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周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郡中学牛刀小试(六)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对色彩的研究,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过程的研究。

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人对色彩的认识更多来源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这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提炼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

形成人类社会以后,人对色彩的认知也逐渐融入了特定社会阶段的文化内涵,成为辅助指导和规范社会生活的文化理念。

据考古研究证实,人类在冰河世纪之前就本能地使用颜色了。

如在洞窟岩壁上涂绘猎物和狩猎场面;以赭中土或鲜血涂抹身体以祈求力量;在陶器上彩绘动物或图腾标志等。

但那时的原始初民所使用的颜色只局限在线从自然界直接得来的简单色彩,如从赤铁矿粉、血液里得来的红色,由碳化物得来的黑色和从大地土壤得来的黄色,再加上兽骨、贝壳等具有的天然白色,通共四色。

此后由于地理环境和宗教传统等的不同,同时古代原始部落又有各自热衷的颜色追求,色彩民俗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中国传统的“五色观”也正是在此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五色观”最早源于周王朝,《周礼》有载:“画绩之事杂五色。

”这是我国最早关于“五色”的记载,自此我国传统的美学色彩观形成了。

这比源于西方古代哲学四元素说的“四色理论”要至少早一个世纪。

在“五色体系”的观念上,又产生了“正色”与“间色”的纸念。

五色观最早源于人类的朴素色彩认识,被赋以中国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之后而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

自此开始,传统的色彩观真正融入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色彩的内涵不断扩展,使色彩文化不仅具有感官认识的作用,更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也成为商周以后统治阶级有效的政治文化统治手段。

《白虎通》曰:“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到了春秋时期,“正色”与“间色”的色彩观念进一步强化和扩散。

《礼记·玉藻》记载道:“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

”自此,五行、五色的观念和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等各领域,并不断在华夏历史的沉淀中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使色彩的发展融入中国文化的精髓,塑造和形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民族色彩审美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人类提炼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人对色彩的认识都来自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

B.冰河时期之前的人类已能本能使用颜色,这些颜色全都是从自然界直接得来的简单色彩。

C.色彩的内涵在五色观出现时进一步扩展,成为了一种社会分辨阶级的工具和政治文化统治的手段。

D.五色观融合并发展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因而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原始初民对色彩的使用写到五色观的形成及内涵的扩展,展现了中国民族色彩观的发展过程。

B.文章第二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指出了冰河世纪前的人类就能使用来自自然界的色彩。

C.文章引用《周礼》的记载,是为了说明五色观比西方的“四色理论”至少早一个世纪。

D.文章引用《礼记·玉藻》,证明了“正色”与“间色”的观念在春秋时期进一步强化扩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始初民在洞窟岩壁涂绘狩猎场面、用鲜血涂抹身体时,只有红、黑、黄、白四色可选择。

B.周朝之前的传统色彩观并未真正融入社会文明发展,五色观产生后色彩文化才逐步渗入政治文化领城。

C.我们在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

D.地理环境和宗教传统等方面影响了人们对色彩的审美追求,使得色彩民俗的内涵不断发展和丰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部署
一专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记者: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如何理解这个总要求呢?
韩长赋: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科技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我们要系统认识,准确把握。

乡村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五子”登科,内在要求是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推进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

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推进乡村振兴,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上精准供给。

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

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的原则。

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材料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材料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特点就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

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2050年可能超过70%。

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

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了乡村衰退问题,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因此,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材料选自《求是》,有刑节)材料三:脱贫是“乡村振兴”的起点。

中共十九大报告对过去五年的扶贫做出的总站是:中国脱贫攻竖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和显著成绩。

2012年至2016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累计减少5564万人,2017年减贫人数也在1000万人以上。

5年平均减贫13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材料选自《新华网》,有删节)材料四: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五位一体”,统筹推进。

B.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8.52%,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50年,城乡矛盾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C.2012年至2017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500万人以上,5年年均减贫1300多万人。

D.图一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实现逐年递增,有效缩小了城乡之网差距。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从而实现乡风文明,最重要的是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弘扬优良传统。

B.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但既不能出现城乡分离发展,也不能违背乡村身发展规律。

C.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使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人中后明转提升阶段。

D.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相对较低限制了乡村的发展,因此,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6.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生活富格”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居民生“生活富裕”这一目标。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鸟音
“今天又不会有鸟了。

