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大概意思。

能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吟、诵多种形式,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诗人虽屡次遭贬但仍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

教学重点
采取多种形式,读出古诗的古韵,领悟诗中意境。

教学重点
采取吟诵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诗人简介、创作背景)的学习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自古离情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凄美、永恒的话题,古代多少文人墨客都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又一篇的美文佳作!
1.关于送别诗,你知道哪些?
师:老师想在这里问大家,关于送别的诗你知道哪些?
同学填写复习单,学生能找到两首送别诗。

2.引出本课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师:对于王昌龄,你了解多少?
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1)释题。

师:谁知道又芙蓉楼现如今位于我国的哪个省哪个市?(江苏省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什么?(润州)。

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此送别了一位好友,他的名字叫什么?(辛渐)没错,辛渐,他既是王昌龄的好友,同时,他还是王昌龄的同乡。

辛渐就要回到故乡,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

(2)齐读课题:芙蓉楼送辛渐
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通过三读,学习古诗
(一)一读: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1.师:朋友分别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自由读古诗,用上我们学到的三读法,分三步来读古诗:一读,标好平仄,读准节奏;二读,结合注释,读懂诗意;三读,抓关键词,悟出诗情。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完成以上三步。

2.生自由读,展示读
3.(出示课件三)课件出示标完平仄符号以及停顿符号的古诗。

师:这首诗标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请同学们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自由读两遍。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
6.男生读,女生读。

(二)二读,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说出大体诗意。

1.师: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后,我们再结合注释,大体了解整首诗的意思。

请同学们默读注释,试着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2.通过注释,学生说一说诗歌的大体意思。

3.生说诗意。

是啊!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

清晨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洛阳的亲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看结合注释,我们就能把古诗的意思说出来了,看来结合注释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三读,抓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其实,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1.时间。

师:咱们来看前两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这两句诗中,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其实王昌龄写了两首古诗,这首古诗是诗人王昌龄清晨在芙蓉楼送别友人时写的,还有另外一首古诗是是王昌龄在头一天夜里与辛渐饮酒话别时写的,我
们一起来读一下!(课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是呀!窗外秋雨绵绵,而芙蓉楼内,两人却在饮酒作别,此情此景,会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能想象当时的画面吗?能,(忧愁、凄凉……)那么,这种情感,在我们的前两句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寒、孤)
2.情景预设:“寒”
①师:这里的寒,仅仅只是指的“寒冷的秋雨”吗?(不是)那还形容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诗人的心寒)
②诗人为什么心寒?是因为他的朋友也要离他远去了,所以王昌龄心里很是不舍?
师:是呀!因为对好友依依不舍,这一送就是几十公里呀!(出示课件),这是如今江苏省的地图,当时王昌龄在如今的南京市,古时候称之为江宁,他在那个地方任江宁丞,送辛渐送到如今的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润州,这两地相隔六、七十公里呀,这样的友情深不深?(深)浓不浓(浓)就带着这浓浓的深情再读这两句诗。

③过渡:是呀!朋友就要远离了,诗人对他依依不舍,一送就是几十公里,再加上当时天气原因,寒冷的天气,寒冷的心情,终于在清晨一别友人,“平明送客楚山孤”
3.预设:“孤”
你还从哪个字能感受到诗人非常忧愁、苦闷呢?“孤”
①诗人眼中的楚山为什么是孤独的呢?(因为自己觉得孤单,所以看到的景物也就孤独了)(借景抒情)
诗人作此诗时,已远离了亲人,远离了朋友,来到了江宁任江宁丞,可以说,在这里,辛渐是唯一能说说真心话的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位朋友要走了,王昌龄舍得吗?不舍得!用不舍的心情来读这两句诗。

②一个“寒”字,一个“孤”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3.离别的时候到了,我们回忆一下古代的诗人,会在离别之时,送给朋友什么?(祝福、礼物)(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歌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那么,诗人,王昌龄送给辛渐的是什么?一句话“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通过注释我们已经知道了它是比喻作者有一颗纯洁的心,那么玉壶呢?
玉壶:玉制的茶壶。

玉代表着永恒。

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那颗纯洁的心就如放在玉壶中一样。

为什么要送给好友一句话?表明了什么?(表明诗人清廉正直的品格永远不变。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当时王昌龄的处境。

生读资料。

你从资料当中读到了什么?
当他被贬第一次时,他想让家人知道他”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他被贬第二次时,他想让家人知道他”一片冰心在玉壶”。

无论是在边塞驻守,还是在官场,他都想让家人知道他“一片冰
心在玉壶”。

是的,我们知道,王昌龄是一个边塞诗人,他在边塞驻守多年,作了很多的边塞诗。

谁会背他的边塞诗。

《出塞》《从军行》从这两首诗中,你能体会到王昌龄为什么要送辛渐这句话?(王昌龄是想告诉他的家人朋友他始终有一颗爱国之心,始终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清廉正直的心,从未改变过!
能不能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后两句话!
所以,王昌龄在边塞时,他没有忘记“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还没有忘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没有改变的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让我们带着对诗人的崇敬之情,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配乐齐读、学生合作一人读一句)
三、吟诵古诗,抒发情感。

