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发展概述(1985—20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发展概述(1985—2010)
李华
【摘要】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al data of Journal of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from 1985 to 2010,the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ournal and its papers.The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journal's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 research platform for the faculty members.%以1985—2010年各年《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的数据为统计源,统计并分析了学报的发展历程、载文情况。
为学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发挥学报为教职工搭建科研平台的作用。
【期刊名称】《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22)003
【总页数】4页(P41-44)
【关键词】学报;发展;概述
【作者】李华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苏州2151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2
1 发展概况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是由苏州市政府主管、苏州市职业大
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ISSN1008-5475/CN32-1524/G4),1985年创刊,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季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研究进展、电子信息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高职研究、吴文化研究、管理工程与应用、应用数学、环太湖区域研究、教学研究与实践等相关基础学科的,能反映本学科研究热点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
1985年《学报》创刊时,为不定期出版的内部发行刊物,全年出版1期,采用
B5纸张,分为4部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工作研究、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选编.1985年全年发表论文28篇.1987—1992年因其他原因没有出刊,后又于1993年继续出刊.1993—1997年每年出版1期,主要分为2部分: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1年出版4期,为季刊.1999年对栏目进行了调整,学报的内容更为丰富,主要有“本刊特稿”、“高职研究”、“教海探珠”、“教授论坛”、“财政金融”等十几个栏目.2003年第1期开始采用电脑排版,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纸张由原来的B5改为大16K,96个页码,增加了英文目录,论著中有了英文摘要,同时在栏目上
作了调整和充实,在保留原有特色栏目“高职研究”、“教育探索”的基础上,2003年新增“吴文化研究”特色栏目,及工科类栏目“应用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稿件质量及出版质量都较之前有了质的飞跃.之后《学报》继续在栏
目设置上进行探索,依靠地缘优势,针对长三角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又先后设置了“环太湖区域研究”、“高职教育研究”等特色栏目.2004年被6个数据库全文收录,随着学校科研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报》开始注重刊载基金资助论文,《学报》的学术质量得到了提高.2008年《学报》为改版作了全面准备,从综合版逐步过渡到目前以工科为主的理工科版.至2010
年12月《学报》总共出版21卷57期,共发表各类论文1 742篇,现有“研究
综述”、“电子信息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
“管理工程与应用”、“应用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等”等栏目,及时刊载本
校和相关部门的教学与科研的新观点、新方法、新发明等技术创新层面的应用性研究成果,以满足科研和教学人员的需要.
《学报》创刊多年来,重质量,守信誉,取得了较大的成绩.2003年、2007年,
连续2次被评为江苏省一级期刊;2006年荣获“中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二等奖”;2009年在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组织的全国高职高专学报2008
年三优评比暨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中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这标志着《学报》工作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学报坚持以“质量立刊,人才强刊,机制活刊,特色
兴刊” 为办刊宗旨,至力于突出办刊特色,创办优秀期刊,打造精品学术期刊,促进学术交流,繁荣科学文化,为推动教育、科研发展及先进文化的传播贡献应有之力.
2 文摘、数据库收录情况
《学报》注重与国内外有关的文摘期刊和数据库进行交流,先后加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万方数据库、清华大学的中国期刊网数据库、科技部的重庆维普资讯数据库和中国书生网等数据库.《学报》被收录到《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并已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高校社科文摘》来源数据库、《高教文摘》来源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台湾《CEPS中文电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学报》力争实现科技信息的网络化,通过网络加快本校最新科研信息的传博和宣传,同时也便于在最短的时间捕捉国内外最新的科研动态,扩大《学报》的影响力,进而吸引外稿,扩大稿源.
3 载文及引用情况
3.1 1985—2010年的载文及引用情况
1985—2010年的载文情况见表1,1985—2010年《学报》论文的参考文献引用情况见表2.由此可知:
1) 《学报》截至2010年12月共刊载论文1 742篇,引用中外参考文献总数约6 308篇,论文平均引文数为3.6篇,自引证率只有0.77%.从1994—1998年入选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的1 200余种期刊的平均引文数(5.72、5.96、6.05、6.28、6.58)来看[1],《学报》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和2009年、2010年的引文数有所提高,分别为6.1、6.1、6.8.
2) 1999—2010年《学报》刊载1 478篇论文,其中外稿577篇,外稿平均占有率为33.1%,外稿始终保持着一定比例,学报没有封闭发展,即以宣传本校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为主,同时也积极引入外稿,以扩大学术交流,丰富稿源,有利于《学报》的健康发展.
3) 《学报》每篇文章所占用的版面由过去的4~5个版面到目前基本上为3~4个版面,对于文中不重要的图应删则删或改为简短文字,对于繁琐和重复的讨论和牵强附会的内容亦删减、压缩,达到精练要求.不仅可以减少单篇论文长度,使得文字精练,还增加了《学报》的载文数量.
