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于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我们与机器人的关系正在升温;我们在网络上与他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却变得越 来越孤独。
当人类寂寞难耐时,网络正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但倘若我们沉迷于此,则会错失独处的快乐。
目录分析
02栩栩如生的“菲 比”涉足情感地带
01最亲密的伙伴 “拓麻歌子”有生
命的电子宠物
03一起长大的“爱 宝”我们都有美好
在我看来,“真实性”意味着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因经历相似而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因为 人类以相同的方式出生、拥有家人、品味失去家人的痛苦和死亡的真义。而机器人,即使再精密复杂,显然也难 以企及。
认为人的智能不是简单的一种,而是由8种相互独立的智能构成的。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 智能、空间智能、身体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智能。
读书笔记
我很喜欢“信息化社会使我们往往对机器的要求低,对于人的要求过高。
“我们享受着无时无刻地与别人相连接、迫不及待地分享关于自己生活所有的琐碎细节,却又时时刻刻修饰 自己在网络中的表象,精心地计算着彼此的社交距离。作者并没有在这部分表明对机器人的态度,但是可以从修 饰性词语里看出她的倾向——不赞同。这是时代的问题吗?”将这个提问置换为本书探讨的核心可以提炼出这样 的问题:媒介技术如何改变我们对关系的认知?已经关闭朋友圈一年多,大多数时候的分享欲仅停留在某一首歌、 某一段文字这类在图像时代并无吸引力的内容上。
读完这本书,综合而言,我不推荐。作为旁观者,作者审视着各类机器人介入到人们的生活,渐渐消弭了人 与人之间的情感期待。全书最后作者提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试想在虚拟空间之外我们能否丢弃表演、丢弃伪装、 松开始终在线而紧绷的神经?回归到自然,回归到家庭?在那里我们可以认识自己,不被打扰,不被监视。
精彩摘录
我在推荐和一般这两个评价中犹豫了一下,还是选择了推荐,毕竟我还是被作者累积的一个个案例的耐心打 动了,孩子,然后是老人,最后是年轻人,他们如何与人工智能产品相处?不仅书中真实地记录值得肯定,而且 案例编排的水平再一次证明作者心理学的素养也是杠杠滴。
对于群体性孤独这一概念入门比较友好,但是案例比较陈旧而且很多观点都在翻来覆去的提及,缺少实质性 的分析,个人觉得不值得看完。
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 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手机
亲密关系
科技
朋友
技术
联系
机器人
群体性
技术
信息 时代
瓦尔登湖
期待
情感
后记
网络
关注
意义
社交
内容摘要
《群体性孤独》将电子文化的两大趋势在过去15年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了新的阐释,将焦点集中在年轻 的“电子土著”身上,这一代人的成长伴随着手机和智能电子玩具。如今的我们既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 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作者认为在互 联网时代,如果我们既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摆脱信息技术导致的孤独,就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 好办法: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处,体会独处带给人们的好处;另一方面,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 面谈话、讨论。你是否也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 旧,而是拼命刷新**、**;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所有 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期待他人少, 期待技术多。不间断的联系,是否让人类陷入了更深的孤独?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为了研究人 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15年来深入两家养老院,对200多人进行了实地研究;为了研究人们的网上互动,与7家中 学合作,收集了450名中学生的一手研究资料。她通过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特克尔认为,人们发短信、发邮件,上社 交网站,玩电子游戏,从形式上看人们之间的联系似乎更轻松、更密切,但实际上却更焦虑、更孤单。
11削弱与背叛亦真亦 幻的《第二人生》
13焦虑科技提供便 利,也带来焦虑
12真情告白网上告 白只是用“分享”
避开“孤独”பைடு நூலகம்
14年轻人的怀旧情 结网络世界不是 “瓦尔登湖2.0”
作者介绍
这是《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 的介绍。
谢谢观看
童年
04魅力无限的“真宝” 你是它唯一的**
05社交高手“凯斯麦 特”你爱它,它也爱
你
06能治病的“帕罗” 半个心理医生
07拥抱“机器人时代” 亲密关系的美好未来
08永远在线网络自我 的三种新状态
09网络技术改变成长 历程“分开”和“独 处”都失去了原来的
意义
10有打**的必要吗? 声音传递情感,短信 给你安全
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数字化的社交关系和机器人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 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
如今的我们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 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我们似乎一直致力于赋予物体以人性特质,同时却满足于用物化的方法看待彼此。
