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课堂教学:我们缺失了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击课堂教学:我们缺失了什么
作者:李秀香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年第05期
作为校长,管理是第一要务。

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要完成这一目的,在校内必须依托课堂教学的高效组织。

笔者近期参加了网络培训,聆听了专家们的教育观点和实践,结合学校最近组织校内骨干教师上观摩课的活动,直击我们的课堂,对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方针和任务要求,我在反思:长期以来直到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都缺失了什么?
缺失一: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纵观本学期学校组织的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知识本位思想过于严重,在三维目标的预设中,针对知识和能力的目标,知识目标完成得较好。

但听课中明显感觉到教师在备课时,备学生的环节严重缺失。

教师的课堂很少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心中有书,而目中无人。

如,学生阅读课文时的姿势和朗读时的坐姿、发音的要求等;特别是在小组讨论时,学困生的参与要求、小组长的职责要求、本组成员参与的态度要求等都不够明确。

从学生课堂的状态可以看出,教师很少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上课的规范要求,因此在课堂上形成了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观察力不细致、记忆力不扎实、思维力不敏捷,当然想象力也就无法丰富了。

学生的学习处于游离状态,更有甚者,学生在课堂上整节课都趴在书桌上,教师都不管不问,照样按照教学内容宣讲下去。

这样的课堂在现实中比比皆是,最终的结果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课堂的三维目标很难落实,所以学生厌学比例不断升高,形成越学越厌学的局面。

从学生长远发展看,学生到校参加学习活动,并不是单单地学习文化知识,要实现学校的社会化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培养,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行为习惯的形成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被记者采访,当记者问他能够取得这样辉煌成绩的原因是什么,他回答到,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原因是在幼儿园时,老师教育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这位科学家的回答真的应该让我们的老师认真反思,真的让科学家获得荣誉的原因不是小学、中学甚者大学的学识,而是幼儿园时启蒙老师对他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教师天天与学生接触,耳濡目染学生的行为,我们是否是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上花上了功夫,取得了成效?是不是真地担当起了教书育人的责任呢?
缺失二:教学创新的实施
钱学森老先生的世纪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原因是我们的教师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缺失教学创新的实施。

课堂上学生等、靠、要的思想极为普遍,正所谓老师常说的“现在的学生不动脑思考,专门等吃现成的”,殊不知,这种情形的形成,与教师日常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分不开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现在的农村教师,就我校而言,学科专业对口率比较低,第一学历达标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不足一半,可以说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主观上并没有实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即要拓展教与学的时间、空间和学生学习的途径。

课堂上不能有效的做到:解放学生,实施分层教学;解放自己,实现教学相长。

例如,在课堂上,明明学生自己能够学得会的知识,自己能够解决的习题,教师还要包办代替,喋喋不休;明明一题可以多解,放手给学生自己探究,会有许多种构思和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教师却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频频展示教师自己的思路。

这样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学生的思维僵化,完全顺应教师的思路,养成了习题稍微有难度,学生就会等、靠,直到老师讲解为止。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本得不到发挥,很难在课下形成自主学习的行为。

实际上,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教学再好,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让学生学会上。

与其牵着学生走,不如放手让学生摸索尝试,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校组织的骨干教师课堂教学中,我们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小集体创优,一帮一提高的自主学习的研究;在观课议课中,我们提出课堂上要看学生的精彩,不看教师的精彩,把以往的教师表演重心转移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上。

虽然在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上,有些教师还是不适应,怕讲不到学生就会把知识遗漏;但我们认为,教师教学创新要重在把原来教师的“教”转向教师的“导”上,使课堂教学真正的目的“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得以实现,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

缺失三:学以致用的能力目标落实
有位学者曾说过:教育是把儿童和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学生来到学校,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和实践,最终走向社会并服务于社会。

因此,课堂具有社会化功能。

现在教师的工作受评价体制的影响,往往是基于教学为了考试,而不是基于生命为了生活,所以课堂教学往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普遍的课堂教学行为是为了考试而教,学生学得的知识就是为了应对考试,而考试过后,知识遗忘,结果学生受益甚微。

例如,现在初中的英语教学,学生课堂口语对话、语法学习以及单词记忆等等知识形成,对部分学生来说是可以掌握知识的,但这种掌握知识也是为了考试而掌握。

对于初中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孩子来说,可以说学到的英语知识没有多大的用处,这是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上,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社会化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学习内容,设计一些农村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接触到的英语知识,在旅游公路沿线接触到外国友人的交往对话等等,让学生体会到英语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学生学习在生活和实践中有用的数学知识、物理知识等等,其目的是通过学习形成
能力,最终达到拥有生活和实践的本领,服务于社会。

所以,就现在的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重构课堂教学设计,把知识的形成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习基点确定为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和幸福生活上。

缺失四:对学生人格健全的形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目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有知识没教养,有文化没修养,有学历没信仰。

这样的人,怎么能服务于社会呢?教师要经常思考“怎样把知识教活,有效促进学生的智慧成长;怎样把思想激活,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以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为己任。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认真落实三维目标。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备课预设中往往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落实,使得课堂上学生学到的是冰冷的知识,虽然我们得到了分数但我们失去人了。

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学生因学不会而满眼的茫然,因不会学而满脑的困惑,老师因其学困而忘记他,甚至会因为他拖了成绩的后腿而鄙视他,在这样的课堂里怎么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呢?魏书生的课堂充满了民主,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实现,让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学生在自我管理下,自觉高效的学习,让课堂迸发了无限的光彩!在自我管理下,学生明确了什么是积极向上,什么是健全的人格,什么是幸福人生,怎样才能服务于社会。

这样的课堂,回归了教育的本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受教育的人变成了自我教育的人,这样的课堂应是我们老师努力追求的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