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配老车的新生——评俄罗斯2S38“偏流”自行高炮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炮配老车的新生——评俄罗斯2S38“偏流”自行高炮系统
作者:含桀
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20年第9期
含桀
近期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肆虐,2020年夏季奥运会都被迫推迟到2021年,俄罗斯胜利日阅兵也受到影响。
有意思的是,在俄罗斯举行的阅兵彩排上,媒体捕捉到了一件令人感兴趣的装备——安装BM-57 57毫米“高炮”的BMP-3步兵战车。
战争是人类灵魂的赘疣,人性中带有的自相矛盾,带给军事艺术一种极度混乱的局面:矛盾得惊人的说法,转瞬即逝的见解和不断变化的真理交织在了一起。
要想在军事艺术中成功地航行,就需要有一种特殊的方式将比较稳定的原则与最大胆的灵活性结合在一起。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以一种审慎而又开放的视角来看侍这种新版本的BMP-3。
高炮上车的合理性
高炮作为一种长身管加农炮,具有弹道平直,初速高的特点。
除了对空射击外,亦符合地面平射武器的基本要求,作为装甲战斗平台的主要军械有其合理性。
对此,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二战中德国88毫米高射炮在虎式坦克上的成功应用。
早在1938年,鉴于Flak 36 88毫米高射炮在演习中的优异表现,德国陆军就开始考虑将其用于对付地面目标,为此克虏伯专门为Flak 36 88毫米高射炮研制了防空炮专用被帽穿甲弹(Flak APCBC)Pzgr.38,Flak 36 88毫米高射炮在发射该弹时炮口初速能达到约810米/秒,理论上可以在1000米内击穿80毫米厚的垂直均质装甲板,然后引爆内部高爆炸药,彻底摧毁目标。
至于脱胎自Flak 36 L/56 88毫米高炮的KwK36 L/56 88毫米坦克炮("虎"式坦克主炮),则由于术业有专攻,其实际反坦克能力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典型。
KwK36 L/56 88毫米坦克炮的诞生源于1941年5月德军总参谋部的一份非正式报告,在这份文件中总参谋部抱怨正在进行的重型坦克项目缺乏与之配套的高速坦克炮。
对于这项指责,德国陆军武器局不敢怠慢,马上想到了极有潜力的Flak 36 88毫米高射炮。
据陆军武器局的初步估算,如果对该炮所配的Pzgr.38弹药)加以改进,Flak 36 88毫米高射炮有望在1500米距离上击穿150毫米厚的垂直均质钢装甲板。
事实证明,德国陆军武器局的眼光是毒辣的--在将Pzgr.38的高爆装药减少到59克、被冒穿甲弹芯的重量增加0.6千克、发射药增加200克后,试验场上的一门Flak 36 88毫米高射炮十分轻松地实现了这个目标。
在强有力的事实面前,将Flak 36 88毫米高射炮搬上坦克底盘的提议得到了一致赞成,于是KwK36 L/56 88毫米坦克炮诞生了。
事实上,可以认为KwK 36
L/56 88毫米坦克炮是德国二战所生产的一系列坦克炮中,最有价值的一个型号,后来广受赞誉的KwK42 L/70 75毫米坦克炮完全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这一方面原因在于,尽管在纸面性能上KwK 36 L/56 88毫米坦克炮略低于KwK42 L/70 75毫米坦克炮,但即便到了战争后期,就当时美英苏重型坦克装甲防护水平而言,KwK36 L/56 88毫米坦克炮在精度和威力上也都是足够的。
对于这一点,装备"虎"式坦克的"大德意志"装甲团第13连的一份报告或许最能说明问题。
