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框架结构设计计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确定剪力分配系数μi
计算公式为:
i
di d
计算结果见内力计算表
(3)确定各层反弯点高度比y
ic'
42 4.52
ic
16 20.25
2
1.58
(4)确定柱端弯矩 根据Mi上=Vi(1-y)h; Mi下= Viyh (5) 确定梁端弯矩 根据梁端弯矩和等于柱端弯矩和的原理,并按梁的线刚度比,根据下式
图4-4 例题1三层分框架弯矩分配计算图
二层分框架弯矩分配
构
柱A23
件近 远
柱A21 近远
梁 梁2ba
2ab
柱B23
柱B21
近远近 远
梁2bC 梁2cb
柱c23 近远
柱c21 近远
分
配 0.34 系
0.34
0.32 0.24 0.26
0.2 6
0.24 0.32 0.34
0.34
数
杆
端
-8.4 8.4
0.23
12
1.1 4.4
0.25
10
1.3 4.4
0.29
(4)求各梁端弯矩。由于各层梁上线荷载相等,所以各梁 端弯矩相等; m ql 2 2.8 62 8.4KN m 12 12
(5)进行各单层框架弯矩分配
三层分框架弯矩分配
构件
柱A32
上
脚
梁3ab
梁3ba
柱B32 上脚
梁3bc
梁3cb
1
1 1 1.1 1.1
1.1 0.26 4.2
1 4.2
0.24
2ab
1 1 1.1 1.1
0.32
1ab
1 1 1.1 1.3
1 3.4
0.30
12
Hale Waihona Puke 1.1 3.40.32
23
21
1.1 3.2
0.34
10
1.3 3.4
0.38
1ba
1bc
1 1 1 1.1 1.3
1 4.4
在此两条基本假定下,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可大为简化。
以图所示结构为例, 结构是由Y方向(通常 称为横向)的6榀框架、 2片墙和x方向(通常称 为纵向)的三榀框架 (每片都有7跨,中间 一片中含两段墙)通过 刚性楼板连接在一起的。 在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 只考虑横向框架起作用, 计算简图如图(b)所 示,是8榀平面抗侧力 结构的综合;在纵向水 平荷载作用下,忽略横 向框架作用,计算简图 如图(c)所示,是3榀 平面抗侧力结构的综合。
3ab
ii ib 1 0.43 ii ib ic 11.3
32
ic ib ic
1.3 0.57 2.3
以此类推三层B节点各梁柱弯矩分配系数为:
3ba 3bc
ii 1 0.3; ii 1 1 1.3
32
1.3 3.3
0.4
其余各节点弯矩分配系数如图所示;
2ba 23
2bc 21
解:(1)将三层框架按图(b)、(c)、(d)的形式分解成单层框架,并将除 底层之外的柱线刚度乘以0.9的修正系数;
(2)求梁柱相对线刚度。将各梁柱线刚度除以梁的线刚度,使梁的相对线 刚度为1;柱的相对线刚度分别为: 底层ic’=1.1、其余各层ic’=1.3;
(3)求节点弯矩分配系数。
以第三层A柱节点为例,求弯矩分配系数μ3i:
节点将只有侧移而没有转角。实际上,框架横梁刚度不会是 无穷大,在水平力下,节点既有侧移又有转角。但是,当梁 柱的线刚度之比大于3时,柱子端部的转角就很小。此时 忽略节点转角的存在,对框架内力计算影响不大。
由此也可以看出,反弯点法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即 框架梁、柱的线刚度之比应不小于3。
②假定底层柱子的反弯点位于柱子高度的2/3处,其余 各层柱的反弯点位于柱中。
框架结构设计计算
本章主要内容
1 框架结构的特点和结构布置 2 竖向荷载下内力计算—分层法 3 水平荷载下内力近似计算—反弯点法 4 水平荷载下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 5 水平荷载下侧移的近似计算
1 高层结构计算的基本假定
平面抗侧力结构和刚性楼板假定
高层建筑结构的组成成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框架、剪力墙和筒 体等竖向结构组成的竖向抗侧力结构;另一类是水平放置的楼板。楼 板将竖向抗侧力结构连为整体。在满足结构平面布置的条件下,在水 平荷载作用下选取计算简图时,作了两个基本假定。
的反弯点处切开,按水平力平衡有:
