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内容摘要
作为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伯林为自由一词做出过最为经典的诠释——提出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区分,并为消极自由进行辩护。
本文通过对伯林的消极自由理论的展开和分析,旨在探讨伯林自由论题所呈现出的逻辑上的紧张和矛盾,并试图发现造成伯林这种思想紧张的原因。
伯林明确划分了两种自由的概念,试图澄清自由一词的本来含义,认为我们在政治生活中应该坚守消极自由的底线。
对理性主义一元论所可能导致的集权主义的担忧,使他拒斥各种积极自由的理论。
因为在他看来,积极自由即便不是集权主义的直接依据,也为集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上的借口。
消极自由不仅值得捍卫,也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价值多元世界背景下的无奈之举。
面对各种不断冲突着的价值,没有人可以替我们抉择,我们不得不进行选择。
人类的价值之所以是多元与不可通约的,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类并没有稳固的本性。
在柏林看来,人类并非是基于固有的本性去进行价值选择,相反是因为在各种价值互相冲突的生活实践中人的不断选择才塑造了其本性。
然而伯林论题的紧张也是明显的:伯林在坚持消极自由的同时极力的批判理性,那
么一个不能理性自主的主体如何去实现在价值多元下的价值选择?如果价值是多元的
而自由只是诸多价值的一种,那么消极自由又如何具有优先性?伯林自由论题的紧张体现出他对现代性的既反省又认同的立场,对启蒙主义理想既警觉批判又赞许同情的审慎立场。
也许对于伯林来说,人的选择能力源于我们每个人具体的生活体验,而与任何抽象的理性主义无关。
伯林的自由论题体现得并不是精巧的理论建构而是一种现实的生活常识和生活态度。
在政治构建和法制推动中首先应该考量的是具体的生活体验而不是建构什么理论体系,也许是伯林给予我们最大的忠告。
关键词:自由主义、消极自由、积极自由、价值多元论1
Abstract
As the most prestigious liberal thinker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erlin has made the
most classic interpretation of freedom. He puts forwar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negative freedom and positive freedom, and defends negative liberty. This article purports to explore the logical tension and contradiction presented by Berlin’s theory of freedom, and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for which Berlin is tense. Berlin clearly differentiates both concepts of freedom, and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 “freedom”, moreover, he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bottom line of negative freedom should be adhered to. Considering that monism of rationalism may lead to authoritarianism, he rejects various theories of positive freedom. In his view, even if positive liberty is not the direct basis of totalitarianism, it also provides a theoretical excuse for totalitarianism. Negative liberty is not only worth defending, but also is upset because we live in a multi-value world. Confronting the continuing conflicting values, we had no choice but to choose for ourselve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which the values of human are diverse and incommensurable is that the nature of human in not solid. In Berlin’s view, it is not the inherent nature on which human bases to choose, on the contrary, it is the constant choosing when confronting diverse self-conflicting values in living practices that shapes its nature.
But the tension of Berlin’s thesis is also significant: Berlin sticks to negative freedom