在这份报告中,对于88 毫米 KwK 36 L/56火炮的表现是这样描述的:"第一发炮弹可以在800到1000米命中,在这个距离上穿甲弹(这里指PzGr. 39被帽穿甲弹)总是可以打穿坦克的前装甲,并且通常能够破坏位于T-34坦克尾部的引擎。
80%的情况下从车体侧面向T-34坦克尾部的射击都会导致油箱爆炸。
在天气好的时候,即使在1500米或者更远的距离下,也有可能在弹药消耗最小的情况下击毁T-34坦克……"。
整个战争期间,像这种对88 毫米 KwK 36 L/56火炮充满赞美之辞的前线报告可谓多如牛毛。
也正因为如此,就综合战斗力而言,除了车体设计
略有过时外,直至战争结束,装备了KwK36 L/56 88毫米坦克炮的"虎"式坦克始终都是一件令
人生畏的技术装备。
从S-60到BM-57--部队编成的经济学
新版BMP-3安装的BM-57 57毫米机关炮衍生自S-60型57毫米牵引式高射炮,后者是一件相当古老的武器。
该炮1950年定型列装,迄今已经有70年的历史。
由于火炮设计合理,生产
工艺简单,除苏联外,原民主德国、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等许多国家都曾装备或是
仿制过该炮。
该炮身管长72倍径,装有细长的单筒身管和纵动螺式炮闩,炮口部装有筒形多孔炮口制退器。
配用两个平衡机,复进机为弹簧式,制退机为液压式。
采用4发弹夹供弹,炮弹
可借助弹夹从侧面连续不断地压到输弹线上。
压弹机上有自动停射器,当压弹机内仅乘1发弹时,火炮自动停止射击,装上后续弹夹后则可自动恢复射击,最大射程12000米,最大射高8800米,有效射高5000米,备弹24发,理论射速120~130发/分钟,实际战斗射速50-60发/
分钟。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该炮从研制伊始就考虑到用于地面作战的
可能性。
为此,该炮配用OR-281式和OP-281U式曳光榴弹以及BR-281式曳光被帽穿甲弹,各
弹种的初速相同,曳光榴弹配用MG-57式引信,曳光被帽穿甲弹配用MD-10式引信。
曳光被帽
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0°着角时的穿甲厚度为96毫米,不但能够对付敌有生力量集群,也能够有效抗击轻装甲目标。
也正因为如此,在苏联解体后,受制于国防预算的限制,俄罗斯军方
开始打起了这门老炮的主意,试图对其进行深度挖潜,作为装甲战斗车辆的新一代军械去打磨。
事实上,这是非常符合部队编成经济学的研发路径,由于存在不同的武器系统的情况,产
生了节约力量的概念--为完成任务只使用必要的力量,使有限的资源可用于其他目的。
这种观
念通常意味着在最大程度地集中主要的进攻和防御力量的同时,通过最小的花费在武器系统之
间进行选择以形成最大的战斗力。
早在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中,禁卫骑兵在其整个军队中只占
很小的比例,这些训练有素、费用高昂的重骑兵在完成其基本的战术任务时仅仅够用。
作战中,一些除突击任务之外的、需要由骑兵担负的任务,通常会由其他费用较低的骑兵完成。
在最近
的例子中,为渡过苏伊士运河,埃及人使用了大量的几乎没有坦克支援的、携带火箭发射器的
步兵,他们被用来防御以色列坦克部队最初的进攻。
埃及人选择使用步兵而不是更为昂贵的坦克,是其对这两种武器系统费用进行比较的结果。
购买、维护坦克和为坦克配备人员的费用远
远大于具有相同反坦克作战效能的、使用反坦克火箭筒的步兵的费用。
所以,效能较低但有足
够能力的步兵和威力巨大具有多种战斗用途的坦克配合使用,可在比单纯使用坦克更少的花费
下得到同样的防御能力。
在同样的理论下,机械化-信息化混合时代的陆军也可以按照某种特
定的比例配备哪种形式的车载武器--为所有地面战斗平台都配置全新的、昂贵的新型火炮还是
相对便宜的改良型火炮,这正是俄罗斯人在将古老的S-60型57毫米高炮发展为BM-57 57毫米机关炮时所考虑到的问题。
对BMP-3原有军械系统的可替代价值
