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研究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傅晓丽马成芳
近年来,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的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成功的经验。
本文结合奎文区的实践,对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大格局作些思考。
探索:党建引领四社联动精细服务
奎文区在实践中注重党建引领,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注重精细服务,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成效显著。
党建引领,优化治理架构。
一是创新组织模式。
创新建立区委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四级联动体系,对社区居民、“两新”组织、驻区单位实行集约式服务管理,构建一核多元、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工作新格局。
二是完善运行模式。
建立社区党委行使领导权、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行使决策权、社区居委会行使执行权、社区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评判权的T+3”运行模式,形成共同参与、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
与驻区单位开展"双诺双述双评”,促进各方参与社区建设管理,以共建形式解决社区办公服务场所35处。
三是健全工作体系。
按照“精确定格、精选定人、精准定责、精细服务”原则,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将全区划分为65个社区网格,细化为415个二级网格,配备二级网格员1409名,配套舆情处理、服务公示、民情日记、绩效考评等制度,形成了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负其责工作体系。
四是落实保障措施。
加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投入,全区社区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通过列入财政预算、党费拨返等方式,按每千户每年2.6万元、1.2万元标准核拨社区工作经费、网格服务工作经费。
按每个社区每年不低于20万元标准,每年为65个社区安排为民服务专项经费1300万元。
按300户1职标准,选聘社区工作者790名,生活补贴纳入区财政,每年达4500多万元。
四社联动,实现多元共治。
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推行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四社联动”服务模式,实现社区治理服务多元化、专业化、社会化。
一是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成立区、街道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每个社区培育5个以上社区社会组织,目前全区共培育和引进各类社会组织388家。
二是发挥专业社工引领作用。
鼓励广大市民参加社工职业资格考试和社会工作知识培训,现有持证社工550人,在全国名列前茅。
现有全国社会工作领军人才1人,“齐鲁和谐使者”5人。
三是建立社工、社会组织与志愿者融合机制。
社工引领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开展,注册各类志愿者近9万人。
出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施办法》,每年预算政府购买服务资金250万元,在社区养老、职业培训、社区医疗、青少年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服务等方面实施购买服务。
精细服务,满足居民需求。
一是建平台提效率。
建成全区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全区涉及公共服务事项、办事流程全部在网上公开,建立涉及群众诉求受理、办理、督办、反馈、评价快速流转工作机制,实现“一张网全域数字化”。
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建成集社区管理服务、服务热线和社区养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接入政务服务通用审批平台,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互联共通,将“一窗式”服务延伸至社区,提高为艮办事实效。
二是丰富服务内涵。
建立健全社区教育三级网络架构,开展社区教育深化工程,打造“三所一站”社区教育品牌,开发“4+12+N”课程体系,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
组建奎文区医疗联合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24处、卫生机构总数增加到291个,群众小病不出社区,就近就医。
建成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打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5处,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精细服务。
社区“妇女儿童之家”覆盖率达70%,微科普馆、趣味室、沙盘治疗中心等特色服务广受欢迎。
40中国民政2020.10
工作研究
经验:物业管理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奎文区实施“由民做主”,推行协商自治,推动物业管理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由民做主,推行协商自治。
一是构建居民意愿收集、分层分类议事决策、多方联动共治共享、项目化管理梯次推进机制,推行“五事工作法”:居艮提事、网格议事、会议定事、联动办事和群众评事,有效破解了城市管理、物业管理、征收改造、社会治安等工作难题。
二是根据社区自治事项性质、涉及利益群体的不同,明确居民会议决策、议事会议协商、邻里事项互助、公共事务监督、居民公约自治、群众组织凝聚六条“由民做主”实现途径,将社区发展规划、实事项目、公共安全等社区公共事务全部纳入民主自治内容。
社区围绕六条途径,积极搭建社区论坛、社区顾问团、民事议事厅、“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等议事协商载体,丰富社区自治资源,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三是推行定类、定责、定标、定时、定效“五定”管理,全区街道、部门、社区围绕六条途径确立“由民做主”事项清单824项、重点项目104个。
红色物业,破解治理难题。
一是探索物业管理、社区治理一体化。
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题,完全靠市场解决不T,单纯靠政府兜底也不现实。
面对市场失灵、自治失效的“三无”小区,充分发挥社区联系群众紧密、公信力强的优势,创新推行社区“公办”物业,按照“政府主导、社区自治、市场运作、业主联动”原则,以“党建引领、红色物业、多元共治、共建共享”为主线,以“小物业、微治理、大服务”为导向,探索健全一个工作体系、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提升七项管理服务、完善三项推进机制的“1173”模式,把物业公司打造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重要平台,真正做到政府不失管、群众不失望。
目前,在全区成立8个街道物业管理服务中心、37家社区物业公司、10家社区物业服务站,进驻服务95个无物业小区,惠及群众5.6万人,明年实现全覆盖。
二是促进物业管理、社区治理融合化。
有效整合各方力量,探索建立“1+3+N”工作体系,T”是社区党委,“3”是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社区物业公司“三位一体、交叉融合”,“N”是社会各方力量协同共治,促进组织优势、服务优势、服务功能最大化,推动治理从社区“自转”走向上下协同,构建“一核引领、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
统筹社区工作者、网格化楼长单元长、公益性岗位人员、辖区共建单位、社会志愿者、小区困难群众、机关事业单位“双报到”党员、党员中心户、社会组织和热心群众、养老、医疗专业人员等各方力量,组织成立780余人的“红管家”队伍,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汇聚起社会各界参与社区治理合力。
启示:统筹社会资源做到四个“坚持”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奎文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统筹社会资源,建立各方力量命运共同体,做到四个“坚持”,才能解决社区任务多、负担重的问题,构筑起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大格局。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特别是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使之成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社区治理带头人。
同时,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区域化党建的共驻共建作用,带领居民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确保社区治理的正确政治方向。
二是坚持协商机制。
社区协商是处理城乡社区公共事务,提供社区服务的基本方法,也是组织居艮群众参与城乡社区治理、深化城乡居民自治的有效途径。
只有充分尊重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建立“由民做主”等协商机制,才能充分激发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推动民事民提、民事民定、民事民办。
三是坚持良性互动。
要改变基层政府习惯“行政包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习惯“行政依赖”的传统观念。
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及社会组织要保持良性互动。
改变城乡社区治理主体,单一依靠政府单轮驱动的推进方式,支持多方参与,实现共同治理。
理清基层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关系和职责,增强居民群众的自立精神和责任意识,努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服务意识的问题。
要从社区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落脚点就是为了解决社区问题,服务居民群众。
奎文区在推进社区治理实践中发现,物业管理脱管、离管、弃管、失管现象严重,因而推出“红色物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奎丈区民政局
2020.10中国民政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