while he criticizes rationality critically. Then how can an irrational autonomous subject realize
the value option in pluralistic social values? If the values are pluralistic and freedom is just a
kind of them, then how negative freedom takes priority? Berlin’s tension for the thesis of freedom shows his reflection on and identity with modernity as well as the prudent stance of
both criticism and sympathy for the Enlightenment Theory. Perhaps for Berlin, a person’s choosing ability depends on our specific life experience and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bstract rationalism. Berlin’s thesis of freedom doesn’t embody elaborate theory construction, what it embodies is realistic common senses and outlook on life. Maybe the best advice Berlin gives
to us is the first priority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political and promoting legal system is the specific life experience rather tha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Keywords: liberalism;negative freedom;positive freedom;value pluralism2
目录
引言 (1)
(一)研究意义 (1)
(二)研究综述 (3)
(三)论述思路 (5)
一、伯林与自由主义传统 (6)
(一)古典权利论自由主义 (7)
(二)理性自我导向的自由主义 (9)
(三)应对时代之回应 (12)
二、两种自由的划分 (13)
(一)两种自由划分的提出 (13)
(二)积极自由的内涵 (15)
(三)消极自由的内涵 (21)
(四)两种自由间的张力 (23)
三、从价值多元论到消极自由 (26)
(一)价值多元的含义 (26)
(二)价值多元论的依据 (28)
(三)价值多元与消极自由的紧张 (31)
结语 (35)
致谢 (38)
参考文献 (391)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作为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以赛亚·伯林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
尽管伯林的自由论题受到了思想界强烈质疑和批评,但伯林提出消极自由试图完成的两个工作特别需要我们仔细对待。
在文本论述上,伯林首先明确划分了两种自由的概念,试图澄清自由一词的本来含义,意在提醒人们自由是如何被混淆使用的。
在为自由主义辩护上,伯林试图在价值多元的基础上重建自由主义,意在强调在这个价值多元的背景下生活中需要我们每个人培养起高度责任感的公民品格。
然而伯林的论述在逻辑上却充满紧张和矛盾,他为自由主义的辩护也是不令人满意。
本文旨在探讨和分析伯林自由论题呈现出的这种逻辑上的紧张和矛盾,并试图发现造成伯林这种思想紧张的原因。
伯林思想的紧张不是逻辑上的混乱,而是一种对启蒙主义理想即警觉批判又赞许同情的审慎立场。
这种对现代理性的审慎态度,为我们思考今天的政治构建提供了借鉴和反思。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是西方自由主义学说的核心理念,也是法学理论中永
恒探讨的主题。
以标榜和推崇自由为名的自由主义作为西方主流思潮,是现代法律制度
构建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整个现代主义的主题就是自由,无论是哪种意义上的自由,以及哪个层次上的自由,现代主义总是带着“自由的心灵”(某种意志自由)或者至少“自由的面具”(某种政治自由)。
然而什么是自由,自由的真实内涵是什么?从古到今,对自由的追寻贯穿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演进的全过程。
检视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中
一些经典命题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由这一法律价值,从而更清楚的还原自由一词的本来
面貌。
自由本身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自由的概念都不同的界定,对自由的分析和分类也层次多样。
“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区分并非以赛亚·伯林的首创。
而它之所以获得了持续性的关注和争论,在于它被重新提出时独特的时代背
景和伯林将其价值多元论与消极自由的结合,并以这种独特的视角和理论去反思批判传
统自由学说,试图澄清自由概念的混淆状态。
过去的一个世纪呈现出极为复杂的面貌:
一方面我们宣称找到了打破束缚自由枷锁的真理并颁布了各种自由宣言,表面上我们的2 生活也似乎步入这样一个时代,期间,几乎每场政治运动、每个政府、每一政党,甚至
各教派都试图显出是自由的同党。
自由如今就像娘亲,人人都礼赞她,至少在口头上。
1