1.师:读呀读,诗人的情感用读已经无法足以表达,那就让我们来吟诵吧。

东汉以后,凡诗文皆可吟诵,结合咱们画的平仄,第一遍同学们听,第二遍如果你行就跟着吟一吟。

2.生展示。

3.放陈少松老先生的吟诵,学生听。

4.好友合作展示。

四、总结
送别,自古就是一个人们不愿意面对的场面,可是同学们现在已
经六年级了,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你们就小学毕业了,分离在所难免,如果你有什么想对同学说的话或者是想对他做一个什么样的动作,现在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来表达对自己好朋友的送别之情,好吗?(生表达情感)
古代因为交通的不便利,导致一别好友,可能造成终身不能再次相见的局面,所以王昌龄在送别好友的时候,会显得格外的忧愁、凄凉。

但是现在,我们交通便利,即使哪天我们分别了,也会很快联系上。

送别虽然悲伤,但是同学们并不孤独,这一次的分别也是为了下一次更美好的相逢,希望同学们能在接下来的小学时光中尽情绽放、不留遗憾!
下课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现在到了同学们跟老师分别的时候了,请同学们记住咱们一起共同学习的40分钟,把它留在自己珍贵的记忆中,好!同学们,下课!
六、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
读:平仄、注释、关键词
吟:忧愁凄凉清廉正直
送别……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在朗读过程中都能运用抓关键词句、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自读自悟等学习方式学习诗词,并进一步感受诗词的魅力。

能结合吟诵的形式,进一步感受韵律在古诗中的体现,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能借助搜集的资料,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再学一首分别的古诗。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效果分析
1.教的效果:这一次教学我将传统的古诗教学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懂诗意、读出诗情,又加上了吟诵的教学,教给学生加强自己对读古诗的理解与情感的抒发的又一种学习古诗的形式,所以整体这节课上下来学生基本能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律,通过注释理解古诗的含义,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情怀,用吟诵的方式可能效果会更深入人心。

2.学的效果:学生第一次运用吟诵的形式学习古诗,既新奇又觉得有点难度,因为缺少必要的练习时间以及短时间从传统的“读”过渡到“吟”这种转化方式的不熟悉程度,也会使得学生对古诗的吟诵一知半解。

可是,我相信,以后的古诗教学,我能让学生勤加练习,相信这跟语感一样,是可以慢慢累积而成的,最终是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的。

毕竟学习古诗还是要以学生自己的体验为出发点,学生能对古诗有什么样的理解,我认为,吟诵是表达个人感情的很好的手段。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教材分析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板块中的一首送别诗。

本诗描绘了一幅水天相接、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表达了唐代诗人王昌龄送别朋友时孤寂的心情,展现了诗人坚守高尚道德、冰清玉洁的志向。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含蓄而深情表达了诗人的品格和德行,表白自己不会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

本节课以《芙蓉楼送辛渐》为引领,通过运用“三读”的形式,使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深刻内涵,同时运用吟诵的方式,让学生在韵律中感受送别场景以及诗人的情怀。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诵读中感悟诗情是本课的重点,而深入感受诗人用字的准确与巧妙以及表现手法则是教学难点。

在此过程中,感受古诗的魅力,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评测练习
一、你知道哪些送别诗?试着写下两首。

二、学习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1. 释题。

2.介绍作者。

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3.读古诗。

一读:运用平仄,读准节奏。

(请给古诗标好平仄)
二读: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

清晨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洛阳的亲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三读:抓关键词,悟出诗情。

1.前两句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最能表现诗人忧愁、凄凉的词是“孤”“寒”。

2.后两句有两个词语表示诗人清廉正直的高尚气节的词语。

“冰心”“玉壶”。

3.吟诵古诗。

三、评测练习 1.个人展示吟诵 2.好友之间合作吟诵
四、送别:小学毕业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课后反思送别的诗,在学生以往的学习中多少都有所接触,因此,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如果还是采取老的方法,学生收获到的也仅仅是会背了,体会到诗人情怀了,但是时间长了,可能诗意就模糊了,对古诗的朗诵也就浮于表面了。

所以,这节课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抓住平仄读好节奏、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抓住关键词感悟诗情,最后吟诵教学,调动视觉(表情、动作)与听觉(平长仄短的韵律)相结合的方式,让古诗生动活泼起来,将古诗画面串联起来。

首先,我谈话导入,与生对话。

复习旧知识,联系新知识,接着
引出课题,并用了多种方法来释题:1.提问。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初步观察学生学习古诗会不会使用注释。

这个效果是明显的,学生不但能运用好注释,还能结合注释理解诗题的意思,这就为接下来的一个环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接着从题目入手,了解诗人生平,以及与好友辛渐的感情,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进入到古诗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

读古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简单,所以我在让学生进行“三读”后,学生都能掌握,进而引出吟诵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挑战力。

学生对吟诵非常感兴趣,在课堂的最后仍然能保持学习古诗的热情,小声练习、上台展示、与好友搭档完成这些环节都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最后,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总结小学六年的学习与生活,分别在所难免,引发学生的共情,互送祝福、拥抱,并积极乐观地面对分离,又充满希望地迎接再一次的相逢,整堂课就在音乐声中结束了。

当然,第一次跟相处一个月的学生呈现这堂课,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1.学生的发言不太积极。

2.展示环节不够充分。

3.教师对课堂的随机应变也存在缺陷。

尤其是,学生初学吟诵,对学生的褒奖少了点,对于学生的要求严苛了些,不利于以后吟诵兴趣的培养。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组诗教学之课标分析
1.通过自由练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
诗词,读准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2.通过抓关键词句、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等阅读方法,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与朋友离别时无比孤寂、忧愁的心情以及自己不因官场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气节,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心志。

3.通过读、吟、诵多种形式,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搜集送别诗歌,欣赏诗歌,朗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联想自己的小学生涯即将结束,与同学、老师依依惜别的内心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