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爱莲说》专项训练
爱莲说—周敦颐
训练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字词的意思:
2.词类活用:
②香远益清:;
3.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周敦颐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这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表现了作者不与世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的生活态度。

5.文中以莲为歌颂对象,并多次用菊和牡丹就来衬托。

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文中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种种美德,以孤傲清高的赏菊者和追逐名利的牡丹者衬托爱莲的作者。

通过衬托,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6.本文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答: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像世人那样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而是能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

即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哗众取宠,也不炫耀自己,他洁身自好、质朴、端庄、纯正端庄、品格高尚,因而声名远播,被人敬重。

7.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答:“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周敦颐的这句话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诠释,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经历污秽,依然能保持己身,无论风风雨雨,都能纯洁如初。

8.读了本文你有什么启发?
答:许多人爱牡丹,追逐名利,周敦颐则只爱莲花,独守心中的那片净土。

追逐名利,似乎是人的天性,安贫乐道则不易做到,因为做一个精神上富有者是多么艰!让我们在商品经济的大潮流中,用莲的高洁品质来洗涤我们的心灵吧。

训练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①,闻见已多。

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②,熏渍③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④,较⑤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⑥鱼之肆⑦,久而自臭也。

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君子必慎交游焉。

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颜、闵之徒⑧,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选自《颜氏家训·慕贤》) 【注】①播越:离散。

②款狎:指相互间关系亲密。

③渍:染。

④操履:操守德行。

艺能:本领,技能。

⑤较:通“皎”,明显。

⑥鲍鱼:咸鱼,气味腥臭。

⑦肆:店铺。

⑧之徒:那样的人。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B.香远益.清益:有益处,有好处
C.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D.陶后鲜.有闻鲜:少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
3.语段【甲】的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的人生志趣的?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
4.结合两个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答:
训练三: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周敦颐传(节选)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 [注] ①任:推荐。

②手版: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③仕:指做官。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亭亭净植.(竖立)
B.有狱.久不决(案件)
C.有囚法.不当死(法律)
D.将弃官去.(离开)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敦颐独与之.辩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不知而.不愠
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杀人以.媚人
D.乃.委手版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2)
4.甲文,借“莲”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训练三: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养竹记(节选)
竹似贤①,何哉?竹本②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④;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⑤者。

竹心空,空以体⑥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⑦者。

竹节贞⑧,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之⑨为庭实⑩焉。

[注] ①贤:贤者。

②本:根。

③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

④直以立身:凭着正直的本性可以立身。

⑤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

⑥体:体悟。

⑦虚受:虚心接受。

⑧贞:坚贞。

⑨之:代词,指竹子。

⑩实:充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香远益.清( )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3)陶后鲜.有闻( ) (4)固.以树德( )
(5)故君子多树.之为庭实焉( )
2.翻译下列语句。

(1)
(2)
3.甲文从莲的、、、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是由竹的本固、性直、、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

4.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相同之处各是什么?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训练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兰说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

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 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

②氲(yūn)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③瑞:祥瑞。

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名.之不可( ) (2)即善.绘者以意取似( )
(3)莫能肖.也( ) (4)不可得而亲.( )
2.《古代汉语词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

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的“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A.逼迫,胁迫
B.迫近,接近
C.狭窄
D.急迫,紧迫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纯以.情韵胜屠惧,投以.骨
C.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其.人舍然大喜
4.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2)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爱莲说》和本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香味:莲——香远益清;兰——。

(2)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7.文中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具有怎样的品性?
答: 训练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闲情记趣(节选)
及长,爱花成癖,喜剪盆树。

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法。

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

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①一盆,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余珍如拱璧。

值余幕游于外,芸能亲为灌溉,花叶颇茂。

不二年,一旦忽萎死。

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②。

初不可解,以为无福消受,浩叹而已。

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③灌杀也。

从此誓不植兰。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 [注] ①荷瓣素心春兰:一种稀罕、名贵的兰花。

②勃然:充满生机。

③滚汤:开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长( ) (2)芸能亲.为灌溉( )
(3)浩叹而已
..( ) (4)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 )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两处)
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及长,爱花成癖,喜剪盆树。

(2)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灌杀也。

4.从文中可以看出沈复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请结合文中兰花的遭遇,谈谈应怎样对待美的事物。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