想象和思维,还能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有效地调控教学情境,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精神的需要。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1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1 问题情境创设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实际。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生活中地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入手来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如在讲授“天气系统”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思考,我们教室的空调为什么要安装一个向下的弧形挡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由于热气密度小,重量轻,会浮在冷空气之上,如果不安挡板,会在教室形成一个逆温层,不利于空气的对流,保暖效果不好。又如在讲授“气旋与反气旋”时,以前常用的实例是台风“桑美”,今年在上课时,应该选用学生也非常熟悉的台风“鲇鱼”的实例。
1.2 问题情境创设要体现地理学科特点,情境服务于问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紧密围绕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为实现课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服务,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即综合性和地域性。我们在设计地理问题时不能违背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否则就不是地理问题情境了。在有些课堂上,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设计了很多情境,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真正要解决的地理问题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学生活动搞的热火朝天,但并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1.3 问题情境创设要讲究变化,激发思维,具有挑战性。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方面,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另一方面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挑战性,要能够显示出学生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所提的地理问题要有启发性,要充分考虑并兼顾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所有学生通过努力都能予以回答。问题过难或过易都
不利于学生的探究和发展。问题过难,学生通过努力也解决不了,则会影响学生的探究兴趣,丧失学习的信心;问题过易,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不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锻炼和养成。
2地理情境创设的方法
地理课堂上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既可以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入手;也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形象演示,把学生思维迅速带入具体的地理场景中;还可以直接利用课本文景创设地理情境,尤其是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版)具有图片多、直观性强、阅读材料多、可读性强、时代性强的特点,认真挖掘教材本身,就可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
2.1 图表类情境。图表是地理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对地理事物和环境进行区域空间三维精确记录,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说:“研究之法,地图为要”,指出运用地图是学习,研究地理学的重要方法。地图不但是良好教学工具,而且有很大的教学潜力,利用图表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同时图表具备形象、直观、易懂、信息量大的特点,因此创设图表情境也就成为了地理课经常运用方法之一。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变化”时,让学生读图,教师同步绘图,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在空间上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规律,再选定一个点,如北回归线,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0,秋分日则为较小的锐角,冬至日达到最小,以后逐渐增大,到次年春分又回到秋分日的角度,次年夏至日又达到最大高度角900。通过图文结合,动态演示,角度比较,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间变化规律。
2.2 案例类情境:案例是近几年新教材编写中的一大亮点,也是地理活力的表现,在课堂中积极利用教材案例或开发课外案例,创设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设问情境,极易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宇宙知识”时,选用课本案例,利用火星上有无生命来设计问题:火星上为什么没有生命物质,引导学生阅读讨论研究,在此基础又设问:①地球和火星宇宙环境有哪些差异?②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存在?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自然而然归纳总结出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主要原因。又如在讲解完“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后,创造技能训练案例,利用三国演义中“火烧司马懿”的故事设问:①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在战斗中取胜;②诸葛亮喊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说明大雨浇灭大火在他看来是偶然现象还是必然现象?反映了怎样的哲学观点?通过不断设问、探究来加深学生技能的形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增加其学习后的成功感。
2.3 问题类情境:“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有了问题,才会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开启学生思绪引发他们想象,学生才会主动地深入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抓住学生认知的不平衡点,设疑导学,激发学生产生新的同化与顺应欲望,产生新的平衡,使学生抓住事物属性,最终作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太阳日和恒星日”教学时设问:①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假如相反,恒星日和太阳
日在时间上有变化吗?②如果一个人在地球上向东或向西运动,连续两次发现太阳位于上中天位置时,太阳日是否仍为24小时?如果人不动呢?又如学习“黄赤交角时”设问:黄赤交角度变大(小)时:①五带怎样变化?②极昼极夜现象范围如何变化?③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将如何变化(除赤道)?通过步步深入,层层设问,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