BM-57 57毫米机关炮对BMP-3原有军械系统的可替代价值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
个仁者见仁的问题。
BMP-3原有的军械系统采用了2A70 100毫米低压线膛炮与2A72 30毫米机
关炮相结合的设计。
2A70 100毫米低压线膛炮诞生的具体原因,是在阿富汗战争中虽然装有30毫米机关炮的BMP-2比装73毫米低压滑膛炮的BMP-1更受欢迎,但是苏军发现步兵战车缺少对敌军人员实施有效面杀伤或者有效打击简易火力点的能力。
经过研究,当时苏军在120迫榴基
础上进行改造,缩小口径适配D10坦克炮的榴弹和炮射导弹,金属固定装药,膛线变浅取消刻槽。
具体来说,2A70与2A28虽然都是低膛压火炮,但结构和原理完全不同,2A70是由120毫
米迫榴炮内膛技术,即低膛压与刻槽弹带榴弹技术基础上研制而来的低后座100毫米线膛炮,
从技术上来说,与2A60式120毫米线膛迫榴炮是近亲。
2A70火炮与2A28不同,炮管采用线膛
设计,炮尾采用立楔式炮闩设计。
2A70作为装甲步兵支援火炮,其弹药种类非常单一,只有杀
伤爆破弹一个弹种。
早先的弹药型号为3UOF17装药量1.69千克,炮口初速250米/秒,射程
4000米,爆炸破片初始速度1040米/秒,有效杀伤面积160平方米。
比3UOF17更新一点的杀
爆弹型号是3UOF19,相对于3UOF17,炮口初速提高到了355米/秒,有效射程从4000米提高到了7000米,爆炸破片初始速度提高到1350米/秒,有效杀伤面积提高到360平方米,性能得到了很大提升。
3UOF19的进一步发展是3UOF19-1换装了9E154激光近炸引信,主要性能与3UOF19相同,
有效杀伤面积进一步提高到600平方米。
当然,2A70也还提供了一定的反装甲火力。
这主要是
通过3UBK10-3炮射导弹实现的,该弹长1048毫米,全弹重22千克,平均飞行速度300米/秒,有效射程4000米。
2A70 100毫米低压线膛炮同时和结构简化的2A72 30毫米机关炮采取共架
结构稳定设计,由此一举获得了远距离人员杀伤、近距离击毁简易火力点、打击移动轻装甲目标、攻击敌方坦克等多种能力。
另外,2A70火炮配备有自动装弹机,分为早期型和后期型两种。
早期型采用类似T-72的底部圆形弹盘和升降式供弹机,可备弹22发。
后期型自动装弹机由卧
式储弹改为直立式,解决了早期型自动装弹机只能自动装填杀爆弹,无法自动装填炮射导弹的
问题,同时备弹量从22发提高至34发。
升降式供弹机改为倾斜式供弹机。
除了自动装弹机弹
盘上的备弹外,还有弹药架用于储存额外18发弹药,如果BMP-3用于火力支援不运载步兵,则空间总共可以携带100发杀爆弹。
不过,在2A70与2A72所形成的火力搭配中,却蕴含着不合
理的因素:共架结构使2A70 100毫米低压线膛炮和2A72 30毫米机关炮两种武器无法同时使用,同时由于结构极其复杂,车长和炮长任务繁重,加上炮塔沉重,不得已发动机后置,乘员进出
要靠掀开极其窄小的进出顶板。
简而言之,在一部分人的眼中,这主要是由于BMP-3的设计年
代较早,军械系统的技术水平不足以用单一火力系统来满足包打全部的需求,从而造成整个系
统效率低下。
而且这个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发凸出--冷战结束20多年后,变化了的战场技术环境决定了这一点。
理清了BMP-3原有军械系统的局限,也就理解了BM-57 57毫米机关炮的替代性价值:一方面,BM-57 57毫米机关炮脱胎自S-60 57毫米高炮,本身就有着不错的
内外弹道性能,这是一个基础。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地方在于,弹药技术的进步赋予了
BM-57 57毫米机关炮崭新的生命力。
现在用一个大大简化的系统,就能够实现原先一个复杂系
统才能实现的效能,而且效率更高。
事实上,点破了这一点也就解释了一些原先笼罩在新版
BMP-3上的疑云。
自行高炮?步兵战车?