但与此同时,两次世界大战的深重灾难像是对之前各种宣言的讽刺,特别是期间诞生
出恐怖的纳粹集权统治和俄国革命后高压的政治形式,让任何一个宣称找到自由之路的
先知圣贤都无法再乐观下去。
经过种种惨痛的教训,我们发现,今天的人民却正是在自
由的名义下被迫害、监禁和折磨着,自由被充斥了太多不属于其自身的内容。
伯林说,
20 世纪深刻影响人类命运的事情,除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外,就是意识形态的暴风骤雨。
观念或主义从来没有像20 世纪那样让人类付出代价。
2
对人类的不幸、不幸的根源
以及解救之道的思考,和人类的几乎所有文明一样,构成了西方思想的主流。
在柏林和
他所推崇的那些思想家之前,绝少有人反过来思考:这种对方案的执着本身是不是造成
不行的根源?伯林不是第一个开始这样反思的人,基于这种反思之后对解救方案的拒绝
构成了其自由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
对于这一历史悲剧的反思贯穿伯林的各种观点和见解,虽然这些观点和见解未必能够形成严密的理论的体系。
尽管如此,伯林的消极自由
仍有一些连贯的线索可以将松散的观点和论述连接起来。
伯林对人类悲剧的不断上演的
应对之道是什么,他的自由理论将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以至于在西方自由主义长河中得到
了持久性的争论和关注,而他的应对之道是否成功,是促使我思考和阅读伯林的动力。
虽然消极自由不是伯林著作的核心和重点,但是通过对消极自由理论的阅读仍可以展示
出伯林思想的大致景象。
今天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深陷所谓现代性危机的泥沼而不能自拨。
虽然对于所谓
现代性的论述的观点聚讼纷纭,
3
但是德国两位思想大家对(西方)现代社会的观察与诊
断迄今仍然是最为深刻和最具有典范意义的:卡尔·马克思洞悉到资本主义(私有制基
础上的市场经济)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能量与强大逻辑,并借此激发了无产阶级的斗阵
与革命;而马克思·韦伯则将现代社会的特征概括为经济组织的理性化(以资本主义为
典型)、社会政治生活的科层化与官僚化,以及伦理——文化方面“世界的解咒与驱魔”。
4
新航路的开辟和便随而至的文艺复兴拉开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图景:教会统治的瓦解、民
族国家的兴起、商品经济迅猛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此起彼伏、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工业
1
[美]马讷里:“自由的三个概念: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徐长福译,载刘小枫、陈少明主编:《血气与政治》,北
京:华夏出版社,2007 年版,第147 页。
2
胡传胜:《自由的幻像》,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17 页。
3
如斯特劳斯认为推进社会现代化的“现代性的三次浪潮”等。
4
[英]理查德•贝拉米:《重新思考自由主义》,王萍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2 页。
3
化社会形成、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密等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缓慢形成与展开的过程,而且
这个过程并非单线推进,期间倒退、回转时有发生。
在现代社会的所有这些方面当中,
有两项综合性的特征备受学者们关注和重视,那就是个人主义与多元主义
5。
通常认为,
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政治理论,自由主义恰恰是在个人主义和多元主义这两个方面对现代
社会的特征做出了回应,而比自由主义更为古老的古典共和主义则因为无法应对这些问
题而走向式微。
6
另一方面现代思想的起源和自由主义的兴起在根本上具有相似性。
欧洲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摧毁宗教的同时重新发现了具有理性的高贵的“人”,并强调人
要勇敢的使用理性去建构这个世界。
而强调人的独立性和对理性的使用也正是自由主义
的核心要素。
就早期现代社会发展而言,自由主义与现代社会具有高度的同构性:一方面,现代社会解放了“人”对理性的使用,使得在理性基础上建构自由主义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自由主义对商品经济和个人独立的尊重进一步推进了现代社会展开。
可以说
现代社会和自由主义是同时展开并行发展的,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塑造。
基于以上,自由主义被视为现代性的政治理论。
伯林的消极自由就是试图在现代社会下将自由主义
与多元主义建立起联系以回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这种联系能否成功?如若不能成功,原
因出现何处?弄明白这些问题对我们思考今天的政治和法制构建无疑意义重大。
(二)研究综述
伯林的思想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如自由主义、多元主义、民族主义、犹太思想等,
使得对其思想进行研究显得较难把握。
伯林思想的核心和理论的重心是价值多元主义,
而他被汉语知识界熟知却是由于其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探讨和对两种自由概念的区分。
西
方知识界对伯林价值多元论的研究较多而对其自由理论的“批评”则表现的不是那么热衷。