”张宏英听到风沙踩着他的春背“鸣吗”地走过,心里空荡荡的。

张宏英执勤的任务是打鸟。

新兵连结束后,他被分到戈壁滩上的一个实验基地的警卫中队,
中队长发给他一支枪,命令他看守眼前的废水池。

中队长在向张宏英交代任务的时候,神色严肃地说:“你的主要任务是打鸟,凡是饮了废水的鸟,就要像对待敌人一样,一个也不放过!”
其实,水池的废水看起来是那么清澈。

在戈壁滩上汪出了一处风景。

无风的时候,水面上波无部象,荡流起一层又一层的诱惑。

早晨天一放亮,张宏英就掮起枪巡逻,一直到天黑的时候才撤回。

起初,张宏英绕着水池巡逻的时候,心里异常紧张,恨不得眼睛一眨不眨。

他给自己定了一条原则,只要从他视线飞过的鸟,一个也不放过,谁能断定它是否饮过废水呢?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漏过一个!他总是担心由于自己的疏忽,让饮过水的鸟儿飞走,把被污染带到戈壁滩外。

他最怕看到天空中的飞翔物,心里祈祷说:“小鸟呀小鸟,你从我的眼前绕开吧,别走进我的枪口里,如果你不听我的劝告,就别怪我太无情了。


有时候,凤沙把戈壁滩上的一簇干枯的红柳或是一片废纸吹上天空,在风沙中上下飞舞,由远而近地向废水池降落,张宏英就拉出了战斗的姿态,举枪跟踪瞄准飞行物。

如此折腾了几次,却始终没有看到真正的鸟儿出现,他便有些灰心丧气。

一天,中队长问他巡逻的情况,他竟有些委屈地说:“打鸟打鸟,连根鸟毛也没看到!”
中队长并没有理会张宏英的委屈,说:“永远没有一根鸟毛才好呢。

”但是,张宏英却不这样想了。

他开始盼望鸟儿出现,很想能在戈壁滩上听一听鸟儿的鸣叫。

这个季节,在他的家乡,应该是面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景象。

没有鸟叫,张宏英就自己吹口哨学鸟叫,希望以此招引鸟来。

但是,三本月过去了,他把嗓子都吹哑了,连个鸟的影子都没见到。

他开始怀疑连人影都少见的戈壁滩上是否会有鸟儿光顾。

今天沙暴刚刚过去,按说更不会有鸟几存在。

然而,就在张宏英灰心丧气的时候,一只鸟儿却突然间飞进了他的视线,竟让他怀疑自己看花了眼。

他用力揉了揉眼睛,确信这个越来越清晰的黑点就是一只鸟儿。

显然,这只鸟是尾随在沙暴身后赶来的,很疲倦的样子,因此在它发现池水后降落的时候,几乎是任凭身体的重量向下坠落,一头栽倒在池水旁。

张宏英兴奋的祥子就不必说了,他冲着鸟儿小声说:“叫一声呀,你叫一声呀!”但是疲倦的鸟儿一声不吭。

朝着池水一步一步地走去。

就在这个时候,张宏英突然喊叫起来:“快走开,哟兮——”
张宏英一边奔跑,一边“哟兮、哟兮”地喊叫,试图轰开朝池水通近的鸟儿。

但是,鸟儿已经听不到他的叫喊了,它的眼前只有一池碧蓝的水,它盯住这个目标奋不顾身地走去。

张宏英站住不动了,他发现鸟儿已经把嘴插进了水里,一起一伏尽情地饮着。

鸟嘴是粉红色的,碧蓝的水在粉红色的鸟嘴的啜饮下,轻轻地颤动起来。

他轻轻举起了枪,瞄准了鸟儿,却迟迟不扣动扳机。

即使是废水也让鸟儿饮个痛快吧,他相信饮水后的鸟儿一定会发出几声酣畅淋漓的鸣叫。

他举着枪,满怀了希望,等待着。

鸟儿终于满足地仰起头,四下张望了一眼,然后拖着笨重的身体起飞了,它饮的水,足够它飞出戈壁滩了,于是它有力地扇动翅膀,朝着它向往的山清水秀的地方飞去。

它始终没有叫一声,它是积攒了所有的力气,用于飞越茫茫戈壁滩的搏击中。

当鸟儿即将飞出张宏英的瞄准区域时,他扣动了扳机。

中弹的鸟儿挣扎着滑翔,一会儿降落,一会儿滑起,几经折腾,开始坠落了。

鸟儿明白自己飞不出茫茫戈壁滩了,就在它告别蓝天的瞬间,它拼尽了所有的力气,发出了两声悠扬的鸣叫,声音婉转清丽。

张宏英清晰地看到鸟儿的两声鸣叫,划出了两道优美的曲线,垂挂在戈壁滩碧蓝的天空中。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小说运用补叙的手法,将张宏英在戈壁滩上打鸟的缘由进行了说明,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加完整。