最早装备BM-57 57毫米机关炮的BMP-3出现于2015年,实际上是用一个包括57毫米机关炮的无人炮塔模块替换了原有的有人炮塔。
该无人炮塔模块由BM-57 57毫米机关炮和AU-220M
遥控武器站整合而成。
标准的AU-220M遥控武器站的火炮左侧为一具炮长观瞄仪,为整合BM-
57 57毫米机关炮又增加了一部小型相控阵雷达。
这部雷达既可以用于测量炮弹的炮口初速,
用于火控系统参数的修正,应该也可以用于对空目标的跟踪。
此外,标准型AU-220M遥控武器
站顶部的车长观瞄仪,在整合后的系统上则被更换为一部对空观瞄搜索转塔。
由于使用了无人
炮塔,BMP-3的履带式底盘也稍作改进,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原封不动地照搬,但炮长和车长以
及驾驶员的战斗舱都被安置在车体内。
2年后的"军队-2017"论坛中展示了最新改进型。
炮塔体
积有所增大,光电转塔也被挪到了顶部靠后的位置,但依然采用了无人炮塔结构,并在主炮一
侧设置了7.62毫米机枪用于自卫。
不过有消息称,这时的新版本BMP-3实际上是陆军短程防空(VSHORAD)的项目成果,被称为"偏流"自行高射炮系统(Derivatsiya-PVO),正式型号为
2S38。
该炮塔左侧是一部小型火控雷达系统,主要使用的是光电探测和瞄准系统,配备的OES OP电视/红外光电搜索和瞄准系统,由白俄罗斯JSC"佩伦"公司研制,具备全天候进行间360度全景观察能力,具有自动跟踪目标和锁定功能,还配备有激光测距仪和激光制导系统,用于激
光制导炮弹的制导。
在宽视场搜索模式中电视路径对无人机的搜索范围是700米,在窄视场模
式中达到4900米,对A-10攻击机一类的目标在第一种模式下可见距离为6400米,第二种模式在12300米。
红外成像仪可以有效搜索尺寸为2.3 x 2.3 米的目标,对10千米距离的目标发
现概率为80%,并能在距离目标4千米处识别。
在战斗期间,车组人员将在车内通过车载计算
机控制向目标射击,操作员可以通过控制面板选择不同类型的弹药,以打击不同类型的目标。
整个完整的"偏流"自行高炮系统包括57毫米自行高炮、弹药车、转运装置和维护车辆。
"偏流"自行高炮可以有效拦截、摧毁空中目标,如无人机,巡航导弹,空对地导弹,战术飞机和武装
直升机,据称还能击落火箭弹。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近日胜利日阅兵彩排中有媒体发现,预演的"偏流"采用了重装甲配置,这又似乎暗示着该车不仅仅承担着野战防空任务。
那么,这种被
称为"偏流"的新版BMP-3,究竟是自行高炮还是步兵战车又或者是火力支援车?