表1 1985—2O10年《学报》载文概况自引证率/% 19851 28 28 - - 6 37 1.3 76 2.7 0 -1986 1 30 30 - - 4.4 41 1.4 79 2.6 0 -19931 33 33 - - 4.3 39 - 71 2.2 0 -19941 29 29 - - 4.2 32 - 44 1.5 0 -19951 36 36 - - 3.4 4.0 - 43 1.2 0 -1996 1 40 40 - - 4.4 48 - 38 1.0 1 2.6 19971 44 44 - - 4 51 - 19 4 -1998 2 60 30 5 8.3 3.6 70 - 32 0.6 0 -1999 4 90 23.5 17 18.9 3.3 99 1.1 129 1.5 1 0.8 2000 4 101 27 30 30.0 3 115 1.1 242 2.4 2 0.8 2001 4 104 26 42 40.4 3.2 118 1.1 264 2.6 3 1.1 2002 4 127 33 46 36.2 2.7 144 1.1 251 2.0 4 1.6 2003 4 139 38
72 51.8 2.8 168 1.1 439 3.2 1 0.2 2004 4 155 39 84 54.2 2.7 197 1.3 649 4.2 0 0 2005 4 141 37 67 47.5 2.7 171 1.2 650 4.6 2 0.3 2006 4 113 28 48 42.5 3.8 145 1.3 700 6.1 4 0.6 2007 4 128 32 46 36.0 3.2 191 1.5 569 4.4 8 1.4 2008 4 141 35 51 36.2 3.5 222 1.6 697 4.9 2 0.3 2009 4 100 25 33 33.0 3.6 164 1.6 615 6.1 7 1.2 2010 4 103 26 36 35.0 3.7 182 1.8 701 6.8 7 1.0合计57 1 742 31 577 33.1 3.4 2 274 1.3 6 308 3.6 42 0.8年度期次年总载文量/篇载文量/篇外稿数/篇外稿占有率/%平均每期单篇论文平均长度/页年作者总数/人平均作者个数/人年参考文献总数/个平均参考文献数/个自引参考文献数/个
表2 1985—2010年《学报》论文的参考文献引用情况1985 1986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总引文数/个 76 79 71 44 43 38 19 32 129 242 264 251 439 649 650 700 569 697 615 701总篇目/篇 28 30 33 29 36 40 44 60 90 101 104 127 139 155 141 113 128 141 100 104平均引文数/个 2.4 2.4 1.8 1.5 1.2 1 0.5 0.6 1.5 2.4 2.6 2 3.2 4.2 4.6 6.1 4.4 4.9 6.1 6.6自引文献数/个0 0 0 0 0 1 0 0 1 2 3 4 1 0 2 4 8 2 7 7自引证率/% 0 0 0 0 0 2.6 0 0 0.8 0.8 1.1 1.6 0.2 0 0.3 0.6 1.4 0.3 1.2 1.0
3.2 2004—2010年《学报》基金论文情况
表3为2004—2010年《学报》基金论文情况,其中,基金资助论文数218个,基金资助率为24.5%,高职称、高学历(含教授、博士)撰写的论文数为139篇. 近年来,随着学校科研力量的不断加强,《学报》发表的获省部级及学校资助的基金项目论文数量逐年增多,高职称高学历的文章也有所增加,刊载论文的学术质量不断提高,《学报》能够及时反映学校科研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
表3 2004—2010年《学报》基金论文及高职称、高学历的论文情况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合计基金资助论文数/篇 12 14 10 23 61 46 52
218年论文总数/篇 155 141 113 128 141 100 103 884基金资助率/% 7.6 9.5 8.8 18 43 46 50 24.5高职称、高学历(教授、博士)/个 7 10 29 22 34 15 22 139
4 网络平台的建设
《学报》作者投稿由最初的纸稿投递,到电子邮箱投稿,直至目前的通过电子采编平台在线注册、投稿.目前学报设有专用网页,建立电子采编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和电子信箱等现代化手段传输、编辑稿件.
学报编辑部网站自2005年起开始筹建,并于2005年下半年完成了网站建设.初期除了增加“学报栏目设置”、“投稿指南”等内容的宣传和介绍,使作者明确投稿方向和规范外,还积极试用“中国知网”提供的电子采编平台,探索“无纸化”编辑的路子,来稿量大大增加.2008年5月,本着“硬件上台阶、软件增质量”的精神,编辑部引进了网上编辑办公系统,网站实行全面改版,实现了自动登记稿件、完善作者信息、专家信息、编辑流程自动化等功能,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编辑部办公效率.网站设有“作者投稿查询”、“作者注册”、“专家在线投稿”、“编辑在线办公”四大模块,稿件定稿时间从原来的3个月提前到目前的1个月左右.同时,利用现有网站,编辑部还积极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站取得联系,将介绍学报的网页挂在“知网”上,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提高了用稿的效率,缩短了用稿周期,增强了稿件信息的时效性.
5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这一指标除了与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外,还与即年指标、基金产文率、自引率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影响因子不仅被用来评价科技期刊的优劣,还被用来评价科技论文和作者学术水平的高低.
据2004—2008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统计[3]可知,《学报》自
2004年至今其基金论文比、被引期刊数、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Web即年下载在逐年增加,影响因子也由2004年的0.037增至2007年的0.249,但均低于历年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统计的XB1.3.8A平均值.
期刊的影响因子与论文的平均引文数有关.适当、恰当地增加中文参考文献数量和自引数量,特别是近年来的最新文献,有利于提高《学报》的引文频次和影响因子[2-3],对提升《学报》的影响力是有利的.据统计,《学报》在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自引数量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这样会直接影响《学报》的学术影响因子的提高.
6 结语
《学报》创刊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由内部资料转为国内公开发行,其间凝结了几代编者、作者、读者的智慧和心血,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只要扬长避短,从提高学报的编辑质量和出版技术出发,切实提高期刊的编辑创作和加工质量[2],在优化期刊的栏目设置上注意论文的选题工作,及时了解科研动态,刊发最新科研成果.利用电子采编平台,实现自动登记稿件,完善作者信息、专家信息、编辑流程自动化等功能,以尽量缩短论文的出版时滞,提高论文的时效性,使《学报》真正成为教学和科研活动的“窗口”,扩大对外交流与影响[4].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199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 [R].北京: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l993:68-70.
[2] 任胜利,严谨,祖广安,等.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1):6-9.
[3] 倪东鸿,崔鹏程.我院学报与同类核心期刊的定量比较[J].气象教育与科技,2001,23(3):54-57.
[4] 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