B.张宏英的任务虽是打鸟,但他最初却不希望鸟来。

鸟来了之后他不愿扣动扳机,这体现了张宏英的善良。

C.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为打鸟,暗线则是张宏英对家乡的思念,正因此文章多次提到张宏英希望听到鸟音。

D.本文通过描写一人一鸟的对峙,人最终在无奈之下射杀了鸟,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坚守在戈壁滩的忠于职守的军人形象。

8.小说结尾有什么好处?请从艺术手法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说明。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灵魂所在,请简要分析本文的主要矛前冲突并赏析其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10-13题,
杨炎,字公南,凤翔天兴人。

炎美须眉,峻风字,文藻雄蔚。

父丧,庐墓侧,号慕不废声,有紫芝白雀之祥,诏表其闾。

炎三世以孝行闻,至门树六阙,古所未有。

终丧,为司勋员外郎。

德宗在东宫,雅知其名,又尝得炎所为《李楷洛碑》,寘于壁,日讽玩之。

及即位,拜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旧制,天下财赋皆入左藏库,及第五琦为度支,京师豪将求取无节,琦不能禁,乃悉租赋进大盈内库。

自是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宦官以冗名持簿者三百人。

及炎为相,言于帝曰:“财赋者,邦国大本。

五尺宦竖,操邦之柄,丰俭盈虚,虽大臣不得知,则无以计天下利害。

臣请出之,以归有司。

”帝从之。

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
..,法度玩敝。

至德后,科敛凡数百名,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

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制入。

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俗有不便者三之。

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

帝善之,使谕中外。

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

帝不听。

天下果利之。

夷兴岭表,以单议悟天子,中外翕然属望为贤相。

时卢杞与炎同秉政。

杞无术学,貌丑陋,炎薄之,托疾不与会食,杞阴为憾。

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
贵取其直杞日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帝意衔之。

先是,萧嵩尝度曲江南,欲立私庙
..,以为天子临幸处乃止,后炎复取以立庙。

飞语云:“地有王气。

故炎取之。

”帝闻,震怒,会狱具,诏三司同覆,贬崖州司马同正。

未至百里,赐死,年五十五。

久之,诏复其官,谥平厉。

(节选自《新唐书·杨炎传),有测减)
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于度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
B.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
于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
C.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
E.赵惠伯为河南尹/尝市炎第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贵取其直/杞曰/宰相于庶官比监/临计羡利/罪夺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阙,外大门的一种形式,种类按其所在位置有宫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等等。

B.度支,官名,“度支”原为度人为出之意,唐代为户部属官,掌管财赋统计与支调。

C.版籍,一指版图,可引申为疆域;二指户口册。

文中“版籍”的意思应当属于前者。

D.私庙,犹家庙,为祖先立的庙,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一般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炎注重孝道,承传优良家风。

他家三代注重孝行,父亲去世后,他筑庐墓旁,思念哀嚎,得到朝廷褒奖。

B.杨炎忠于职责,直言规劝皇帝。

他当宰相之后,规劝皇帝将租赋的管理权从宫廷之内重新归还给有关部门。

C.杨炎锐意改革,建议税法改革。

面对租庸调税法的诸多弊端,他主张实行“两税法"并得到皇帝的坚决支持。

D.杨炎得罪权臣,招致杀身之祸。

他得罪卢杞,引来卢杞怀恨,后来卢杞向皇帝进言,终致使他被流放,赐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炎兴岭表,以单议悟天子,中外翕然属望为贤相。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点绛唇①
苏轼
闲倚胡床,庾公楼②外峰千朵。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③一来,有唱应须和。

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注]①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秋。

词人时在杭州为官。

②庚公楼:相传东晋庾亮在武昌乘月登南楼。

社甫《秋日寄题郑盟湖上亭》:“池要山简马,月静庾公楼。

”③别乘:官名。

这里指词人的友人袁载。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庾公楼外峰千朵”是词人闲倚胡床所见。