事实上,"偏流"的身份很可能是很难明确加以界定的--弹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决定了这
一点。
以既可用于电磁轨道炮又可用于传统化学能火炮的超高速炮弹(HVP)为例,HVP炮弹是
一种和传统炮弹截然不同的新型炮弹,它拥有更高炮口速度和更低的减速,其打击速度至少达
6倍音速,主要利用动能而非化学能来摧毁目标,能够承担从防空、反导到打击地面、海上目
标的全能型、全频谱任务。
更关键的是,HVP炮弹成本极低,是一项有望以低成本来实现高性
能的革命性技术。
大体来说HVP采用次口径低阻力空气动力学技术,速度高、机动性强;采用
精确电子制导系统,可以有效拦截当前及未来的各种高机动性目标威胁。
炮弹在飞出炮管后,
仅留下中间具有稳定翼的弹芯,由于弹芯的空气阻力很小,所以可以飞的极快,弹翼可以控制
飞行方向,以精准击中目标。
与传统化学能弹药相比, HVP拥有如下优势:通过次口径弹药的
设计来实现极高的速度,从而避免了使用火箭发动机来增加弹药的射程;发射更小型化、更精
确的弹药可以减轻附带毁伤的程度,并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弹药库的备弹量,同时非装药设计
也增强了平台的安全性;避免使用火箭发动机则直接降低了弹药的总成本造价。
虽然HVP最初
是为电磁轨道炮研制的,但同样可以移植到传统的化学能火炮上来,美国海军"杜威"号驱逐舰,在2018年的"环太平洋"军演中,就已经用其MK45 mod 4型127毫米舰炮公开发射了20枚HVP。
这并不是说,目前的"偏流"就一定要通过HVP弹来实现全频谱作战能力,而是指出了这样的一
种趋势。
《孙子·虚实篇》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战争哲理。
毕竟
影响战争行动的因素始终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战争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今天我们生
活在一个信息激增却理智衰颓的时代,要在这样一个时代思考高强度地面作战的出路,就必须
具备新的思维。
作为新版本的BMP-3,"偏流"的出现再次向人们揭示着自工业时代以来战争的真相:技术
战争,掩盖了战争变化的大部分其他形态……事实上,踩在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代门槛上,墨守陈规的想法是万分危险的。
对此,历史上已经有着太多血淋淋的教训。
比如在1916年7月
1日,道格拉斯o黑格将军命令英军2个集团军爬出堑壕,冒着枪林弹雨冲进德军在索姆河附
近的既设防御工事。
那天结束时,1.9万名英军士兵阵亡,另有4万名负伤或失踪。
黑格虽然
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军官,却计划并指挥打了英军历史上单日伤亡人数最多的
一仗。
按照当时的标准,索姆河战役的首战勉强可以算得上成功。
它迫使德军从受到威胁的凡
尔登前线撤走了增援部队。
然而,索姆河一战结束时,交战各方(英、法、德)的伤亡人数共达120万,但前线的位置却几乎丝毫未发生变化。
从军事专业的角度来看,黑格及其堑壕两旁的
同僚应该说都遭到了彻底失败。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事呢?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他那一代
人没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变化。
当时布尔战争和日俄战争刚结束不久,黑格那一代人错误地汲取
了这两场战争的教训。
尽管已经有了无烟火药、后膛枪、改进的火炮和机枪,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领导者们还是宁愿增强传统机动作战的戏剧性效果,也不愿看到步兵冲锋在现代战争中正变
得极不相宜这一重要现实。
那些领导人本该重新考虑他们的职业,可遗憾的是,从福熙所著
《作战原则》一书的序言中看,当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目前的战争尽管已显露出各种新的特点,但却又一次表明,一些基本的战术原则依然未变"……今天,野战防空实际上面临着同样的情况:不变则败!尽管我们常常怀疑技术发展的努力成果及其背后的信念,但毫无疑问我们是站在一
场由此引起的军事革命的起点上。
在跨入21世纪第3个10年之时,我们有义务提出必要的警醒。
无论军事保护主义的壁垒多么坚固,在我们周围的政治、文化和科学领域,事情正在起变化,陈旧而备受尊崇的信条终将会被推翻。
这个世界在变,对国家忠诚、对职业持认真态度的
军人和国防从业者,必须克服陈旧过时的思想,对高强度地面作战这个本就复杂的问题进行重
新思考。
结语
在新一轮军事革命中,技术逻辑正在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
当前,依托新科技的各类军事
技术呈现群体性创新和突破态势,智能化与自主技术、高超音速技术、动能和定向能技术等纷
纷应用于武器平台和军事行动实践。
自主武器、人机结合作战平台、外空/近空武器、智能弹药、超高音速武器、电磁/激光武器等研发使用,对半信息化时代的军事体系形成了根本冲击,战争形态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
无论2020年的胜利日阅兵是否会如期举行,呼之欲出的新版本BMP-3--"偏流"已经从一个细分的领域上为我们展现了这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