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塞腰鼓》说课稿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理解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

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体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

课文大量使用排比与反复的修辞,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本文,宜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下,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欣赏文章的阳刚美、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水平。

为了实现这个意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由于这篇课文语言比较生动,富有气势,极具感染力,所以我把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作为本课教学的教学重点,把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腰鼓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一种民族艺术,我们虽然地处黄土高原,但打腰鼓的人很少,再加上我们的学生家在农村视野相对狭窄,对腰鼓艺术缺乏感性的认知和体验,此外,他们的朗读水平和欣赏品味语言的水平也较低。

这都是我制定教学目标所必须考虑的。

当然,作为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毕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毕竟有了一定的语文素养,这则是我实行教法选择的重要依据。

三、说教法学法
教与学本是互动的一体化的过程,老师教的过程本应就是学生学的过程,在这儿我把教理解为示范、引导、点拨与鼓励,把学理解为仿效、质疑、阐述与内化。

基于文章本身的特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本课时,我着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着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合格、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品读和讨论中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在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即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

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水平,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树立准确的人生观。

具体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是: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课前我播放了一段能表现陕北风情的歌曲《黄土高坡》,先在课前营造一种苍凉、壮阔的陕北风,把学生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

为课堂导入做准备。

上课后,我就由此导入新课,引导到安塞腰鼓上来,接下来介绍安塞腰鼓。

这样导入,一是生活化,非常自然;二是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可能拥有的生活积累。

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十分切合本文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能尽快的活跃起来投入到学习中去。

2.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导入新课后,我会用多媒体播放电视散文《安塞腰鼓》,其用意一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课文,解决难解的
字词的读音等;二是让学生通过欣赏激情诵读,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再此基础上让学生用“的安塞腰鼓”说话,用意就在于让学生说出听读课文后的直观感知,促使学生再次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并通过言说来表现阅读的成果。

接下来让学生找到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一个划分层次的作用,所以我让学生合作讨论“这句话每出现一次,又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这句话明确本文的行文结构,学生很轻松地就弄清了本文是围绕“场面美、鼓声美、后生美、舞姿美”这四个方面来写的。

在初步感知并明确结构的基础上,我再把学生深入引进,让学生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这样就水到渠成了。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轻松地就说出了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即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歌颂阳刚之美。

3.品读赏析,探寻美点。

在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后,我们将目光由全篇聚焦至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品读课文,寻找课文的精彩点。

这篇文章在语言上很有特点遣词造句、修辞运用、表达方式等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我让学生用用“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美,并探究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在完成了对句子的积累和欣赏后,我会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腰鼓是有声的艺术而文字是无声的,刘成章先生是怎样用无声的文字把有声的腰鼓艺术展示给我们的呢?而且展示的那样完美、那样逼真、那样的气势恢宏。

这个问题会促使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通过讨论探求文章在修辞上的精妙之处,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的表达作用。

4.拓展延伸,思想启迪。

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以安塞政府的名义申请注册“安塞腰鼓”,写一段话介绍安塞腰鼓,设计的目的在于以这样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化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运用本文所学生到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在本课的结尾,我以让学生谈思想启迪的方式深化文章的主旨,以教师寄语的形式挖掘文本的内涵,把本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五、说板书设计
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本课的教学板书未能在黑板上呈现,我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出来,板书在设计上力求简洁明了,主要用以梳理文章的结构,展示本文的结构美。

纵观全课,我认为这节课有这样一些收获:一是注重对文本的回归,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二是抓住关键句子,梳理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结构美;三是品读重点词句,让学生悟出修辞美,注重规范性回答问题,在品读赏析,探寻美点环节,我用课件出示了说话的句式,并给了范例,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以后也会对修辞类的答题心中有数;四是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让学生体会到情感美;五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创新精神。

当然,在这节课上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字词教学在本课没有设计,当时考虑时七年级学生已完全具备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已经安排学生在课前对字词进行预习,而在教学中,在对课文的反复朗读中本身就已经达到正音识字的效果。

另外,时间上有些匆忙,觉得内容有些多,在探寻美点环节用时较少,效果不是很好。

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并完成情况,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