m
VFj VFk k 1
26
由计算假定,忽略梁的轴向变形,则第j层所有柱子都 具有相同的层间侧向位移uj,从而可推出侧向位移uj的公 式:
则各柱的剪力Vjk为:
u j
VFj m 12i jk
h2
k 1 j
Vjk
i jk
m
VFj
i jk
k 1
27
C、柱端弯矩
由计算假定(2)可求得各柱的柱端弯矩:
对于底层柱: 上部各柱:
M
t c1k
M
b c1k
V1k
h1 3
V1k
2h1 3
Mt cjk
Mb cjk
V jk
hj 2
28
D、梁端弯矩 由节点平衡条件,求得梁端弯矩:
M
l b
M
r b
ibl ibl
ibl ibr ibr ibr
(M
u c
(M
u c
(1)将框架分层,各层梁跨度及柱高与原结构相同,假定柱远端 为固定端;
(2)计算梁柱线刚度,除底层外,其余各层柱线刚度乘以0.9倍的 修正系数;(以消除将柱远端视为固定端所造成的影响);
(3)计算和确定梁柱弯矩分配系数µ和传递系数c。梁的弯矩传递 系数C=1/2,底层柱向柱脚的弯矩传递系数取C=1/2,其余各柱 的弯矩传递系数取C=1/3。
当柱子端部转角为零时,反弯点的位置应该位于 柱子高度的中间。而实际结构中,尽管梁、柱的线 刚度之比大于3,在水平力的作用下,节点仍然存在 转角,那么反弯点的位置就不在柱子中间。尤其是 底层柱子,由于柱子下端为嵌固,无转角,当上端 有转角时,反弯点必然向上移,故底层柱子的反弯 点取在2/3处。上部各层,当节点转角接近时,柱子 反弯点基本在柱子中间。
如果在反弯点处将柱子切开,切断点处的内力将只有剪力和轴 力。如果知道反弯点的位置和柱子的抗侧移刚度,即可求得各柱 的剪力,从而求得框架各杆件的内力,反弯点法即由此而来。
由此可见,反弯点法的关键是反弯点的位置确定和柱子侧向刚 度的确定。
3.1 反弯点法的假定及适用范围
1、基本假定 ①假定框架横梁刚度为无穷大。 如果框架横梁刚度为无穷大,在水平力的作用下,框架
这时框架侧移是主要的变形 因素。对于层数不多的框架, 柱子轴力较小,截面也较小, 当梁的线刚度ib比柱的线刚 度ic大的多时,采用反弯点 法计算其内力,误差比较小。
反弯点法
多层多跨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通常如图 所示。它的特点是,各杆件的弯矩图均为直线,每 杆均有一零弯矩点,称为反弯点.
弯
矩
-8.4 8.4
分
配 弯
2.856
2.85 6
2.68 8
矩
-
-
2.688 2.856
2.85
6
传
递 弯
0.95 2
0.95 2
1.344
矩
1.344
0.952
0.952
弯
矩 小
2.856
0.95 2
2.85 6
0.95 2
5.71
2
9.744
0
0
0
计
0
9.744
5.712
2.856
0.952
2.85
1、平面抗侧力结构假定
一片框架或一片墙在其自身平面刚度很大,可以抵抗在本身平面内的 侧向力;而在平面外的刚度很小,可以忽略,即垂直于该平面的方向 不能抵抗侧向力。因此,整个结构可以划分成不同方向的平面抗侧力 结构,共同抵抗结构承受的侧向水平荷载。
2、刚性楼板假定
水平放置的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刚度很大,可以视为刚度无限大的 平板;楼板平面外的刚度很小,可以忽略。刚性楼板将各平面抗侧力 结构连接在一起共同承受侧向水平荷载。
6
0.952
一层分框架弯矩分配
构件 柱A12
柱A10
梁梁
1ab 1ba
柱B12
近 远 近远
近远
分配 0.3 系数 2 杆端 弯矩
0.3 8
0.3
0.23
0.2 5
-8.4 8.4
分配 2.6 弯矩 88
3.1 92
2.52
传递 弯矩
0.8
1.0
96
64
1.26
弯矩 2.6 小计 88
0.8 96
3.1 92
(4)计算各层梁上竖向荷载值和梁的固端弯矩;
(5)按力矩分配法进行各刚架梁端弯矩的分配和传递;
(6)将分层计算得到的、但属于同一层柱的柱端弯矩进行叠加;
(7)在各节点内,分配各节点由于叠加弯矩所造成的不平衡弯矩。
例题
求图4-3所示框架结构的内力图。 已知均布荷载q=2.8 KN/m,框架梁线刚度:ib=EI/L=12.4×103 KN-m, 底层框架柱线刚度:ic=EI/h=13.83×103 KN-m, 其余各层柱:ic=EI/h=17.48×103 KN-m;梁跨度L=6.0m; 2、3层高度相等h=3.0m ;1层高度h=3.6m。
柱c32
上
脚
分配系数 0.57
0.43
0.3
0.4
0.3
0.43