当人类寂寞难耐时,网络正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但倘若我们沉迷于此,则会错失独处的快乐。
目录分析
02栩栩如生的“菲 比”涉足情感地带
01最亲密的伙伴 “拓麻歌子”有生
命的电子宠物
03一起长大的“爱 宝”我们都有美好
在我看来,“真实性”意味着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因经历相似而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能力,因为 人类以相同的方式出生、拥有家人、品味失去家人的痛苦和死亡的真义。而机器人,即使再精密复杂,显然也难 以企及。
认为人的智能不是简单的一种,而是由8种相互独立的智能构成的。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 智能、空间智能、身体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智能。
读书笔记
我很喜欢“信息化社会使我们往往对机器的要求低,对于人的要求过高。
“我们享受着无时无刻地与别人相连接、迫不及待地分享关于自己生活所有的琐碎细节,却又时时刻刻修饰 自己在网络中的表象,精心地计算着彼此的社交距离。作者并没有在这部分表明对机器人的态度,但是可以从修 饰性词语里看出她的倾向——不赞同。这是时代的问题吗?”将这个提问置换为本书探讨的核心可以提炼出这样 的问题:媒介技术如何改变我们对关系的认知?已经关闭朋友圈一年多,大多数时候的分享欲仅停留在某一首歌、 某一段文字这类在图像时代并无吸引力的内容上。
读完这本书,综合而言,我不推荐。作为旁观者,作者审视着各类机器人介入到人们的生活,渐渐消弭了人 与人之间的情感期待。全书最后作者提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试想在虚拟空间之外我们能否丢弃表演、丢弃伪装、 松开始终在线而紧绷的神经?回归到自然,回归到家庭?在那里我们可以认识自己,不被打扰,不被监视。
精彩摘录
我在推荐和一般这两个评价中犹豫了一下,还是选择了推荐,毕竟我还是被作者累积的一个个案例的耐心打 动了,孩子,然后是老人,最后是年轻人,他们如何与人工智能产品相处?不仅书中真实地记录值得肯定,而且 案例编排的水平再一次证明作者心理学的素养也是杠杠滴。
对于群体性孤独这一概念入门比较友好,但是案例比较陈旧而且很多观点都在翻来覆去的提及,缺少实质性 的分析,个人觉得不值得看完。
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 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手机
亲密关系
科技
朋友
技术
联系
机器人
群体性
技术
信息 时代
瓦尔登湖
期待
情感
后记
网络
关注
意义
社交
内容摘要
《群体性孤独》将电子文化的两大趋势在过去15年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了新的阐释,将焦点集中在年轻 的“电子土著”身上,这一代人的成长伴随着手机和智能电子玩具。如今的我们既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 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作者认为在互 联网时代,如果我们既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摆脱信息技术导致的孤独,就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 好办法: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处,体会独处带给人们的好处;另一方面,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 面谈话、讨论。你是否也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 旧,而是拼命刷新**、**;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所有 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期待他人少, 期待技术多。不间断的联系,是否让人类陷入了更深的孤独?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为了研究人 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15年来深入两家养老院,对200多人进行了实地研究;为了研究人们的网上互动,与7家中 学合作,收集了450名中学生的一手研究资料。她通过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特克尔认为,人们发短信、发邮件,上社 交网站,玩电子游戏,从形式上看人们之间的联系似乎更轻松、更密切,但实际上却更焦虑、更孤单。
11削弱与背叛亦真亦 幻的《第二人生》
13焦虑科技提供便 利,也带来焦虑
12真情告白网上告 白只是用“分享”
避开“孤独”பைடு நூலகம்
14年轻人的怀旧情 结网络世界不是 “瓦尔登湖2.0”
作者介绍
这是《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 的介绍。
谢谢观看
童年
04魅力无限的“真宝” 你是它唯一的**
05社交高手“凯斯麦 特”你爱它,它也爱
你
06能治病的“帕罗” 半个心理医生
07拥抱“机器人时代” 亲密关系的美好未来
08永远在线网络自我 的三种新状态
09网络技术改变成长 历程“分开”和“独 处”都失去了原来的
意义
10有打**的必要吗? 声音传递情感,短信 给你安全
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数字化的社交关系和机器人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 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
如今的我们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 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我们似乎一直致力于赋予物体以人性特质,同时却满足于用物化的方法看待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