“朵”字生动地表现出重重叠叠的山峰如花般绽放。

B.上片三四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手法,明写词人与明月、清风同坐,暗示词人心境的孤独、寂寞。

C.下片一二句叙写袁毂到来之后的情形:词人从独处世界中走出,与友人一起吟诗填
词,相互唱和。

D.下片后三句,词人以戏谑语气告诉友人:自从添了你,明月清风都与你平分了!足见两人关系亲密。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柳宗元曾感叹:“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也接连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质疑这种不愿从师学习想要人没有疑惑太难的社会风气。

(2)《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诸葛亮沉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韩愈《马说》中写千里马不能遇到伯乐而受尽屈辱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作为散文家,李娟最大的美德是:不抒情。

___________,抒情成为熬制散文(尤其是“美文”)的底料。

有的作者像撒鸡精般拼命往文章里撒“抒情”,以至于整锅汤漂浮着炫丽的辞藻,闻起来_________,一打捞,却没什么干货。

李娟不同。

她描述,叙述,进述,但不抒情,换言之,()。

一定是李娟先深入到了内部生活。

然后再跳出来。

只要“深入”,语言就能和生活长在一起;而只有“跳出来”,语言就能在生活里面长出来,反过来,不够深入会显得空,跳不出来则意味着被______________。

这两种情况都将导向滥发打情——前者用抒情填补内容的空洞,后者把抒情当作___________的工具。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娟一定是先深人到了内部生活,然后再跳出来。

只要“深入”,语言就能和生活长在一起;而只要“跳出来”,语言就能从生活里面长出来。

B.李娟一定是先深人到了生活内部,然后再跳出来。

只有“深入”,语言才能和生活长在起;而只要“跳出来”,语言就能从生活里面长出来。

C.李娟一定是先深入到了内部生活,然后再跳出来。

只有“深入”,语言就能和生活长在一起;而只有“跳出来”,语言就能在生活里面长出来。

D.李娟一定要先深入到了生活内部,然后再跳出来。

只有“深入”,语言才能和生活长在一起;而只有“跳出来”,语言才能在生活里面长出来。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填写的语句,最合当的项是(3分)
A.李娟不用语言修饰生活,而是让语言从生活里长出来。

B.李娟不是语言修饰生活,而且让语文从生活里长出来。

C.李娟不但用语言修饰生活,而且让语言从生活里长出来。

D.李娟不会用语言修饰生活,而会让语言从生活里长出来。

19.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一项是(3分)
A.曾几何时芳香馥郁生吞活剥孤芳自赏
B.转瞬之时沁人心脾囫囵吞枣顾影自怜
C.曾几何时芳香馥郁生吞活剥顾影自怜
D.转瞬之时沁人心脾囫囵吞枣孤芳自赏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本质上,垃圾电影是垃圾导演与垃圾观众绝妙配合的产物。

垃圾观众愿意掏钱看垃圾,
①,这样才有了垃圾电影的不断生产。

硬是要区分谁对垃圾电影负有更大责任,其实有点五十步笑百步,大家彼此彼此。

②,而是执着于讨论清除垃圾的办法,那么,首先当然有赖于导演的水平和职业操守不断提高,拍出更多更好的影响;③,远离粗制滥造的垃圾,愿意为好电影掏钱。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以下三组语段,主参照①的格式,归纳“有点儿”和“一点儿”两个短语在词语搭配使用上的区别。

(5分)
第一组东西有点儿便宜/不便宜。

东西一点儿便宜/不便宜。

第二组房间有点儿脏/不脏。

房间一点儿脏/不脏。

第三组请你慢有点儿。

请你慢一点儿。

①词语搭配的语序特征:“有点儿”只能放在形容词之前:“一点儿”既可以放在形容词之前,又可以放在形容词之后。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每天下午五点,南京市盐仓桥附近都会有一对老夫妇在道路停车带搬凳子坐下,“人肉”占车位,等待儿女开车回家,如果孩子回来迟,两人就轮换着坐,直到孩子归来。

针对此事,各方有不同反应。

有的人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附近车主气愤又无奈:那是社会公共车位,不是他家私人的,但总不能出手对两个人怎么样吧?老夫妇的儿女也很委屈:附近车位确实太紧张,但也劝父母不要这样风雨无阻,却拗不过两位老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