反之我国知识界早期对伯林自由理论的评论较多,而对其价值多元主义探讨稍显不足,不过这种情况现在正在发生转变。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伯林自由理论的解读或者批
评所遵循的思路大致有两条:
其一是对伯林《两种自由的概念》进行文本意义的梳理与研究,对其表达的理论进
5
这里的多元主义并不等同于伯林的“价值多元主义”。
“多元主义”这个词在使用上存在理解的差异和不确定性。
主
要有“多元主义事实”和“价值多元”的区别。
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异质性或者说“多元主
义事实”得到绝大多数
学者的承认,但只有很少的理论家同时接受“价值多元”的有效性。
参见【英】理查德•贝拉米:《重新思考自由主
义》,王萍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3—4 页。
6
[英]理查德•贝拉米:《重新思考自由主义》,王萍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3 页。
4
行批评研究。
这里面又分两种形式;一是对伯林提出对自由划分的方法本身提出批评,
麦克拉姆认为这这种划分方面是对完整自由本身的割裂,我们根本不可能正确区分出消
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李普森教授认为即便可以区分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他们不过也
是自由的正反两面,并不存在纯粹的消极自由。
二是认为伯林割裂积极自由而对消极自
由进行捍卫的努力是行不通的。
查尔斯•泰勒认为纯粹消极自由的概念是行不通的,自
由的实现必定以我们对目标的追求和正确评价为前提,而我们对目标的追求和评价却是
积极自由的内容。
邓晓芒老师也指出伯林对于启蒙理性的批评显得过分热衷,而忽略了
理性恰是个人自主能力的前提。
柏林消极自由的问题就在于好像舍弃了这种前提,因为
没有在自主能力的前提,光给予自由的条件是无法保证自由的得以实现的。
其二是结合伯林自身思想的复杂性对其自由理论进行反思。
作为伯林思想嫡传弟子
的约翰•格雷指出伯林对自由理论的捍卫是同其价值多元论结合在一起的,消极自由的
意义在于它允许非常多样的通过选择形成的自我创造形式,允许个体在互相冲突的善之
间自由的选择(虽然伯林的价值多元与其自由理论具有紧张关系)。
胡传胜在其伯林研
究专著《自由的幻像》中也指出基于对冲突价值无可避免的选择,人才是自由的,伯林
消极自由的意义正在与此。
刘擎指出伯林需要在多元论基础上重构自由主义,(按照伯
林)自由主义似乎是人们应对多元冲突困境的一种立场。
但是,从肯认价值多元论到主
张自由主义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刘擎认为其价值多元主义与其自由主义之间有着某种
紧张,这种紧张正是来自于伯林的一种独特性:对现代性的既反省又认同的立场,对启
蒙主义理想既警觉批判又赞许同情的审慎立场。
林国荣认为伯林对消极自由的捍卫是与
对近代公民“个体良心”的强调相联系,这种公民的“个体良心”在古典时期表现为共
和主义的有责任公民,而在现代表现为对抗国家权威“宗教信仰”和制约国家权力的“个人权利”,伯林开启了我们对古代自由与现代自由的重新思考。
这种类似的观点我们也
可以在应奇的《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里感觉到,应奇还提出以一种“程序正义观”完成对这两种自由的争论的超越。
本文是在认真阅读伯林原著的基础上,认真寻找和发现伯林消极自由论题的紧张并
试图去理解造成这种紧张的原因。
本文也将采用第二种方式去移情地体会和解读伯林,
当然也借鉴了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
5
(三)论述思路
本文选定伯林思想中最具代表性和争议性的理论——消极自由来加以解读。
通过对
消极自由的梳理可以将伯林思想的风貌大致展示出来。
作为法律价值之一的自由在伯林
的理论中呈现出何种特点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所以本文没有专门对部门法和具体的法治
构建进行论述。
研究思路如下:首先运用知识社会学的方法找出伯林自由理论与自由主
义传统的关联和区别。
其次分析了伯林提出两种自由划分的时代背景和用意——提醒人
们提防与目的论结盟的积极自由的危险性。
接着分析了导致这种危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
是人们对于理性的过度推崇。
所以我们需要构建起消极自由以对抗积极自由的危险。
消
极自由扎根于伯林的价值多元论,价值多元论一方面是一种现代人长期表达的话语,又
与多元的人性相联系。
故此伯林试图在价值多元的基础上构建起自由主义。
但是伯林的
构建是不成功的,在其思想内部充满了紧张。
我们发现这种紧张正是来自于伯林的一种独特性:对现代性的既反省又认同的立场,对启蒙主义理想既警觉批判又赞许同情的审慎立场。
伯林论题的紧张提示找我们在现代社会需要建立起强健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品格。
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方法与综合归纳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伯林
的自由理论主要蕴含于其文章、日记以及演讲稿中,需要对他原著以及各种一手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和提炼归纳,才能显现其思想的用意。
另外就是历史分析的方法。
本文把伯林的自由思想与自由主义的传统进行比较分
析,寻找他们之间的关联和区别。