0.57
杆端弯矩
-8.4
8.4
-8.4
8.4
分配弯矩 4.78
3.612
-3.612 -4.78
传递弯矩
1.593
1.806
-1.806
-1.593
分配弯矩
0
0
弯矩小计 4.78 1.593 -4.78
10.2
0
0 -10.2
4.78 -4.78 -1.593
1.0 64
- 5.88
9.66
0
0
柱B10 近远 0.2 9
00
梁梁
1bC 1cb
柱c12
柱c10
近远 近 远
0.23 0.3 0.32
0.38
-8.4 8.4
--
2.52
2.68 8
- 3.192
1.26
-
-
0.89
1.0
6
64
- 9.66
5.88
- 2.68
8
- 0.89
6
- 3.192
- 1.0 64
-5.189
二层框架弯矩叠加
构件 分配系数 叠加弯矩
分配不平衡弯矩
弯矩小计
柱A23 0.34 2.856+1.593=
4.449 -(1.593+0896)
×0.34=- 2.489×034=-
0.846
3.603
柱A21 0.34 2.856+0.896= 3.752
-2.489×0.34= -0.846
图4-5 例题1一、二层分框架弯矩图
(6)将属于同一层柱的分层框架柱端弯矩进行叠加;
三层框架弯矩叠加
构件 分配系数
柱A32 0.57
梁3ab 0.43
叠加弯矩
4.78+0.952=5.732
-4.78
分配不平衡弯矩
-0.952×057=-0543
-0.952×043=-0.409
弯矩小计
5.187
梁1ab
0.3 -5.88
-0.952×03=- 0.285
弯矩小计
3.335
2.83
-6.165
(7)绘制总弯矩图
图4-6 例题1 框架总弯矩图
用分层法计算下面框架的M图
3 水平荷载下内力近似计算—反弯点法
框架所受的水平荷载主要是 风和地震作用,这些均布都 可以化成作用在框架楼层结 点上的水平集中力,如图所 示。
2.906
梁2ab 0.32 -5.712
-2.489×0.32=- 0.796
-6.508
一层框架弯矩叠加
构件 分配系数 叠加弯矩
柱A12 0.32 2.688+0.952=3.64
柱A10 0.38 3.192
分配不平衡弯矩
-0.952×032=- 0.305
-0.952×038= -0.362
32
反弯点法求内力步骤
水平力平衡求层间柱总剪力 柱平衡求柱端弯矩 梁平衡求梁剪力
刚度分配得柱剪力 节点平衡求梁端弯矩
柱轴力
33
3.4例题 作图4-11所示框架弯矩图。图中括号内数字为杆件的相对
线刚度。
解:
(1)确定各层柱侧移刚度d
根据
d
V
12ic确定各层各柱侧移刚度。
h2
由于B柱在3层的高度不同,按高度对其刚度进行折算;
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2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分层法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 内力计算近似采用 分层法;将作用在 某层框架柱上的竖 向荷载只对本楼层 及与本层相连的框 架柱产生弯矩和剪 力。
除底层以外,其他 各层柱的线刚度均 承以0.9的折减系 数; 柱的弯矩传递系数 取为1/3。
2.1分层法计算步骤
M
d c
)
M
d c
)
29
E、梁端剪力
Mbl
Vb l
Vb Mbr
Vb
M
l b
l
M
r b
30
F、柱轴力
Vbm
Vbml
Vbmr
Vbk
Vbkl
Vbkr
Vb1
Vb1l
Vb1r
边柱
中柱
边柱:
m
N Vbi i 1
中柱:
m
m
N Vbli Vbri
i 1
i 1
31
3.3反弯点法的计算步骤
反弯点法的计算步骤可以归纳如下: 1、计算框架梁柱的线刚度,判断是否大于3; 2、计算柱子的侧向刚度; 3、将层间剪力在柱子中进行分配,求得各柱剪力值; 4、按反弯点高度计算到柱子端部弯矩; 5、利用节点平衡计算梁端弯矩,进而求得梁端剪力; 6、计算柱子的轴力。
③梁端弯矩由节点平衡条件求出,并按节点左右梁的 线刚度进行分配。
3.2 反弯点法计算内力 A. 柱的抗侧刚度计算 由结构力学知,框架柱的剪力为:
V jk
12i jk h2j
u j
当 uj=1时,得出的需在柱
12i 顶施加的水平力 D h2 称 为柱的抗侧刚度。
25
B. 柱的剪力计算 设框架共有n层,每层有m个柱子,将框架沿第j层各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