伯林的自由理论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对消极自由、价值多元和多元人性之间的联系贯穿伯林的整个思考过程,对这些理论进行一个历史性纵向考察和分析,展现其历史合理性,也从新的历史发展出发,检讨其理论的紧张和局限。
6
一、伯林与自由主义传统
7
自由主义一词被浩如烟海的学术文献和著作不断地重塑和阐释,以至于今天我们似
乎已无法认清其本来面目,更难给与其一个准确的概念。
并且在历史的发展中自由主义也发生了深刻的理论转向和分歧——起源于英国的古典自由主义经过欧洲大陆哲学地润色转变成为理性自我主导的自由主义。
8
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种现代性的知识传统,
自由主义深刻得影响着伯林的思考和对自由的理解。
把自由主义看作是一种现代现象并把它的兴起确定在十七世纪,这代表了西方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9
约翰•格雷在其《自由
主义》一书中十分肯定的认为自由主义是近代的学说、近代的意识形态。
“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与知识传统,作为一种可以辨识的思想要素,自由主义的出现只是十七世纪以后的事。
”
10
事实上,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便已经指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由:即古代人
的自由和现代个人自由。
他认为古代人的自由“不是个人的自由,而是国家的自由”。
认为“自由这一词语,按照其确切的意义说来,就是外界障碍不存在的状态。
”
11
贡斯当
在其著名演讲《古典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一文中更为明确地划分了古典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并指出古代人的自由已丧失了其建立的基础,强调现代人的自由建立在个人独立的基础之上。
它是由“和平的享受与私人的独立构成的”,它表现为“个人享有一系列不受政府干预的个人权利。
”
12
贡斯当这篇讲演呈现了从中世纪教会国家到近
代主权国家的伟大转折,并澄清了近代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
无论伯林对现代理性主义持何种异议,但这种现代性的立场是伯林所坚持的。
13
寻找自由主义的理论起源并试图勾勒出自由主义传统的清晰图景是一件繁重而难
以完成的任务,本文也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
我们仅选取和伯林消极自由所相关或者
7
自由主义一词的概念过于复杂,本文所言“自由主义”一词是中国学者译本中最为常用的含义,是一种起源于西方
近代的经典理论、意识形态的政治自由主义,但这种说法本身可能会遭致自由主义者的批评。
关于自由主义概念内
涵的演变可以参见李强:《自由主义》,长春:吉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 年版。
8
当然自由主义的发展线索和历史脉络可以做多重解读,如通常可以概括为古典自由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的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和当代新自由主义等。
而采用上文的说法是为了文章论述的方便和需要,并不准确。
9
如《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的作者安东尼·阿巴拉斯特和《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的作者皮埃尔·莫内等人持这种
观点。
10
John Gray, Liberalism,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86, p. ix。
11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第97 页。
12
[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闫克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24—33 页。
13
之所以强调自由主义是现代性的,是因为这种现代性的立场是伯林所坚持的。
伯林不同意斯特劳斯等保守主义企
图回归古典来拯救现代思想危机,认为这是“侮辱现代人的智商”。
详见刘小枫:“刺猬的温顺—两位犹太裔哲人的
不和”,刘小枫:《刺猬的温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年版。
7
说伯林所理解并加之批判的那些自由主义传统的侧面和片段就可以了。
因为正是通过和
这些特征的对比和碰撞,伯林的自由理论才呈现相出如此独特的面貌和气质,才引起后
人持续性的关注和争论。
之所以强调把自由主义看作是一种现代现象,是因为这种现代
性的两个最为突出的特征都深刻影响着伯林的自由观。
伯林的消极自由和现代自由主义
发展呈现出的两个侧面都有着紧密联系:首先伯林的消极自由继承了自由主义者所开启
的现代性的立场,在现代社会“国家——个人”的划分中强调个人的优先性并视自由为
外在干涉的不存在。
在这方面伯林可以被看作是洛克等英国古典自由主义者的后人。
再
者伯林批判了自由主义对于人类理性的过度抬高,认为将自由等同于“理性的自律”事
实上是积极自由发展成极端的产物。
而经过德国哲学润色而发展成“理性自我主导”的
自由主义更是各种积极自由极端化的最直接表现。
在这方面伯林认为以费希特为代表的
理性自我导向的自由主义走向了自由的背叛,成为自由的敌人。
14
(一)古典权利论自由主义
15
皮埃尔·莫内认为现代自由主义的意蕴源于早期近代欧洲人为从天主教会思想的精
神影响中解脱出来而选择的基本政治方向;自由主义的奠基人——按照他的解释就是马。